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養老狀況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面對人口老齡化日漸加速的發展趨勢,怎樣更好地發揮養老機制在養老服務中的支撐作用,增強對養老機構建設的扶持力度,為老年人提供以人為本、更加優越的養老服務。現就我市對于養老服務的狀況、約束養老機構發展的瓶頸進行剖析,嘗試找出處理辦法。
一、我市老年人口及養老機構建設的基本情況
(一)老年人口情況
到底,我市戶籍人口633.3萬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年人口126.8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數的20.02%;80周歲以上高齡老人18.3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的2.9%,占老年人口的14.5%。
按照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長趨勢,到2015年底,我市老年人口將達到150-155萬人,占全市戶籍人口數23.7%左右,養老服務的需求將進一步加大。
(二)養老機構基本情況
到今年底我市養老機構達到178家,養老床位數27355張,老年人擁有床位數達到21。6‰。
從目前的現狀看,我市老年人對養老機構的需求,城市大于農村,中心城區大于外圍城區。集中表現在高齡失能老人入住養老機構的需求量較大,而我市養老機構總床位中,護理床位只有4900多張,僅占床位總數的18%,護理床位擁有率只有3‰,距離市委、市政府《關于加快我市老齡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發[]46號)文件中“到2015年護理床位達到老年人口數12‰”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
二、養老機構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困難
期間,我市養老服務事業,從底養老機構135家,養老床位總數8330張,實現了大幅增長;機構增加了41家,增長30。4%;床位數凈增加了19025張,增長228%,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距離上級的要求,以及養老機構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民營力量積極性雖高,但實際投入建設的少。
期間,我市為了加快發展養老服務事業,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意見》、《關于加快發展我市養老服務事業的補充意見》(以下簡稱“兩個《意見》”)等政策,積極扶持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民辦養老機構從的8家發展到48家,民辦養老床位從不足1000張增加到7244張,分別占機構總數和床位總數的27%和26。5%。但這一發展趨勢與周邊養老事業發展較快的地區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上海市目前民辦養老機構數和床位數占比均達到80%以上,廈門、青島等市民辦養老機構占比都達到了70%以上。
我市民營力量投入養老服務事業進度不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沒有明確的養老機構建設規劃。我市雖然有老齡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但其中沒有明確養老機構建設的規劃;有的地區雖然有規劃,但規劃不透明,民營力量不了解規劃的具體內容。二是有的地區因現有公辦養老機構入住率不高,不太愿意進一步發展民辦養老機構。三是政策扶持得不到落實,有的地區不能認真貫徹上述“兩個《意見》”,不兌現對民辦養老機構的建設、運營補貼。四是租用廠房、學校等閑置房屋改辦養老機構時,消防合格證無法辦理。
(二)土地資源緊缺,成為制約養老機構建設的瓶頸。
養老機構建設的用地問題,是制約養老機構發展的最重要因素。由于古城區土地資源十分緊張,地價不斷攀升、租金持續上漲,養老機構的建設成本大幅增加;加上因衛生、環保原因,古城區嚴格控制護理機構的發展,因此,使得古城區老年護理床位“一床難求”的現象更加顯現。
(三)民辦養老機構設施設備簡陋。
以滄浪區為例,民辦養老機構大多數為個人出資興辦,其出資人大多數為小投資者,還有部分下崗職工,其興辦的資金大多數為自籌、借款,在資金投入、場地租用、設施購置、人員聘用等方面較為謹慎。大部分民辦養老機構基本上沒有綠化空地、休閑空間及活動場所,這些都制約了民辦養老機構的進一步健康發展。
有實力的企業集團和個人之所以不愿意投資養老行業,主要是因為投入成本大,在享受相關優惠政策上,還常常會出現難以得到落實的問題,加之物價水平、工人工資的不斷上漲,造成養老機構贏利微薄,投資回收期較長。同時,政府給予的床位建設補貼和運營補貼吸引不了大的民間資本進入這一領域。
(四)服務水平低下。
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機構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機構養老的供需矛盾,但由于開辦人的指導思想、運作理念、管理水平、資金等原因,致使這些養老機構在服務、管理上還不到位。機構養老首先應重點滿足有護理需求的老人,但民營力量考慮成本和風險,在建設養老機構時,總是考慮投入與回報的比例,盡量減少成本。
現有的民辦養老機構普聘用的護理人員大多數是外地勞動力和本市下崗職工。她們一般年紀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有的還缺乏必要的培訓,再加上護理人員待遇較低,她們的業務素質和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