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農業結構調整交流材料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結構調整是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是一項需不斷完善的系統工程。我們*鎮黨委政府近年來不斷引導全鎮廣大干群立足實際,面向市場,建設基地,與時俱進地抓好農業結構調整工作。
一、做法與體會
(一)立足鎮情定思路
我鎮是工業小鎮、農業弱鎮、財政窮鎮,工業總量不大,農業上仍以傳統農業為主。只有從實際鎮情民情出發,實事求是地制定調整戰略,群眾才能接受,才能調出高效益。因此,我們確立了這樣的調整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擴大規模為抓手,堅持質量優先、效益優先的原則,既立足于解決當前農產品銷售難和農民增收難的問題,更著眼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因地制宜地調整農業結構,因勢利導發展規模出路,著力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現在我鎮的楊樹產業、羊肉產業鏈條正在得到不斷拉長,全鎮楊樹加工企業31家,200*年實現稅收240萬元;全鎮70%多的農戶從事羊肉產業,30多家羊肉館,生意火紅。
(二)面向市場選項目
在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面向市場,準確地把握市場信息,選擇市場潛力大、前景好的項目。擴大經濟作物面積、擴大優質商品糧面積、擴養食草畜禽,改良地方畜禽品質是我們的首選目標,據此我鎮在種植業上擴大油菜面積,實現11000畝,擴大蔬菜面積,全年實現8000畝,擴大楊樹面積,達到15000畝,擴大優質小麥面積,達到18000畝,占小麥面積的65%,擴大水稻面積,達到7200畝,引導發展飼草、花卉、食用菌等經濟作物;在養殖業上,擴養山羊,達到6.6萬只,其中波雜羊3萬只,擴養四季鵝10萬只,全面推廣養殖二元、三元雜交豬,年飼養量達到3.6萬只。
(三)發揮優勢建基地
我鎮位于*運南片,是個全省122個重點中心鎮之一,廢黃河、黃碼河穿境而過,全鎮絕大部分土地為沙壤土,水量較為充沛,在種植業上較適宜栽植楊樹、花生、油菜等,為此諶蛄哪昕寡釷韃的昊疃蒼災渤善?5000畝,植樹總量近200萬株;在東南片*、*等村連片種植花生,全鎮面積達11000畝;與*民康油脂有限公司合作種植油菜11000畝,成為他們的原料基地;在馬廠等村群眾有多年的種植蔬菜經驗,我們就引導群眾以馬廠西田片為中心,建設3000畝無公害蔬菜基地,現在每天近2多萬斤黃瓜被各路經紀人送到大中城市的菜場;“*羊肉甲天下”,我們大力發展養羊業,在去年被省農林廳確認為無公害畜產品養殖基地的同時,“*羊肉”也被評為無公害農產品。
(四)培養大戶搞示范
我們大力宣傳各類種、養、加大戶的經驗。近年來,先后組織村組干部、群眾代表5000多人次到鎮內、鎮外參觀學習,學先進、樹樣榜。用*村柳園組發展蔬菜每畝收入年超5000元、*村顏亭美投入10多萬元大膽引進波爾山羊,流轉土地100畝、三岔村田玉東發展規模養雞,年飼養肉雞近20000只、葛圩村張如全養殖烏蘇里貉年收入20000多元等一大批身邊致富典型,發展大戶經濟、能人經濟,以大戶帶調整,以能人示范調整,初步解決農戶不愿調、不敢調、不會調的矛盾。
(五)加大投入促調整
首先是加大技術投入,在全鎮健全技術推廣網絡,鎮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村村配備科技主任,組組有科技示范戶,還經常開展農業技術培訓,近來印發各類技術資料8000多份,舉辦培訓班4次,受訓人達5000人,從而提高科技在農業中的貢獻份額;其次是加大資金投入,繼續抓好中低產田改造,改善排灌條件,對連片種植的經濟田以獎金入,對連片種植1000畝以上的經濟作物村每畝獎2元;第三是引導農民投入,發展保護地栽培,加快畜禽補欄,加快山羊、生豬品種改良步伐;第四是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培養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側重扶持發展*食品有限公司,上馬羊肉小包裝生產線,建成縣級生豬定點屠宰企業,發展訂單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二、問題與不足
近年來,我們在優化農業結構上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一些成績,但總體上看,我鎮結構調整的層次還比較低,仍停留在面積的增減、品種的更換等適應調整階段,對推動農業發展總體水平的提高和推動農民增收等方面效果不夠明顯,主要表現在:大宗糧食面積多,經濟作物面積少;大路貨產品多,名、優、特產品少;提籃小賣的多,集體上市的少;等待觀望的多,積極調整的少;投入制約的多,主動投入少。究其原因,在農業結構調整中明顯存在下列幾個主要問題:
一是思想理念與發展需求不相適應。一方面干部或因循守舊不會調,或認為群眾不聽話求穩怕亂不敢調,或搞一刀切、搞行政命令挫傷群眾積極性瞎亂調;另一方面,群眾還抱著“手中無糧心發慌”的觀念不敢調,即使調,也是試探性的,樣樣都有一點點,樣樣只有一點點,還有部分群眾市場觀念還較落后或是過分依賴政府,提出政府包種、包銷、包擔風險,或是沒有風險意識,受不了市場的考驗。
二是科技普及與農業生產實際需要不相適應。農業科技普及網絡不健全,網斷線破,農技員有也只是種糧技術員,無其他技術員;有的技術員也是絕大部分時間搞經營,不重視新技術推廣。如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指導不到位,群眾不了解或不接受。
三是資金投入與調整需求不相適應。政府無錢投入,農民增加投入少,大多勞力在外務工,把農業當成副業,如我們羊肉出名,就沒錢投入羊肉小包裝,羊肉附加值沒有得到充分挖掘。
四是掌握信息手段與市場經濟信息變化不相適應。許多農戶只是利用人與人接觸傳播信息,或只是通過電話了解信息,運用現代化手段(如網絡技術等)不夠,或很不重視。
三、思考與打算
今后,農業結構如何調整,我們也做了簡單的分析與思考。我鎮農業結構調整必須立足自身,著眼全局,找準方向,形成新袁特色。因此,我們必須堅持這樣的原則:優化糧經結構,提高經濟作物比重;優化區域結構,提高優勢產業比重;優化技術結構,提高高效農業比重,走農業產業化之路,走農業工業化之路。重點抓好無公害畜產品基地建設、優質無公害商品糧基地建設、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萬畝油料基地建設,做大做強楊樹產業和新袁羊肉產業。
首先要轉變觀念。一是我們干部轉變觀念,切實為農做好服務,特別是產前、產中、產業后的信息服務;二是引導群眾樹立市場觀念,提高駕馭市場能力,做誠信農民。
其次要面向市場。市場有風險,也有商機。我們必須面向市場定項目,面向市場定品種,面向市場定規模。引導農戶種植炒貨型花生、種植專用小麥、發展波雜羊、四季鵝等食草畜禽。
第三要加大投入。在投入之初認真調研,堅持科學投入,通過增加投入上規模,形成特色,生產精品;在投入渠道方面著重引導農民主動投入,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外來資本,我們將重點引進農副產品加工項目,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
第四要搞好服務。我們各個部門、各個鎮村干部都要牢固樹立“以農為本”的觀念,增加為農服務意識,努力在技術、資金、項目、流通、示范、治安等方面提供優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