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最大理論成果,是指引中華民族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勝利前進的光輝旗幟。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歷史地位和重大指導意義,明確指出,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這一重要思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理論體系不動搖。
社會主義價值理想是歷史的選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不是作為觀念給予我們的,而是作為社會歷史過程給予我們的。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何以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理想,首先要從總體上把握中國的歷史走向,弄清近代中國是怎樣從亡國滅種的邊緣轉變成為一個初步繁榮昌盛的國家,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怎樣選擇了共產黨、怎樣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種歷史根據是科學社會主義價值理想的深層基礎。
第一,社會主義價值理想最初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產生的,是伴隨勞動群眾不斷反抗資本的統治而傳播和發展的。馬克思創立的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使這一理想由空想變成科學。馬克思用畢生精力闡明了從商品到資本的歷史必然性及其內在矛盾,揭示了以資本為本位的社會形態的歷史局限性,從根本上解構了資本主義社會,開啟了建立社會主義的新時代。
第二,社會主義作為價值理想傳入中國并生根結果,是中華民族長期探索并最終選擇的結果。一個半世紀的歷史表明,封建主義統治,既不能完成內部的根本變革、實現社會轉型;也不能堅決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實現民族獨立。戊戌維新和辛亥革命的失敗,最終證明了以民族資產階級為主體所追求的資本主義強國之路也無法實現。中國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政黨,代表了廣大人民翻身求解放的愿望,引導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使中華民族實現了解放、獨立、富強、民主的百年夙愿。最初,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是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一起傳入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與科學社會主義的中國化就是通過解決中國社會所面臨的現實問題而逐步實現的。救亡圖存和振興發展是中國近現代史的主題,新民主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解決這一歷史主題的現實選擇和社會理想的統一。
第三,在民主革命時期,思想理論界的多次論戰使社會主義價值理想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1919年7月展開的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論爭,1920年展開的關于社會主義問題的論爭,不僅極大地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影響,而且為我們黨的建立準備了思想和干部條件。特別是1928年展開的關于中國社會性質問題的論爭,以及隨后展開的一系列哲學問題論爭,促進了唯物史觀在中國的傳播,為探索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科學社會主義中國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料。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重大的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凝聚了中國共產黨人長期探索所積累的豐富經驗。新中國成立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為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歷史經驗。上世紀50年代中期,同志在《論十大關系》中提出了“以蘇為戒”,號召我們獨立地探索一條有別于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同志號召全黨學習和研究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努力把握社會主義建設的規律,提出要“創造新的理論,寫出新的著作”。他還針對非洲的社會主義發展遲緩等重要問題,提醒全黨深入地研究傳統社會主義模式存在的問題。同志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探索,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料和理論財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是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和全國人民開創的。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接見阿爾及利亞、坦桑尼亞等非洲國家代表團時說,你們要研究一下,為什么非洲的社會主義越搞越窮?這是繼同志之后,鄧小平同志再一次提出這個問題。1982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第一次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命題:“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理性認識源于歷史,歷史昭示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是一個艱辛的歷史探索過程。唯物史觀不僅是思想路線撥亂反正的哲學依據,也是政治路線撥亂反正的理論依據。鄧小平同志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用極大的精力關心理論工作,在發展唯物史觀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
第一,明確提出歷史發展兩大動力問題,即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動力以及按勞分配是推動生產發展的動力。1975年,他在主持中央工作期間,明確提出“把國民經濟搞上去是根本任務”,現在“批‘唯生產力論’誰還敢抓生產?現在把什么都說成是資產階級法權,多勞多得是應該的嘛,也叫資產階級法權嗎?搞生產究竟應當用什么東西作動力?”為了進一步批判“”在生產力問題上的謬論,恢復生產力原理在唯物史觀中的核心地位,1977年9月,他批示在《哲學研究》和《經濟研究》雜志發表文章,對“”鼓吹的“批判唯生產力論”的謬論進行撥亂反正。1978年3、4月間,鄧小平又發動了關于物質利益和按勞分配問題的大討論,明確提出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重要原則。隨后,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中專門闡述了物質利益和革命精神的關系:“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寶貴的,沒有革命精神就沒有革命行動。但是,革命是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產生的,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
第二,鄧小平依據唯物史觀,提出了三種革命的理論以及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思想。1980年初,鄧小平專門論述了階級革命和生產力革命的關系問題。他說:“革命是要搞階級斗爭,但革命不只是搞階級斗爭。生產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從歷史的發展來講是最根本的革命。”此后,他多次講,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歷史觀要回答的是歷史發展的動力問題,這個動力又是有結構和層次的,搞清楚階級革命、改革、發展生產力這三者之間的關系結構,正是鄧小平理論創新的關鍵所在。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種革命的理論,是對唯物史觀的重大發展,它們在鄧小平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思想的理論基石,是鄧小平同志關于“不斷發展社會生產力的社會主義”、“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主張和平的社會主義”三位一體發展目標的哲學基礎。這一重大理論成果,是我們黨思考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和中國社會主義發展歷程所得出的基本結論,是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重申了生產力首要地位和人民利益標準,把它作為黨的宗旨和執政興國的總體理念。這是對唯物史觀的豐富和發展,是保證我們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保證。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立足于對國內外發展經驗和教訓的科學總結,面向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明確要求我們把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落實到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來。
30年的改革開放進程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華大地帶來了勃勃生機,是民族振興的康莊大道,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全面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是中國自近代以來發展的合乎邏輯的產物,更獲得了改革開放實踐和現實的證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既體現了歷史觀和價值觀的統一,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又體現了共性和個性的統一、人類發展的普遍規律和民族發展道路的統一。立足于這個理論體系,中國才能走自己的發展道路。
第一,黨的思想路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靈魂。實事求是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是貫通唯物論、辯證法、歷史觀、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總體性范疇。善于運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來解決革命、建設和改革中的重大問題,是我們黨帶領人民群眾不斷走向輝煌的卓越領導藝術。在民主革命時期,為了反對黨內的教條主義,同志創造性地提出了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武器,破除新的教條主義,批判“兩個凡是”,實現了思想路線上的撥亂反正,為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黨的工作重心的轉移奠定了思想基礎,成功地開辟了在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命題。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證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反對各種“左”的和右的思想傾向,使我們黨永遠保持蓬勃生機與活力的法寶。
第二,唯物史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的原理是把握人類社會發展史的鑰匙,對一定歷史條件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分析,是馬克思主義說明該社會經濟、政治制度和體制產生、發展和變革的根本依據。唯物史觀是無產階級政黨從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鄧小平同志根據唯物史觀的生產力原理提出了“三個有利于”標準。從鄧小平同志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到同志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再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理論,生產力的首要地位和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統一的思想一以貫之。唯物史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核心,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哲學基礎。“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們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這里的“本”、“基”、“源”,說到底就是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同志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政黨必須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分水嶺。深入理解唯物史觀在黨的歷史奮斗中的指導作用,對于自覺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至關重要。
第三,開拓創新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關鍵。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在于它是隨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都是關于發展的路線,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適應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而提出的發展理念。科學發展觀繼承了改革開放以來的重點發展論和辯證發展論的核心理念,把社會理解為自組織的有機整體,重視整體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條件。“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這里的“萬世”、“全局”是謀一時、一域的前提。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科學認識和妥善處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大關系,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