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才是松原振興之本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10年來,江蘇的經濟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03年,全國310家大型鄉鎮企業名單中,江陰就有20家大型鄉鎮企業榜上有名,占到全國的6.41%,占全省的32.26%,其擁有的大型鄉鎮企業的規模和數量穩居全省第一,在全國縣級市中也名列第一。對于江蘇,經濟的發展和人才的興旺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江蘇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人事廳廳長趙永賢用3句話作了詮釋:“江蘇要有一流的經濟,一流的城市,一流的環境,但首先要有一流的人才”;“江蘇要成為產業高地,首先要成為人才高地”;“江蘇要實現從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的跨越,就必須實現從人才大省向人才強省的跨越”。通過這次學習參觀,使自己對人才是松原振興之本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就此引發幾點思考。
思考之一:樹立怎樣的人才觀
馬克思在論述生產力時就已明確告訴人們,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我們黨從建黨之初到現在,一直在不斷地運用、發展和豐富馬克思主義這一學說。從同志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鄧小平同志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到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以及同志“人才興國”戰略的確立,無不體現馬克思主義這一學說的理論精髓。尤其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在2003年一年內關于人才工作的會議就召開了兩次。這說明我們黨把人才這個生產力中活躍最關鍵的因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和高度加以認識和運用。
江蘇對馬克思主義人才觀不僅僅停留在認識上,更付諸于行動中。在人事人才工作上,他們具有更開闊的視野、更深邃的眼光。在人才工作首屆全國性會議上,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就江蘇省人才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進行了專門匯報。去年,江蘇省組織人事部門圍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人才隊伍建設的總體目標,提出必須抓住人才引進、培養、使用“三個環節”,建設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三支隊伍”,深化人事市場制度改革、職稱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三項改革”,強化工作站、創業園、創新中心“三個載體”,實施長三角人才開發戰略、沿江人才開發戰略、蘇北人才開發戰略“三大戰略”。曾以經濟的迅猛發展令國人嘖嘖稱奇的江蘇,如今,又以人才工作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引起了全國的廣泛關注。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決策后,松原人抓住了這一歷史機遇,迅速掀起了第二次創業的高潮。在興奮和大展宏圖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要冷靜一下,進行理智的思考。我們的生產力之所以落后,原因究竟是什么?在眾多的因素中有沒有人才的因素?答案是肯定的。其實,人才是第一資源,是舉業、興業之本,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振興松原,人才先行。
思考之二:如何更新人才理念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黨中央國務院的有關決定中,對人才的概念進行了重新界定:“人才存在于人民群眾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同時提出,要努力形成科學的人才評價和使用機制,做到人才資源開發要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上述變化,使人才工作上升到全局發展戰略的高度,使人才工作范圍擴大到全社會,出現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從江蘇的情況看,他們不僅突出抓好以高層次人才為重點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壯大人才載體,吸納創新創業人才、放眼國際市場,引進緊缺急需人才,創新選拔制度,培養一流專家,而且更新人才理念,開發各類實用人才,拓寬用人視野。如,他們樹立“技術工人也是人才”的觀念,健全技能人才培養機制,抓緊實施縣、鄉、村實用人才培養工程,提升農村人才的整體素質。
我們松原在人才資源方面面臨的突出矛盾,一方面是體制障礙。主要表現為人才資源的市場化程度低,入口和出口不暢,呈現超穩定結構;另一方面是與江蘇等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人才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優,高層次人才流失嚴重。因此,振興松原老工業基地,必須整體性開發松原人才資源。就當前看,尤其是要注重開發“體制外”人才。要把人才工作的重點、服務觸角,由過去單純地為黨政機關、群團組織和事業單位,主動拓展到各類經濟社會組織、自由職業者、社區和農村,在人才招聘、智力引進、職稱評聘、培訓、表彰等方面,向“體制外”人才開放,提供全方位服務。
思考之三:怎樣更好地選用人才
長三角地區在人才選用上非常務實,根據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采取相應的人才策略。如在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上堅持高起點、在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聘用上推行本地化、在黨政人才的選用上要求復合型。目前,整個社會的人才資源是由不同部門來管理的,但總的是黨管人才,依法管理人才和市場配置人才。根據市委三屆四次全會提出的關于深入實施人才興業戰略的總體要求,圍繞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重點加強“三方面”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對高級專業技術人才,要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圍繞結構調整的需要引進重點人才。這既是增量開發,更是著眼于解決高層人才空位、專業結構失衡、高新技術產業、骨干和支柱產業缺少領軍人物等問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要積極加強同省內外大專院校、知名企業的聯系,依托其人才資源優勢,為我所用。加強省內和省際間有組織的人才交流,積極開展項目和課題合作,達到招商和引智齊頭并進,協調發展。
二是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制定特殊政策,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對于一大批能力水平高、業績成果突出、貢獻大、業內人士認可、年紀輕、資歷淺的人才,要打破學歷和臺階等限制,在職稱評定、市場準入方面做好服務,提供人才發展平臺。特別是要把鄉土人才作為開發農村人才資源的重要內容,為農村種、養、加各業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三是對黨政人才,要嚴格執行《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進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通過采取機關干部輪崗創業、選派優秀干部到經濟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到高等院校學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促使其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對在經濟建設主戰場作出優異成績的年輕干部,要適時壓擔子、給臺階,形成內外聯動、競爭有序,全社會都關心人才工作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