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企業型大學與高職院校的四化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
*世紀中后期以來,隨著技術、經濟、社會的急劇變遷,大學傳統的教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使命也在不斷調整,一個更加積極、進取、開放的大學新范式正在形成,人們稱這種大學為“創新型大學”、“企業型大學”等。可以說,*年建立的英國華威大學開創了新大學的先河,并引起歐洲一些大學的轉型熱潮。*年11月,歐洲范圍內的國際性組織網絡——歐洲創新型大學聯盟成立,包括丹麥、葡萄牙、西班牙、瑞士、法國、德國、芬蘭、英國等國在內的11所新興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著名高等教育學和社會學教授伯頓·克拉克敏銳地捕捉到大學轉型的信息,于*-*年十次訪問歐洲,深入研究英國、荷蘭、瑞典、芬蘭5所大學運營案例,于*年出版了《CreatingEn-trepreneurialUniver-sity:OrganizationalPathwaysofTransformation》一書。該書圍繞大學轉型的五個要素,總結出了*世紀晚期大學對多樣、復雜的社會需求所做出的積極反應,提出大學發展的未來形態是按企業化方式運作的新大學——“企業型大學”,該書被譽為歐洲大學革新的“圣經”。他認為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拓寬的事業組織、多元的資金來源、卓越的學術群體、整合的大學文化是企業型大學最明顯的五個特征。普通大學通過領導力建設、組織機構延展、社會服務提供、核心專業建設、創新文化培育等五個主要路徑向企業型大學轉變。企業型大學理論為我們審視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二)
職業技術教育是為工業化大生產培養一線技術員工的教育類型,源于較早發生工業革命的歐洲國家。中國現代職業技術教育是伴隨中國現代工業的萌芽而不斷發展起來的。*年,首批13所地方性職業大學應運而生;截至2007年5月,全國高職高專院校已接近1200所,占普通高校的60%,700多種專業,800萬名在校生,涵蓋了一、二、三產業和新興產業,在新型工業化、勞動力轉移與再就業、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步轉向“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正在形成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高職教育體系。去年,國家示范高職建設項目啟動后,高職總體特征呈現出兩大明顯轉變,從量態擴張轉向質態提升,從外延擴展轉向內涵建設。
從“先進的辦學理念、先進的管理和服務、優質的辦學條件和培養高質量人才”等方面來看,高職院校還面臨三個方面的困境:一是辦學觀念陳舊,體制機制僵化。一些學校缺乏先進的辦學理念,既不了解國際職業教育發展的前沿,又不了解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趨勢。二是管理粗放不講績效,缺乏核心競爭力和持續發展潛力。高職院校在辦學條件改善的同時,也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三是人才培養定位不準確,沒有形成高職的特色。高職的使命是為中國現代化培養“數以千萬計的高技能專門人才”——既會熟練操作,又要有一定的溝通、協調和生產現場的管理能力。
現在有些高職教育高不成低不就,要么成為本科的“壓縮餅干”,要么成為中職的“發面饅頭”。因此,高職教育面臨著世界制造業轉移、工業化轉型、城鎮化進程加速三股力量的嚴峻挑戰。職業教育不能滿足世界制造業轉移帶來的高技能人才需求。技術工人的結構與跨國公司的需求相距甚遠。職業教育無法適應新型工業化對勞動者素質的技能要求。產業升級換代,促使勞動者結構從“體力型”、“經驗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轉化。職業教育無法滿足城鎮化對新市民職業技能的要求。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園林、商業及生活服務、交通旅游等方面需要數以千萬計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
(三)
這些問題的存在是挑戰也是機遇,怎樣在觀念、制度、技術層次進行深刻變革,就成為擺在政府、學校、企業面前的嚴峻話題。面對高素質勞動者供需之間的突出矛盾,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很快成為共識。*年,教育部等部委連續召開了六次全國性職業教育專項工作會議,頻率之高、力度之大,為歷年所罕見。在政府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后,職業教育能否振興,關鍵還是職業院校如何充分發揮教育主體的作用。根據伯頓·克拉克企業型大學的理論,我認為新型高職院校應導入企業家精神,建立法人治理結構,有效借鑒現代企業管理的方法,走緊密校企合作之路,追求辦學績效,持續不斷地滿足客戶需求。
第一,職業院校必須徹底轉變觀念,培養主體意識,走市場化辦學之路。高職院校首先要明確自己的定位,面向市場和社會需求獨立辦學。職業院校應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和職業教育的特點,根據廠商、行業或產業崗位群對人才規格、能力、素質等方面的要求,設定專業培養方向、能力素質標準、教育內容、教育模式、教學手段,提供優質的教育、培訓、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力資源開發的需求。
第二,高職院校必須深化教學管理改革,強化應變能力,走柔性化辦學之路。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是職業院校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產教結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之一,這就要求職業院校樹立以學生的職業能力為本位的質量目標。職業院校必須面向企業,充分利用企業資源,建立企業內實訓基地,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使職業院校在運作上更具彈性;針對企業用工淡旺季和學生頂崗實習的需要,堅持和完善小班教學、定向培養、彈性學制、工學交替等,使教學管理更符合學生和企業客戶的多樣性需求,形成一套新型教學柔性管理機制。
第三,職業院校必須改變辦學模式,強化經營意識,走集約化辦學之路。辦職業教育要有企業家精神,要有投入產出觀念,提高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益。改變規模小、效益低、資源分散、競爭力弱的局面,通過結構布局調整和資源重組,盤活現有教育資產,進行規模化、集團化、集約化、集成化經營。
第四,職業院校必須加大對外開放,樹立國際意識,走國際化辦學之路。根據WTO的服務貿易條款,高等教育也將向國際市場開放,而最先開放的就有可能是職業技術教育領域。因此,高職院校將面臨來自境外高等教育機構的激烈競爭。中國職業院校必須主動出擊,盡快學習先進的質量標準、課程體系、教學方式和運營機制,把學校的發展與地區的發展緊緊結合在一起,探索出一條借鑒、創新、共贏的中國特色的職業教育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