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縣域經濟的發展比較與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位于**,與***接壤。受區位條件、經濟基礎等因素影響,我縣經濟比較落后。為改變落后現狀,歷屆縣委、縣政府立足縣情,發揮優勢,走特色發展的路子,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從周邊縣市看,許多經濟指標走在我縣前列。今后一個時期是我縣加快生態小康縣建設的關鍵時期,立足縣情,尋找科學合理的發展路徑,非常重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通過*與蒼南、文成、景寧等縣域經濟發展特點、資源優勢、發展戰略選擇等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對探索適合我縣經濟發展的路子作些淺顯研究,僅供參考。
一、縣域現狀比較分析
(一)地域與人口。*、蒼南、文成、景寧等四縣位于浙江省西南端,區位比較特殊,是邊界山區、革命老區,同時,也是我省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弱輻射區,是經濟發達地區的欠發達區域。四縣經濟區域面積6264.5公里,總人口212.05萬人,人口密度為338人/平方公里。四縣中縣域面積景寧縣1950平方公里,列第1位,*次之;蒼南縣*年未人口123.11萬人,人口密度976人/平方公里,列第1位,*縣*年未人口34.74人,人口密度197人/平方公里,人口數和人口密度略低于文成縣,比景寧縣高。
(二)資源現狀。*、蒼南、文成、景寧等四縣處于甌江、鰲江、飛云江源頭,擁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四縣林業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空氣質量優,景寧森林覆蓋率為79%,列第1位,*縣森林覆蓋率74.9%,次之,文成縣和蒼南縣分別為70.3%和51.3%。旅游資源豐富,根據浙江省旅游資源普查,四縣旅游資源總數1173個,其中五級8個,占總數0.68%,四級36個,占總數3%,主要旅資源景點,有烏巖嶺國級家自然保區、玉蒼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銅鈴山國家級森林公園、飛云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氡泉省自然保護區、濱海—玉蒼山省級風景名勝區、九峰省風景名勝區、九灣省級熔巖遺跡景觀地質公園、草魚塘省級森林公園以及廊橋和仕水碇步、時思寺、劉基廟、蒲壯所城等國家級文保單位。*旅游資源總數295個,其中五級3個,四級13個,分別占全縣旅游總數1%和4.4%,五級和四級旅游資源個數位四縣之首。礦產資源豐富,*縣有錫、銀、銅、鉬、花崗巖、葉臘石等19種,其中葉臘石儲量大,在1億立方米左右,龜湖鎮有“世界臘都”之稱;蒼南縣有明礬礦石、高嶺土、葉臘石等10多種,明礬礦石儲量為1.6億噸,占全國儲量和80%,占全世界儲量和60%,礬山鎮有“世界礬都”之稱;文成有錳、銅、金、鉛、高嶺土、葉臘石等13種;景寧縣有鐵、錳、鉛、鉬、鎢、金、高嶺土、石英、大理石等20余種,鉬的儲量占全省首位。水電資源豐富,*縣預計水電蘊藏量66萬千瓦,僅次于景寧縣,已開發19.2萬千瓦,發展潛力較大。
(三)交通條件。該區域除蒼南外,基本上遠離鐵路、港口和鐵路,尤其是*、文成、景寧遠離金溫鐵路、金麗溫高速公路、福溫高整公路圈,遠離港口,經濟社會發展完全依靠公路,區域內公路等級低,尚無高速公路、一級公路等高級公路貫穿境內,交通落后已成為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目前,*至溫州約190公里,至福溫高整公路分水關接口約86公里;文成至溫州約80分里;景寧至麗水約80公里。蒼南縣區位相對比較優越,福溫高速公路和在建的福溫鐵路均穿境而過,境內有高速公路23.55公里、一級公路29.28公里、二級公路37公里,全縣陸域海岸線長達168.8公里,沿海有霞光、巴曹、炎亭等多個深水良港,是山海相連、水陸兼優的沿海城市。
二、經濟社會發展比較分析
(一)經濟綜合實力比較
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綜合實力,一般以地區生產總值作為標準,為了使比較更加客觀、科學,還選用了財政總收入和金融存款兩項指標。
可以看出,由于蒼南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活躍的民營經濟及豐厚的民間資金,發展速度快,地區生產總值達135.3億,人均生產總值達11000萬元,財政總收入達10.3億元,*年未金融存款達97.4億;*縣經濟綜合實力基本與文成接近,略高于景寧,但是文成的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景寧的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財政總收入等指標高于*。
(二)經濟與產業結構比較
從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看,一般是從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一、二、三”結構,發展為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的“二、一、三”結構,進而由于第三產業的加快發展,超過了農業而形成“二、三、一”,最終演變成“三、二、一”經濟結構目標。
從表面現象看出,三次產業結構比較合理,已達到“三、二、一”產業結構發展目標,但與各縣現實經濟發展階段不相符。從表4與表3相關性分析,蒼南縣三產業的比例為10.4:44.4:45.2,二產與三產的比例相近,工業增加值占二產比重為94%,即將向工業化中后期演進階段,*、文成、景寧三縣經濟總體特征表現為向工業化前期的發展階段。
(三)投資與消費比較
社會投資和消費與一個地區的經濟綜合實力和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樣,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社會投資和消費水平。一個地區沒有投入就沒有產出,沒有消費與不能帶動經濟發展。從表5分析看,四縣五年投資和消費增長速度基本高于當地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以投資和消費帶動經濟發展類型,蒼南投資和消費規模均列第一。*年,*固定資產投資額外度超過地區生產總值50%,投資帶動經濟增長的特征明顯。
(四)農民人均純收入比較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與地區經濟綜合實力、產業結構和居民收入的渠道有關密切關系,這里主要是對農民人均純收入指標進行比較。從表6可以看出,*農民人均純收入在四縣水平最低,*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966元。
綜合比較分析,*縣的區域經濟實力和綜合發展水平仍然比較低,與文成相近,略高于景寧,但是文成、景寧許多指標都高于*,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三、*縣與其他縣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的成因分析
(一)經濟總量小,綜合實力弱,推動經濟發展能力不強。
*年,我縣GDP占全省GDP13365億元的1.4‰,占全市GDP1600億元的1.2%。*年我縣GDP在四縣中僅高于景寧,位于倒數第二,在全省25個欠發達縣中排名倒數第四,僅比云和縣GDP16.3億元、慶元縣GDP15.1億元、景寧縣14.7億元高,在全市排名倒數第一,比文成GDP19.7億元、洞頭縣GDP19.3億元低;*年,全縣財政總收入1.81億元約占全省2262.5億元的0.8‰,占全市204.9億元不到1%,在四縣中排名倒數第一,在25個欠發達縣中排名倒數第二,僅比慶元1.2億元高;*年人均GDP5574元只有全省GDP平均水平27552元的1/5,約全市GDP平均水平21384元的1/4,在四縣排名倒數第二。由于經濟總量小,發展實力不強,化解宏觀調控影響能力弱;財政實力薄弱,政府投資有限,難以形成大投入促進大發展的格局。
(二)產業層次低,企業規模小,科技投入不足,缺乏品牌優勢,總體競爭力弱。
我縣工業主要以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的傳統資源型產業為主,企業規模小,*年,我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3家(其中有10家國有或小水電企業,屬非生產加工制企業),蒼南縣297家,文成縣31家,景寧縣47家,都高于*,而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不到0.5%。產業層次低,*年,我縣工業總產值為10.9億元,蒼南縣為308億元,文成縣14.4億元,景寧縣為12.8億元,四縣排名位于最后,且我縣傳統四大支柱產業小水電業、竹木制品加工業、礦產品加工業和綠色食品加工業,發展水平也不高,竹木制品加工業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發展,至*年總產值僅為1.4億元,礦產品加工業總產值為1.9億元。同時產品檔次、科技含量不高,缺乏主導品牌,核心競爭力不強,主要靠低價競爭,企業難以做大做強,*年全縣科技三項經費支出僅為90萬元,在全市位于倒數第二,且我縣竹木制品加工業、礦產品加工業等產業,對科技投入意識不強,產品科技含量不高,主要以粗加工為主。因此,*縣企業科技水平、規模與層次偏低,缺少一批有較大要素整合和產業聯動的大企業,缺乏品牌與產品核心競爭力,是導致*縣經濟發展與其他縣差距的主要原因。
(三)基礎設施落后,外貿規模小,經濟外向度不高,制約經濟發展。
“十五”期間,我縣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40.8億元,其中交通投資達8.5億元,一批交通、電力、水力及城鎮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從側面分析看,近幾年我縣加大以基礎設施為主的投資力度,主要是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和解決經濟發展瓶頸,這也說明*縣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改善投資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步伐要滯后于其他地區。從與之相關的招商引資和經濟外向度看,*縣的出口、外資利用規模和出口依存度偏小。目前,我縣自營出口權企業8家,有業務往來的5家,尚無外貿進出口公司(原有1家已改制);*年以來,全縣引進企業34家,協議利用資金26億元,但是合同利用外資僅為110美元,比例低;*年,*縣外貿出口額為317萬美元、蒼南縣為12942萬美元、文成縣為3279萬美元、景寧縣為772萬美元??梢钥闯?,我縣出口對經濟推動力不大,經濟的外向度不高,也是制約我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四)區位條件、土地資源的制約,勞動力文化素質較低,一定程度上影響縣域經濟發展。
區位條件欠優,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環境就是生產力,我縣處在全省西南端,難以融入大交通網絡,信息閉塞,受大都市經濟輻射度小,邊緣化趨勢明顯。根據統計,*年全縣人均耕地為0.41畝,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四縣中耕地總量和人均耕地均列第三,在全市僅高于洞頭,用地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同時根據調查,全縣勞動力文化水平較低,小學以下文化程度水平占全縣勞動力文化水平的50%以上,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47.3%,其中高中以上僅占5.4%,專業技術人員比重不高,高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者人才相當短缺,難以快速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推動經濟快速發展。
四、“十一五”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及對啟示
(一)發展戰略選擇比較
“十一五”是各縣經濟發展的重在的戰略機遇期,周邊縣根據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結合區域特征,制定符合自己發展的戰略目標。實踐證明,某一區域制定了科學的、符合實際的發展戰略,就能夠比較有效地運用縣內外資源,有效地調節經濟運行,縣域經濟就可能獲得較快、較好的發展。
蒼南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中國四季柚之鄉”、“中國紫菜之鄉”、“中國席草之鄉”、“中國印刷城”、“中國塑編之都”、“中國禮品城”,家具、不銹鋼、新材料、超細纖維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臨港產業蓄勢待發,商貿流通和休閑旅游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時期,充分利用全縣海洋及港口岸線資源、旅游資源、土地后備資源、沿海交通公路網絡等優良條件,將資源潛力有條件轉化為現實優勢,著力構建“一個中心”,打造“三個基地”的戰略目標,推動縣域經濟社會的跨越式發展。“一個中心”是構建溫州南部經濟中心。“三個基地”,打造臨港產業發展基地、打造生態旅游休閑基地、打造山海協作示范基地。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3億元,年均增長13.3%,人均生產總值超過*0元。
文成縣,是著名僑鄉,國家級生態示范區?!笆晃濉逼陂g,主要是充分利良好的生態環境、獨特的自然景觀和華,僑等優勢,堅定不移地推進“生態旅游縣”發展,實行“生態立縣、工業富縣、旅游興縣、人才強縣、開放活縣”的戰略,加快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進程,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8億元,年均增長13%以上,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000元左右。
景寧縣,是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華東地區唯一的民族自治縣,中國農村水電之鄉,全國食用菌先進縣,中國香菇之鄉,全國最大的厚樸林基地?!笆晃濉睍r期,充分依托“神奇畬鄉、風情景寧”的獨特人文優勢和良好的自然優勢,努力打造中國畬鄉,建設和諧景寧,著力實施“畬鄉風情名縣、特色產業興縣、綠色生態立縣”。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26億元,年均遞增1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0元。
*縣,是國家級生態示范區、中國茶葉之鄉、中國廊橋之鄉、中國農村水電之鄉?!笆晃濉睍r期,努力發揮自身優勢和經濟發展良好機遇,構建“一縣四基地”,“一縣”為建設生態小康縣,“四基地”,構建旅游休閑度假基地、產業轉移應接基地、特色生態產業基地、優質勞務培育基地。到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5億元,年均增長1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600元。
(二)對*經濟發展的啟示
通過對四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比較研究,借鑒其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功做法及經驗,對*今后發展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啟示一:各縣都著力于創新推動和產業比較優勢推動,重視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和經濟發展水平的變動,重視產業層次的提升。立足縣情,努力發揮比較優勢,選擇和確定有特色的區域經濟發展路子,有效推動縣域經濟競爭力和經濟的快速增長。
啟示二:各地都著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與區域環境優勢,加快區域資源開發,積極凸現強勢區域和強勢產業,實行差異化發展,努力實現區域經濟量的更大的擴張。
啟示三:各地都著力改善投資環境與經濟發展環境的優化,加快投資建設與改善經濟發展環境步伐,努力創造有利要素集聚與產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啟示四:各地都著力開放帶動與城鄉統籌發展帶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交流,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提高經濟外向度,努力實現借力發展;積極推進農民下山轉移、向外轉移、轉產轉業,重視新農村建設,全力推進城鄉協調發展。
五、加快*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
今后一個時期,我縣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許多有利條件。國內外政策總體穩定,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美國、歐盟、日本等三大經濟體發展態勢良好,國內政策有局部調整,但總體保持穩定,今后經濟仍將處于較快增長軌道,尤其是中央作出的建設社會新農村的重大部署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決定,為我縣創造了良好的發展機遇。省、市統籌發展力度加大,隨著經濟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省、市黨委政府更加重視社會和諧發展,對欠發達地區發展更加關注,使欠發達地區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省委、省政府把欠發達地區作為重要經濟增長點來培育,市委、市政府深入實施“139富民攻堅工程”,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為我縣加快發展增添了新動力。區域合作不斷加強,沿海發達地區工業經濟擴張明顯快于資源供應,出現工業產業的“溢出”,工業經濟從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已成客觀事實,有利于我縣開展招商引資,與發達地區接軌,實現借力發展目的。我縣具備了加快發展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國民經濟運行內在擴張動力加快,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運行的后勁增強,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區域性特色產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主要經濟指標出現持續較快的增長勢頭,我縣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加快發展的周期。面對有利條件和存在的困難,要積極借鑒經驗,加快發展。
(一)著力推進四基地建設
構建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實施“大旅游、大產業、大提升、大發展”戰略,完善旅游規劃,做大產業規模,做強旅游經濟,初步建成旅游大縣,使旅游業成為我縣的支柱產業和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對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增加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構建58省道新產業基地。以新58省道建設改善交通條件為契機,加快道路沿線的彭月、泗溪產業基地和三魁農副產品加工基地等產業平臺建設,組成新58省道沿線工業走廊,推進基地項目盡快形成生產能力,積極發展來料加工等家庭型工業,使基地產業成為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構建特色生態產業基地。以竹木制品加工、礦產加工、綠色食品加工、小水電和橡膠制品業等本土產業為重點,鼓勵企業應用先進技術進行改造,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以優勢農產品產業化、規?;洜I為重點,加快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生態農業大縣,積極培育特色突出的生態產業基地。
構建優質勞務輸出基地。繼續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加快提高農民整體素質,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帶動農民收入增長,健全勞務輸出人員返鄉創業機制,促進勞務經濟與縣域經濟良性互動。引導和支持農戶發展商貿流通、來料加工等,拓寬就業渠道,實現農民就業方式、經營方式和增收形式的多樣化,加快脫貧致富進程。
(二)著力優化生產力布局
按照“點、線、面”梯度開發和差異化發展理念,充分發揮區域資源優勢,明確產業發展定位,構建“一核兩軸三區”的產業發展布局。羅陽核心,要依托人口密集、設施較完善等優勢,加快建設旅游集散中心,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新58省道、52省道發展軸,引導人口、資本等生產要素向軸線的重點地區、重點產業集聚,形成全縣對接外部的前沿陣地和產業、人口的集聚洼地,形成綜合發展優勢;適時開辟龍麗溫高速公路*段新發展軸,充分發揮區位和生態優勢,著重發展生態旅游業和生態農業。東南綜合產業區,加快構建應接型工業基地,發展制造業、綠色食品加工業和休閑旅游業;南部特色資源產業區,合理規劃礦產品開采加工,著重發展水電工業和特色農業;西北生態產業區,著重發展竹木加工等資源型工業和以休閑度假為主的生態旅游業。
(三)著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關心支持本土企業發展,繼續壯大小水電、竹木制品加工、礦產品加工、綠色食品加工為主的本土資源工業總量,加快培育橡膠等非本土資源工業發展。堅持抓大促小,在完善和落實重點骨干企業優惠政策,大力培育骨干企業的同時,建設標準廠房,加大成長型企業的扶持力度,促進竹木制品等產業挖潛升級、增產增效,幫助做大做強。進一步鼓勵本土企業通過“以民引外”、兼并重組等方式,加強技術改造,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提升企業競爭力。加快彭月產業轉移加工基地等基地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引進企業加快投產。積極促進增長方式轉變,推進循環經濟建設,改善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投入產出率。
大力推進旅游主業化。突出“山、水、泉、橋”主題,以弘揚“廊橋文化”為靈魂,科學規劃,分步實施,加快發展溫泉度假、瀕水度假、高山避署度假,積極推進旅游主業化。完善旅游總體規劃,加快編制重點景區的控制性詳規,完善有關專項規劃,做到有序有效開發。加快重點景區和配套設施建設步伐,爭取開工建設氡泉旅游休閑文化中心等項目,加快氡泉歐洲小鎮等項目前期工作,提升旅游開發總體水平。加強旅宣傳促銷,針對潛在的客源市場,主動參加各類旅游交易會、展銷會、博覽會。積極做好建“網”和連“線”文章,在做好旅游資源和旅游景區整合的同時,按照布局優化、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區域聯動的要求,充分利用浙南閩東旅游資源互補性,加強與周邊縣市合作,加快推進通景公路建設,拓展客源市場,壯大旅游經濟。
(四)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難中求進,努力緩解要素制約。土地方面,創新思路,把工作著力點由新增建設用地為主、轉到盤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上來。加快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合理調整用地布局。加快供地速度,簡化手續,盡快供出已批未供土地。拓寬用地視野,盤活土地存量,加強土地管理,處置閑置土地,加快村莊整治、舊宅基地整理。抓好土地集約利用,鼓勵企業建設標準廠房和多層產房,實現土地集約利用,堅決杜絕“圈而不用,圈多用少”。加強政策研究,爭取部分項目由省直接“戴帽”下達土地指標。資金方面,加強和改進政府對金融工作的服務,促進銀企合作。政府和企業推出一批項目,以獲得貸款支持。各商業銀行加強指導,挖掘項目,拓展新客戶,主動向上級行推薦好的項目,爭取信貸規模、授權授信等方面支持。按照“非禁即入、有需則讓”的原則,放寬投資門檻,吸引民資和縣外資金進入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社會事業等領域。同時要積極向上級爭取國債資金和各項扶持資金,不斷拓寬籌資渠道。
緊中求活,健全項目工作機制。一是強化前期保后續,樹立前期就是投資、前期就是投資理念,完善項目前期工作考核辦法,強化分工與合作的前期項目攻關機制,落實前期任務、責任單位、進度計劃,配強力量,加強上下、部門之間的聯系和溝通,抓好項目審批、用地等方面對接,按進度要求完成項目前期各階段的工作目標。二是完善制度促推進,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化政府性投資項目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項目決策機制。鞏固完善審批制度的改革成果,全面實施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健全重點工業項目和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落地協調制度,加快落地速度。繼續推進重點項目領導聯系、例會協調和項目推進激勵機制的落實,及時化解項目推進中的予盾和阻力,確保項目順利推進。三是加強跟蹤優服務,完善重點項目考核制度,落實項目責任制,實行全程跟蹤督查,確保后續服務到位,促使項目早落地,早出成效。
好中求快,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對項目實行分類管理,精心組織,科學安排,抓緊項目實施進度,確保一批項目如期完工并投入使用,確保一批續建項目加快實施進度,確保一批項目如期開工。交通方面,力爭動工建設龍麗溫高速公路溫州(*)段,全面完成58省道(分泰線)改建工程和58省道連接52省道縣城過境段(新城大道)建設,逐步推進重點集鎮連接新58省道公路建設,全面完成鄉村“康莊工程”、縣鄉道硬化工程,構建較為完善的縣鄉公路網絡。水電開發方面,重點推進交溪流域水資源開發,建設龜湖、甲家渡、洋溪等水電站,繼續做好溫州(*)抽水蓄能電站前期工作。電力建設方面,建設110千伏月湖變電所和35千伏新城區變電所,適時啟動22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電力供給適度超前。市政建設方面,加快縣城新城區開發進程,抓好城關引供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垃圾中轉站等配套設施建設,建設科技文化中心、公共衛生大樓和人民醫院遷建工程,不斷完善服務功能。
(五)著力推進招商引資
堅持選商引資。由全面招商向重點招商突破,變引資為選資,堅持把利用縣外資金與引進先進技術、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優化升級結合起來。引導支持企業圍繞產業鏈條和發展戰略,篩選論證項目,主動與外地大企業合資合作;圍繞骨干龍頭企業,搞好上下游項目的招商,特別是鼓勵外來企業引資興辦配套項目,延長生產鏈條,努力形成“引來一個,帶動一片”的集聚效應。
強化招商載體建設。由遍地招商向工業基地承接轉變,根據已有項目和企業區域分布特點,按照功能分區、相對集中、與新58省道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切實加快彭月產業轉移基地、羅陽特色產業加工基地建設,做好三魁農副產品加工基地各項籌劃工作,搭建招商引資良好平臺,使工業基地成為招商引資的主陣地。加快建設招商信息平臺,完善招商引資項目儲備庫,建設重要客商資源庫和在談項目信息庫,圍繞重點招商、重點客商有效開展工作,提高招商成功率。
改善招商環境。由政策效應向環境創新轉變,探索推行人性化服務,用真感情吸引投資者,完善投資項目申報手續全程制、服務承諾制。深入開展機關服務品牌創建活動,全面落實招商項目“并聯審批”制度和項目審批全程制度,對引進項目進行跟蹤管理,盡快幫助新引進項目落地建設。要善待客商,善待項目,做到服務人性化,切實營造“親商、重商、安商”良好氛圍。
拓寬招商渠道。繼續通過“走出去”招商、組織項目推介會、參加各類洽談會、開辟網上招商通道等方式,全方位推介工業、生態旅游業、生態農業等項目。加強與在外*人的聯系,利用企業家聯誼會積極做好對外招商,鼓勵他們回鄉投資創業。加強與沿海發達縣市區的交流,積極參與跨區域協作,主動應接產業轉移。
(六)著力建設新農村
一是發展新農業。按照特色、生態、高效、安全的要求,立足資源特色、區位特色和產品特色,大力發展茶葉、竹筍兩用林、蔬菜、食草動物等特色優勢產業,特別是做大做強做響“三杯香”茶葉品牌,建設茶文化城,樹立*茶葉整體形象;引導和支持發展有機、綠色食品;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深入開展把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等組織聯合在一起“三位一體”的農村新型合作體系,穩定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和組織化程度。
二是建設新農村。按照規模適度、合理集聚、梯度縮并和有利生產生活的原則,加快編制新農村建設規劃。加快小城鎮、中心村建設步伐,大力推進農村城鎮化,促進人口和產業向城鎮集聚。開展農村新社區建設,促進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結合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大力推進村莊環境整治,不斷改善農村發展環境。
三是培育新農民。全面深化“農民知識化”工程,以增強農民就業競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中心,完善按需施教、因人施教的多層次培訓體系,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注重培訓后的輸出工作,促進農民分工分業和轉移就業。以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為重點,全面提高農村后備勞動力的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減少未來農民。
四是創新增收新舉措。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多落實“短、平、快”項目,為農民增收自作創造條件。深化“一戶一策一干部”幫扶活動,健全和完善幫扶工作機制,多渠道籌措幫扶資金,不斷增強貧困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加大力度推進下山移民,實行“整村搬遷”和“零星遷移”并舉,積極穩妥地組織和引導偏遠山區農民遷移下山,改善發展條件。大力發展來料加工業,實現農民“在家就業”。積極引導和扶持,發揮農村資源和農業功能,發展“農家樂”等鄉村旅游,使農民在旅游業發展中受益。
五是建立發展新體制。在農村稅費改革的基礎上,按照“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要求,深入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破除阻礙農村發展體制機制,激活農村發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