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鄉鎮黨委基層組織建設經驗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鍛煉隊伍樹形象夯實基礎聚民心--**鎮黨委積極探索基層組織建設新途徑
**鎮幅員面積91.03平方公里,總人口53115人,共有黨員1460名,33個基層黨支部。近年來,**鎮黨委把黨建工作與經濟工作有機融合,從配齊配強班子著手,通過“五抓”促進“五力”,不斷創新機制,完善制度,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抓能人治村,提升班子活力
要建設一個“政治堅定、思想解放、工作得力、作風過硬”的高素質班子,選好找準“領頭雁”是關鍵。鎮黨委在選拔村干部時,嚴格按照“五個好”標準,拓寬選人用人渠道,確立了“先富型”、“先進型”能人村官標準,增強班子活力。去年,鎮黨委在村居規模調整和換屆選舉中,通過“招賢用能”、“兩推一選”的辦法,從一批素質好、有思路、帶動致富能力強的建筑老板、致富能手中任用了23名優秀中青年擔任村居主要干部,其中資產超過百萬元的民營企業家有3名。目前,能人型村居干部占全鎮57名村居大三職干部總數的40%,全鎮133名村支兩委成員平均年齡由56歲降至42歲,文化程度在中專及以上的有83名,占62%。全鎮村居干部的結構得到優化,村級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明顯增強。
二、抓素質工程,提高干部能力
一是建立了學習制度。**鎮黨委以實施村干部“素質工程”為抓手,把抓學習、強能力作為村干部教育培訓的重點,大力實施“雙培雙帶”工程,組織村居干部每季度集中學習培訓一次。同時通過編發資料自學、辦班集中學、技術人員指導學等方式,為村干部練就“富身功”和“富民本領”打好基礎。在村居規模調整和換屆選舉剛結束就進行了村級干部隊伍崗前培訓,學習《村民組織法》、《計劃生育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處理農村復雜問題、推進各項工作的基本方法。二是結合實際,搞好交流學習。組織村干部先后到茅谷、萬河、中壩等村居參觀學習,把陣地建設有新意、制度完善順民意和結構調整出特色的典型經驗推向全鎮。三是建立了科技下村制度,由村居選點,致富能手、廣大群眾參加,涉農部門講授養殖、種植、果樹栽培等多項農村實用技術,年培訓達2000人次,使每位村干部掌握了1至2門實用技術,增強了帶領村民發家致富的能力。
三、抓規范管理,凝聚基層合力
鎮黨委以制度建設為根本,堅持以“三級聯創”和“五個好”黨支部創建為著力點,督促村居落實了、黨支部民主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爭先創優”等系列制度,把村務、黨務公開和財務管理納入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實行獎優罰劣、分類管理,提高村級管理水平。一是定期考查。采取百分制考評村居干部的實績,每半年對大三職干部量化評分,每年對小三職干部業務考評,對得分在80分以下的村級組織進行談話誡勉,限期改正。對茅谷、萬河、抗建等強村典型,鎮黨委在“七·一”表彰會上大張旗鼓地宣傳表彰,使其他支部學有榜樣、干有目標。二是隨機抽查。凡黨委政府交辦的工作和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鎮督查辦列入督點,隨時抽查辦結和解決情況,凡辦事拖沓、作風漂浮的,鎮黨委予以通報批評,年底考核減少分值。三是民情調查。通過發放征求意見表的方式進行測評,凡群眾滿意率達不到80%的,停職進入黨委舉辦的“提高班”學習,增強他們的危機感。如董家居委會三職干部思想僵化,在為企業服務和維護一方穩定工作方面不力,受到集體誡勉談話,并被勒令找準癥結,限期整頓。目前,通過強化管理,全鎮村居黨支部基本都能達到“五好”標準。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四、抓觀念轉變,增強經濟實力
在基層組織建設中,鎮黨委圍繞經濟發展這個中心,引導村居干部轉變觀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該鎮各村居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制定了建設新農村的規劃和近期目標,進一步明晰了發展思路。茅谷村支部打響生態農業牌子,以200畝貢桃基地為核心,發展農家樂15家;萬河村做起“大山”文章,制作盆景假山、種植花卉,開發特色旅游產品;大團村利用栽植經果林的傳統,建成300畝無花果基地和1000畝檸檬標準示范園;老巖村引進業主建起了1000畝的朝天椒基地,使村民不出大山走上了致富路;陳家、小灣居委會與太白酒廠簽訂協議,發展了1000畝釀酒高梁基地,畝產在400公斤以上,人均凈增收入178元;綠茶村1000畝油桐種植基地順利實施。在生產發展的同時,不忘群眾的文化生活,全鎮19個村居分別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秧歌隊、蓮簫隊、腰鼓隊和樂隊,不斷豐富村民的業余生活。
五、抓民心工程,激發和諧動力
鎮黨委圍繞“務實、高效、為民”的服務宗旨,以先進性教育活動為契機,通過大力實施“察民情、解民難、幫民富”為主題的民心工程,為構建和諧**夯實了基礎。一是規范一事一議程序,積極籌資架橋修路、興修水利。該鎮采取“群眾集、村組籌、政府補”等方式籌資貫通組級路15條,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全鎮37條169公里的村級公路實行了科學管護,維修了便民橋5座,修建了人畜飲水工程13處,解決了部分群眾的行路難、人畜飲水難、弱勢群體居住條件差等群眾關注的熱點問題42件。二是建立了扶貧濟困制度,村組干部與貧困戶、上訪戶結成對子,開展了送資金、送技術、送信息、送政策的“四送”活動。如該鎮老上訪戶熊道茂因移民后期補償問題長期上訪,村組干部主動到有關部門學習政策后,多次上門宣傳解釋,使其消除了疑慮,并配合村組做好其他移民戶的工作。三是健全了治安防范網絡,村治保委員會和村支兩委成員主動調解鄰里糾紛,化解村民矛盾,做到了糾紛不出組、矛盾不上交。四是暢通了社情民意渠道,該鎮推行了村居干部輪流坐班制和解決問題一線制,把初次信訪化解在基層。目前,全鎮上下形成了群眾有求必應、有應必為、有為必作的“呼有所應、困有所幫”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