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業企業事關經濟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工業是*經濟的主體,而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又決定了*工業的規模、效益和后勁,能否做大做強工業企業不僅是一個微觀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與全國其它省的工業企業相比,*的許多工業企業可以說是“活不久”、“長不大”,其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創新意識的淡化、缺失,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生長發育,縮短了企業的生命周期。可以說,這幾年*一些經濟指標的落后,實質上是企業技術的落后。因此,要做大做強*工業企業,切實增強*工業經濟的活力,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全社會注入自主創新的元素,加大自主創新的工作力度,各級政府和所有企業在這一方面都應當有更大的作為。
*工業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經濟在全國的位置,而作為*工業的構成要素和工業經濟的主體,每一個工業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又在不同程度上決定了*工業的規模、效益和后勁。從這個意義上說,能否做大做強工業企業不僅是一個微觀經濟問題,更是一個宏觀經濟問題,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一
這幾年*工業經濟增長較快,較好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6年全省工業增加值達3311.59億元,比*0年增長1.25倍,占當年全省GDP的比重也由37.8%提高到43.5%。但略加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幾年*工業經濟的增長,工業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主要是靠新開工項目的急劇增加和國外技術的直接引進取得的,企業“活不久”、“長不大”,產業規模偏小,發展后勁不足,競爭力不強,使得*經濟對全國的貢獻率大幅下降。
*6年全省新投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70家,但實現年產值在5000萬元以上的僅36家,億元以上的僅9家,10億元以上企業只有戴爾一家。*6年*1375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均工業總產量、增加值分別為0.73億元和0.21億元,均低于全國平均1.05億元和0.30億元的水平,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分別名列第28位及29位。
不久前,中國企業聯合會和中國企業家協會聯合評選出“*7中國企業500強”,*只有13家企業上榜(沿海大部分省份的上榜數都超過*,北京、江蘇、廣東、浙江、山東、上海六省市包攬了304家),其中,工業企業才6家,包括,*捷聯電子、戴爾、廈門金龍汽車集團、三鋼(集團)公司、翔鷺石化企業、廈門華僑電子等,數量偏少,且大多數分布在廈門地區。
改革開放以后,*也曾經涌現出一批在全國都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如,當時全國最大的電視機生產企業福日公司、實力雄厚的百靈計算機公司、全國最早的聽裝食品生產企業綠得公司,還有遠近聞名的漳州水仙花牌電冰箱廠等。然而到如今,其中的許多企業已風光不在,有的已銷聲匿跡。
*0年*經濟增量對全國增量的貢獻率為5.04%,*6年下降到2.22%,經濟增速在全國位次后移,由*0年的第18位,后移到*6年的第19位。
在這里我們不妨作個假設,假如*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規模能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那么,當年*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可達14442.75億元,增加值可達4126.5億元,分別比實際高出4437.67億元與1278.69億元,僅此一項,當年*GDP在全國的位次將從第11位提升到第10位。
二
*工業企業“活不久”、“長不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歷史與環境方面的原因,也有經濟體制方面的原因,還有不少同志認為是對企業政策不夠寬松導致的。但我認為歸根到底是由于創新意識的淡化、缺失,直接影響到*工業企業的生長發育,縮短了*工業企業的生命周期。
改革開放以來,*省委、省政府充分利用“特殊政策、靈活措施”大膽新建和引進了一些先進的企業和項目,盡管一些新上項目和企業在投產初期技術上相對比較先進,短期內發展速度也比較快,但一方面由于外資企業是以外資的利益為目標,以資本、技術、品牌、市場以及關鍵零部件等實力來整合我們的企業和資源,核心技術始終都處在外資的控制之下。據國家統計局*調查總隊與*省經貿委聯合對*6年末*紡織服裝、制鞋、造紙、石化、醫藥、建材、冶金、機器、電子9個行業2142家年產品銷售收入在5000萬元以上企業所做的調查顯示,在這些企業進口的設備中,47.4%是1999年及以前出廠的;另一方面,是在發展思路上的偏差,表現在相當一部分企業急功近利,沒有技術創新的激情和信心,甚至放棄技術創新的努力,普遍存在外延擴大的偏好,把有限的資源投向規模擴張,卻吝于技術創新的長期投入,最終都掉進了技術依賴的陷阱。近五年*制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中,用于科技含量較高行業的比重僅26.6%,且全部投資中真正用于改建及技術改造的不到10%,大部分是用在了新建和擴建上。
事實清楚地告訴我們,受發達國家技術出口的限制,想從外部直接引進核心技術幾乎是不可能的。引進外資從短期來講可以達到增加就業、稅收的目的,但從中長期來講如果我們只停留在消化吸收,不注重創新發展,核心技術永遠滯后,企業缺乏新技術、新產品的支撐,勢必面臨技術、市場、價格、成本、原料、人才等方面的制約,一旦我們的市場、勞動力、土地等優勢弱化或消失,外資的轉移、企業的倒閉或陷入困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一個只會臨摹別人作品而不會創作的人是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畫家。有資料顯示,日本引進技術時期,平均花一美元引進,要花七美元進行消化吸收和創新。從50年代到80年代短短的30年間,日本走過從引進到創新的全過程,進入了技術輸出國的行列。而我們的狀況卻有所不同,“十五”期間*研究與發展(R&D)經費支出184.14億元,占同期地區生產總值的0.71%,*6年為0.89%,明顯低于全國平均1.41%、世界平均1.6%和發達國家普遍在2%以上的水平。*6年*13755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只有737個開展了自主創新活動,覆蓋面僅為5.36%。其中,11898家盈利企業的覆蓋面僅為9.59%,大中型工業企業的覆蓋面也僅為五分之一。*6年*省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僅僅是廣東省的11.6%,江蘇省的18.4%,浙江省的13.8%,與安徽省相當,低于湖南省、湖北省的水平。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也只是廣東省的26.7%,江蘇省的34.8%,浙江省的37.8%;新產品銷售收入僅是廣東省的26.8%,江蘇省的34.5%,浙江省的38.3%。
可以說,這幾年*一些經濟指標的落后,實質上是企業技術的落后。
三
隨著技術和產品壽命周期的迅速縮短,高新技術領先的先發效應迅速增強,高新技術越來越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核心。科學技術上的突破、管理方式上的創新以及技術人才、高素質勞動力的準備,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1993年上市的福耀玻璃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公司在過去幾年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仍然緊盯國際前沿最新技術,提出能否生產高品質差異化的浮法玻璃基礎材料。這是國際汽車廠商確認汽車玻璃供應商是否具備配套資格的關鍵要素,也是世界汽車玻璃巨頭們在新車開發同步設計玻璃的源頭制勝法寶。公司*5年投產的汽車級優質浮法玻璃項目在消化引進技術、日趨穩定成熟、源源不斷提供優質浮法玻璃的基礎上,不斷進行開發創新,*6年開發了SOLAR玻璃,*7年又取得新進展,開發出深灰隱私玻璃,技術的不斷創新為公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6年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為38.8億元,比*4年的23.5億元凈增15.3億元,增長65%,*7年上半年該公司再創佳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2.7億元,幾乎相當于*4年一年的總量。截至*7年3月31日,該公司每股收益在行業內30家上市公司中名列第一。“福耀”是中國汽車玻璃行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在國際汽車玻璃行業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結合當前世界經濟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在“十一五”期間應著力培育以下產業的高新技術企業。軟件產業重點發展動漫產品和各類應用軟件,積極推動信息服務,集中力量培育發展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秀軟件產品和軟件企業集團;光電子產業要加快項目建設,發展光電子應用產品,建設新型傳感器、監視器、特種光學鏡頭和半導體芯片及封裝等項目;生物醫藥產業要培育發展基因工程藥物、現代中藥、現代醫療器械和化學原料藥等產業集群;新材料產業要重點發展信息、特種功能、納米、高性能金屬和環境友好等材料、技術和產品,建設光電子硅材料、氨合成釕催化劑等項目;環保產業要加強重點環保產業基地建設,積極發展防治環境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設備和產品,開發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環境自動監測儀器及設備,培育壯大環保產業集群。
四
要做大做強*工業企業,切實增強*工業經濟的活力,當務之急就是要在全社會注入自主創新的元素。一方面政府要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創造一個良好的條件和氛圍,各級政府要把激勵創新發展作為引導當地經濟良性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發展規劃,納入政績考核中;另一方面,每個企業都要培養和形成一種自主創新的激情和機制,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自身尋求長期生存與發展的內在需要。
政府方面:1.加大科技投入。特別是在提供信息、公共服務和培養創新能力以及重點領域、重點行業方面增加財政支出比重。通過風險投資、創新援助、貸款擔保等,大力支持創新;2.制訂優惠政策。要加大財政、稅收、金融對創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對創新活動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和一定的補助與獎勵;3.扶持創新產品。通過政府訂貨等形式,為企業提供創新產品的銷售市場,這對于創新企業來說比優惠政策更重要;4.保護知識產權。要在全社會普及保護知識產權的法律意識,強調在建設創新型省份中保護知識產權的極端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依法保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產品;5.引進創新人才。要發揮*僑鄉的優勢,打破常規,大膽引進國內外的各種創新型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天地,為他們提供開發創新的環境,同時要完善人才競爭機制,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激活科技隊伍的創新細胞;6.促進產學研結合。要整合全社會的創新資源,發揮教學、科研單位的作用,通過成果轉讓、委托開發、聯合開發、共建技術研發機構等形式進行產學研合作,加快創新成果的推廣應用;7.發揮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作用。到目前為止,*已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6個,要把這些科技園區建成研發高新技術、集聚產業、培養企業家和高級人才的基地;8.重獎科研成果。要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科技人員以自主知識產權、科研成果等為資本,參與企業的投資和收益分配。鼓勵有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采取股份期權的試點等,對有重大貢獻的科技人員給予期權激勵。
企業方面:1.樹立創新發展意識。相對于技術的薄弱,當前*不少企業缺乏創新愿望與激情,失掉創新意志與信心更令人擔憂。在當今社會,企業要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不斷創新,更新自己的產品,形成“一代產品在銷售,二代產品在生產,三代產品在研究”的格局,來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鞏固和發展產品的市場空間;2.成立研發機構。自覺地把企業作為自主創新的主體,著力開發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創新、具有規模效益的高新技術項目,使高新技術最大限度地實現產業化,并做好相關技術的儲備;3.設立研發基金。美國的大部分企業除了擁有自己的研發機構以外,都設立了專門的研發基金,投入的研發資金也相當可觀,約占全國總量的三分之二,瑞典更是達到74%。一般認為研發投入達到營業收入的5%即為高技術企業,但實際上世界上許多成功企業都大大超過這個比例;4.造就企業品牌。企業只有掌握以高新技術為后盾的專門品牌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拔得頭籌。在實施品牌戰略中還必須保持技術的更新和升級,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新,人新我精”,才能有效地提高產品附加值,迅速地擴大企業規模,增強企業的發展后勁;5.培養創新人才。要加強創新技能培訓,重點培養和確保技術創新人才,即應用知識人才。芬蘭企業十分重視職工技術培訓,每年要輸送50%的員工參加培訓。新西蘭注重培養職工的創新能力,把創新與晉級提薪和獎金等掛鉤,強調創新研究表現,并以此作為晉級提薪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