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于工業園區發展現狀調查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進入新世紀以來,*省確立了以工業化為核心,依托工業園區辦工業的發展思路,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最近我們就*工業園區發展問題進行了調查,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全省工業園區發展的回顧和分析,探討進一步推進工業園區更好更快發展的對策。
*工業園區發展成效顯著
*工業園區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年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創建揭開了工業園區發展的序幕,*年-*年全省共設立開發區21家,其中省級開發區19家、國家級開發區2家。此后各地掀起了依托園區辦工業的高潮,*年底全省工業園區迅速發展到137個。經過*年對工業園區的治理整頓,至*年底全省工業園的數量為98個。工業園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促進了經濟發展。*年-*年,全省工業園區實現工業增加值由42億元增加到453.1億元,實現銷售收入由139.4億元增加到1520.4億元,上繳稅金由5億元增加到95億元。工業園區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使*經濟發展不斷提速。*年-*年全省GDP的增長速度分別為8.8%、10.5%、13.0%、13.2%、12.8%和12.3%,高于全國的平均增長速度。
推動了產業集聚。一是依靠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逐漸集聚相關配套企業落戶。如吉安市永新縣城北工業區依托贛龍鞋業的品牌和市場優勢,一年內吸引近30家皮鞋、皮革生產企業進區發展。二是生產同類產品的企業聚集在一起,帶動相關配套廠家落戶。井岡山市瓷城在改制激活原會師瓷廠、龍江瓷廠的基礎上,通過引進11家生產日用瓷企業,帶動陶瓷機械、烤花、花紙、彩印、陶瓷材料等8家配套企業落戶,逐步形成以生產日用陶瓷為主的特色產業。三是歸屬同一行業,生產不同種類產品的企業集聚在一起,帶動相關配套產品形成集聚產業鏈。如峽江、永豐、泰和、遂川等縣工業園區已引進了30家醫藥企業,不少企業進行了GMP改造,使制藥業成為工業園區新的經濟增長點。事實證明,通過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形成產業配套、產業集群和產業特色,是增強工業園區發展后勁的潛力所在。
帶動了城鎮化建設。*年全省工業園區實際開發面積達293平方公里,相當于*年全省21個城市建成區面積的54%;全省城鎮化率從*年的27.7%提高到*年的37.1%。
增加了就業崗位。*年全省入園投產工業企業達到6820個,比上年新增1006家;安置從業人員116.36萬人,凈增就業崗位25.91萬個,增長28.7%;其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75.1萬人。
提升了開放水平。*年全省工業園區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915億元,世界500強企業有20多家落戶園區,國內500強企業達到49家。工業園區招商引資規模和質量提升,極大地推動了全省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步伐,*年全省工業園區出口貿易達到37.53億美元,增長53.8%,出口額在全國排名同比上升5位,增幅居全國第二,中部第一。
工業園區發展存在的問題
在看到*省工業園區發展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應看到工業園區建設與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
園區建設規模偏小。目前全省規劃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園區僅有15個,實際開發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只有南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運行良好、建設較快、品位較高的不多。吉安河東經濟開發區核準工業用地面積僅4平方公里,瑞昌工業園區、新干工業園區、永豐工業園區、玉山工業園區的實際開發面積均在2平方公里以下。大量園區沒有形成適度的規模,不僅分散了土地、資金,加大管理難度,也降低其應有的集聚和規模效益以及資源的集約利用度。同時,處理廢水、廢氣、廢物的設施建設不足,容易使園區成為新的污染源,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招商引資、項目實施的進度。
園區產業結構趨同。部分工業園區只注重即期開發,忽視遠期建設,只注重企業數量,忽視產業連接,甚至為了爭項目,不計成本、壓價招商、無序競爭,致使引進的企業大同小異,同一產業分散在各個園區,難以形成有效的工業發展產業鏈。以紡織業為例,無論是萍鄉高新園、南昌民營科技園,還是上高、德安、奉新、彭澤等縣級工業園區,都有一定數量的紡織企業。產業結構雷同既制約了產業聚集,也提高了企業生產成本,使園區優勢產業難以形成。此外,大多數園區只是綜合型園區,專業型、特色型園區相對較少。
園區產業層次較低。至*年底,在全省工業園區企業中,采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食品制造業、家具制造和工藝品及其他制造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簡單加工業或低端產業類企業占40%以上。其中企業數量最多的是非金屬礦物品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業、農副食品加工業和紡織業。由于工業園區產業層次較低,導致產品科技含量不高、競爭力不足。
園區要素供給制約。一是園區用地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一方面許多工業園區用地指標嚴重不足,有項目無土地,企業排隊入園;另一方面開發緩慢的工業園區土地征而不用,圈而不建的現象依然存在。二是隨著工業園區跨躍式發展,行業龍頭企業、規模企業向工業園區迅速集中,打破了原有的電網平衡布局,工業園區電力供應短缺和價格偏高問題日益嚴重,目前*工業園區的電價普遍高于大工業用電電價,增加了入園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三是園區內勞動密集型企業用工需求量大,企業用工結構性矛盾突出,特別是缺乏熟練的技術工人,企業招工難現象時有發生。如吉安市泰和縣園區*年9月企業用工缺口就達1200人以上。四是受國家宏觀調控和銀根緊縮的影響,加之市縣兩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平臺尚未有效搭建和國有商業銀行信貸支持力度不大,融資難問題突出,直接限制了園區和企業的發展壯大。
對策建議
針對工業園區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用改革和發展的辦法加以解決。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省工業園區建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工業園區要立足本地自然稟賦,走特色化、專業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群。同時遵循“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的方針,促進園區從粗放型擴張向打造精品園區轉變,增強園區發展的可持續性。
以產業集群提升園區集約化發展水平。一要強化園區產業集群規劃,按照“找準比較優勢,規劃產業方向,對接梯度轉移,把握發展趨勢,突出招商重點”的要求,進一步完善和提高園區產業規劃的質量。二要優化園區產業布局,國家級的開發區應以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外向型產業為主,重點發展高技術含量的產業;設區市級的工業園區要以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出口加工企業為主,兼顧傳統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縣(市、區)級工業園要通過承接產業轉移,發揮比較優勢,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與大型骨干企業相配套的產業,不失時機地引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要突出園區產業配套,鼓勵園區圍繞主導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的方向發展,形成產品配套、合作緊密的生產網絡。四要進行園區產業扶持,做大做強一批布局集中、主導產業突出、特色鮮明的工業園區,形成“產業鎖定”效應,增強“投資磁吸”效應。
以技術進步轉變園區的經濟增長方式。著力引進和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創匯企業和高附加值產品,提高入園產業層次。大力發展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相對集中或優先安排能將上游企業的“廢料”轉化為下游企業原材料的項目或企業進園區,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支持,以達到園區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用。
以完善服務體系促進園區健康發展。各級金融部門要探索金融支持工業園區建設的新路子,解決園區內有效益、有市場、有訂單、有信譽的中小企業貸款問題。鼓勵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園區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建立和健全促進人才合理流動的市場機制和激勵機制,鼓勵和吸引海外留學人員、大中專畢業生、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到園區投資創業。按照“企業招工、學校代培,供需對接、渠道暢通”的要求,建立工業園區企業勞動用工的市場運作機制。建立健全工業園區信息服務系統,著力解決工業園區電價偏高問題。
以大開放戰略提升園區招商引資水平。在目前*經濟總量偏小、地方財力緊張、企業自我積累能力差、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單靠自身力量加快發展是不現實的,必須堅持以大開放為主的戰略,通過全方位對內對外開放,努力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提升園區招商引資水平,壯大工業園區的經濟總量和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