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搞好欠發達地區農產品市場建設促進新農村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不斷出現一些農產品賣難、價格低迷等問題,這已成為了現階段制約農業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農業市場化初期的一個突出矛盾。在我國欠發達地區這一矛盾尤其突出。農業生產是一個前后關聯、多方面密切配合的系統,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后都要依靠市場的聯結。黨的十六大報告已經把“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農產品流通,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作為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措施。可見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對于促進農民增收、推動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確保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增長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都具有重要意義。
欠發達地區建設發展農產品市場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市場基礎設施薄弱
1)集貿市場建設落后
目前,我國欠發達地區大多數農產品交易市場設備簡陋,較多的市場只是一個壩子,沿街為市、占道為市的現象比比皆是,稍好一點的有一些臺式或棚子式的設施。
2)市場功能不健全
大多數農產品市場功能不全,僅僅只是一個交易場所,沒有信息服務、交通、通訊、倉儲、加工等功能設施,有的甚至連客商飲食、住宿也不能保證,更談不上商品檢疫、農藥殘留檢測、電子結算等沒備了。
2、交通運輸設施嚴重不足
欠發達地區交通運輸條件差,手段落后。欠發達地區大部份農村遠離城市和交通主干線,許多地區農產品生產出來后,不能及時運輸出去,主要靠農民肩挑背馱,穿行于羊腸小道運送到較遠的集市或縣城市場去銷售,增加了生產成本,使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難以擴大銷路,同時也加大了農產品流通環節的風險。另一方面,交通運輸設施不足也增大了購買者的交易成本,不利于農產品的流通,使本身就很差的農產品市場供給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3、通信及信息網絡不健全,信息不暢通
目前,欠發達地區很多農村還沒有開通固定電話,更沒有開通移動通信和互聯網,沒有閉路電視。信息化建設落后,大多數集貿市場根本沒有信息功能,如貴州全省一半以上鄉鎮還沒有建立農業經濟信息服務站,信息網絡在鄉、村出現斷層;全省專職農業信息員少,平均每個鄉鎮不到1人,信息的整理、分類、難。正是由于信息不暢,農民無法及時準確的獲取市場信息,不能生產出適合市場需求的農產品,不能及時、恰當的組織銷售生產出來的產品。
4、農產品結構不合理、品質不高、商品率低
目前欠發達地區傳統農業還占相當比重,特色農業發展起步緩慢,優質農產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數量少,品種單一,結構性矛盾突出。如貴州2002年,優質米比重不到30%,優質玉米比重不到40%,優質油菜籽為45%,名優茶僅為5%。農產品種植大多是一家一戶分散種植,許多地區對農產品都還沒有制定出質量標準,許多農產品生產面積小,規模化、標準化、規范化、專業化程度都低,難保品質的穩定,也延緩了農產品品牌的建設。影響到農產品的商品化率,造成商品率低。
5、市場主體組織化程度低,流通中介組織嚴重不足,交易方式落后
目前,我國農產品市場的主體絕大多數是分散的農民,他們經營規模小,經濟實力弱,缺乏專門的經營知識,在業務經營上存在著嚴重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在欠發達地區,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還比較低,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不成熟。農產品交易方式較落后,目前,仍主要采用的是面對面的交易方式,人貨同行,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并且農產品的流通還存在多重中介,導致農產品在市場流通過程承擔較高的流通成本。
6、農民文化素質普遍不高
欠發達地區也是中國人口增長最快的地區,同時也是文盲和半文盲比例較多的地區。據統計,2000年中國人口的文盲比例為9.08%,東部省份的文盲比例在5.1%-11.6%之間,欠發達地區的云南、貴州、甘肅和青海,文盲比例在15.4%-25.5%之間,而西藏則高達47.25%。
對加快欠發達地區農產品市場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快農產品市場基礎設施的建設,著力培育大型特色農產品市場
在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上,要實行退路進廳,取消馬路市場,完善場地、道路、水電、垃圾處理、交易棚廳建設等必要設施。加強和規范信息系統、質量檢測系統、電子結算系統以及加工、儲藏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不斷改善交易條件,提高市場檔次,增強交易功能。
著力培育大型特色農產品市場。加快產地批發市場建設,堅持以改擴建為主、適當新建的原則,重點對現有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規模較大的市場進行改造、擴建,完善交易與管理設施,突出市場特色。
2、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公路建設,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改善欠發達地區交通運輸狀況。大力搞好農村廣播、電視等現代媒體的建設和發展,使農民不出大山就能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各鄉要配備專職的農業信息員,加強省、地(市)特別是縣鄉級農產品生產信息的搜集、處理和工作;加快農產品信息網絡和價格監測網絡建設;建立農產品信息制度,及時通報國內外農產品市場動態,提供農產品市場分析和預測報告。
3、加快農產品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
要打破以小的行政區塊選擇“特色”或“優勢”的產業定位和家庭式、村莊式的產業結構調整的傳統思路,按照一個省或一個區域的地理氣候帶,集中規劃適合整個區域發展的主導產業,并制定出相應的農產品生產標準,以保證產品品質的穩定;同時,允許不同區塊發展適合當地條件的小產業、小品種。使農產品結構概合理,產品又有特色,品質又高,提高農產品商品化率,增加農民收入。
4、積極培育和發展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
要按照“民有、民營、民享”的原則,積極引導、支持農戶自愿組織各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鼓勵涉農單位、工商企業尤其是供銷合作社以多種方式與農民聯合,創辦專業合作社和專業協會,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各類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要積極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并在技術、資金、銷售上給予一定的扶持。
5、扶持發展農產品新型流通業模式
一是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通過扶持建立一批農產品連鎖經營試點企業,制定相關政策等措施,按企業辦市場,市場企業化的新模式,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批發市場和大型農產品經銷企業積極發展農產品連鎖經營,建立新型、高效的農產品營銷網絡。
二是建立農產品現代物流配送中心。政府要引導、支持在農產品生產相對集中的地區建立一批跨區域的大型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農產品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的能力,為連鎖經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在基礎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依托農業信息網站,逐步建立網上交易平臺,完善信息查詢、信用保證、網上簽約、糾紛仲裁、網絡結算、送貨驗貨等制度,促進農產品電子商務健康、有序發展。
四是組織產銷直供,發展超市連鎖配送。開展農商對接,探索和推廣“超市+基地”、“超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超市+批發市場”等方式,組織產銷對接,努力提高連鎖超市、便利店、大型綜合超市等新型零售業態中農產品的經營規模,幫助農民解決賣難。
6、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技能培訓,提高農民文化素質
改造傳統農業最重要的是向農民投資,增加農村人力資本。要大力發展欠發達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嚴格推行農村九年制義務教育,并考慮在貧困山區實行十二年制義務教育,使貧困山區的人才狀況有一個根本的改善。重視在貧困山區結合當地農民、農業生產的特點,建立各種類型的職業技術學校,對農民進行終身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使農民能及時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不斷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