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黨的執政能力建設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與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緊密相聯,與黨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擔負的歷史任務緊密相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科學內涵,從它的主體講,既涉及各級黨組織,也涉及黨員干部,還涉及黨的整體;從它的內容講,既指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和處理執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的能力,也指黨作為一個政治組織通過執政完成所擔負的歷史使命的能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黨員干部要自覺地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而加強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建設更具根本性。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黨的十六大為黨的建設確定的一項重要任務。同志強調指出,要充分認識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意義,堅持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把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表明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這對于加強和改進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黨的建設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時代提出的客觀要求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問題,與黨所處的歷史方位緊密相聯,與黨面臨的國際國內形勢以及擔負的歷史任務緊密相聯。強調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為重點來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是黨中央一項深謀遠慮的戰略部署。
黨所處的歷史方位尖銳地提出了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要求。黨的建設實踐中遇到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都來自黨的歷史方位的變化。黨的十六大明確揭示了這一變化:“我們黨歷經革命、建設和改革,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這兩個根本性轉變,是我們今天認識和思考黨的建設問題的前提和出發點。執政的共產黨應該是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這個黨?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回答起來其實并不容易。蘇共探索了70多年也未能解決好這個問題,最后連執政地位都丟掉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對這個問題作出了科學的回答,為我們推進執政黨建設指明了方向。當然,怎樣提高黨的執政本領,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深入研究才能解決的問題。近一二十年來,世界上一些長期執政的大黨、老黨紛紛下臺,給我們以深刻的警醒。這些黨執政失敗的原因非常復雜,不能簡單地看待。但最根本的一條,恐怕還是因為缺乏執政能力,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能勝任時代提出的要求。
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迫切要求我們黨不斷提高執政能力。進入21世紀,國際局勢正在發生冷戰結束以來最為深刻的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如何在競爭中爭得先機、立于不敗之地,這對黨的執政能力的考驗是直接的、嚴峻的。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在更大的范圍內和更深的程度上對外開放,要求我們改變一些長期習慣的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調整黨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另一方面,西方敵對勢力并沒有放棄對我“西化”、“分化”的政治圖謀,加緊進行滲透和破壞活動。這都對我們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國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日益凸現,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使得黨只有通過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才能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增強綜合國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精神文化發展的要求。
黨所擔負的歷史任務要求我們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我們黨。中國共產黨能不能長期執政、科學執政,直接決定著社會主義制度和整個國家的命運。從黨的歷史任務上講,我們黨是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正在探索現代化道路的國家里執政的,不僅擔負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任務,也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的雙重歷史使命意味著,和其他政黨相比,更需要具有強大的執政能力和高超的執政水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證明,我們黨的執政能力總體上是強的,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認可和肯定。但是,同時也應該看到,在新形勢和新任務面前,黨的執政能力仍然存在著某些不適應的方面。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尚待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在一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科學化,部分黨員領導干部的素質和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黨風上存在一些嚴重問題,在一些領域存在消極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趨勢。所有這些,都損害著黨的形象和威信,影響著黨的執政能力的提高和發揮。
準確把握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科學內涵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系統、準確地把握這一概念的科學內涵。
“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內涵十分豐富,至少包含兩個大的方面。從它的主體講,既涉及各級黨組織,也涉及黨員、干部,還涉及黨的整體;從它的內容講,既指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能力和處理執政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推動社會發展的能力,也指黨作為一個政治組織通過執政完成所擔負的歷史使命的能力。
從執政能力建設的主體來看,有這樣幾個方面:
提高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點。執政,首先是掌握和行使國家權力。由黨選派自己的人才和骨干,通過合法的程序,執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權力,是黨執政的一個最重要的標志。這些組織和人員是黨的執政活動的具體承擔者和體現者,他們的能力如何,直接反映黨的執政能力如何。黨的十六大就對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增強全體黨員的能力和素質,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基礎。不能簡單地把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執政能力看作是黨的執政能力的全部。不直接掌握國家權力的廣大黨員的能力,同樣是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群眾評判黨的執政能力的強弱,往往不但要看執政者運用權力來為人民做事的本領如何,而且更多的是看身邊黨員的本領如何。如果相當部分的黨員能力平庸,表現平常,甚至許多方面還不如普通百姓,那么,即使少數執政者的個人能力再強,也很難讓群眾相信黨有很強的執政能力。所以,努力提高廣大黨員的各種能力,充分發揮廣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通過他們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到各項實際工作中去,團結和帶領群眾完成黨的任務,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所必須予以高度關注的。
加強黨的制度建設,健全黨的體制和機制,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黨的整體的執政能力,是黨的執政能力的又一個重要方面,甚至是更為根本的方面。作為一個整體,黨的執政能力并非各級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能力的簡單相加。在實踐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我們配備到重要崗位上去的干部,個體素質都很強,一旦組成一個班子,卻不可避免地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不但影響執政的效果,而且影響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其中,當然有個人的因素,但更關鍵的,恐怕還是制度的因素在起作用。從這個角度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把建立科學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有機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執政能力建設的內容來看,有這樣幾個方面:從不同的主體看執政能力,其內容和側重面會有所不同。
就各級黨委和黨的領導干部而言,執政能力意味著對全局的駕馭和把握,意味著具備解決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的水平。黨的十六大報告突出強調了新形勢對黨的各級領導干部提出的新要求,并專門列舉了各級領導干部應努力具備的五種能力,即科學判斷形勢的能力,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依法執政的能力,總攬全局的能力。毫無疑問,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都應該在提高這些方面的能力上下功夫。
就整個黨而言,執政能力是和黨的根本任務相聯系的。我們黨擔負著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黨的執政能力,集中體現在能不能擔起這一歷史重任、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上。這就要求我們黨不斷提高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能力,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能力,應對復雜國際局勢的能力,等等。
要做到長期執政,科學地認識和把握執政規律是根本前提。一個黨有沒有執政能力,執政的本領強不強,執政的水平高不高,說到底,就看它是不是對執政規律有科學的認識,能不能尊重執政規律,按照執政規律的要求來執政。
加強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建設更具根本性
在時代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面前,無論黨的各級領導干部還是普通黨員,都應當自覺地把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質作為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部分。這是執政黨意識的一個重要體現。
執政能力和素質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應當有兩個著眼點:一是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廣大黨員和干部的教育和培訓,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他們的能力和水平;二是探索和建立科學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廣大黨員和干部的現有能力,這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當務之急。
對于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來說,體制和機制建設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在實踐中我們看到,黨的組織結構和運作是否合理,黨的體制、機制是否科學,極大地影響著整個黨的執政能力,影響著黨的執政功能的實現程度。體制和機制缺乏科學性,黨的執政能力就體現不出來,就會妨礙黨內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執政效率,引發執政活動中不必要的扯皮和摩擦,從而加大執政的成本。因此,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改革和完善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動員全黨的智慧進行深入的、多角度的探索。其中,應該堅持和把握一些基本的方面:
提高黨的執政效率。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和完善的問題,簡單說來,就是把黨作為一個整體,研究構成這個整體的各個部分和各個要素如何配置得更科學、如何運作得更有效的問題。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提高黨的執政效率,是改革和完善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的一個目標,也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一個目標。對我們黨來說,既然處于執政地位,就有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的良好前提和條件。但掌權本身不是目的。能不能長期執政,關鍵要看黨是否富有成效地推動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為中國最廣大人民謀取根本利益。如果體制和機制的運轉缺乏效率,事倍功半、勞民傷財,黨的執政能力也會大打折扣。
增強黨的執政基礎。執政,不但要研究權力配置和運轉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要研究掌權者和被領導者、被管理者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換句話說,執政者要正做到科學執政,離不開人民群眾對執政黨的地位和權力的支持與擁護,離不開公眾對政黨執政行為的認同。可以說,檢驗黨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是否科學,執政基礎是一個基本指數。得不到群眾的擁護和認同,執政效率就無從談起;缺乏執政基礎,執政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也不會存在。因此,執政黨應當千方百計地增強執政基礎。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條件下,權力產生和運作的民主性越來越成為增強執政基礎的重要來源。這就把如何從體制和機制上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相統一的問題,迫切地擺到了我們黨面前。
客觀評估黨的執政能力。評價黨的執政能力是強還是弱,有客觀標準。誰來認可和判定黨的執政能力?人民群眾最有資格。由黨的性質所決定,我們黨除了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這使得我們黨比其他任何政黨都更能坦然地接受人民的監督和評價。但也應該看到,由于各種原因,在很長時間里,由人民群眾來對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效果進行評判的體制和機制還沒有正建立和完善起來,較多的是執政者的自我評估。這種自我評估是必要的,但在缺乏其他渠道的情況下,它容易使執政能力的評價帶有主觀性、隨意性,而較少客觀性、公正性。要增強執政黨的權威,推動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不斷提高,就必須從體制和機制上解決由人民群眾來給執政黨的政績“打分”的問題。正如同志所說: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是一項貫穿在黨的各項建設中的大工程,是一項涉及黨的方方面面工作的大工程。推進這項工程,我們面臨的任務復雜而艱巨。但是,只要全黨同志積極參與,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我們就一定能很好地推進這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