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制約創新教育發展的現實因素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建設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和諧社會,離不開教育的創新與和諧。“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我們的先祖老子所倡導的創新精神,唯有這種創新精神灌注到我們的教育肌體中,成為教育的血肉乃至靈魂,教育之花方可是新鮮而又燦爛的,且永遠不會凋謝。然而,中國創新教育的發展,舉步維艱,國人一直期盼教育能科學和諧的發展,教育者們也在漫漫之路上,上下求索,他們獻出了青春,獻出了健康,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而教育仍充斥太多的不和諧的音符,如教育的高收費、教育的公平性、教育的地區差異性、教育的應試性、教育缺少創新性等,其中教育缺少創新性是中國教育制約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瓶頸,唯有打破這一瓶頸,中國社會的發展才不可限量。那么,影響中國創新教育的因素有哪一些呢?如何去改變這一狀況呢?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去為創新教育的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天地,讓我們的師生都能進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教育一定會“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應試教育的體制和形式是束縛師生創造精神的繩索。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下,大多數的師生確失了自由的思想,缺失了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教師只能圍繞考試的目標、考試的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而大多數的學生也只能依照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學習,這種形式下的教與學,往往多機械,多模仿,少靈活,少創新。在我們就年義務教育階段和三年高中階段,這二十年的黃金時光里,莘莘學子們的大量的自主學習、自由思想的時間、空間,被大量的題海訓練所侵占,大多數的學生在機械的模仿中去解決問題,學生們既不會質疑或很少去質疑,懶于發現,不善于提出問題。“造就”了我們大多數的孩子失去了質疑、探究的精神,創新的意識和精神也就無從談起,他們只會“人云亦云”或人不云己不云的思維習慣。我們的學生在小學階段就陷入了機械的讀寫算的學習生活中,他們失去了很多游戲玩耍的時間,缺少了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甚至失去了許多必要的閱讀時間,再捆綁、束縛中,創造性的思想火花就難以迸發。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五六年級的孩子在晚上八點鐘的時候,仍然在教師的指導下,在教室里做習題或聽課,或者在家庭教師的輔導下,或者在家長的陪伴下,去讀寫算。到初中、高中階段,學生晚上和周末兩天都去要應對未來的中考、高考,就連洗澡的時間都少得可憐。學生完全失去了玩耍、游戲、想象、創造的時間和空間,他們單薄的肩膀上已承載了極其沉重的擔子,他們的心靈因為要考上重點中學、重點大學而為習題與知識所充塞至“飽滿”。他們的童真過早的消逝或殘存不多,他們原有的創新精神、新鮮的思想因應試的學習生活而喪失殆盡,青年人活潑好奇的天性再也年已尋覓,因為,他們必須依照成人給他們劃定的框子去生活,而成人們也多是一些失去原創精神、缺少質疑精神、失去了超脫羈絆能力的一群成年人。試想,這樣的應試體制,這樣體制下的教師、學生,形成的應試“場”,怎么能產生創造性的“電磁效應”?而我們整個社會都籠罩在這個應試“場”之中!
二、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和教科研體制滯后于教育的發展,未能充分的激發師生的創造精神,使廣大師生戴著“手銬腳鐐”在跳舞。1、我們的教育管理總體上是一種行政干預的體制,教育局選拔任命學校的主管領導校長,實行校長責任制,學校再實行中層干部及教師的聘任制。這在形式上似乎體現了自主的管理,能充分的調動教師員工積極性,其實,由于這種上下級的管理體制,或多或少的制約了校長的創造性地發揮,校長往往在上級主管領導的指令下工作,常常拘于上級部門的管理標準進行工作,從事教育教學,圍繞上級的任務去展開系列活動,應對各種檢查、評比,疲于奔命,留給校長、教師的自主創新的空間已經極其狹小。因此,上級部門有必要放權給校長,有必要給教師松綁,有必要給學生減負,給學校、校長、教師、學生以自由寬松,他們擁有了極大的空間,放飛了思想。。唯有充分發揮學校物質的資源優勢和人力的資源優勢,尤其是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創造性的才能,創造教育的鮮花必將綻放。學校將是創造的學校,教師將是創造性的教師,學生必將是的充滿活力的祖國之花。2、教研是最近極為時髦的話題,可以說是方興未艾。各縣區大都配備了科研機構,省市教研機構也發文立項,各級學校紛紛行動,一時校校有課題,人人有參與,號稱“教科研興校”。這是好事,本無可厚非。然而,形式主義的東西太多,實效性的東西太少。似乎教研就是寫文章,見諸報端,或者經過主管部門的首肯、驗收,幾位大人和陪同者依酒相賀。至于實效性,與教學與學生有多大的聯系,都不顯得重要。其實,對教與學的研究,對人的思維心里的研究,西方人已走在我們的前面。美國教授加德納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們的素質教育全面發展教育有極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我們所要做的是借鑒并落實到行動中,其實教育就是“基于行動的研究”。而現實是怎樣的呢?由于應試和評估的因素,大家都傾注全力去追逐分數,只是在語言數理邏輯方面加以訓練,忽視其他方面的發展。這就是我們的足球難沖出亞洲的原因,我們的球員少的是其他的東西,如文化思想、空間的想象力,假如我們的球員在基礎教育階段得以極好的文化熏陶,有極強的空間想象力,注重整體配合,以我們中國人的靈活和智慧,沖出亞洲應不成問題。創造性的思維多在整體發展、自由發展中誕生。從現實出發,學校教研就應該“解決以何種理論去怎樣做的問題”,應該“以科學的理論作指導,腳踏實地的走下去”,決不是如一場“沙塵暴”無序的揚起。近幾年,開展的新課標的試驗,是借鑒和吸收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等理論,進行的一場教育教學的改革,它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主張自主學習、科學建構、合作交流,在教師的參與和幫助下,實現對學習內容意義的建構。,從而形成學習能力。這種課改的方向是正確的,可以以極高的效率獲得學習成果。可是在課改中,我們常常遇到一個瓶頸,這就是學生家庭的教育的千差萬別形成的能力、習慣、意志品質、心理個性等等差異,加上教者的認識的差異,應試環境下的考評的鉗制,由于這種因素,自主建構、合作交流的新課改理念很難得以全面展開,或者流于形式,從而變得虎頭蛇尾。學生缺少了自主精神,教育也就是缺失了創新精神的教育。
三、教育創新性缺失的因素還有學生社會實踐、親近、探索自然的生活太少,自由閱讀、深層次的閱讀太少。我們知道人類認識世界的途徑有兩種實踐(對社會自然的研究探索)、理論(閱讀書籍、閱讀人生),從而獲得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應試教育和人們認識的傳統差異,致使我們的孩子很少有時間去親近自然、認識自然,至于探索研究自然就不必說了。而大自然對我們來說是一本充滿神奇奧秘的教科書,山川海天,花鳥蟲魚,春夏秋冬……她會給予我們五彩斑斕的畫卷,給予我們無窮無盡的奇思妙想,給予我們無限的歡樂和神往。然而,我們的孩子由于種種的原因被禁錮鋼筋水泥的盒子里,不敢邁出校園一步,天怎樣的湛藍,海怎樣的浩瀚,水怎樣的清澈……他們難有真切的感知,他們只知道太陽永遠是紅紅的圓圓的,因為老師經常如是說。可見了社會實踐、自然實踐對孩子的創造精神的培養是多么的重要啊!如果說實踐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一支翅膀的話,那么閱讀就是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另一支彩翼。教育的現實告訴我們,這支翅膀也折斷了。據《上海教育*、5》刊登了《失落的閱讀》(《*南上海中小學生書面閱讀調查報告》)一文,文中調查問卷15956人,僅“8%的班級大部分學生能堅持課外閱讀”、“僅1%的學生通過書本了解信息”、"僅5%的高中購買名著”、“95%高三學生從來不上圖書館”、“每天讀書超過一小時的8人(167人)”、“從不借書的133人(總人數167人)”。上海市是中國經濟、科技、文化極為發達的大城市,其學子們的閱讀狀況尚且如此,我國其他地市就可想而知了。一味的應付考試,一味的鉆入題海,一味的獲取考分,學生們成了應考的機器,夜以繼日,兀兀窮年,無暇于想象,創造的火花也就熄滅了。可悲的是我們一些教研機構,一直致力于推銷教輔用書,明令查教輔用書的使用情況,更加重了中小學生的閱讀災難,阻滯了他們創造力的培養。可見糾正一些教研機構的行為很有必要!
創新教育是一項關乎中華民族未來的宏偉工程,應消除影響創新教育發展的因素,改革應試的機制與形式,調整教育教研的管理思路和理念,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教育教學的隊伍,把我們的學生帶入創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