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體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科學的理論體系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反映。科學發展觀以深厚的思想內涵、嚴謹的內部結構、鮮明的體系特征,形成一個相對完備的科學理論體系。當前,我們要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就必須把握它的科學體系;也只有從科學體系的高度來認識科學發展觀,才能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它的實質,才能牢固確立科學發展觀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的歷史地位,才能真正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指導方針。
一、深厚的思想內涵
理論的系統性首先表現為理論內涵的豐富性和全面性,即它提出的理論觀點是豐富的而不是單薄的、是系統的而不是零碎的。也就是說,一種理論能否成為一個體系,必須看其是否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內在統一的理論觀點。這是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體系的前提和基礎。有人之所以認為科學發展觀不是或者不成為理論體系,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內涵不甚了解。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集中表述,是科學發展觀最本質、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但不是科學發展觀的全部內容,就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的那三句話不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內容一樣??茖W發展觀用“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五個統籌”等言簡意賅的語言高度概括并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本質及要求,其中每一點都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語言的凝練表明這一理論概括程度高而覆蓋面廣,并不代表理論內涵的單薄。如關于“以人為本”,同志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庇秩纾P于“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強調說:“全面發展,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發展,就是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相協調,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相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笨梢?,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就不能僅僅局限于文字表面,不能把科學發展觀理解為簡短的十幾個字,更不能理解為一般的個別論斷??茖W發展觀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如果要對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做一個簡明概括,那就是: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本要求是統籌兼顧。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認識科學發展觀的內涵,既要從整體上把握其內容,又要具體認識這四個方面的各自內容。
但科學發展觀又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著的科學理論,其內涵在指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中不斷得到豐富、完善和發展。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緊緊圍繞我國在新世紀新階段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科學回答,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等一系列問題上還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論斷,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倡導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樹立三種意識、走和平發展道路、建設和諧世界等,形成重大理論創新成果。這些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緊緊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主題,從不同方面、不同領域展開,內涵各有側重,是科學發展觀在不同領域的具體化和延伸。但它們緊密相連、相互貫通、相互轉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和最新體會,也是對科學發展觀的完善、豐富和發展。科學發展觀成為所有這些理論創新成果的核心和靈魂,十六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所進行的所有理論創新及其成果都應納入科學發展觀的體系中。它們不僅在理論上形成了有內在聯系的統一整體,而且在實踐上實現了良性互動。隨著上述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不斷形成及其對科學發展觀的融入和滲透,科學發展觀作為一種創新理論,涉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各個環節,涵蓋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領域,貫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各個方面,逐步成為一個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和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起著統領作用的科學理論。我們要善于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發展觀,在不斷豐富科學發展觀的內涵中推動科學發展觀理論的發展,在推動理論的發展中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斷發展的事業,科學發展觀作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并沒有窮盡對建設中國社會主義的所有真理性認識,必將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而豐富和發展,其理論內涵將會更加豐富和完善。
二、清晰的理論框架
任何一種科學理論的體系都是有層次的,各層次所具有的基本觀點,依其內在聯系構成一個有機的邏輯結構,系統地回答實踐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問題??茖W發展觀的邏輯起點是從國際國內實際出發,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去認識和解決中國的發展問題,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黨的先進性建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四大戰略思想為理論支柱,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發展動力等為主要范疇,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學科領域,涵蓋新世紀黨和國家建設的方方面面的比較完備的科學體系。
處于第一層次的是“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發展觀的“總論”??茖W發展觀是我們黨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既是為誰發展、靠誰發展的世界觀理論,又是如何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方法論思想。它強調要“求四真”、“務四實”,在黨的思想路線上增添了求真務實的新內容,是我們黨創立科學發展觀的思想基礎,主要回答和解決了科學發展觀形成的思想方法問題。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其本質與核心,強調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民利益,弘揚了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價值理想,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在指導發展上的集中體現,從根本上解決了“為誰發展”的重大問題;注重依靠人民群眾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問題,是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在指導發展上的集中體現,從根本上解決了“靠誰發展”的重大問題??茖W發展觀把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三者有機統一起來,是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在指導發展上的集中體現,從根本上解決了“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
處于第二層次是從“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出發提出的若干重大戰略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這一理論體系的構成要件。一是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將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三者聯系起來,把“以人為本”貫穿其中,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表述和運用,作為一個完整的發展觀提出,并把它提到整個發展的指導思想高度,賦予了“全面協調可持續”以新的含義,進一步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狀態、目標和基本要求,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轉型,謀求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二是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把社會和諧提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提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高度,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高度,注重主動地、自覺地防止和化解各種困擾及風險,改變轉型期日益突出的社會矛盾,為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實踐。三是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關于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豐富了黨的執政理念,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賦予黨的先進性建設以新的時代內涵和歷史任務,解決了黨的執政能力同黨肩負的重任和使命某些不適應的問題,解決了如何使我們黨保持與時俱進的品質、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問題,在黨的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廣度、更有高度的理論創新成果,使黨的建設的理論視野更加開闊,戰略思維更加深邃,為實現更快更好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保證。四是關于積極推進和諧世界建設的重大戰略思想??茖W發展觀把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強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來發展自己,又通過自己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推動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為中國發展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這四大戰略思想有機聯系,環環相扣,相互貫通,相互轉化,共同統一于科學發展觀的科學體系中。
處于第三層次的是理論指導實踐的層次,是科學發展觀指導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方針、措施等,屬于科學發展觀的“細目”。具體體現為十個理論范疇:“發展機遇論”,強調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發展實質論”,就是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發展道路論”,強調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發展階段論”,強調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達1000美元,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發展任務論”,提出要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發展動力論”,強調改革創新是推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要發揮改革、科技、開放的動力作用,尤其重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發展戰略論”,實施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區域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等戰略;“發展主體論”,強調必須維護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和平發展論”,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發展保障論:提出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重申“兩個務必”倡導“三個為民”、“三個執政”、建設“五大能力”,提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及正確的群眾觀,為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保障。這一系列范疇是科學發展觀在社會主義建設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具體體現,是科學發展觀的邏輯展開,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內在邏輯的展開。科學發展觀是由這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范疇所構成的科學思想體系。這些范疇相互滲透、相互激蕩、相互促進、相互完善,有機地融為一個整體,構成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進一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指導思想、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對當代中國的發展問題作了全面深入的回答,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推向一個嶄新的境界。嚴密的邏輯結構使科學發展觀這一理論高屋建瓴、氣勢恢宏。
三、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
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所固有的理論品質??茖W發展觀是與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堅持和最好實踐。在當代中國,堅持科學發展觀,就是真正堅持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這是不斷深化對科學發展觀認識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科學發展觀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抓住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就掌握了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就把握了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東西,也就把握了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聯系和它的統一科學思想體系??茖W發展觀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繼承了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關于發展的基本思想,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脈相承的重要特點,同時又緊密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實踐要求,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作出了創新性發展,與時俱進地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體系中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生動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茖W發展觀的提出是我們黨不斷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不斷發展著的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生動體現。
科學發展觀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貫穿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茖W發展觀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雖然形成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面對著不同的歷史任務,但都貫穿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發展觀首先強調發展是第一要義,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是對唯物史觀歷史決定論的運用和闡發;強調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關于唯物史觀歷史主體思想的運用和闡發;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對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結構和社會系統理論和關于人、社會對自然界的依賴性和社會歷史連續性理論的運用和闡發??梢姡q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科學發展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具體運用。
科學發展觀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科學回答和解決了重大的時代課題。時代課題具有根本性、全局性,是新的理論成果形成、完善和發展的基本依據。一種能夠成為科學體系的理論,必然是完全反映了現實和時代的需要、回答了重大的時代課題的理論??茖W發展觀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通過深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吸收已有的發展理論中的積極成分,進一步回答和解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創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目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模式、發展動力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賦予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就是在“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重大問題上被突破,從而獲得了新的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增添了新的內容。
科學發展觀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都產生于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實踐進程。實踐是創新理論的源泉。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所從事的變革現實的實踐,是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的最直接最現實的基礎。當前,我們黨的最大實踐雖然還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世情、國情和黨情出現新變化和新問題。在新的實踐基礎上產生的新問題呼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茖W發展觀總結了20多年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并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教訓,概括了戰勝非典疫情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深入分析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揭示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形成新的理論創新成果??茖W發展觀一經提出,就得到中國人民廣泛的認同,已經并繼續發揮著巨大的理論威力,對實踐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科學發展觀和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樣,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寬廣的世界視野。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理論,是站在歷史和時代高度,積極借鑒人類現代文明進步成果形成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以馬克思主義寬廣眼界觀察世界,積極借鑒現代西方發展理念,積極借鑒當今世界有關發展的認識成果,積極借鑒世界各國發展的成敗得失,對世界經濟社會發展趨勢作出自覺回應,在世界面前樹立起了中國新階段發展旗幟,并在旗幟上寫上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新內容。科學發展觀是人類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是在廣泛吸取和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基礎上創立起來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及在這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中國發展道路必將對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民產生吸引力。
四、鮮明的體系特征
作為一種科學的理論體系,必然在形成過程中體現出自己的體系特征。科學發展觀的體系特征主要表現為:
包容性??茖W發展觀是在十六屆三中全會上作為政策型的理論觀點提出來的,但隨著實踐的發展,在內涵上進一步擴大容量,外延上進一步擴大范圍,包容性越來越強,成為囊括十六大以來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理論體系,覆蓋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隨著實踐的深入,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涵還會繼續得到豐富、發展和完善。隨著包容性的不斷增強,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也得到提升,從一開始的應對和解決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和挑戰層面,上升為關于發展的世界觀方法論;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性指導方針層面,上升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方針。
求實性??茖W發展觀是求真務實的發展觀。實事求是作為科學發展觀的精髓,集中體現為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政治品質。“求四真”、“務四實”在理論上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內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所要求的理論和實踐、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使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內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黨的思想路線的實踐意義更加突顯和和具體。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是內在統一的。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要以求真務實為著力點,用求真務實的作風落實科學發展觀。
整體性。社會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所構成的有機整體,指導社會發展的科學理論必須重視社會整體的發展??茖W發展觀堅持了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觀點,強調了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強調要通過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推動社會整體的發展;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整體目標,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反映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理論創新的整體思路,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的整體性特征。
民族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是在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運用中國化的民族語言闡述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茖W發展觀在科學理論的表現形式上極具中華民族特色和神韻,特別是“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公平正義”、“人與自然的統一”等傳統文化語言,有力地表達了科學發展觀的內在精神,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特點,具有中國氣派,容易內化為人民群眾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真正為中國人民所喜聞樂見和自覺實踐。
人文性。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納入了發展觀范疇,強調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強調尊重人的價值、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滿足人的發展愿望和多樣性的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充滿了對全體社會成員和每個人的深切的人文關懷。以人為本,公平公正,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全面進步等科學社會主義理念在科學發展觀再一次得到重申和強調,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的理想目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的發展最終是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本觀,體現了科學發展觀鮮明的理論立場和“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價值追求。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機地統一于發展觀之中,這就是它區別于其它發展觀的本質特征之一。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特征。
從以上各部分的論述可以看出,科學發展觀有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貫穿其中,有著力研究解決的中心問題,有圍繞中心問題形成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基本觀點,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完全符合關于科學理論體系的判斷條件,是一個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體系,是新世紀我們必須高舉的又一面偉大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