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湖同志先進事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用一生去實踐一個承諾的人,他的心中該具有一種何等厚重的情感與信念?!
36年前,一位22歲的青年,在鐮刀與斧頭組成的黨旗下舉起右手,立下誓言,從此“共產黨員”的稱號成為他心中最高的榮譽;莊嚴一刻的承諾,成為他畢生的踐約。
時代如潮,大浪淘沙。幾十年風風雨雨,這位共產黨人的底色鮮紅如初。
他走過的每一個地方,百姓有口皆碑。一位農民老漢舉著大拇指說:“這顆‘老山參’到底是被‘挖’出來了!”
他工作過的每一個地方,黨員干部無不感言:他代表了一代共產黨人的方向!
關東大地的山水引我們前行,我們走近他,走進這個共產黨人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了一座精神的山峰!
他,就是吉林省水利廳廳長湖。
群眾的每一點難處、苦處,都是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謀利益,是他心中最熾熱的追求。
湖工作以來崗位變動16次。問他,這輩子感覺最幸福的是什么?他深情地說了5個字:“為群眾造福!”
“為群眾造福”,這句燙人心窩的話是湖的真實寫照。
永吉縣雙河鎮有一個叫黃狼溝的小村子,地遠山高。幾十年來,這里的農民最忘不了的人,就是當年鎮上的汪書記。
1978年3月8日,上任不到一個月的鎮黨委書記湖,打起鋪蓋卷來到黃狼溝村蹲點。黃狼溝是雙河鎮“以階級斗爭為綱”那個年代全鎮最窮的村,村里已經7年沒有分紅,家家戶戶都欠債,日子過得很苦。湖踏著剛剛開始融化的積雪,圍著全村挨家挨戶地轉。望著一戶又一戶破舊的草房,看著一個又一個勒著腰帶艱難度日的群眾,他的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轉。他對同去的一位同志說:“這個地方再也不能搞以階級斗爭為綱了!一定要發展經濟,解決農民的貧困問題。”
第二天天不亮,湖就拉著生產隊長上了山,溝溝岔岔、七梁八坡,跑了10多天,做出了黃狼溝村生產發展規劃。沒想到,被多年的政治運動搞怕了的農民,咋的也不信“這個新來的汪書記能整出個啥道道”,清早出工,任他和隊長怎樣挨家挨戶地喊,就是不見幾個人影。
湖明白,農民心里有創傷。于是,他向全村人拍著胸脯打下保票:“按這個規劃整,到秋要是減產,損失是我的;增了產,全是大伙的。請鄉親們相信,共產黨還是要為老百姓造福的!”看著眼前這個扒心扯肝的要讓黃狼溝人過上好日子的汪書記,農民信了。
全村人每天早晨3點起身,跟著湖把多年積滿糞便的房前屋后挖地半尺,一擔一擔挑到地里。春天播種,全村人又學著湖種下的3畝試驗田的樣,換良種,搞密植。這一年,黃狼溝破天荒大豐收,糧食產量翻了兩倍,秋后分紅,每人一天的分值達到一元一角。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大新聞,一村子人樂得做夢都在笑。當他們聽說汪書記蹲點一年要到期時,說啥也舍不得讓他走,結果,湖又在那里干了一年。
當年的生產隊長婁文波抹著淚對我們說:“是汪書記帶俺們過上了好日子。20多年,大家伙想他啊!給他捎個話,俺全村人祝他健康、長壽!”
懷念深深的何止一個黃狼溝!
我們來到湖當年擔任過縣委書記的舒蘭縣,涌上門來要“嘮嘮汪書記”的人扎成了堆。曾在縣委辦公室工作過的一位老同志,紅著眼圈掏出一句讓人心熱的話:“
湖是什么人?湖是一個把老百姓捧在心尖上,知冷知熱,舍心舍命要讓他們過好日子的人!”
1985年7月,舒蘭縣發大水,幾萬頃豐收在望的莊稼地全部被淹。剛接到調令的湖心急如焚,還沒有報到,就帶著行李卷從吉林市直接奔往了險情最嚴重的亮甲山水庫,與群眾一道苦戰4天4夜,終于保住了水庫大堤。湖趕到市委匯報時,講到老百姓被洪水沖垮的房屋,講到被洪水淹沒的萬頃莊稼地,他的淚水奪眶而出,哽噎難言。
“一定要讓舒蘭人民重新過上好日子!”4天后回到縣里報到的湖,在縣委會議上立下誓言。他跑遍了全縣23個鄉鎮的村村屯屯,晚上12點以前從來沒有睡過,整天琢磨著怎樣為老百姓辦實事。他帶領干部群眾修建了舒蘭第一條柏油公路,改建了化肥廠生產線,增容擴建了水庫,興建了上千棟水稻育苗大棚。僅僅兩年,舒蘭縣氣象一新,農業再創20億公斤豐收大關,工業產值翻了一番。
湖離開舒蘭時,縣政協主席受眾人之托,找到吉林市委,誠摯坦言:“如果提拔洋湖,我們沒意見,要不是這樣,就別把他調走,我們大家舍不得他!”
在一個人的執著追求中,必蘊含著一種深沉的愛。
湖祖籍山東,老輩逃荒來到吉林省永吉縣的農村落了腳。他小時候家里很窮,冬天住校,連7塊5角的伙食費都湊不齊,每年寒暑假父親都要帶他上山砍柴,賣點錢作學雜費。勤勞、淳樸、一生勞作的父母要求甚少,對孩子最大的期望就是“走正道”,湖在他們身上深深地感受到中國勞動人民金子般的美德。他說:“我愛我的父母,我愛那些如我父母一樣的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
這種刻骨銘心的摯愛,是湖一生與人民群眾血肉相連的根。
他曾多次掏出自己的工資,塞到貧困農民的手中,幫助他們發展生產;他曾在一個因水質不好而使許多人天生弱智的“傻子屯”前后抓了3年,帶領村里打井、改水田,使窮了幾輩子的農民喝上優質水,吃上白米飯;他還跑前跑后為許多有困難的職工解決下崗家屬的就業問題。一位職工患肺癌,湖幾次跑到醫院,對醫生說:“用最好的藥,最好的方案,救人第一!”手術那天,手術做了5個小時,他在門外守了5個小時。這位康復的職工逢人就講:“我能活下來,一要感謝共產黨,二要感謝湖!”
群眾的每一點難處,每一點苦處,都是湖心中的痛,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是他生命中最熾熱的追求!
湖曾不止一次地說:“是人民養育了我們,這個本不能忘!我們代表人民的利益,這個法寶不能丟!”
曾有人開玩笑,說湖的名字里有九點水,命里注定要跟水打交道,他當水利廳長正合適。實在是一個巧合,1998年湖擔任吉林水利廳廳長的第一個汛期,嫩江、松花江等流域發生了一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滄海橫流,更見出湖視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赤子情懷。
在那些驚心動魄的日日夜夜,身為吉林省防汛副總指揮的湖,每天奔波在百余公里的嫩江、松花江大堤上,哪里任務重,就奔向哪里;哪里有險情,就出現在哪里。
8月24日,是一個許多人難以忘懷的日子。那一天,嫩江第三次洪峰剛剛過去不久,江面水位仍居高不下,恰在這時,鄰省大堤決口,40億立方米的水一下子涌進了吉林省鎮賚縣境內,使鎮賚一段名為“32公里”的堤壩內外同時遭受洪水的沖擊,情況十分危急。湖與吉林省委主要領導同志乘坐快艇,火速趕往“32公里”大堤處。
眼前的情景,令人驚駭:嫩江上空狂風怒吼,大堤外一片,滔滔的江水如一匹猛獸在狂風的助虐下,兇狠地向堤身撲打著,大堤已被削掉二分之一。大堤內亦是一片,一望無際的莊稼地被洪水沒過了頂。人站在大堤上,就如同站在驚濤駭浪之中。“32公里”大堤,危在旦夕!
這時,有人提出,決口已不可避免,現場的人必須緊急撤退。
空氣陡然間凝固了。一片沉默。每一個人心里都清楚,這意味著什么。
湖兩眼直直地盯著滔滔的洪水,血涌上了腦門,心在劇烈地起伏。他無法想象,一旦決堤,堤內堤外的大水連成一片,直沖千里平原,那將是一幅怎樣殘酷的景象?!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迅速做出判斷:如果撤退,大堤一定決口;如果迅速組織力量搶修,大堤還有可能保住。在退與留之間,留是有希望保住大堤的唯一選擇。盡管這個選擇要擔很大的風險,但面對千百萬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面對黨和人民的重托,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做百分之百的努力!哪怕有天大的風險,也要把它挑起來!
作為在這場抗洪斗爭中擔當省委“總參謀長”的湖,莊重地向前跨進一步,向省委領導同志提出自己的意見:“不能撤!我認為,大堤還有希望保得住!”
省委領導同志用堅定的目光看著他。他的話音剛落,省委領導同志立刻發出指示:“馬上組織人力、物力,全力保堤!”
“32公里”大堤終于保住了。吉林’98抗洪斗爭取得了一個決定性的重大勝利。歷史從此記下:在這場抵御特大洪水的斗爭中,吉林全省江河堤防無一處決口,60萬群眾緊急轉移無一人傷亡,四周縣城無一進水,吉林人民創造了抗洪搶險史上的奇跡!
湖感到自己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以共產黨永遠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自己畢生的行動指南,實現了他對人生的最高追求。
正如他說過一句話:“官位是人民給的,不是個人的。人的一生就是幾十年,如果孜孜以求的就是官位又有什么意思呢?一個共產黨人的價值,就是看你能不能為人民做點實事!”
不偷懶,不糊弄,不滑坡;赤膽忠心為黨工作,是他生命中最神圣的職責
有人說湖是一顆種子,走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開花;湖是一團火,干到哪里,就能把哪里工作燒得滿堂紅。
有人問他,有啥“絕招”?
他毫無保留,一口道出:“絕招沒有,死理有一條:當共產黨的干部,一不能偷懶,二不能糊弄,三不能滑坡。”
“不偷懶,不糊弄,不滑坡”,這正是湖幾十年如一日的座右銘。
那一次湖離家的情景,家人至今歷歷在目:1987年12月2日,吉林市漫天大雪,即將前往渾江市任市委書記的湖,與妻兒依依惜別。這已經是他工作后的第15次調動了,而他來吉林市任職與家人團聚還不到8個月。望著拉著他不松手的3個女兒,望著早生白發眼含熱淚的妻子,他的眼睛濕潤了,低聲對妻子說:“
別難過了,你和孩子再克服幾年。還是那句話,咱是黨員,一切聽組織的。”
湖這一生對家人有著太多的心痛。他從政42年,工作調動16次,其中與家人兩地生活30年。3個女兒出生時,他都因工作忙未能陪在身邊。他的父親晚年病重彌留之際,他正在鄉下檢查工作,老人是呼喚著“洋湖”的名字離開人世的。他的母親病危,當縣委辦公室的同志找到他蹲點的大隊,用村里的大喇叭喊他時,他正挽著褲腿在稻田里和農民一起插秧。他連夜趕到母親身邊,老人已經走了。他悲痛萬分,失聲慟哭。
自古忠孝難以兩全。湖把對親人的愛與痛,收在心底,他以一個共產黨人崇高的獻身精神,為黨的事業竭心盡力。他說:“從入黨那天起,我就是黨的人,黨和人民的需要是我唯一的選擇。我從來沒有對職務有什么考慮,而是對職責戰戰兢兢,唯恐做不好工作,辜負了黨和人民的期望。”
湖在工作上的“嚴、細、實”是出了名的。他有一句話:“不怕被人罵,就怕不是‘人’”。這里的人,在他心目中是共產黨人,是黨的領導干部。他自己有個“帳本”,每天布置的工作,每筆10萬元以上的資金安排,都記上流水賬,到時候就掐著小本兒去督察,不落實不行,不出活不行,搞花架子更不行。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一切為實,不奢虛華。”
1998年,水利廳向水利部上報農田水利建設的綜合工程量,負責這項工作的同志,看到有的省上報的數字比較高,就相應地提出了一個數字。湖拿到數字一看,憑經驗就知道這里面有水分。他立刻把這位同志找了來,讓他重新認真、仔細核對。他嚴肅地說:“一定要實事求是,把水擰干。是多少就報多少,我們不搞攀比。”這位同志說:“報多少也沒人考察,也沒法考察。”湖火了,厲聲說道:“考不考察,能不能考察是一回事,我講的是實事求是。不然,我們就是助長了說假話的不正之風。”吉林省水利廳最后按實際數字上報了工程量。之后,湖在水利廳工作會議上,再次嚴厲批評了這位同志,他說:“你說錯話可以諒解,要是說假話我可不容你!”這位同志至今回想這件事,仍十分感慨。他說:“汪廳長是個講實話辦實事、對國家沒二心的人,我服他,敬他!”講實話、辦實事是湖的一慣作風。2000年,吉林蛟河市建設了幾年的龍風水庫工程最后結尾需要500萬元,國家下撥了800萬元。湖專門召開會議,研究這筆多余的資金怎么辦。有同志提出,錢已經到手了,可以安排做它用。湖不同意,說:“國家撥款支持我們,我們有責任把錢用好。這是一筆項目建設資金,不能串項使用。我們要對國家講信譽!”吉林水利廳把300多萬余款如數退回給國家。在原則問題上,湖的確是一把鐵鎖,任何人過不了他這道關。
吉林市水利局局長孫福德以前與湖搭過班子,兩人是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了。1998年,吉林市上報城市防洪工程建設資金計劃時,孫福德與其他同志商量,覺得項目定額不能報的太低,以免到時候工程啟動不起來,上報計劃就多列了400萬元設備費、交通費等等。老孫知道湖的脾氣,擔心給卡住,就去水利廳做工作,尋思著,沒準還可以多要點。沒料到,湖拉住他,一項一項給他算帳,結果他不但一分錢沒有多要到,原來的計劃也得重做。湖誠懇地說:“該辦的一定給你辦,不該辦的找我也沒用。國家的錢不能亂花,能省點就省點,我最恨花共產黨的錢不當錢的人!一個單位的“一把手”,就是一個單位的“一桿旗”。湖以一身正氣,用無聲的語言,在水利廳領導班子中,喊出了“向我看齊”的口號,帶出了一個團結向上、奮發有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好隊伍,一個連續6年獲得省級先進稱號的好班子。湖有一大愛好:讀書。不管工作多忙多累,每天晚上回到家中,必把自己關在9平方米的小書房里讀書看報整理資料。書,是他心靈的驛站,是他思想上不斷向上攀登的臺階。在湖的辦公室和家里,我們看到了他最引為自豪的財富——幾千冊圖書、書報剪貼和讀書卡片。他讀的書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科學技術等許多領域,其中有一本他30年前就讀過的《反杜林論》,書中的空白處寫滿了批注,還有幾十本水利專業書籍,里面密密麻麻做滿了筆記。他深有感觸地說:“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讀書學習。而且我這一生換崗十幾次,過去的知識用不上了,新的知識又很缺乏,要豐富自己,推動工作,就必須堅持不懈地學習。”讀書形成了湖的生活習慣。他晚上不串門,不應酬,把這段時間看做是給大腦“充電”的時光。有人笑他閑暇時間一點也不瀟灑,他說:“人各有志,我本人崇尚學習。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唯獨學到的知識是自己的。”
學習,使湖永葆共產黨人的活力。
在吉林省水利系統,湖是上上下下公認的“沒有職稱的水利專家”。——他擔任水利廳副廳長分管水產工作時,提出“因地制宜發展稻田養魚和名特優水產品”的新思路,吉林省水產品產量提高30%。—他主持水保工作期間,發明了保水保土與發展坡地經濟相結合的竹節式”梯田法,獲吉林省科技興農一等獎。—他當廳長后,認真總結治水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以防洪抗旱為中心,實現城市防洪、節水灌溉、小型水庫加固配套整體推進”的指導思想,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全省41座有防洪任務的城市,達到了5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標準;全省1009座小型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達到30年至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吉林省水利基礎建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在1998年抗洪斗爭中,湖以杰出的工作才能,充分展示了新時期黨的領導干部的時代風貌。
他堅持實踐第一。8月下旬的一天,洮兒河堤壩突然決口,情況危急,湖立即要去現場查看險情,旁邊的同志極力勸阻:“你是防洪副總指揮,責任重大,我們去看看就行了。”湖斬釘截鐵地說:“我必須到現場去看,不掌握第一手情況,我心中沒數,怎么下決心?”他和一位同志乘上小沖鋒艇,頂著7級大風,沖進11公里寬的茫茫水面。頭頂不足3米有高壓線,水下有民堤、樹木、房屋等各種障礙物,小船逆水行舟6個小時、80公里,終于到達決口處,他們查明情況,連夜返回,為控制險情提供了重要依據。他堅持科學治水。抗洪斗爭一開始,他就把全省最優秀的水利專家集中起來,組建成多支專家隊伍,分布在后方、指揮部、嫩江大堤的每一個重要堤段,形成了一個強有力的技術決策支撐系統。8月10日,嫩江第二次洪峰剛剛通過不久,第三次更大的洪峰即將來臨,形勢十分危急。吉林省委要求水利廳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提出第三次洪峰的量級和搶險措施。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知道:嫩江第三次洪峰的流量到底有多大?當時,嫩江上游所有的水文站都被沖毀了,對這次洪峰的流量,只能經過測算分析提出數據。這個數字估計高了,勞民傷財,估計低了,可能遭受滅頂之災。那一天,湖馬不停蹄地奔波于百里長堤,他一邊實地觀測水情、工情,一邊會同各方專家,反復測算、分析、論證。8月11日晚8時,吉林省委召開常委緊急擴大會議,研究如何抵御即將到來的嫩江第三次洪峰。會議首先聽取水利廳報告預測結果,會場鴉雀無聲。這個預測,關系到全局的勝敗啊!湖一字一句報出他和專家們得出的預測數據:17500立方米/秒。會場上,沒有異議。省委當即根據這一數字,果斷決策:48小時內,準備330萬條麻袋,把210公里的防洪大堤加高1米,加寬2米,建成一道麻袋子堤。48小時后,洪峰到來,在上游跑灘的情況下,實測流量為16100立方米/秒,洪水水位比原來的大堤平均高4厘米。滾滾洪流,被緊緊地頂在麻袋子堤外,呼嘯而下。這是’98抗洪史上驚人的一幕:當時20年一遇洪水設防的嫩江堤防,竟然抵御住了380年一遇的特大洪峰。如果不是依據那一個數字及時搶建了子堤,洪水將會大面積漫堤而過,后果不堪設想。嫩江第三次洪峰的安全通過,是1998年吉林抗洪斗爭史上永遠值得驕傲的一章!走進湖的辦公室,他正在電腦前查看云圖。他的辦公桌上,有一摞厚厚的吉林省水利建設十五計劃和2010規劃。今年58歲的湖,給自己離任前定下了制定出21世紀吉林省治水方略等三件事。他希望這些工作能給繼任者打個好底。
我們問他,你一生最放不下的是什么?
他沉思片刻說道:“時間苦短,我最放不下的就是如何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為黨做更多的工作。到老,跟自己說一句:你這個黨沒有白入!你這個干部沒有白當!”
他沒有收過禮,沒有謀過私利;清正廉潔是他生命中最圣潔的精神高地走進湖的家,是在一個周六的下午。初秋的夕陽透過陳舊的窗戶灑落在這套老式的三室一廳房間里,讓人有一種看老照片的感覺:兩張木板床、一套舊沙發、兩個書柜,還有一張三合板的折疊飯桌,最搶眼的是客廳里一臺25英寸的電視機,湖的老伴溫淑琴在一旁告訴我們,那是大女兒給買的。曾聽說1994年,湖從吉林市往長春搬家,去的是一臺半截子車,司機直嘀咕,這得拉多少趟?結果半截子車還沒裝滿,拉回的全部家當是一個書柜、兩個木箱、兩口水缸。還聽說,1999年最后一次分房時,省里按標準在省政府對面給湖分了一套新房,幾萬元就能買下,資產值幾十萬元。可是他卻沒有要。提起這些事,善良樸實的老溫給我們透了“家底”:“早年,兩家老人都在,家里人口多負擔重,日子過得挺緊。這幾年手頭寬松了不少,可要買那套房子得花4萬元,家里存折上的錢連國庫券都算上也不夠。借錢買吧,那得還到幾時啊?”回來的路上,我們問當地一位司機,在長春市一個拿不出4萬塊錢買房的人家,算什么生活水平?司機想都沒想,甩出一句話:“困難戶。”湖的確清貧。清貧,不是共產黨所追求的目標,但是,對于一個手中握有權力的共產黨人來說,這份清貧,卻讓人們更透徹地看到了他的心底。
我們手上有一份湖的履歷表:24歲就已經是公社黨委書記,29歲開始任縣級領導,他先后擔任過永吉縣委副書記,磐石、舒蘭縣委書記,吉林市委常委、秘書長,渾江市委副書記,省水利廳副廳長、廳長。按照時下一些人的眼光,他有著很多“發財”的條件與機會,但是,他對此“視而不見”,始終堅守一個共產黨人的“道”,把手中的權力看做是為人民謀利益的工具,而不是用來為個人謀取私利的商品。他說:“當官撈好處,那不是共產黨的章法,是共產黨的干部,就得按黨的規矩來!”1998年大水過后,國家加大了對水利建設的投入,3年中,吉林省水利建設投資達到60多億元。這時身為水利廳廳長的湖稱得上是手中又有權又有錢。在一些人看來,他坐在那兒用不著說什么,只要心思“活分”一點,每年百八十萬的“好處”唾手可得。湖是從基層干過來的,他十分了解社會,知道自己的位子有多大的“含金量”。然而,在他的天平上,就是一座金山,也撼不動一個真正共產黨人的靈魂。他在水利廳進行了一項被譽為“陽光行動”的改革:凡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全部實行招投標制。他與廳班子成員“約法三章”:不取非分之錢,不上人情工程,不搞暗箱操作。他本人帶頭踐約,從未指定過一項承包商,從未寫過一次條子,也從未暗示過任何人。1999年2月,湖過去的一個老上級來水利廳要工程,他尋思著憑著過去的老感情,沖著老面子,怎么也不至于白跑一趟。沒料想湖溫和而又毫不含糊地對他說:“你想要工程就去投標,中上標,活兒自然是你的,中不上標,我也不能給你。這是規矩。”他掏錢請老上級吃了一頓午飯,把他送走了。“一把手”的榜樣力量是無窮的,水利廳系統的干部個個向湖看齊。1999年,國家和省有關部門對吉林省水利建設資金使用管理情況進行多次檢查,沒有發現任何重大違規問題;工程質量合格率達到100%,優品率達到81.5%。俗話說,“官兒不打送禮的”,幾十年來,湖的一條“死”原則恰恰就是:不收禮。那年他在黃狼溝村蹲完點,農民一直念著他的好,有一年他們聽說汪書記父親病重,便派人給他家送去了一籃子雞蛋,一袋子大米。他收下了鄉親們的厚意,隨后把按價折成的錢和糧票托人如數送回。他到水利廳后,有一次生病在家打吊針,有人得到消息到他家去探望,臨走悄悄放下一包蘑菇和五條香煙。三女婿發現后,忙給岳父說,湖急得邊拔針頭邊要往外追,手背都瘀血了。女婿趕緊把他按到床上,拎起東西一直追出老遠,還給了來人。1997年他當廳長后,專門給廳里的司機開了一個會,立下一條“規矩”:不準為領導代收禮品。他每次帶車下基層回來前,都要先檢查一遍車廂,有東西送回,沒東西才走。有一次他到基層去,回來時走出老遠才發現車里有一包補品,他立即讓司機調轉車頭,把東西放回住處的房間,然后給縣水利局的同志打電話,讓把東西拿回。為了杜絕送禮風,每年春節前,湖都在廳里再三強調,不要到領導家拜年,有時間去看看困難職工和離退休老干部。有一個春節,一位處長拎著東西去他家,他硬是沒讓進門。那位處長事后對家人說:“我臉上沒面,心里服啊!”有人曾說湖:你一次禮不收,有點太不近人情。
湖說:“堤潰蟻穴,這個口子開不得。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就會越收越多,時間長了,就陷進去了。一些領導干部最后掉到錢堆里不能自拔,不都是從第一次開始的嗎?意志力不強,投降了。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一刀切死。有情不在禮,我欣賞君子之交淡如水。”
湖為官做人的標準很高,但是在個人生活上,他的標桿卻拉得很低。清廉,在很多人眼里是個標準,在湖那里則是一種習慣。他視奢侈為禍,以儉樸為寶,一向艱苦樸素,克己奉公。
他在與家人兩地生活期間,從不住招待所和賓館,一直住在辦公室,吃職工食堂。到水利廳工作頭4年,家沒搬來,他仍然住在辦公室。他的床下,常年備有一箱方便面、一只小電鐵鍋,碰上工作忙或夜里加班,就煮點面對付了事。
他工作出行有公車,但他從不用公車辦私事。他與家人兩地生活30多年,每逢公休節假日回家,都是自己掏錢買票坐車。他到水利廳后,有一次他在永吉老家的姐夫病重,他回去看望。他先是從長春乘火車到吉林市,在市里沒有驚動任何人,又乘公共汽車到鎮上,鎮領導看到老縣委書記來了,非要安排車送他,他堅決不同意,借了一輛自行車騎30多里路回到了姐姐家。姐姐家的人說:“
你做了那么大官,連個車都整不來,還擠汽車,多不相稱!
”他說:“什么叫相稱不相稱,我是老汪家官最大的,但這是我自己得到的嗎?這是組織和人民給的,我只能用它來為人民辦事。”
有人曾勸湖,別太認真了,你一個人又改變不了什么。
湖說:“我們入黨時不都是有所追求的嗎?承諾了的東西,總得實踐,總得從自身做起。在我的職權范圍內,對的,我就堅決支持;不對的,我就堅決管住;讓別人做到的,我首先做到。”他就是這樣的人。
湖的家人對他的操守有著更深刻地感受。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老伴溫淑琴告訴我們,湖與她也有“約法三章”:不參政,不收禮,不特殊。老溫退休前是吉林省水利水電設計院衛生所的一個普通護士,多年來與丈夫默契相守,從無違章。
有一次,某縣水利局的同志帶著禮物來看望湖,當時只有溫淑琴一個人在家,她讓來人把東西拿回,來人不肯,她估計了一下那東西大約值600元錢,便找出錢讓他們拿著,他們當然更不干,爭來爭去,厚道的溫淑琴急哭了,說:“洋湖的脾氣也許你們不知道,如果留下東西,他回來跟我沒完哪!”來人十分震驚,深受感動,只好把東西拿回去了。
湖常常自豪地感嘆:“我這輩子最大的福氣,是攤了一個好老伴!”
湖有3個女兒。對待孩子,他堅持一個原則——“當他們的人生向導,不當拐棍!”
他的3個女兒都在吉林市。大女兒從衛校畢業后,分配到吉林市一家醫院工作。二女兒高考差3分落榜,至今是一個看倉庫的保管員。三女兒中專畢業后,沒有找到工作,就與丈夫搬到了生活開銷低的市郊,靠開一個小藥店維持生活。湖在這一帶為官多年,與吉林市方方面面的領導都很熟,孩子工作的事,打個電話,絕無問題。但是,他從沒找過任何人。
三女兒的丈夫家祖輩都是搞建筑的,兩口子商量,想搞點工程建設。有人說:“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你爸爸手指頭縫里漏點活,就夠你們發財的了。”可是誰也沒想到,小兩口在每年經手20億元水利工程資金的父親那里,硬是沒有拿到過一分錢的活。
湖寡情嗎?不!
我們無法忘記那一天采訪,湖輕聲而深情地說:“這么多年,我最對不起的就是我的家人。”
我們無法忘記小女兒汪強講的一件事:她們姐幾個了解父親,從不為私事打攪他。1996年冬的一天,湖從長春到吉林市開會,會議結束那天,他想趁早飯前到幾個女兒家看看。但他不知道,這幾年,女兒們生活都發生了變化,老大、老二換了房子,老三已經搬到了鄉下。他在吉林市轉了一個多小時,一個女兒家也沒找到。回到長春,這位生性剛強的人流下了淚水,對老伴說:“老三的孩子長得挺大了吧,咋不讓她抱回來看看。”老伴向女兒轉告這話時,泣不成聲。
在湖的內心世界里,永遠有著他對親人最柔情的一角天空。但是,他從不讓這片感情摻雜權力與地位的色彩;他從不讓這片感情誤導自己做出違背黨和人民利益的事情。他痛恨封建社會那種“封妻蔭子”、“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的腐敗,他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情操與追求。
湖的心如長白山的紅松,志潔意高;湖的情感如長白山的流水,清朗雋永……
是什么力量支撐了共產黨人湖的人生?
湖深情地說:“從我在黨旗下舉手宣誓的那一天,我就告訴自己,你是黨的人了,你要為黨的崇高理想奮斗到底。這是支撐了我全部人生的理想信念!”
滴水見。
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滾滾洪流中,湖只是滄海一粟。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千千萬萬像湖這樣的中國共產黨人,我們黨的事業才如浩瀚大海,奔騰不息。因為,有著崇高理想和代表著最廣大人民利益的中國共產黨人是任何力量也打不垮的;為崇高理想和最廣大人民利益奮斗的中國共產黨的事業,是這個世界上最有生命力、最壯美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