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新興社會階層具有哪些屬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我國的社會階層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新的社會階層不斷涌現。中央統戰部有關負責人近日在接受《人民日報》采訪時透露,目前我國新的社會階層(本文統稱為“新興社會階層”)人數約有5000萬,加上相關從業人員,總人數約1.5億人。近年來,學界對什么是新興社會階層、新興階層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等基本理論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
新興社會階層劃分的標準到底是什么
一般認為,所謂新興階層即伴隨體制變革、經濟社會發展所興起的不同于傳統社會舊有階層的各個社會階層。當前,我國的新興階層在廣義上大致可以歸納為三類群體:一是個體戶階層,主要靠自身經營勞動獲取報酬;二是私營企業主階層,他們通過投資管理、使用雇傭勞動獲取較高收入;三是專業技術及管理階層,包括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中方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國有壟斷企業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及自由職業人員,他們均是以知識、技術方面的專長獲取較高收入。當然,對于新興社會階層還有許多稱謂,如有學者稱之為“新中間階層”,也有學者稱之為“中產階層”,等等。對于當前關于新興階層不同稱謂的出現,多是伴隨著不同人以不同標準對社會階層重新劃分出現的。關于新興社會階層,有爭議的問題主要是以下一些:
1、中間階層和中產階層是不是一回事?
當前,關于中間階層與中產階層的關系問題已成為關于新興階層討論的焦點之一。由于二者概念模糊,當前國內學術界對中間階層與中產階層的關系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二者可以等同,因為社會階層結構中所謂上、中、下分層是相對的、模糊的,中間階層就是中產階層;有人認為,二者不同,理由是二者的劃分衡量標準不同。中產階層是一個社會中有中等收入的人群,但“中間”并不見得就是“中產”,二者的關系應當是中間階層包括中產階層。
筆者認為,當前我國的確出現了一個“新富階層”。就一般意義上講,中間階層就是中產階層或稱中產階級,這是針對發達國家成熟、穩定的社會結構來講的。但就我國現實來講,由于社會階層尚在分化、組合之中,社會結構很不穩定,人們對自身定位尚不完全清晰,因此,中間階層不能完全等同于中產階層,至多二者大致相同。
2、官員是否屬于新興社會階層?
官員是否屬于新興階層,也是當前爭論很大的一個問題。傳統觀點認為,官員屬于工人階級中的中產部分。近年來,有人從其社會地位、財富占有狀況出發將其列為社會管理者階層或社會資產階層;還有人認為,有腐敗行為、占有巨額社會財產的部分官員應當屬于社會資產階層,而沒有這些行為的應當屬于中產階層。
筆者以為,當前官員中絕大多數人仍屬于工人階級中的中間或中間偏上部分,并未形成具有新興特質的新興階層。而那些極少數已經腐化的并且存在剝削行為的官員,由于人數很少,并因受到黨紀國法的制裁而日益遞減,他們本身并不具備形成穩定的新興階層的條件。因此,就目前來看,官員并不屬于新興社會階層。
如何看待新興社會階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階層變動中所涌現的新興社會階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力量。因此,探討新形勢下如何培育中間階層、整合各階層利益以推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
一般認為,中間階層的壯大有利于利益的整合、社會的穩定。因此,培育和壯大中間階層,形成“橄欖型”或“紡錘型”社會結構以服務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國內學界大多數人的共識。但從整個新興階層來看,人們對新興社會階層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系仍看法不一。
一部分人認為,新興階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肯定,它不僅推動了經濟的發展、拓寬了就業渠道,而且為國家創造了巨額的財富,有力地推動了各項事業的改革。另一部分人認為,新興階層對中國社會帶來的問題與挑戰,需要引起警惕。第一,新階層地位較高,所涉經濟利益較廣,與原有的社會利益群體必然存在各方面的利益沖突。第二,隨著新階層的逐漸發展,原有體制下的一整套管理模式日漸失靈,階層矛盾和沖突會逐步顯現。第三,由于階層結構的變動所帶來的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對原有社會道德風尚產生極大的沖擊。
如何協調新興社會階層與其他各個階層的利益關系
當前,關于如何協調新興社會階層與其他各階層的利益,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經濟發展,學界的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政府主導,轉變職能說。該種觀點認為,協調各階層利益矛盾,關鍵是政府。應建立廉潔、高效的政府,創造平等競爭的社會環境,通過再分配調節過高收入;將政府職能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變為以促進社會公正為中心;加大征收企業和個人所得稅力度,增加社會保障資金投入;協調各種關系;暢通利益表達渠道。
市場主導說。這種觀點認為,市場機制是使社會資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分配方式,用市場信號向經濟主體提供資源信息,調整他們對資源的占有和利用,從而在滿足社會需要的同時,使各自合理、合法的利益得以實現。
文化心理說。這種觀點認為,人們的意愿、需求、取向、偏好和預期等社會心理因素也會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關鍵因素。所以,在調節收入分配的同時,應更多關注人們的文化心理建設,營造各階層和諧的氣氛。
綜合機制說。有學者提出,階層協調發展模式是一種有機的系統,它包括社會目標、利益調節、制度安排、理想建設、意識培育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筆者以為,隨著我國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新興階層的出現是必然的,新興階層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是不可抹殺的。但不可否認,新興階層中的“新富階層”部分是通過鉆轉軌時期的漏洞,或壟斷權力、以權謀私,或不法經營形成的,這與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相悖的,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必須通過政治、經濟、法律、心理調節等綜合手段,劃分不同社會職能、形成各領域協調、互動的模式來協調社會各階層之間的利益沖突、化解不同社會階層間的矛盾,只有這樣才能團結一切力量、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