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局發展文化保護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工作,提出了實現我市由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強市轉變的宏偉目標,極大地推進了全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文化工作緊緊圍繞建設文化強市這一中心,積極開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一、關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成就和做法
(一)抓基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步伐加快
近年來,我市全面加快文化設施建設步伐,有力推進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截止20*年,全市共有各類博物館、紀念館11個,公共圖書館7個,群藝館、文化館16個(文化分館6個),文化站122個,文化大院2674處。中國文字博物館即將建成開館。市圖書館博物館綜合大樓于去年年底建成開放。今年上半年,安陽市博物館新館接待觀眾8萬余人,市圖書館、市少年兒童圖書館接待讀者共計159790人次。*市文博圖三館大樓占地50余畝,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預計年底投入使用。20*年,*縣被確定為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示范縣,*縣、*縣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今年投入使用,國家、省、市投資建設的我市1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改擴建工程已全部完成。
(二)抓重點,文化遺產保護成效明顯
文物保護與利用。我市現有世界遺產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處,*省文物保護單位71處,市級和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73處。*遺址、三楊莊漢代遺址被列入全國100處重要的大遺址保護項目庫。今年以來,我市全力開展殷墟國家大遺址公園建設,花園莊村整體搬遷工作穩步推進,《殷墟遺址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和《殷墟大遺址公園建設及周邊地區發展概念規劃》修編、論證工作正在進行。國家4A級景區馬氏莊園景區規劃、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內黃三楊莊遺址二號坑保護展示館主體工程完工。全市文物普查進展順利,已調查登記各類不可移動文物1976處。上半年文物鉆探面積7.5萬平方米,發掘墓葬400余座,出土器物400余件。舉辦了“埋藏在地下的商王朝”大型公眾考古活動,開展了“國際博物館日”、“文化遺產日”等活動。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按照全省統一部署,積極開展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已收集線索10萬余條。*縣蘇奇燈籠畫、內黃李新張木板年畫等13項遺產進入第二批*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有國家級5項、省級23項、市級36項。安陽縣曲溝鎮(抬閣)、內黃縣(繪畫)被列入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縣呂村鎮(戰鼓)、*縣馬上鄉(獅舞)、龍安區龍泉鎮(抬閣)被命名為“*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三)抓引導,文化產業發展趨勢良好
民間文化企業發展迅速。截止目前,全市共有各類文化經營單位637家,其中,歌舞娛樂場所109家,網吧等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402家,音像制品出租及零售126家。全市文化產業總量達到全市GDP的2.18%。*凱瑞數碼有限公司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刻錄類光盤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近5億元。特色文化產業初具規模。近年來,我市連續舉辦殷商文化旅游節、內黃二帝陵祭祖節、內黃棗鄉文化節、*國際滑翔賽等節慶文化旅游活動,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影響。殷墟申遺成功,帶動文化旅游業迅速發展,殷墟門票收入達到年均800萬元以上;全市5家殷商青銅器制作企業產品品種達到20多種,年生產能力近5000件。民間文化產業開始起步。全市現有民間特色文化生產企業20多家。安繡由2001年創業時期的36人發展到現在1200余人的規模,年產值達到1650多萬元。20*年,滑縣建立了全國第一所刺繡學?!鞍怖C職業技術培訓基地”,建設了制作、展示、銷售為一體的安繡藝術館,并成立了安繡文化產業有限公司。文化產業聚集區建設步伐加快。今年年初,我市決定以殷墟為背景建設一個傳統文化產業聚集區,主要以對外接待、演藝、文物藝術品經營、餐飲娛樂為主;以安東新區為背景建設一個現代文化產業創業園區,主要以文博、會展、演出、印刷等為主,目前,兩個文化產業聚集區規劃正在制定之中。
今年以來,我市還成立了全省第一家地市級文化產業協會——*市文化產業協會,與市財政局聯合成立了安陽市文化投資公司。組織參加第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達成合作意向10個,展出交易額達1000多萬元。同時,積極推進“兩館”4D影院建設,項目投資概算約需310多萬元。
(四)抓成效,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
我市是全省5個文化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市之一。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施方案》和《關于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按照“全面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原則,積極推進公益性事業單位三項制度改革、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國有藝術院團改革。順利完成了電影管理整體劃轉工作;完成了東方紅影劇院財務審計和不良資產核銷、影劇院資產和土地評估等工作,編制了東方紅影劇院《產權交易方案》和《轉企改制方案》,完成了其他5家影劇院的固定資產、債權債務、事轉企職工經濟補償等數據測算,制定完成了《*市文化局文化體制改革方案》。該方案經市政府批準后,即可著手實施。同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演藝集團組建等工作也在進行中。按照省、市要求,上述所有改革工作將于年底前完成。
(五)抓精品,文化藝術活動豐富多彩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60周年、*解放60周年、甲骨文發現110周年。我們及早動手,從藝術創作和群眾文化活動等各個方面,積極籌備慶祝建國60周年文化藝術活動。
藝術創作方面。為配合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慶典,正在組織劇本創作,擬推出一部殷商文化題材的室內舞臺劇。以大學生村官為題材的大型豫劇現代戲《風過山野》劇本已完成,正在組織排演。以*市原康鎮柏尖溝村原支部書記許東倉同志事跡為原型的電影《村支書日記》劇本已完成,正在籌資拍攝。同時,我局正在籌備創作一部以馬氏莊園為歷史背景的豫劇《馬青霞》。
群眾文化活動方面。春節期間,舉辦了元宵戲曲晚會、大型民間藝術表演等60多項文化活動。5月,舉辦了紀念*解放60周年系列廣場文化活動和大型文藝晚會。積極開展2009年“舞臺藝術送農民”活動和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愛國歌曲大家唱活動。9月份以來,組織舉辦了2009中國·安陽殷商文化旅游節系列活動,并積極籌備中國文字博物館開館慶典系列活動。同時,各縣(市、區)文化部門也精心組織專場文藝晚會、文化下鄉、“百場愛國主義教育影片”放映、書畫展、詩歌朗誦、歌詠比賽、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展演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六)抓規范,文化市場管理扎實有效
20*年,我市的文化市場管理工作成績優異,被文化部授予“全國文化市場行政執法先進單位”。今年以來,組織舉辦了“全市保護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銷毀各類違法音像制品28500張;開展了針對物資交流會、廟會期間各類演出場所組織從事色情淫穢、暴力和嚴重違法表演活動的執法打擊工作;加強文化娛樂場所的禁毒和消防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組織開展了全省統一的4次“閃電”行動,嚴格查處網吧接納未成年人、超時經營等違規經營行為。今年以來,全市共檢查市場14600(家)次,出動車輛1892(輛)次,出動執法人員12314(人)次,查處違規經營場所233家,立案調查191家,下發文化行政執法整改意見書274份,暫扣電腦主機、網絡聯結器197臺(部),停業整頓29家,文化行政執法現場檢查筆錄1263余份,下達安全消防整改書200余份,文化市場經營秩序明顯好轉。加強法制培訓,進一步提高了文化市場管理和從業人員素質。
二、關于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市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在工作中也存在著許多困難和問題。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方面。一是認識不夠。在基層尤其是農村“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二是投入不足。鄉、村、社區文化工作沒有專項經費,一些必要的文化活動無法正常開展;三是設施落后。尤其是縣(市、區)和農村,文化設施欠帳多,文化設備陳舊不堪;四是活動單調?;顒觾热?、活動方式等已不能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五是隊伍不強。隨著工作量逐年加大,但基層文化隊伍并沒有隨之擴大,尤其是不少鄉鎮文化專干在編不在崗,很難正常開展工作。
藝術創作與生產方面。專業藝術人才匱乏,文藝創作缺乏精品力作,與繁榮文化藝術事業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文藝創作人員青黃不接,制約了我市文藝創作的繁榮。
文化市場管理方面。文化市場管理任務與管理力量差距懸殊,社會文化市場的管理和執法手段、管理手段相對落后,與日益發展的社會文化市場不相適應。
文化產業發展方面。一是企業規模小,產值總量低,還沒有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沒有形成文化產業鏈和多元化的產業發展格局。二是產品科技含量小,附加值低,還是以傳統文化資源、傳統工藝技術為主,競爭力不強。三是文化資源價值深度發掘不夠,精品不多。四是市場體系尚未健全,文化與市場結合不緊密,文化活動的市場策劃意識、能力還不夠強,文化產業的發展帶有很大的自發性、隨意性、盲目性。
文化體制改革方面。一是需要資金支持。市文化局下屬影劇院均停業多年,外欠債務(1200萬元)、內欠職工工資(500余萬元)和養老保險金(150余萬元),影劇院改革啟動資金如不解決,轉企改制很難實現。二是需要政策支持。改制過程中,在職工安置、招商引資等方面,需要相應的優惠政策支持,才能減少改革阻力,降低改制成本,實現改革目標。
三、關于新時期文化建設的幾點思考
當前,我們的文化建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有利條件,主要表現在:一是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空前旺盛;二是黨和政府對文化建設空前重視;三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經過多年積累,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扎實基礎;四是我們的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具有大發展大繁榮的先天優勢;五是全球金融危機,恰恰是文化產業逆勢上揚的難得機遇。因此,我們認為,必須開闊視野,拓寬思路,更新觀念,堅定信心,牢固樹立“四種意識”,切實解決“三個問題”。
樹立四種意識。一是要樹立文化主角意識。全市文化工作者要抓住當前文化發展的良好機遇,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拉高標桿,乘勢而上,做大做強我市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堅決摒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老思維。我們的文化工作不但要善于搭臺,還要會唱戲,而且還會當主角。二是要樹立文化經濟意識。文化工作在保證社會效益的同時,要更多地關注文化的經濟效益。文化工作不僅僅是花錢的工作,而且還是賺錢的工作、賺大錢的工作。實踐證明,文化產業是一種“朝陽產業”、“無煙工業”,具有消耗資源少、效益大的特點。要把文化的產業屬性和商品屬性解放出來,把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來培育,使文化產業進入經濟發展的整體機制之中。三是要樹立文化權益意識。一方面,要堅決捍衛國家的文化主權。當前,一些國外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沖擊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并借機推銷自己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為此,我們要堅決捍衛國家的文化主權,保護好民族文化遺產,用我們自己的文化產品占領文化市場。另一方面,要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要通過健全的文化網絡、完善的文化設施、優質的文化服務、豐富的文化產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四是要樹立文化創新意識。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文化創新是破解文化發展難題,轉變文化發展方式,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敢于學習和借鑒先進地區乃至國外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創新思維、創新模式、創新方法、創新體制,走出一條文化創新發展的道路。
解決三個問題。首先,多方籌措,解決“錢”的問題。資金投入始終是困擾文化建設的一個難題,必須想辦法克服和解決。一是積極爭取政府資金。當前,就是要抓住中央“保增長、擴內需”的機遇,抓住中央、省、市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契機,積極向上級爭取文化項目和建設資金,給我們的文化基礎設施尤其是農村文化設施補上欠帳。二是積極吸引社會資金。要出臺優惠政策,拓展投入渠道,倡導通過企業贊助、集體投資、個人出資等形式自建文化基礎設施、自辦群眾文化事業,解決政府投入不足的問題。三是積極匯聚經營資金。要積極利用文化場館,搞好開發經營;積極創演、推廣精品劇目,大力拓展演出市場,既可以減輕政府負擔,又可以滿足工作需要。其次,多策并舉,解決“人”的問題。一是要立足現有隊伍,提高整體素質。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等工作,專業技術性非常強,需要對一線尤其是農村一線的工作人員定期開展業務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整體素質。二是要引進人才,優化隊伍結構。要出臺鼓勵政策,創新人才機制,實施優秀文化人才引進制度、選拔制度,增加專業人才比重,不斷提高文化隊伍的整體實力。三是要推進改革,激發隊伍活力。文化體制改革是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出路所在。要堅決推進“三項改革”,打破公益性事業單位人員的“鐵飯碗”觀念;要堅決推進轉企改制,破除經營性事業單位人員的“等靠要”思想。第三,多想辦法,解決“制”的問題。要建立健全文化管理體制、綜合執法體制和績效激勵機制,為開展好新時期文化工作提供支撐。一是轉變文化管理體制。切實轉變文化行政部門的工作職能,從系統管理為主轉變到以社會管理為主,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對于行政執法類的單位,重點在于精簡機構、提升效能;對于社會公益類的單位,重點在于增加投入、改善服務;對于產業化類的單位,重點是轉換機制、面向市場。二是建立綜合執法體制。整合全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等單位的行政執法力量,成立綜合執法大隊,開展全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既能解決執法力量不足的問題,又能有效緩解部門職能交叉、管理不力的問題。三是建立績效激勵機制。借鑒全國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的思路,設立專門的文化工作獎勵基金,定期對文化工作成效突出的單位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