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黨內基層民主試驗田市黨代會常任制試點調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打破身份界限、平等參與直選,被奉為*黨代表選舉的一大亮色。
雨城區的82個選區,上至區委書記,下到普通黨員,都必須主動到所在支部報名,面臨同樣的選舉程序,平等接受廣大黨員的選擇。而且,在推薦初步候選人、正式候選人和選舉代表的過程中,均以姓氏筆畫為序,由黨員無記名投票推薦和選舉,以保證黨代表選舉的公平公正。這一變化,讓選舉者和被選舉者都備感壓力。
*年12月20日―21日,*市區(縣)黨代表選舉日。這也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留下一個印記――首次進行縣級黨代表直選。雨城區和滎經縣黨代表的名額共有325名,而實際報名參選人數竟達*多。一位遠在深圳打工的黨員聞訊,專程坐飛機趕回來參選。時任區委副書記的蒲忠,也參加了那次直選。區委書記看他初來乍到,擔心選不上,善意地提醒:要不要做些工作?蒲忠婉拒。
直選當日,競爭的氣氛十足。面對參選人,除了涉及黨的建設,選區的老黨員還提出“我們門口這條爛路,蒲書記你修不修?不修就不選你!”一類難題。
“這條路區里一直有考慮,已納入建設規劃,我會盡我所能,盡快開工!”蒲忠也不含糊。法學專業出身的他并不認為這是刁難,“選舉權恰恰是黨員行使其民主權利的集中體現”。最終,他順利當選區黨代表。
按照《雨城區黨代會工作辦法》,各選區須按照“報名――推選代表候選人初步人選――初審――推選代表候選人預備人選――資格審查――公示――選舉正式代表――公告”8道程序,召開黨員大會,以畫票方式,無記名投票差額直接選舉產生黨代表。同時,區黨代表選舉委員會只審批候選人預備人選,而不再審批當選人選。“這充分尊重了多數黨員確定的選舉結果,進而從規則上落實了黨員在黨代表選舉中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和監督權。”現任雨城區委書記的蒲忠說。
意外落馬
滎經縣一位鄉黨委書記怎么也不會想到,他成了第一個沒有選上黨代表的鄉黨委書記。
*的首度黨代表直選,也出現了一些“意外”:5名科級領導干部悉數“落馬”,甚至一名原被看好的區委委員也在黨代表大會上落選。而按照慣例,他們完全可以順利當選。“這在以往不可能發生!”直選結果讓很多黨員震驚。
與此相反,雨城區草壩鎮黨員范雅忠卻在那次直選中一舉中的,光榮地成為一名區黨代表,并當選主席團成員。而僅僅一年前,他才從“公推直選”中冒出來,第一次在黨內擔任職務――草壩村黨支部書記。同樣,下崗職工胡志蓮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當上滎經縣黨代表。*年,在40多名黨員聯名推薦下,在他們信任的目光注視下,胡志蓮也拿到了紅彤彤的黨代表證。
“原來更多地是靠組織意圖當上黨代表。”原雨城區政協副主席李遠麒話語實在,“現在必須自己報名、上臺承諾、競爭當選,這讓大家的責任意識明顯增強。”
第一次直選結果顯示,黨代表比上屆結構明顯優化,素質明顯提高。雨城區黨代表的平均年齡由44歲下降至41歲,大專以上學歷者增加41%;這一百分比,在滎經縣也提高了31.6%。根據試點要求,常任黨代表的任期一般為5年,而黨代表履行職權也由過去的“一次性”,變為經常性。
黨代表結構制
試點的過程,也是制度完善的過程。在黨代表直選基礎上,*已經開始推行代表結構制。
這意味著,代表名額根據選區劃分情況和黨員數量確定,每個選區的代表不少于1名。如果黨代表由于工作調動離開原選區,或其他原因導致代表資格終止的,便自動失去了代表資格,空缺則在選區內再行選舉產生。
“這就避免了因工作調動等原因導致的代表與選區不一致的情況,解決了黨代表的代表性問題。”*市委組織部副部長陳俊表示,年會制度正好也確保了黨代表出缺補選程序的運行。*年,滎經縣就對11名黨代表人選作出調整。
關鍵詞:當面測評
述職:再沒有“保險箱”
不稱職率抵30%――罷免
當選才一年,滎經縣一位干部就結束了他的縣黨代表生涯。*年,在他所在鄉召開的黨代表述職測評會上,到會的23個黨員全部投了他“不稱職”票。
“黨代表當選,并非進了‘保險箱’。”雨城區委常委、組織部長楊仕全說:“假如年度述職測評的不稱職率達到30%以上,就要啟動罷免程序了。”
歲末年初,可能是黨代表一年中最緊張的時候了。因為這段日子,他們必須面臨述職考驗。從區(縣)委書記到普通黨員,只要是黨代表,就要到所在選區述職,并接受黨員現場測評。
“一年當中,黨代表為黨員做了哪些事?得讓大家知道,而且還要評一評,看你干得稱職不稱職!”滎經縣三合鄉黨代表劉國平對述職的理解樸素,但切中要害。
由于黨代表由黨員直選產生,全委會由黨代表選舉產生,常委會又由全委會選舉產生,因此,*已形成黨代表向黨員、委員向黨代表、常委會向全委會述職測評的系列制度,從而規范了黨代會、全委會和常委會之間的關系,形成了一套“自下而上的權力結構和自上而下的負責模式”。
在黨員眼皮下述職
“我是黨代表,請向我看齊,請對我監督。”*年12月13日,作為黨代表,雨城區草壩鎮黨委書記余世友在述職時“激情四溢”,脖子上的青筋一鼓一鼓的。
“農村黨員老的多、年輕的少,以后怎么抓新黨員發展問題?”臺下一連串發問。
臺上,余世友等3名黨代表站成一排,一一作答。“這樣的場面,我已經習慣,大家也習慣了。”述職完畢,余世友頗為自信地說:“畢竟經過了好幾年的黨內民主培訓了嘛!”
在這個會場的一角,還專設秘密畫票間,為廣大黨員真實表達意愿豎起了一道安全屏障。不一會兒,測評結果當場公布:在全鎮473名到場黨員中,余世友獲得415張優秀票、58張稱職票;鎮黨委副書記鄭強獲得386張優秀票……
黨員們說:以前能不能當好黨代表,我們不曉得。現在不一樣,黨代表在我們眼皮跟前述職,他做個啥子事情,擺得清清楚楚,干得好不好,我們當然曉得。
雨城區黨代表、大興鎮徐山村黨支部書記白瓊孝,就因常年在外承攬工程,未能兌現工作承諾。結果,年度述職時,34名黨員投他不稱職票,差一點就到30%的“大限”。區委高度重視,專門找他談話,督促其認真履職。白瓊孝也“嚇出一身冷汗”,趕緊亡羊補牢,很快兌現承諾。“這對我是個提醒,值得認真反思。”白瓊孝坦言。
關鍵詞:一年一“考”
年會:拒當“‘四手’代表”
由“次”到“屆”
“報到時握握手、開會時拍拍手、表決時舉舉手、閉幕時揮揮手。”黨代會常任制試點之前,曾有人形象地把一些黨代表比作“‘四手’代表”。
“五年才開一次黨代會,發個言、畫個圈,不像人代會、政協會,年年開。”雨城區人大副主任姚克元當了多年的黨代表,對試點以前的狀況深有體會。
然而,不覺間,*黨代會的稱謂,已由過去的“次”改為“屆”。“一字之改,準確地將‘年會’的特點彰顯出來。”原滎經縣委書記黃智平說,這也明確了黨代表大會是全縣黨的最高權力機關的屬性。
內容最集中的年會,堪稱黨代表行權的最好平臺。根據規則,雨城區黨代會年會的主要任務主要有七項:聽取和審議區委工作報告和紀委工作報告;選舉或罷免區委委員、區紀委委員;選舉出席上級黨代會或黨員代表會議的代表;聽取上一次代表大會決議事項的落實情況和代表提案辦理情況的說明;審議區委組織工作報告;討論涉及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重大事項,并做出決議。而滎經縣的年會,還增設了審議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工作報告、黨費收支報告等內容。
“內三會”與“外三會”
探索處理“內三會”與“外三會”的關系,被認為是年會制度的又一探索。
所謂“內三會”,即常委會、全委會和黨代會。實行常任制后,*市試點區(縣)形成了全委會向黨代會、常委會向全委會定期報告工作制度,進一步明確了代表大會、全委會和常委會的關系,以避免“越位”或“缺位”現象的發生。
“黨代會和全委會主要行使決策權,特別是對重大事項的決策,而常委會的主要職能是執行,以及對日常重要事項進行決策。”蒲忠對“內三會”的權力范圍劃分這樣理解,“這就把原先過于集中在常委會的權力‘分散’到了全委會和黨代會,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大大提高了。”在規范完善后的區委全委會和常委會議事規則指引下,雨城區每年召開區委委員會都在5次以上,區委二屆委員會召開會議達20次。
在人事任免上,從*年起,雨城區正科級以上干部任免一律拿到全委會票決;而滎經縣則更徹底――所有副科級實職以上領導干部的任免,全部交由全委會討論、票決。
所謂“外三會”,即黨代會、人代會和政協會。現在,雨城區每年先召開黨代會,再召開人代會和政協會。
滎經縣的年會頗富制度創新意味。*年1月,中共滎經縣委第十一屆二次代表大會上,出現了130名縣政協委員的身影。從*年起,這個縣的政協委員便不再列席人代會,改為列席黨代會,并參與討論。
“這樣調整,更能體現多黨合作、政治協商的本旨和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滎經縣委常委、組織部長邵文波說。
“制度體檢”
幾年下來,許多黨代表認為,年會制度有利于擴大黨代表的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原來,重大決策由書記辦公會、常委會決定,黨代表不清楚決策的過程,符不符合實際,大家心里還是有些疑惑。實際上,在黨代表們看來,年會有點像“制度體檢”,能讓他們放心,黨員對黨組織的認同感也大大提高了。
“現在,大家都盼著開年會。”雨城區黨代表、*一中黨支部書記賈蒲欣每次上會時,至少要帶一個調研報告或建議。
*年試行黨代會常任制后的第一次年會上,雨城區和滎經縣分別收到38件、41件提案。這么多的提案,在以往歷次黨代會上從來沒有過。“提案是針對大會期間,閉會期間叫做意見或建議。”楊仕全解釋,對黨代表的提案,雨城區采取“三會合一”做法,將黨代會、人代會、政協會的議案、提案合并辦理,以提高效率。
而依照制度設計的初衷,假如黨代表對提案處理的不滿意度超過30%,則有關部門須重新辦理。滎經縣*年年會上,有代表提交一份名為《加強對學校周邊網吧治理》的提案。結果,黨代表對其處理的不滿意率達到35%,有關部門不得不重新辦理,直至滿意度“達標”為止。
年會的召開也帶來其他變化。就在*年召開的雨城區二屆二次黨代會上,一項重大變革舉措浮出水面――取消區委候補委員。“每年都要開年會,如果出缺,可以隨時補選,再設置候補委員就顯得多余了。”楊仕全表示,這也是為了避免以往經常出現的“候而未補”現象。
關鍵詞:履職行權
閉會:忙碌的黨代表
“黨聯辦”
閉會期間,如何發揮黨代表的作用?實行黨代會代表任期制,需要積極探索黨代表履職行權的途徑和形式。
每年春節前夕,賈蒲欣都會收到雨城區黨代表聯絡辦公室寄來的賀卡。“非常溫暖,同時也是對自身黨代表職責的一種無聲提醒。”她說。
這個簡稱為“黨聯辦”的新機構,正是應試點要求而設立的。為保證代表日常行權和黨代會日常事務的連續性,雨城區、滎經縣均成立了級別為正科級的黨聯辦,掛靠在組織部。其主要職能是:安排會務,聯絡代表,組織調研,匯集代表意見并反饋給全委會、常委會和紀委等。
列席常委會
按雨城區委要求,黨代表的集中活動每年應不少于兩次,經費在財政中列支。區委將黨代表按區域和行業(系統)組成6個代表團和12個代表小組,代表團成為黨代表參與黨內事務的基本組織形式。截至目前,區委已開展了22次代表團活動。
*年,街道黨代表周天海所在的小組一共視察了兩次。“一次主題是社區穩定,還有一次是廣電如何進一步服務社區。”他覺得,這樣的視察都很有針對性。
除了視察,周天海還列席區里的經濟工作會議等大型會議。“直接參會,比看電視、聽廣播更直接、更全面,回到社區,我跟黨員群眾有話可說。”
“常委們討論完后,還專門問了在場的3名黨代表有沒有什么意見?”當了兩屆黨代表的石華雷,曾兩度列席滎經縣委常委會,這讓來自一線的他很有使命感,“別人再對縣里的決策發議論時,我就有發言權了。因為當時決策的過程,我全程見證了。”滎經縣的黨代表列席常委會和全委會,一般一次選擇5―8人,主要來自基層和一線,內容包括重大經濟、社會、民生問題,甚至人事問題,都不避諱。
“三聯”聯系你我他
為了探索閉會期間黨代表發揮作用的途徑和形式,*還實行“三聯”制度,即每名區(縣)黨委委員聯系2―3名黨代表和1個黨支部,每名黨代表聯系3名以上黨員,每名黨員聯系3名以上群眾,形成了廣泛的“黨群聯系鏈”。
而作為“三聯”制度的有效載體,“黨代表接待日”已經成為黨代表聯系黨員群眾的重要橋梁。每月5日,對雨城區的廣大黨代表來說,尤為特別。“當然知道啊!黨代表接待日嘛!”面對記者的提問,雨城區黨代表、沙灣路社區黨總支書記姚云鶴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會輪流接待黨員群眾,把他們的問題向有關部門反映。”
黨代表有權
“要行權,首先要有權。”余世友并不諱言“要權”,作為黨代表,應當具有對重大事項的參與權、表決權。他提到:“黨代表反映問題,各部門會當作大事辦理,而且限期答復,管用!”
余世友的話并不夸張。曾有黨代表反映村級活動場所缺乏、不正規問題,雨城區委高度重視,借此“東風”,一次性投入一筆資金,使全區191個行政村實現村村有活動場所。同樣,在黨代表推動下,村干部的補貼從每年1200元,增加到3600元。可以說,從很多群眾最為關心的民生問題的解決過程中,都能觸摸到黨代表推進的力度。
不久前,合江鎮魏家塘壩聯合黨總支書記馮學富參加了區招商局局長等鄉科級領導干部公開提名推薦。與馮學富一道,12名黨代表投下了各自莊重的一票。在這次提名推薦中,“兩代表一委員”(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票占整個票權重的40%,比例很高。
雨城區黨聯辦主任李德軍說,這樣做,就是要讓黨代表在最為敏感的用人問題上有發言權,能發揮作用。
關鍵詞:制度設計
征途:探索任重道遠
革自己的“命”
“試行常任制不亞于一場革命,自己革去了自己的權力。”身為區委書記,蒲忠坦言。從*年底的破浪試水開始,*這個地處四川盆地西緣的小城,就開始不斷接待慕名前來的“取經者”,至今已有100多批。不少“取經者”都驚嘆于*的“放權”與“徹底”。
事實上,*的“試驗”并非曇花一現,更非“美麗的泡沫”,而是建立在前期扎實的“支撐點”之上。從*年的“零起點”,到*年的“公推直選”,再到*年的黨代表直選,這些探索無不深深錘煉著廣大黨員干部的民主意識。步步行來,看似幅度很大,但又順理成章。
試點之后,社會反響如何?這一問題,是評估試點成效非常重要的標尺。*市委組織部在試點縣(區)的最新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黨員總體認為常任制試點“較好”、“很好”的比例占88%,“不行”和“失敗”的為0。據不完全統計,雨城區、滎經縣黨代表共有3000多人次參加了代表活動,700余人次列席了區(縣)委全委會、常委會;黨代表提出的提案、意見建議全部辦結,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100%。
6年實踐,讓*的試水者深深體會到:黨代會常任制試點是一項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涉及黨的建設、黨的領導和執政等多方面的系統工程。而試點關鍵在于,有沒有一套“科學”、“合理”而且“可行”的制度設計。
因此,*的黨代會常任制試點,從一開始便十分注重制度建設。雨城區接連出臺了“1+8”制度體系;而滎經縣也形成了“一綱三版”格局,相關制度文件已超過20個。
矛盾和問題
雖然,黨代會常任制對*試點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和積極的效果,但試水并非一帆風順。探索中,矛盾和問題也不可避免:
――思想認識不夠統一。部分黨員和群眾對常任制的理解和認識還不到位。有的認為常任制無非是個形式,沒有多大的實際意義。有的認為花那么多錢抓政治,不如投入經濟建設。其間,一個難得的現象是,作為主要試點區的雨城區,雖然區委書記已經三次易人,而試點仍在穩步推進。
――黨代表結構需優化、素質需提升。代表結構仍不盡合理,干部比重較高,特別像新經濟組織等方面的代表偏少;部分代表文化程度偏低,對黨代表的角色定位和職能職責也并不十分清楚。試點初期,雨城區、滎經縣黨代會分別收到提案32件和41件,但涉及黨建內容的只占總數的31%和14%,其余多為經濟和社會事務方面,與人大、政協會議的議題交叉重復。經過培訓,提案和意見建議質量也在不斷提高。雨城區二屆一次黨代會時,46件提案和意見建議中,涉及黨建內容的14件,僅占30%;到二屆四次黨代會時,涉及黨建的已升至45%。即便如此,改進的空間依然很大。
――代表發揮作用的途徑和形式上尚有局限。往往是,開會期間發揮較好,閉會期間一般,擔負一些領導職務的發揮較好,一線代表發揮作用一般的情況仍然存在。
――機制保障仍顯不足。
“積極探索、小心求證”
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劉華軍說,這對試點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的任且重、道且遠!”他表示,*將總結經驗,創新形式,規范程序,在合適的時機將黨代會常任制的試點,從目前的一區一縣推廣至全市所轄的七縣一區。
“積極探索、小心求證。”在*,這8個字被黨員干部反復提及,成為黨代會常任制試點的秉持尺度。“一切探索和創新都必須循序漸進,在憲法和黨章的范圍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