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黨和國家的事業不斷向前推進的過程,就是理論創新不斷轉化為實踐創新的過程。從思想到鄧小平理論再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理論的每一次重大創新,都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同志在“5·31”重要講話中號召全黨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要求,強調“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是當前我們認真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是理論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踐發展的迫切需要
實踐創新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根本目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斷創新、不斷發展的理論,而這種創新和發展的動力就來源于實踐。理論創新是對客觀世界認識的新突破,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新揭示,但還屬于思想觀念的范疇。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創新的理論要成為引導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成為改造世界的強大物質力量,必須轉化為實踐創新。因此,理論創新本身并不是創新的最高目標,理論創新本身也不是創新的完成;以理論創新來推進實踐的創新,以實踐創新來發展創新的理論,不斷地把黨和國家的事業推向前進,這才是馬克思主義創新的目的所在。面對新的歷史條件和時代特點,我們黨在如何加強黨的建設、鞏固執政地位,如何正確地應對機遇和挑戰,進一步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等方面,都遇到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全面、科學、系統地回答了這些實踐中提出和遇到的重大問題。因此,解決當前我們實踐中的問題,推進黨和國家的事業,迫切需要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來指導實踐,把這一重要思想全面地貫徹到我們的實際工作中去。
實現理論創新向實踐創新的轉化,是創新的理論贏得群眾、掌握群眾的客觀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正確的理論只有掌握群眾,才能變成指導社會變革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巨大物質力量。理論被人民群眾認同的程度、贏得群眾的程度,決定著這一理論實現的程度。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也是創新的理論贏得群眾的最好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不懈地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給改革和建設的實踐以指引,給人民群眾的實踐以方向。全黨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過程,正是將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轉化為實踐創新的過程。人民群眾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得到實惠,同時也受到教育,他們從這一理論指導實踐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和帶來的切實利益中認識到這一理論的科學和正確,從而更加堅信這一理論,積極地投身到這一理論指導下的創造性實踐中去。
實現理論創新向實踐創新的轉化,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需要。工人階級政黨的先進性不是一勞永逸、恒久不變的。如果黨隨著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那么它的先進性就能得到保持;如果黨固步自封,停滯不前,那么它的先進性就會喪失。正如同志指出的:“黨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必須放到推動當代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發展中去考察,放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奮斗中去考察,歸根到底要看黨在推動歷史前進中的實際作用。”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只有創新的理論才能指導創新的實踐,創新的實踐又將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創新的理論;這個過程不停頓,黨和國家的事業就不會停頓,黨的先進性也就不會喪失。用創新的理論去指導創新的實踐,不斷推動歷史前進,正是黨的先進性的最好體現。
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歷史責任
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要完成這一莊嚴使命,就必須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堅持不懈地將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這是因為:首先,我們所從事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前無古人的嶄新的事業,沒有現成的道路可走,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只能在不斷探索中開辟道路,積累經驗,創新理論,發展實踐。其次,我們所面臨的形勢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冷戰結束后兩極格局的解體,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給我們帶來了許多需要解決的新課題;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帶來的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利益分配和就業方式等日益多樣化,也使改革和發展面臨不少亟待解決的新矛盾和新問題,這些都迫切要求我們用創新的理論來指導創造性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是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面對新的形勢、任務和時代課題進行實踐探索的科學結晶。只有以這一重要思想為指導,堅定而自覺地將這一創新的理論轉化為實踐創新,我們黨才能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的歷史任務,完成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莊嚴使命。
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的過程,是一個改革舊體制、調整既得利益的過程,必須有大無畏的勇氣。理論創新非常不易,將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更為艱難。如果說推進理論創新必須破除束縛人們思想的傳統觀念,那么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就不僅僅是破除人們頭腦中的過時認識和觀念,而且還必須破除一些舊的體制和做法,必然會遇到舊體制下的既得利益者和習慣勢力的頑強抵制。所以,把創新的理論轉化為創新的實踐,必須有堅持真理的大無畏勇氣,有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不計個人得失的精神,有百折不回的意志品質和承受壓力的心理素質,敢于為人民的利益承擔一切風險,決不坐而論道,議而不決,徘徊觀望,畏首畏尾。我們必須以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責任感、振興中華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實際行動,來推進和完成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千秋偉業。
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的過程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必須有好的作風。有了科學的創新的理論,如果沒有一個好的作風,創新的實踐就會缺乏力度,就不可能持久,就會淺嘗輒止、半途而廢,甚至變形走樣。好的作風,首先就是要干、要行動。鄧小平同志說過,不干,半點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干的關鍵,就是按照同志要求的:落實,落實,再落實。無論科技創新、制度創新還是文化創新,都需要拿出具體的目標和行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特別要注意克服光說不做,拿創新當作標簽隨意張貼的現象;防止自己因循守舊、怕擔風險,對別人的創新之舉卻說三道四的行為;克服墨守成規、不思進取的思想;克服不從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出發,照搬照抄的思想;等等。總之,創新的實踐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一刻也離不開實際,一刻也離不開群眾。真正符合群眾意愿的創造性工作必須從實際中來,也只有從實際中得來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辦法才符合人民群眾的意愿,才能使實踐創新更加符合實際,更加贏得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
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必須遵循實踐的規律和正確的方法
把理論創新轉化為實踐創新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克服思想認識上和實際工作中的許多障礙與阻力,所以必須按照實踐規律,抓住關鍵環節,有重點地開展工作。
抓住實踐發展中的要害問題。實踐創新的目的在于全面貫徹創新的理論,全面推進黨和國家的事業。在具體工作中,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基本規律,善于抓主要矛盾,通過對主要矛盾的突破來帶動全局,推動全局。這里所說的主要矛盾,就是那些人民群眾非常關心、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那些在過去的實踐中經過多次反復仍然沒能得到解決的問題,那些事關改革開放和黨的事業全局的問題。實踐創新就是通過對這樣一些問題的重點突破,使黨和國家的事業開創新局面、登上新臺階,使創新的理論在實踐中更有影響力、更有說服力,得到群眾的認同和擁護;同時,用無可辯駁的事實去克服思想觀念上的阻力,破除認識上的障礙,使創新的理論統一和凝聚起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激發出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極大創造活力。
選擇實踐發展的關鍵時機。歷史的前進不是一帆風順的,實踐的發展也是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正確的時機選擇。所謂關鍵時機,就是實踐的發展到了一個重要關頭,不用創新的理論來進行創造性的實踐,黨和國家的事業就難以推進,這時進行的實踐創新所起到的作用是別的時候所不能比擬的。因為在事業發展順利的時候,實踐的推進也比較容易;而在事業進入重要關頭,要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打開實踐發展的瓶頸,就必須在創新的理論指導下進行創新的實踐。雖然在關鍵時機進行實踐創新會遇到更多的困難,會付出更多的辛苦,但也是開創事業、取得成就的難得機會。選擇關鍵的時機也體現了實踐的條件性。實踐尤其是創造性實踐,是需要條件的,條件不具備也就是時機不成熟。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去干,那就是蠻干,是不可能成功的。時機成熟一個,解決一個,實踐就向前推進一步。我們黨領導改革的實踐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地走過來的,我們還應該這樣一步一步穩妥而又堅定地走下去。
解決好理論向實踐轉化的中間環節。首先,要使創新的理論為廣大黨員干部所掌握,不僅要熟悉理論的內容和精神實質,更重要的是要轉化為廣大黨員干部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世界觀、方法論,轉化為思考問題、把握問題、處理問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完成從理論的概念向實踐的理念的轉變。其次,要用創新的理論教育群眾,特別是要讓人民群眾了解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再次,根據實踐的發展程度、人民群眾的可接受程度,把理論轉化為具體的政策和實際舉措,以良好的作風、扎實的工作,堅持不懈地抓好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