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為什么說農民增收是全面達小康的關鍵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市委提出了“全面奔小康,重振*”的奮斗目標,鼓舞人心,推人奮進。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沒有廣大農民的小康就沒有全面的小康。只有農村和農民實現小康才是完整意義上的全面小康社會,而農村和農民小康的核心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它是實現農村小康的工作重點和突破點。我們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來對待、研究和狠抓措施的落實。
按照我市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力爭在2015年全面達小康。針對我市現狀,面積和人口都占全市70%以上的農村是全面達小康的重點和難點。在25個小康監測指標中,有17個指標涉及到農村,而其中農民收入是最重要的指標之一。農民收入的如期達標,將直接影響農村社會發展進程和農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質、生態環境的提高改善,以及民主法制建設,直接決定我市農村乃至全市社會經濟能否按期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
當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緊緊圍繞“全面奔小康、重振*”的目標,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小康進程明顯加快。*年地區生產總值己達到小康目標程度的48.6%,比*年提高11.6個百分點。在所有25個監測指標中,己達標10個,涉及農村的3個。農民收入指標*年我市達到4265元,離小康標準值8000元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農村乃至全市小康社會的關鍵。
一、農民收入水平的現狀
(一)、從我市自身發展要求看,在我市全面實現小康指標中,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目標值要大于等于8000元。*年實現值為4265元,離目標值還有3735元,僅為小康標準值的一半,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53.3%。從近五年農民收入增長情況看(見下表一),最低的*年只增加148元,最高的*年增加396元。從*年到*年五年平均每年增加300元。增長速度最高的*年達到11.5%,最低的*年只有4.9%,五年平均增幅達到9.1%。因此說,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市農民收入增長速度還會出現或快或慢的現象。
(二)、從蘇北五市橫向對比看,我市*年農民收入水平達到4265元,僅比宿遷市高37元,比鹽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分別低1128元、631元、165元(見下表二),處于全省第十二位和蘇北第四位。從五市近三年增長速度看,基本處于同步增長,幅度相差很小。*年平均增幅11%,*年平均增幅9%,*年平均增幅10%。我市近三年增幅基本與五市平均增幅相同。
二、農民收入達小康的目標展望
我市要在2015年實現小康,還剩下9年時間。農民收入水平按照小康要求,要達到8000元,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415元,才能如期達標。按照前五年平均增加300元來測算,比今后9年平均增加值還低115元。通過對比分析,九年之后,我市農民收入水平要達到小康,實現這個目標將會很難,遇到的困難將會很多。
再從蘇北五個市的達小康時間來分析,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目標值要達到8000元。實現小康的時間越長,對年度序時進度的壓力就越小,反之,壓力就越大。鹽城市計劃到2013年實現全面小康,*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5393元,離目標值還有2607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67.4%。從*年到2013年還剩下7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72元,才能如期達標。徐州市達小康的時間為2014年,*年已經達到4896元,離目標值還有3104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61.2%。從*年到2014年還剩下8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88元,才能如期達標。淮安市達小康的時間為2016年,*年已經達到4430元,離目標值還有3570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55.4%。從*年到2016年還剩下10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57元,才能如期達標。宿遷市達小康的時間為2017年,*年已經達到4228元,離目標值還有3772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52.9%。從*年到2017年還剩下11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43元,才能如期達標。*市要在2015年實現小康,只有9年時間。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4265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53.3%。今后九年平均每年要增加415元、平均增速要達到7.2%,才能如期達到8000元。從下表可以看出(見下表三),*市是蘇北五市中壓力最大的一個市。
現在,按照市委力爭提前兩年實現小康的要求,農民收入水平要在2015年達到8000元,今后九年時間平均每年的增加額要確定在415元以上,比正常水平高出75元。就*年來講,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要達到9.7%,比正常水平超出1.7個百分點。通過分析對比,我市農民收入水平要在九年之后達到小康目標,困難很多,難度很大,需要全市上下花大力氣艱苦努力才能達到。
三、農民增收存在的困難
當前,中央把農村經濟工作的基本目標確定為促進農民增收,是為了解決近幾年農民增收困難的現實矛盾。在發展經濟中不僅僅在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有多高,而在于這一切是否能夠帶動廣大農民持續地增加收入和不斷地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從目前我市農民增收狀況來分析,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民收入中農業比重太高,二、三產業比重太低。農民收入增長質量不高,非農化進程緩慢。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農產品產量的急劇增長、農副產品價格的提高和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出現階段性的快速增長。但是,隨著農產品產量的相對結構性過剩,品質結構失衡等問題,依靠“政策效應”帶來收入機械性地“量”增之后,沒有能夠實現“質”增,從而使農民收入增長缺乏“質”的支撐。*年我市農民從事第一產業純收入占到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高達72.8%,二、三產業收入比重僅占27.2%。一產比重太高,二、三產比重偏小。*年,我市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為61.6%,蘇南各市平均為28.0%,蘇中為40.1%,比蘇南、蘇中大大高出33.6個百分點和21.5個百分點。而工資性收入我市占純收入的比重為47.0%,蘇南各市平均為65.7%,蘇中為55.1%,比蘇南、蘇中低18.7個百分點和8.1個百分點。這一高一低,反映出我市非農化進程緩慢。突出問題是農業比重太高,二、三產業比重太低,這是制約我市農民收入難以有較大增長的主要原因。
(二)、農民增收問題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局面?!皟深^熱”就是政府與農民度高關心,“中間冷”就是社會參與度低。目前,動員和激活社會企業、民間資本投資農業、投資農村的政策機制還不完善。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知識農業、生態農業、生物農業、花卉農業、旅游農業等恰恰又需要土地、資本、制度、人才等要素資源的大量投入,僅僅依靠政府和農民兩方面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龍頭企業、興辦專業合作組織等方面搞大手筆,做大文章。
(三)、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戶生產經營活動形成合力不夠。農產品市場表現為完全的競爭市場特性,千家萬戶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導致農戶無法與市場抗衡,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價格,被動地調整自己的生產行為,而農民又缺乏對資金、項目、技術、信息、市場、交通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農民明顯處于贏起賠不起的弱勢地位。因此,急需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將千家萬戶組織起來,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
(四)、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制約農民增收。目前的農村非農產業已從過去的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因而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勞動者素質的基本內容,也是農村居民收入能否較快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市農村勞動力總體文化素質偏低。按照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中專12年,大專及大專以上15年推算,到*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年,僅相當于初中二年級的水平
四、進一步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農民增收工作既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又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各級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黨的十六大和中央“一號文件”已明確提出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當前的中心工作,對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指明了方向。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各地也千方百計為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各種有利條件。所以我們應正確分析當前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形勢,既要看到有利因素,又要正視當前面臨的困難。善于在困難中求發展,抓住機遇,尋求對策,確保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
(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產品增產增值。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最有效的辦法是鼓勵興辦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興辦和發展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好的政策是吸引各方資金興辦和發展鄉鎮企業、龍頭企業的關鍵。浙江、廣東、福建等地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由于當地的發展環境寬松和鼓勵政策,十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起來,對促進當地經濟較快發展、大幅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市要大膽吸取外地好的經驗,好的辦法,鼓勵廣大農民艱苦創業,盡快走上工商貿致富的實業之道,這是增強地方經濟實力,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此說,鼓勵興辦和發展鄉鎮企業、龍頭企業,確是當務之急。
(二)、加快我市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步伐,逐步推行“土地換社?!?。從長遠來看,要逐步緩解和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消除城市在就業、教育、居住、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的差別政策,增強城市對農民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在法律范圍內,創新農村土地制度,培育農村要素市場,把握好土地承包權的轉讓、出租,將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物權化,允許把土地資本量化到農民個人,并以股權的形式歸個人所有,逐步推行“土地換社?!?,確保農民土地收益。土地流轉和規模化經營問題,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都很重視,并強調要求依法進行改革。目前的土地承包制度已不能完全適應農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調查中發現,一是當前耕地的分散經營,不利于耕種、施肥、灌溉和機械作業,而且容易產生各種矛盾,不利于農村穩定。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我市要超前一步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快出臺土地規?;洜I實施辦法,最大限度的適應市場的需要,使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大的效益。
(三)、加大農民變市民的改革力度。城市強,一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才能強。沒有城市的跨越發展,就沒有城市經濟的跨越發展;沒有城市化,就沒有*市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沒有推進城市化的率先,就沒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率先。目前,我市農民進城的門檻太高,工業發展相對較慢,農民進城沒事做,無房住,很難快速增加市民,大量減少農民。究其原因:一是進城務工中大部分屬于臨時工,長期工很少和收入不穩定。二是遷城買房居住條件還是過高。我市農民總體上還不富裕,要買上萬和十幾萬的住房談何容易,能買得起住房的也是極少數。如果按照我市現有的戶籍管理規定,只能有極少數農民可以遷入城市,絕大多數人不具備現有條件,無法進城。由此看來,我市的農民變市民難度還很大。
(四)、加大“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力度,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萍寂d農是發展我市農業的唯一出路,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高科技含量的“示范園區”建設和推廣應用,把農民的收入來源從傳統農業切實轉變到新型農業上來,增加農產品的質量和高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與此同時,要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明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一保三放開”,即在保證義務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放開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事業,形成義務教育以政府為主,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實行多元化辦學的競爭格局。
二、農民收入達小康的目標展望
我市要在2015年實現小康,還剩下9年時間。農民收入水平按照小康要求,要達到8000元,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415元,才能如期達標。按照前五年平均增加300元來測算,比今后9年平均增加值還低115元。通過對比分析,九年之后,我市農民收入水平要達到小康,實現這個目標將會很難,遇到的困難將會很多。
再從蘇北五個市的達小康時間來分析,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目標值要達到8000元。實現小康的時間越長,對年度序時進度的壓力就越小,反之,壓力就越大。鹽城市計劃到2013年實現全面小康,*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5393元,離目標值還有2607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67.4%。從*年到2013年還剩下7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72元,才能如期達標。徐州市達小康的時間為2014年,*年已經達到4896元,離目標值還有3104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61.2%。從*年到2014年還剩下8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88元,才能如期達標。淮安市達小康的時間為2016年,*年已經達到4430元,離目標值還有3570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55.4%。從*年到2016年還剩下10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57元,才能如期達標。宿遷市達小康的時間為2017年,*年已經達到4228元,離目標值還有3772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52.9%。從*年到2017年還剩下11年時間,按照序時進度平均每年應增加343元,才能如期達標。*市要在2015年實現小康,只有9年時間。目前農民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4265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標程度為53.3%。今后九年平均每年要增加415元、平均增速要達到7.2%,才能如期達到8000元。從下表可以看出(見下表三),*市是蘇北五市中壓力最大的一個市。
現在,按照市委力爭提前兩年實現小康的要求,農民收入水平要在2015年達到8000元,今后九年時間平均每年的增加額要確定在415元以上,比正常水平高出75元。就*年來講,農民收入增長速度要達到9.7%,比正常水平超出1.7個百分點。通過分析對比,我市農民收入水平要在九年之后達到小康目標,困難很多,難度很大,需要全市上下花大力氣艱苦努力才能達到。
三、農民增收存在的困難
當前,中央把農村經濟工作的基本目標確定為促進農民增收,是為了解決近幾年農民增收困難的現實矛盾。在發展經濟中不僅僅在于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有多高,而在于這一切是否能夠帶動廣大農民持續地增加收入和不斷地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從目前我市農民增收狀況來分析,制約農民收入增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農民收入中農業比重太高,二、三產業比重太低。農民收入增長質量不高,非農化進程緩慢。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農產品產量的急劇增長、農副產品價格的提高和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收入出現階段性的快速增長。但是,隨著農產品產量的相對結構性過剩,品質結構失衡等問題,依靠“政策效應”帶來收入機械性地“量”增之后,沒有能夠實現“質”增,從而使農民收入增長缺乏“質”的支撐。*年我市農民從事第一產業純收入占到農民家庭經營收入的比重高達72.8%,二、三產業收入比重僅占27.2%。一產比重太高,二、三產比重偏小。*年,我市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占純收入的比重為61.6%,蘇南各市平均為28.0%,蘇中為40.1%,比蘇南、蘇中大大高出33.6個百分點和21.5個百分點。而工資性收入我市占純收入的比重為47.0%,蘇南各市平均為65.7%,蘇中為55.1%,比蘇南、蘇中低18.7個百分點和8.1個百分點。這一高一低,反映出我市非農化進程緩慢。突出問題是農業比重太高,二、三產業比重太低,這是制約我市農民收入難以有較大增長的主要原因。
(二)、農民增收問題呈現“兩頭熱,中間冷”的局面?!皟深^熱”就是政府與農民度高關心,“中間冷”就是社會參與度低。目前,動員和激活社會企業、民間資本投資農業、投資農村的政策機制還不完善。而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知識農業、生態農業、生物農業、花卉農業、旅游農業等恰恰又需要土地、資本、制度、人才等要素資源的大量投入,僅僅依靠政府和農民兩方面的力量顯然是不夠的。必須調動全社會的力量,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龍頭企業、興辦專業合作組織等方面搞大手筆,做大文章。
(三)、農民組織化程度低,農戶生產經營活動形成合力不夠。農產品市場表現為完全的競爭市場特性,千家萬戶小規模的生產方式,導致農戶無法與市場抗衡,只能被動地接受市場價格,被動地調整自己的生產行為,而農民又缺乏對資金、項目、技術、信息、市場、交通等方面的全面了解,農民明顯處于贏起賠不起的弱勢地位。因此,急需政府有關部門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將千家萬戶組織起來,提高農民生產的組織化和產業化程度。
(四)、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制約農民增收。目前的農村非農產業已從過去的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提高型轉變,因而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勞動者素質的基本內容,也是農村居民收入能否較快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前,我市農村勞動力總體文化素質偏低。按照小學6年,初中9年,高中中專12年,大專及大專以上15年推算,到*年我市農村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為7.9年,僅相當于初中二年級的水平
四、進一步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的對策和措施
農民增收工作既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又是涉及千家萬戶的民心工程,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也是各級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黨的十六大和中央“一號文件”已明確提出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和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戰略任務,也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當前的中心工作,對加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指明了方向。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各地也千方百計為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創造了各種有利條件。所以我們應正確分析當前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形勢,既要看到有利因素,又要正視當前面臨的困難。善于在困難中求發展,抓住機遇,尋求對策,確保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
(一)、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產品增產增值。實踐證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農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農業產業化道路,最有效的辦法是鼓勵興辦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興辦和發展鄉鎮企業和龍頭企業,一靠政策、二靠科學、三靠投入。好的政策是吸引各方資金興辦和發展鄉鎮企業、龍頭企業的關鍵。浙江、廣東、福建等地鄉鎮企業和個體企業,由于當地的發展環境寬松和鼓勵政策,十幾年來如雨后春筍般發展壯大起來,對促進當地經濟較快發展、大幅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市要大膽吸取外地好的經驗,好的辦法,鼓勵廣大農民艱苦創業,盡快走上工商貿致富的實業之道,這是增強地方經濟實力,提高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因此說,鼓勵興辦和發展鄉鎮企業、龍頭企業,確是當務之急。
(二)、加快我市農村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的步伐,逐步推行“土地換社?!?。從長遠來看,要逐步緩解和消除城鄉“二元結構”矛盾,消除城市在就業、教育、居住、醫療等方面對農民的差別政策,增強城市對農民的親和力和吸引力,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市生產要素向農村流動。在法律范圍內,創新農村土地制度,培育農村要素市場,把握好土地承包權的轉讓、出租,將農民對土地的承包權物權化,允許把土地資本量化到農民個人,并以股權的形式歸個人所有,逐步推行“土地換社保”,確保農民土地收益。土地流轉和規?;洜I問題,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都很重視,并強調要求依法進行改革。目前的土地承包制度已不能完全適應農會經濟發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調查中發現,一是當前耕地的分散經營,不利于耕種、施肥、灌溉和機械作業,而且容易產生各種矛盾,不利于農村穩定。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我市要超前一步實現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盡快出臺土地規模化經營實施辦法,最大限度的適應市場的需要,使有限的土地產出更大的效益。
(三)、加大農民變市民的改革力度。城市強,一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才能強。沒有城市的跨越發展,就沒有城市經濟的跨越發展;沒有城市化,就沒有*市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現代化;沒有推進城市化的率先,就沒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率先。目前,我市農民進城的門檻太高,工業發展相對較慢,農民進城沒事做,無房住,很難快速增加市民,大量減少農民。究其原因:一是進城務工中大部分屬于臨時工,長期工很少和收入不穩定。二是遷城買房居住條件還是過高。我市農民總體上還不富裕,要買上萬和十幾萬的住房談何容易,能買得起住房的也是極少數。如果按照我市現有的戶籍管理規定,只能有極少數農民可以遷入城市,絕大多數人不具備現有條件,無法進城。由此看來,我市的農民變市民難度還很大。
(四)、加大“科教興農”戰略的實施力度,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科技興農是發展我市農業的唯一出路,要大力發展各種形式的高科技含量的“示范園區”建設和推廣應用,把農民的收入來源從傳統農業切實轉變到新型農業上來,增加農產品的質量和高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與此同時,要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進一步明確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堅持“一保三放開”,即在保證義務教育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放開學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職業教育,引導、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事業,形成義務教育以政府為主,學前教育、高中教育、職業教育實行多元化辦學的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