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發展中儲糧經營管理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中央儲備糧管理工作會議近日在京召開,國務院有關領導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肯定了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過去一年的工作。希望在新形勢下,中儲糧總公司要再接再厲,積極探索,扎實工作,為加強國家糧食宏觀調控能力和確保糧食安全做出新的貢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李盛霖、國有企業監事會主席焦億安等到會并講話,中儲糧總公司總經理林軍在會上做了工作報告。
林軍指出,年是中儲糧總公司由初創期順利邁向發展期的一年,是公司改革和發展取得積極進展的一年,也是全系統執行國家宏觀調控難度最大、落實最快、效果最好的一年。過去的一年里,中儲糧總公司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實現“兩個確保”為中心,健全管理體系,改革運行機制,增強調控手段,壯大企業實力,出色完成宏觀調控任務,順利實現年度工作目標,垂直管理體系在糧食宏觀調控中的中堅和骨干作用充分顯現,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
一是努力完成宏觀調控任務,為維護糧食市場穩定作出積極貢獻。為保護種糧農民的利益,堅決貫徹國家最低收購價格政策,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主產區稻谷托市收購的重任,特別是充分發揮了輪換對市場價格的合理引導,在沒有動用中央財政補貼的情況下早稻、中晚稻價格一直保持在最低收購價水平之上,有效節約了政策操作成本,實現了中央提出的促進糧食增產、促進農民增收的政策目標。為使進口糧生產接入庫工作進展順利,全系統服從大局,雷厲風行,迅速安排庫點布局,克服接運數量大、卸糧口岸多、貨船到港集中、儲存庫點廣、鐵路運力緊張、疫麥處理任務繁重等一系列困難,保證了進口糧的順利接收,并嚴格按照中央儲備糧標準進行管理。為保證國家應急動用時中央儲備糧調得動、調得快、用得上,總公司完善了應急預案,特別是提出了原糧和成品糧分階段應急供應方案,以保證國家宏觀調控措施在最短時間內見到成效。
二是倉儲管理更加規范,科技含量明顯提高,中央儲備糧成為放心糧。直屬庫體系建設和規范化管理有了新進展,在執行政策、安全生產、科技儲糧、規范管理方面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骨干和示范作用,成為”兩個確保”的堅定執行者和國家實行糧食宏觀調控最可靠的力量。直屬庫租倉儲糧工作穩步推進,中央儲備糧油直接管理數量擴大,有效控制了管理風險,進一步降低了管理成本。代儲中央儲備糧置于嚴格有效的監管之下,確保了代儲糧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儲存安全,并涌現出一批基礎扎實、管理規范的代儲企業。科技儲糧居于全國糧食行業先進水平,全系統加大科技投入,在低溫儲糧、保水技術、生物綜合治理的推廣及科技儲糧示范工程建設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質量管理和安全生產管理取得新成績,初步建立了制度健全、手段先進、專業技術人員充實的內部質量監控體系,有力地保證了中央儲備糧安全。
三是輪換的市場化運作水平提高,風險控制能力增強。輪換工作密切關注和分析預測糧油市場變化,及時制定輪換策略,繼續加大總公司、分公司統一運作的力度,堅持掌握糧源和鎖定風險并重,經受了禽流感、糧價大幅波動以及糧食收購市場放開的嚴峻考驗,市場化運作水平和效果整體得到提升。
四是積極開展增收節支,全面完成國資委三項業績考核指標。經濟效益穩步增長,資產質量進一步改善。結合清產核資,順利實施新的會計制度。資金使用效能明顯提高,順利實施國庫資金集中支付制度,較快解決了垂直體系財務管理與集中支付的銜接問題,有效保證了資金的需要。內審監督力度進一步加大。對防范違規行為、規避經營管理風險發揮了重要作用。
五是編制發展規劃,實施公司發展戰略。提出了總公司3—5年的發展目標和10~15年的遠景規劃,明確了近中期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取向和工作重點,使公司的長遠發展方向和目標有了全局性、長遠性的總體謀劃,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六是三項制度改革順利推進,企業管理機制更具活力。按照“精干高效、責權對等”的原則,合理確定了人員編制和職能。開展競爭上崗,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廣大干部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調動,責任感、敬業精神和合作意識普遍增強。初步建立了與績效掛鉤的薪酬分配辦法。進一步激發了員工的進取精神,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和凝聚力。
林軍強調指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良好,社會穩定。中央提出,要抓住經濟形勢好、各方改革意識增強的有利時機,按照總體部署著力推進改革,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帶動全局工作。改革之年,既給總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按照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總體部署,年中央儲備糧管理工作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整合系統資源為主線,鞏固管理基礎,加強風險防范,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兩個確保”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按照這一總體思路,年將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的主要工作。
一是明確輪換任務,全力以赴落實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堅決服從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的統一安排,密切關注產銷形勢和糧食價格走勢,進一步完善收購預案,周密安排各項工作,隨時準備全力以赴完成按最低收購價托市的艱巨任務。在執行輪換計劃過程中注意對市場糧價的引導。一方面要按照”四個有利于”的要求,重視對糧食生產、供求、庫存、進出口的研究,制定適應市場變化的輪換策略,保證中央儲備糧及時輪換,特別是確保必保計劃的完成,并力爭實現較好的輪換效益;另一方面,要在執行輪換計劃的過程中關注市場供求和價格的變化,自覺貫徹宏觀調控意圖,把握好時機和進度,控制好輪換節奏,并合理引導市場價格,促進市場供求平衡,增強宏觀調控的效果。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調整優化中央儲備糧庫存結構、品種質量,積極探索將糧食進口配額與中央儲備結合的方法和途徑,確保中央儲備在國內市場糧食多時“吞”得進、糧食少時“吐”得出,確保需要時國家能夠借助中央儲備糧有效干預市場。繼續加強對大城市和南方糧價敏感銷區的價格監測,進一步優化中央儲備糧布局和品種結構,完善中央儲備糧動用預警機制,確保國家下達應急動用中央儲備糧指令后,執行有預案,預案可操作,操作必高效。
二是強化倉儲管理,進一步鞏固”兩個確保”的基礎。要根據形勢變化,進一步完善代儲糧油的監管辦法,創新管理方式,加強督查指導,確保代儲糧食安全,在嚴格管理的基礎上,加強與代儲庫購銷上的合作、技術上的交流和感情上的聯系,促進和諧,共同發展。努力提高儲糧科技含量,力爭突破一些關鍵性倉儲技術,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競爭優勢的產品和技術,圍繞綠色儲糧、降低損耗和提高經濟效益,加大現有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力度。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進一步健全總公司內部質量檢測體系,完善質量監控機制,強化糧油質量管理。租倉儲糧要在有利于有效規避管理風險、有利于提高企業控制力的前提下繼續推進。
三是整合系統資源,全面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總公司改革發展,力爭在一些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新的突破,加快整合客戶、資金、資產等資源,不斷增強總公司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積極推進中儲糧輪換經營的產銷合作,著眼于垂直體系資金、資源、區位、設施等優勢,堅持互惠互利、政策促進、市場化運作的原則,創新輪換機制,以經營促輪換,促進產銷結合。加強重點項目建設,認真落實總公司發展戰略,突出中央儲備糧的收購、儲存、運輸、加工、銷售等主營業務,分階段、有步驟地推進規劃確定的發展目標。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運轉高效、管理規范”的總體目標,著力抓好國有資產的接收、管理和使用,進一步完善直屬庫體系建設。各分公司在做好中央儲備糧倉儲管理工作的前提下,要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研究自身在總公司整體鏈條中的功能定位,明確在收購、輪換、轉運、加工等方面的發展重點。逐步建立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利用預算管理目標的引導、協調作用,整合總公司、分公司和直屬庫的財務資源,建立健全財務考核指標體系。
四是深化內部改革,進一步增強企業活力。進一步健全以績效目標為核心、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定期考評為手段、以目標實現程度為依據的考評機制,完善總公司、分公司經營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辦法,研究提出公司系統實行企業年金的辦法。重點推進直屬庫人事、勞動用工和收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按照“整體規劃、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進行部署。要樹立和堅持科學的人才觀,將人才保證作為推進各項業務工作的重要手段,堅持內部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不斷滿足總公司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
五是加強風險防范,保障總公司持續健康發展。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和公司發展步伐的加快,中央儲備糧經營管理面對的市場風險加大,同時技術和法律風險也突出起來。加強信息工作是控制風險、提高效益的重要前提,發揮財務的監督和決策支持功能是加強公司管理的重要內容,內部審計是企業健康運行的重要保障,堅持依法經營、依法治企是總公司落實“兩個確保”、實現持續發展的法律保證。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盡快增長識別風險、控制和化解風險的本領,夯實總公司參與市場競爭的工作基礎。
六是落實中央要求,認真開展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和”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加強各級領導班子思想政治建設、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是國有企業貫徹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大舉措,要嚴格按照中央的決定精神,結合公司系統實際,統籌安排,精心組織,要以開展思想政治建設和“保先”活動為契機,增強全系統干部員工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引導和帶領廣大員工努力工作,更好地肩負起國務院賦予的重要責任。
*年是全面落實十六屆四中全會精神、推進改革發展的重要一年,也是總公司進一步提升管理水平、不斷做強做大的關鍵之年。中儲糧總公司將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齊心協力,開拓創新,求真務實,扎實工作,在加強中央儲備糧管理、加快企業發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績,為服務國家宏觀調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