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事業單位經濟社會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事業單位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在現代化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我市共有事業單位1892個,從業人員47480人,其中市直事業單位368個,從業人員11031人。近幾年來,我市按照中央提出的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社會和中央、省兩級編辦關于積極穩妥地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要求,不等不靠,積極主動地探索事業單位改革的思路和舉措,按照"統盤規劃、突出重點、分類改革、分步實施"的總體要求,從市直事業單位著手,以機構改革為突破口,與行政機構改革、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相銜接,并根據事業單位的社會功能、經費形式、運行機制等,分步推進機構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們的主要作法是:
一、界定職能,調整體制,規范行政執法類事業機構的設置
行政執法機構設置過濫,執法行為不規范,不僅導致多頭執法、多層執法現象屢禁不絕,而且影響了黨和政府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損害了經濟發展環境。我市按照中央、省兩級編辦關于推進綜合執法的要求和《行政許可法》的相關精神,把具有執法性質的事業單位作為改革的重點。
(一)明確職能,劃清行政機關與事業單位的工作職責。一是對原經政府或機構編制部門批準受委托承擔行政管理職能的事業單位進行清理,按照依法行政的要求,對該上收到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職能堅決予以上收,一時無法上收的重新授權。與此同時,將行政主管部門的技術性、輔助性、服務性的工作下放給事業單位。結合*年和*年的行政機構改革,對市直承擔行政管理職能較多的相當副縣級以上的55家事業單位與黨政機構同步進行改革,通過重新"三定",界定、規范了職能和職責范圍。二是對既承擔行政管理職能,又具有公益性、經營性的混合型事業單位進行清理,實行管辦分離,事企分開。如市政府采購中心與采購辦分離,市建設工程交易中心與建設工程招投標管理辦公室分離,市房地產交易中心與房地產交易管理所分離,改變了政府部門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的不合理狀況。
(二)調整市直與城區執法體制,解決多層執法問題。一是將城區的國土資源、環保、規劃等機構調整為市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變分級管理為以市管理為主,由市統一對相關事務實施執法和管理。二是調整市、區衛生監督執法體制。撤銷了市、區兩級6個衛生防疫站和市衛生監督稽查隊,只設立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市衛生監督所。三是調整市、區勞動保障監察體制。將城區勞動監察職能上收,撤銷各區勞動監察大隊,設立事業性質的市勞動監察支隊,委托其統一行使勞動就業、社會保險、醫療保險等執法職能,進一步加強和規范了勞動保障系統的執法工作。
(三)歸并職能相近的事業機構,理順市直部門之間的執法關系。一是在*年政府機構改革中,將分屬經貿委承擔的室內裝飾行業管理和城管部門承擔的室外裝飾管理職能進行整合,組建室內外裝飾行業管理辦公室,劃歸建管委管理。二是在實行管辦分離的基礎上,又對招投標交易服務機構進行合并重組。將設在不同部門的政府采購、建設工程招投標、房產交易、地產交易等多個中心集中辦公,建立統一、開放、規范的交易市場。三是理順出租車管理職能。我市出租車管理原由市政府出租車聯合管理辦公室和市交通局下屬的出租車管理所兩個機構負責,去年撤銷了市政府出租車聯合管理辦公室,由交通部門對出租車實施統一管理,更有利于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
二、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形成規模效應和整體合力
對于由政府舉辦和投資,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事業機構,包括教育、文化、衛生、科技以及新聞宣傳、社會福利等事業單位,我市按照"調整布局結構,擴大服務功能,優化資源配置,形成規模效應"的思路,積極鼓勵、支持相關事業單位實行行業或跨行業的兼并重組,形成規模效應和整體合力。
(一)調整學校布局結構,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一是對中等職業學校進行重組。為了改變我市中等職業學校條塊分割、重復建設、資源浪費的窘境,從*年起,我市著手對職業學校進行調整改革,打破了部門和學校類型界限,對全市中等職業學校和技工學校進行重組。將省機械工業學校、市工業技工學校等4所學校合并,組建新的"湖北省機械工業學校"。將市中等專業學校、省機電技術學校等6所職業學校合并,組建"黃石中等專業學校"。將市輕工學校、市工藝美術學校、市文化藝術學校合并,組建"黃石藝術學校(藝術高中)"。重組后,黃石藝校在校生增加了50%以上,市中等專業學校連續三年招收新生人數突破1400人,在校生規模由重組前的2668人,逐年增加到3854人。省機械工業學校招生人數更是連年遞增,畢業生供不應求,一次性就業率保持在98%以上。2005年全市中職學校招收人數達到9000人。二是撤銷4個城區黨校,組建城區聯合黨校,利用市委黨校教學和校舍資源開展教學,節約了辦學成本。三是對普通高校和中小學進行重組。在省編辦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市將黃石高等專科學校、黃石教育學院、大冶師范學校、湖北省衛生學校4所學校(其中1個副廳級、3個正處級)進行整合,組建成黃石理工學院一所學校。2005年,根據中小學分布和辦學狀況,按照強弱聯合、優勢互補的原則,對6所中小學進行了合并。近年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先后有冶鋼、華新、有色、十五冶等多家大型企業的近20所中小學校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對這些分離出來的學校,我們沒有簡單地剝離接收,而是按照城市發展需要和教育資源布局進行了大力度的整合。
(二)探索體制機制創新,做大做強社會事業。一是對廣播電視系統進行機構改革,對廣播局機關和下屬的幾個帶有行政色彩的副縣級事業單位進行整合,設立廣播宣傳中心、電視宣傳中心、網絡中心、技術中心等。二是將市歌舞團、京劇團、漢劇團進行合并,組建市歌舞劇院。三是對市文化局、市文聯下屬的市藝術創作研究所等3個相關機構予以合并,組建市文學藝術創作研究中心。根據市圖書館、群藝館、博物館承擔的社會職能、運行機制及工作任務情況,對3個單位重新進行了"三定",為其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條件。市博物館共有38名人員編制,每年經費缺口30多萬。重新"三定"后,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拓市場,組織考古隊到三峽等地參加考古發掘工作,僅一年時間就爭取到60多萬元的項目,既彌補了經費不足,又培養了隊伍。此外,我市按照"擴大服務功能,提高服務質量"的要求,還有計劃有步驟地對衛生、民政、勞動保障、科協、計生等系統所屬事業單位的機構進行了整合。
三、面向市場,轉換機制,增強事業單位的生機和活力
對從事生產、經營、流通業務或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技術和中介服務的事業單位,我市按照"改革投資體制,轉換運行機制,改革管理方式,減輕財政負擔"的思路推進機構改革。
(一)對以經營服務為主的事業單位,以市場化為方向進行改革。已具備轉為企業條件的,全部改為企業;暫不具備條件的,則實行企業化管理,創造條件向企業過渡。我市在第一輪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時,就將69家事業單位直接改制為企業,摘掉了事業單位的帽子。市工人文化宮原為財政差額撥款的事業單位,將其改為企業化管理,經費形式調整為自收自支。該單位面對經濟壓力,大刀闊斧地進行內部改革和挖潛,將內設機構由7個精簡到4個,人員由49名精簡為15名,近三年來各項經營、服務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在城建系統,將市城市排水公司改為企業化管理,市政工程公司由事業單位改為企業,同時環衛體制也進行了調整,成立了城市維護公司,模擬市場化運作。在此基礎上,去年6月我市又提出"創新機制、提高效能、落實長效、保持穩定"的目標,在西塞山區開展了以"兩減、兩增、一聘、一包"為主要內容的環衛體制改革試點,初步建立起市場化的環衛機制。其中的"兩減"即精簡管理機構和管理人員,撤銷了兩級環衛公司,將原城建管理站和環衛總公司的職能合并,整合區"雙創"辦、愛衛辦的職能,三位一體組建區環衛綠化管理處,作為區建設局直屬的事業管理主體,直接對一線作業路段發包,不再設置任何中間管理層次,管理人員由50人減為10人。5年前,黃石人民廣場建成,如何維護管理成了一大難題。有部門提出設立一個副縣級事業單位,配一輛小車,一年需要維護經費近300萬元。后來決定采用公開招標的方式選擇管理公司負責維護,每年只需原計劃六分之一的費用,累計為市財政節省資金近1300萬元,并使人民廣場成為全國中等城市廣場的八強之一。為此,今年1月2日我市就人民廣場的維護管理所取得的經驗專門召開了研討會,并決定將公共設施的管理全面推向市場,各管理維護方與主管部門由原來的上下級關系變成真正的甲乙方關系。今年內,全市各縣(市、區)都將按照"管理層、作業層分離,競爭上崗,公開拍包,市場運作"的思路全面深化改革。
(二)對以中介服務為主的事業單位,根據不同情況實施整改。*年以來,根據省政府、省"整規辦"有關要求,結合整頓規范中介機構工作,對市直26個中介性質的事業單位進行改革。經濟鑒證類中介性質的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徹底脫鉤,改制為合伙制或有限責任制企業;其他具有中介性質的事業單位,均按社會化、市場化的要求進行改革。經過努力,已有18家整改到位,其余8家基本到位。其中已辦理注銷登記的18家,整改后收回編制194名。
(三)對以技術應用為主的事業單位,要求全部退出事業單位序列,逐步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市場主體。以技術應用為主的單位,如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市環境工程設計研究所、市辦公自動化技術應用所、電信技術應用研究所等,由機構編制管理改為事業單位登記管理,實行企業化運作,明確過渡期,待過渡期結束后注銷事業單位登記,完全退出財政供養范圍。市科技局下屬的三個副縣級事業單位原有40多名全額或差額事業編制,合并組建為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后,不定級別,不定編制,只保留事業單位性質,實行企業化管理和全新的用人機制。
四、實事求是,區別對待,妥善處理精簡編制和人員安置問題
事業單位改革必然涉及到編制調整和人員安置問題,同時,省委、省政府和省編委也一再要求各地認真落實財政供養系數控制目標規劃,減少財政供養人員,但是中央和省又尚未出臺事業單位改革中人員分流的相關政策。在這種情況下,我市正視困難積極應對,區分不同類別,采取不同的措施,較好地解決了編制精簡和人員安置問題。如:對可由地方自主核定編制的單位,根據各類事業單位的具體情況確定精簡比例后重新定編,下達精簡任務;對由中央、省制定編制標準的教育、衛生等事業單位,如醫院、各類學校,采取按其現有在編在崗人數作為編制控制數,在上級尚未出臺新的定編標準之前,根據各單位實際情況分別實行只出不進或先出后進、多出少進的辦法,既壓縮了人員編制,又適當改善人員結構;對改為中介機構或由編制管理改為登記管理的,收回其全部編制;對事企分離或轉制改企一時難以到位的少數單位,則采取取消編制、保留身份逐步過渡的辦法進行處理。這些措施不僅精簡壓縮了現有的編制規模,有效地控制了財政供養人員,而且緩解了人員分流的矛盾和問題,保證了改革的平穩順利進行。
經過一系列改革,我市事業單位管理實現了機制體制創新,各項社會事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行政執法類事業單位的改革改善了執法人員結構,規范了執法行為,健全了執法監督制約機制,優化了經濟環境。教育、衛生、民政等公益類事業單位的改革促進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經營服務類事業單位的改革成效更加顯著,一大批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后,在市場競爭中逐漸煥發了生機和活力。近年來,我市城市建設和管理力度不斷加大,城市面貌明顯改觀,改革開放全面推進,體制環境逐步優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形成和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