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就業是民生之本發展是就業之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就業是民生之本。做好就業工作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們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問題的具體舉措。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就業再就業工作,明確提出就業優先的發展戰略,著力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公共服務職能,初步形成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穩定就業的新格局,為我們做好今年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就業工作奠定極為扎實的基礎。
一、當前我省就業面臨的形勢
今年是實施“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就業工作新部署的起步年。各地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省里部署,堅持把改革發展與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以經濟增長帶動就業增長。在經濟連續三年增長12%以上的高起點上,上半年全省經濟又增長12.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在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就業工作也取得新進展,上半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21.6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2.19萬人,跨省勞務輸出525萬人;發放小額擔保貸款5.64億元,增長2.6倍,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4.62億元,直接扶持創業4.6萬人,帶動就業13.1萬人。
雖然我省就業工作不斷取得新成績,但我們也應該認識到,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的就業形勢仍比較嚴峻,總的判斷是: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長期存在,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并存。主要表現在:
(一)就業總量矛盾仍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間,城鎮新成長勞動力仍處于增長高峰期,五年約100萬;經過幾年擴招的高校學生也已進入集中就業期,五年約90萬;轉軌時期下崗失業人員依然會保持較高水平,五年約60萬;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艱巨,五年約245萬。再加上目前20多萬登記失業人員,“十一五”期間城鎮需要就業的人數將在500萬以上。2005年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大約增加就業崗位3.3萬個。“十一五”期間,按照GDP年均增長11%測算,五年大約增加就業崗位200多萬個,就業壓力非常大。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還將加劇。一方面新進入就業市場的勞動力,大多缺乏工作經歷和技能,特別是轉移到城鎮的農村剩余勞動力文化素質普遍偏低,難以實現勞動者與就業崗位的對接,甚至在城鎮形成新的失業。另一方面,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走向集約,高技能、高素質人才供不應求,一些新興行業所需人才較缺乏。據調查,在電子、機械、紡織服裝、冶金化工、建筑和服務等行業中,85%的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60%的崗位需要熟練工,56%的崗位要求初級以上技工。贛州、九江等園區企業普遍反映“招工難”。
(三)一些因素對就業的影響不容忽視。在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將直接影響到就業工作。一是產能過剩和產業結構調整,將對部分行業、部分企業造成影響,可能會帶來新的失業。二是頻繁發生的國際貿易摩擦和人民幣仍然面臨升值壓力,將會直接影響一些行業和企業的生產,造成新的下崗失業。三是國際能源價格持續上漲及由此導致的生產成本上漲,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制約就業。
對此,我們要高度重視,認真分析研究,提出有針對性的對策措施,推動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崗位。
二、做好下步就業工作的建議
發展是就業之源,是我們破解就業難題的成功經驗,也是做好新時期就業工作的關鍵。要堅持把改革發展與擴大就業有機結合起來,在改革發展中增加就業崗位,在人民安居樂業中促進和諧發展,從而實現發展、就業、和諧的良性互動。重點做到“四個堅持”、“一個繼續”:
一是堅持以經濟發展帶動就業增長。繼續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好勢頭,圍繞走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道路,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協調處理結構調整、科技進步與促進就業的關系,積極發展就業容量大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各種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和服務業,加快發展工業園區、城市新區,使之成為吸納就業的新增長點。
二是堅持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培育創業文化,激活創業主體,拓寬創業領域,優化創業環境,努力形成全社會鼓勵創業、支持創業、投身創業、和諧創業的良好氛圍。繼續實施鼓勵勞動者自主創業的小額貸款、稅費減免及社會保險補貼等扶助措施,建立健全政府扶助、社會參與的創業和就業促進體系。
三是堅持以深化改革促進就業。進一步深化勞動就業和相關體制改革,為擴大就業消除體制障礙,加快建立適應市場要求的就業增長機制。充分發揮市場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鼓勵興辦各種非正規勞動組織、再就業基地和勞務派遣機構,積極發展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就業形式。
四是堅持統籌城鄉就業。抓好宜春、萍鄉、贛州“統籌城鄉就業”試點,建立城鄉協調發展的就業工作機制,積極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促進城鄉勞動者公平就業。逐步建立農民進城的全程服務體系,完善就業指導、技能培訓、法律援助等措施,增強農民就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
五是繼續強化政府公共就業服務職能。健全鼓勵企業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就業培訓的財稅、信貸等優惠政策,完善失業人員登記和免費就業服務、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援助、政府出資購買服務和培訓、公共就業服務統籌管理等制度,加強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支持并規范發展職業中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