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編制十一五規劃需要研究的問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準確把握我國發展階段及其主要特征,是編制好規劃的一個重要前提。去年我國人均GDP邁上了1000美元的新臺階,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時,按現行匯率計算,人均GDP將達到3000美元,將建成中等收入國家并開始向中上收入國家邁進。國際經驗表明,走出低收入國家并向中等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歷史階段。這既是工業化進程中的重要階段,又是各種矛盾集中的階段。在這一時期,消費結構、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將加速調整,加快發展的各種基礎條件已經具備。如果處理得當,就能抓住戰略機遇期,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走上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道路。但這一時期,往往也是人口、就業、資源、環境等矛盾突出、瓶頸約束加劇的時期。如果處理不當或有大的失誤,就可能喪失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導致經濟增長徘徊。英國在18世紀的發展,日本在明治維新后的發展,美國在上世紀的發展,都是抓住了機遇期而發展成為世界強國的。我們目前正處在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因而編制好“十一五”規劃就顯得特別重要。為此,必須研究解決好以下幾個重大問題。
一、三農問題。“三農’’問題是關系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根本性問題。我國目前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60%,農業勞動力占50%,而農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下降到15%。糧食產量由*年9244億斤,下降到去年8613億斤,今年計劃9100億斤,實現難度也較大。城鄉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已從*年的2.2:1,擴大到*年的3.2:1,考慮到城鄉居民享受的不同公共服務以及農民生產資料投入的因素,實際差距可能在5~6倍。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重點之一就是要解決城鄉發展很不平衡的問題。沒有8億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實現全面的小康;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全國的現代化。科學發展觀要求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但不能僅以城市居民為本,特別要充分考慮8億農村居民和1億農民工的發展需要和切身利益。
在編制“十一五’’規劃時,必須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一個重點,按照城鄉統籌的思想,從戰略上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及其制度、體制、政策進行通盤考慮。為此,需要進行更深入系統的研究。比如,在各類規劃中,要研究如何更好地為解決“三農’’問題服務;要研究如何以“入口城鎮化"為核心推進城鎮化,并據此改革戶籍制度、土地流轉制度、社會保障制度,以及行政區劃體制;如何進一步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發展;如何提高農民的教育水平等。這些,在各部門的有關專項規劃中都要具體落實。
二、就業問題。我國是人口大國,今后30年仍將處于人口的增長期,面臨巨大的就業壓力。目前城鎮下崗和失業人員1460萬人,城鄉每年新增的勞動力將維持在千萬左右的高位,還面臨著1.5億就業很不充分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一些資源枯竭礦山和困難企業關閉破產,國企改制重組大量冗員需要分流;隨著科技進步,產業結構調整,一些素質較低、技能單一的勞動者不適應崗位需要而面臨轉崗。一方面,我們需要安置就業的人口越來越多,另一方面,就業彈性卻趨于縮小,上世紀八十年代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創造240萬個崗位,九十年代以來已下降到80萬左右。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國之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須把促進就業放到各卷輒董11的突出位置。要研究如何使規劃成為有利于促進服務業、中小企業、非公有制經濟等健康發展,要研究如何進一步促進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等。
三、資源支撐問題。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大量消耗資源實現的。*年我國GDP達到1.4萬億美元,占世界的4%,但為此消耗的各類資源經折合后約為50億噸,其中鋼材2.7億噸,石油2•67億噸,煤炭16.67億噸,水泥8.62億噸,分別相當于*年世界消費量的27%、7.4%、31%和40%。
我國資源稟賦較差,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時空分布不均。人均耕地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氣、銅和鋁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由于國內資源供給約束性增強,我國主要資源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全球資源量也是有限的,真正的自由貿易量更有限。由于我們的大量進口,導致國際上鐵礦石的價格及其運輸成本大幅度上漲。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能源翻一番的條件下實現了GDP翻兩番。到2020年GDP翻兩番,僅從能源消費來看,如果比*年翻一番,到2020年我國一次能源的消費總量就將達到30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消費量將達到22億噸。我國煤炭資源豐富,雖然國內資源保障不成問題,但也面臨精查儲量不足、生產能力不足、運輸能力不足和環境容量不足等四大壓力。化解日趨緊張的資源短缺與經濟快速增長的矛盾,是“十一五”規劃必須著力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
四、環境容量問題。我國生態環境本來就很脆弱,盡管我們加大了生態建設和污染治理的力度,但由于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性轉變,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仍尚未得到根本扭轉,邊保護、邊破壞,邊治理、邊污染的問題仍很嚴重。*年全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積超過260萬平方公里,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我國的化學需氧量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已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排放居世界第二,污染排放已經大大超出環境容量。這表明我們取得的成績很大,但付出的環境代價也很大。
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災害的增多,不僅導致社會財富減少、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降低,而且與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不符,與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背道而馳。目前我國已成為被一些國家實行‘‘綠色貿易壁壘"限制最多的國家,盡管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還大大低于發達國家,但總量大、增加快,沙塵暴的頻發也受到周邊國家的廣泛關注,來自國際社會的環境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也是事關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戰略性課題。今后我們還要加快發展,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還會增長,如果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廢棄物的排放也會增加,生態環境還可能進一步惡化。盡管我們可以通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快科技進步和加大污染防治力度等措施,減緩污染加重的趨勢,但在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工業化,環境承受的壓力是難以想象的。化解日趨緊張的人與自然關系,是我們新世紀必然面對的重大挑戰,也是各類規劃都要充分考慮并應該著力解決的重大課題。
五、產業協調發展問題。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基礎。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之前,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短缺曾是當時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矛盾,也一直是中長期規劃重點解決的問題。經過“八五”、“九五”的建設,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得到了充實提高,產業結構出現了比較協調的局面,但去年以來,來之不易的產業比較協調的局面再次被打破,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再次出現。
電力供應從*年的總體平衡、局部偏緊,轉變為*年的總體緊張、總量不足,供應緊張地區從*年的10個增加到*年的21個。電力需求強勁帶動了煤炭消費激增,煤炭供應也出現了緊張狀況,一些電廠、鋼廠“等米下鍋”,甚至一些產煤大省也面臨著電廠停機的窘況。由于缺電、缺煤,許多地區再次啟用高耗能的柴油發電,導致一些地區柴油供應緊張。由于煤炭需求大增,又帶來鐵路運輸吃緊等等。
編制“十一五”電力規劃時,一是不能簡單地按寫在規劃中的7%的經濟增長速度來預測電力等基礎設施的需求。7%的速度是為了防止各地區盲目攀比而確定的速度,并不是實際的預測值。二是不能簡單地以彈性系數法來預測。彈性系數法是一種平均的概念,很容易抹殺不同收入水平下的不同消費結構以及不同的產業結構及技術進步因素產生的不同需求。從需求看,編制發展規劃也不能僅僅考慮需要。*年亞洲金融危機后,我們在制定政策和規劃中,考慮需求比較多,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供給的約束,似乎生產能力無限大,只要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給。去年有的地區一年用電量就增加了30%~40%,電力建設要適度超前,但不能適度到一年就增加30%~40%的程度。
GDP翻兩番不難,問題是怎么更好地實現翻兩番。要統籌考慮經濟社會、城鄉、區域、人與自然、國內與國外等的協調發展。上世紀占全球人口15%的國家實現了現代化,本世紀其余85%的人口面臨實現現代化的任務,如果按過去的模式發展是難以為繼的。如果國內的汽車消費達到日本目前的水平,13億人將有6.5億輛,會占用大量耕地。因此,要處理好發展汽車工業與燃油、土地的矛盾,應不鼓勵使用大排量汽車。要轉變消費觀念,不能過度消費、奢侈消費,要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健康文明消費的氛圍。無事則生憂,有事則不懼。把問題想深一點,考慮得周全一些,部門之間協調得好一些,“十一五”規劃工作就能完成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