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藥行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醫藥行業是一個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相結合的行業。廣東醫藥行業經過二十來年的持續發展,建立起實力較雄厚、門類較齊全、技術較先進的醫藥工業體系,已經成為初具規模,增長較快的行業之一。實施醫藥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促進醫藥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使其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未來優勢產業。
一、行業現狀
(一)總量持續、穩定增長
1、醫藥工業總產值251億元(90年不變價),比*年增加141億元,*-*年的平均年遞增速度18%,完成了“*”計劃年遞增18%的目標。
2、醫藥工業增加值84億元,比*年增加49億元,年遞增速度19.1%。
3、醫藥工業資產總量328億元,比*年增加140億元,年遞增速11.7%。
4、醫藥出口產值9億元,比*年增加5億元,年遞增速度17.6%。
5、醫藥工業利稅29億元,比*年增加13億元,年遞增速度12.6%,其中利潤16億元,比*年增加5.5億元,年遞增速度8.8%。
我省醫藥已進入全國醫藥的先進行列,發展成為全國的醫藥大省。“*”期間,廣東醫藥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18%,比同期全國醫藥工業產值發展速度16%,高出2個百分點,成為國民經濟發展較快的行業之一。*年,醫藥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分別占全國的12.18%、12.47%和11.76%,分別排居全國的第2位、第1位和第1位;工業增加值、綜合經濟指標效益、勞動生產率分別排居全國的第1位、第1位和第2位。廣東醫藥行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
(二)整體素質提高
廣東醫藥行業的調整步伐加快,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格局。*年統計,在醫藥工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經濟占38%,集體經濟占18%,外商投資經濟占27%,股份制經濟占17%。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廣東醫藥發展的生力軍,比“*”末的20%提高7個百分點。
我省醫藥行業打破地域、行業、部門和所有制界限,形成了一批集約化、規模化、跨地區、跨國界的企業集團。高科技生產向優勢企業集中,國家中山健康科技產業中心基地、國家醫療保健器具工程中心佛山生產基地、*的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生產基地等,逐步成為醫藥經濟的新產業。企業的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加強,在全國“中成藥工業國有企業(50)強”中,廣東就占有10強。
(三)擴大開放,加大投入,科技教育質量水平穩步提高
改革開放,廣東醫藥行業利用人緣、地緣和政策的優勢,發揮*、*“兩個窗口”的作用,實施“外向型發展戰略”、堅持“唯條件論、不唯成份論”的思想和“大醫藥”的發展戰略,積極吸引外商投資、發展內聯橫向經濟合作和產學研一體化,鼓勵相關產業向醫藥產業轉移,參與醫藥經濟建設,爭取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以及國際金融機構的貸款,爭取股份制企業在國內外證券市場上市融資,等等,多渠道、大規模的投資,為廣東醫藥產業持續高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年統計:固定資產原值44億元,比*年增加31億元,增長1倍多。
廣東醫藥行業積極推進科技體制改革,推進行業科技進步。依靠“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企業科技投入比重有所增加,產學研橫向聯合進一步拓展,科研成果、科技創新轉化率提高。據統計,大多數醫藥企業設立了科研開發機構,各級專業醫藥研究單位62個,國家和省級工程技術中心12家,其中國家級中心4家;國家級產業化生產基地3個,形成了醫藥新產品開發體系。
“科教興藥”戰略的確定和實施,醫藥教育事業有了新的發展。目前,全省有藥學專業院校3所,在校學生3000人,中等專業學校3所,在校學生6500人,各類在職培訓年均達到7萬人次。全行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53290人,占全部職工人數的41.52%;其中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人數22210人,中級以上職稱10966人,高級職稱1773人,其占全行業職工人數的比例,分別17.3%、8.54%和1.38%,比95年提高5.51%、2.52%和0.61%。
全行業強化質量意識,推行全面質量管理,醫藥GMP的力度不斷加強,逐步向國際制藥標準接軌。至*年統計,全省大部分企業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共完成技術改造投入資金20多億元,引進了60多條生產線,1266臺套設備和儀器,生產環境、裝備水平、產品質量有了明顯提高。全省醫藥行業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獎28個、部優質產品獎76個、省優質產品獎398個,優質產品產值率在30%以上,重點考核品種質量穩定提高率95%左右,產品質量省級以上監督抽查合格率95%左右。在GMP改造方面,有25家企業通過GMP達標,25家通過GMP認證。
廣東醫藥已經建成了比較完備的產、學、研工業體系和遍布城鄉的流通構架體系,發展成為醫藥生產經營大省。對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貢獻。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企業規模小、散,競爭能力不高。我省醫藥企業眾多,以中小企業為主,整體結構過于分散,占工業企業總數64%的企業,產值僅占總產值14%左右,不利于量大面廣的品種實施社會化大生產,也影響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2、工業結構不合理,制約廣東醫藥工業的進一步發展。低技術水平的生產能力大大過剩,原料藥自給能力低,原料藥工業與制劑工業不配套的結構性矛盾突出。中成藥工業重制劑加工輕前處理提取,影響了質量和療效,制約著中藥現代化和國際化。藥械比例與發達國家藥械比例1:1水平差距極大,醫療器械工業的規模、質量與水平趕不上臨床的需要。
3、產業發展后勁不足,技術結構整體水平低下,自主開發能力低。醫藥工業投入僅為年銷售額的1.58%,低于全國醫藥行業的平均水平;開發創新能力水平低,“*”、“*”期間,全省開發的新藥品種208個,雖然為全國總數的10%,但70%以上為水平不高的四、五類品種,而且相當一部分產品是引進的。發酵技術、合成工藝、制劑技術水平等與先進水平有差距;醫藥生物技術、制劑控釋、靶向給藥技術、醫療器械智能化、機電一體化技術、以及機械化、自動化、電子計算機控制技術和新材料、新輔料的開發應用等現代生產技術水平的差距更為突出。
技術裝備和生產質量管理無論是生產硬件還是管理軟件,多數還達不到GMP、ISO認證標準的要求。
4、產品出口能力差。我省醫藥產品出口一直徘徊在占總產值5%左右。*年產值居全國第2位,但產品出口排在第8位,出貨值為9億元,還不足總產值5%。這種情況不利于廣東醫藥產品市場的拓展,制約了企業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二、國際國內市場與技術發展前景
(一)發展趨勢
醫藥是高技術、高風險、高投入、高回報的產業,一直是發達國家競爭的焦點,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現代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將對醫藥工業產生革命性影響,眾多新型生物技術藥物的問世,用生物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等到將極大地改變醫藥工業的面貌。隨著回歸自然潮流的涌起,國際社會對中藥和天然藥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世界植物制品銷售額近300億美元,其中天然藥物銷售額已達160億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遞增。為此,各國競相采用現代技術研究開發傳統醫藥,搶占國際草藥市場。這為我國中藥開拓國際市場提供了機遇。
(二)國際國內市場預測
1、國際市場
*年-*年,世界藥品市場的年增長約為5.5%,*年全球藥品銷售約3680億美元。預計藥品市場的增長仍快于經濟增長的速度,今后5年內將以8%的速度遞增,*年將達5400億元左右。醫藥發展的重點是:
(1)老年人用藥需求量增大;
(2)高效、特效的新藥加快開發上市,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緩釋等藥品將進一步發展;
(3)以基因工程為核心的治療用生物藥品、診斷試劑、疫苗將迅速發展,并擴大市場份額;
(4)非專利藥品穩步增長,特別是剛過專利期的藥品因仿制增長較快。
2、國內市場
美國等發達國家人均年藥品消費約300美元,中等發達國家人均藥品消費為40-50美元,而我國不到10美元。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質量的提高,醫藥消費觀念的更新,醫療體制的改革,我國醫藥市場增長將快于世界醫藥市場增長,預計“*”期間年增長12%。
三、“*”醫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主要目標和思路
(一)指導思想
在《廣東省工業產業結構調整實施方案》(粵府辦74號)產業結構調整指導思想的指引下,以發展為主題,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技術為支撐,以特色為原則,以保護和增進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為目的,加快醫藥行業的發展。積極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加快對傳統醫藥產業的改造,以生物技術和中藥現代化為切入點,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實現醫藥工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高醫藥行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為廣東由醫藥大省向醫藥強省發展奠定初步基礎。
(二)結構調整主要目標
1、總量目標(*年)
(1)醫藥工業總產值(當年價)達到370億元,年均遞增15%;
(2)醫藥工業增加值達到140億元,年均遞增10%;
(3)出口產值達到26億元,占工業總產值的7%,年均遞增23%;
(4)醫藥工業實現利稅37億元,年均遞增5%,其中利潤20億元,年均遞增5%;
(5)醫藥工業銷售率保持在95%以上;
(6)工業銷售利潤率達到7%;
2、技術進步指標(*年)
(1)高新技術產品占本行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30%;
(2)技術裝備水平50%以上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3)技術進步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50%;
(4)國家級技術中心5個,省級技術中心10個;
(5)中級及高級人才占職工人數15%。
3、結構指標(*年)
(1)本行業重點調整企業20個,產值占全行業70%;
(2)大型企業重點產品200個,其中超億元以上25個,占全省醫藥產品產值的45%;
(3)重點發展扶持項目18個。
(三)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
廣東醫藥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思路是實現九大轉變:
1、產品結構從以中、西藥制劑為主逐步向中成藥、化學藥、醫療器械、生物技術產品為主轉變;
2、企業結構從以老、小、散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轉變;
3、產品市場從以省內、國內為主逐步向省內、省外、國外發展轉變;
4、制藥工業從化學合成制藥為主向生物技術制藥為主轉變;
5、新產品開發從仿制為主向創新轉變;
6、藥物制劑從普通劑型向新型藥物制劑轉變;
7、中成藥工業從傳統的制造向現代化的生產轉變;
9、中藥材從原始的、分散的農民種植采集向集約化、規范化、標準化基地生產轉變;
10、醫療器誡從普通器械向機電一體化、智能化及家庭用自我診斷、醫療、保健器械轉變;
四、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
醫藥行業作為一個大類,中分類行業主要包括:化學藥制劑、化學原料藥、中成藥、中藥材、醫療器械、生物藥品、衛生材料、制藥機械、藥用包裝材料(容器)等工業及醫藥商業。其中化學藥品、中成藥、醫療器械、生物藥品為四個主要行業,*年產值占醫藥行業總產值分別為65%、18%、8%和4%,*年計劃調整為51%、22%、15%和7%。廣東醫藥工業主要產品及技術在全國繼續處于領先水平。
(一)產品結構調整
1、化學藥制劑
廣東醫藥工業以(中、西)藥品生產工業為主,中、西藥制劑生產規模、技術裝備、產品檔次、整體實力都處于全國前列。化學藥品工業主要劑型粉針、水針、片劑、大輸液、膠囊產量分別占全國的1.71%、2.51%、8.72%、2.34%、13.58%;中西藥制劑單一品種產值超千萬元的制劑產品86個,其中超億元的10個,排前十名的產品產值占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的7.14%。
發展配套制劑生產的原料藥新品種和加強新制劑開發,是我省醫藥發展的出路之一。特別是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新型釋藥系統,如口服緩釋、控釋制劑、口腔粘膜給藥、吸入給藥、鼻腔給藥、透皮控釋制劑、注射液的新載體、靶向給藥和觸發釋藥等,對獨創的且具有一定市場份額的專利或保護品種,要加強系列劑型的開發,每個原料藥品種至少要有3-5種劑型以上,一個企業生產產值超千萬元以上的品種,至少也要有2種以上的劑型,使我省制劑水平上一個新的臺階。
(1)對第一類產品,重點開發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的新型控、緩釋藥系統制劑及填補國內空白的藥物制劑;
(2)對第二類產品,如普通藥物制劑(片劑、膠囊劑、針劑、大輸液、粉針劑),不再批準新建生產線,鼓勵符合GMP的生產企業利用現有生產線委托加工生產。
2、中成藥工業
我省中成藥工業歷史悠久、基礎堅實,以治療型產品為主導,一直有“廣藥”之美稱,其產值和效益等多項指標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第一。*年中成藥產量占全國的15%,中成藥產品單品種年產值超億元的有6個,500萬元以上的有128個;主要劑型沖劑、蜜膏、膠囊、分別占全國的27%、21%、39%,居全國第一位;片劑、糖漿、丸劑、散劑和膠囊為全國的15%、16%、20%、13%和14%,居全國第二。
現代化的中醫藥產業是我國在加入WTO后最具有優勢、最有發展前景、也最可能在世界范圍取得優勢地位的一個產業,中藥材生產的規范管理,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要加快實施中藥產業現代化建設提升中藥出口的競爭力。采取相應的區域產業政策,引導、扶持中藥材生產基地和中成藥工業的發展。做強做大一批中藥龍頭企業。積極推進傳統優勢中成藥進行系統的基礎研究和按國際標準進行二次開發,使中成藥品種得到國際認證,成為國際市場產品。二次開發的中成藥應成為廣東出口藥品的主要品種,*年爭取“廣藥”出口產品產值提高到15%以上,爭取有2-3個擁有知識產權的新藥上市。
(1)對中藥現代化產品,實現農工商相結合,推動中藥種植、加工、制劑一體化。抓緊中成藥工業現代化建設。重點是對名優產品和拳頭產品進行現代化改造,組建省中藥現代化中藥研制開發體系。
(2)發揮“廣藥”自然條件優勢,發展我省的特色藥材,建立5-10個中藥材GAP產業基地,帶動山區經濟發展。研究制定廣藥指紋圖譜,使廣藥走向世界,成為我省新的經濟增長點。
(3)對第二類普通中成藥制劑(片劑、膠囊劑、針劑),鼓勵中成藥有效成分的提煉、純化及分析技術開發,不再批準新建普通中成藥制劑生產線,鼓勵利用現有生產線委托加工生產。
3、化學原料藥
廣東原料藥生產基礎較差,但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在部分領域已形成了一定的優勢。如頭孢曲松鈉、頭孢硫脒、頭孢拉啶等7個頭孢類,產量占全國同品種的28.7%,肌苷年產量占全國的75%,紅霉素、氨基酸系列產品總量居全國第二位。
(1)指導、扶持研究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或搶仿發達國家過期的專利藥品。
(2)集中力量扶持已形成規模的頭孢類產品。扶持新菌種、高產菌種的開發。
(3)發展B-內酰胺類抗生素、氨基酸系列產品、維生素類的煙酸和煙酰胺(維生素PP)、核酸類藥品等四大類產品。擴大生產規模,提高技術水平。
(4)逐步淘汰或停產、限產磺胺類、安乃近、氨基比林、氨替比林等第三類產品。
4、醫藥生物技術
廣東現從事生物技術藥物研究、開發和生產的單位有近20家,主要在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地區,特別是*及*、*兩個經濟特區。目前廣東醫藥生物技術的發展水平,與北京、上海同屬國內先進行列。生產規模上,擁有*的*、*、*,*的*、*、*,*的南方等一批大型生物工程企業;生產水平上,大多數企業基本上符合GMP,生產設備及檢測儀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硬件設施和投資環境在國內同行業中具有較大的優勢;產品開發和技術水平上,國內目前已批準試生產和生產的基因藥物,廣東占有多數,如α1b干擾素、γ-干擾素和堿性化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等五個生物工程產品,占全國(批準上市)生物工程藥品的50%,其中α1b干擾素和堿性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為一類新藥,α1b干擾素和乙肝疫苗兩個品種市場占有率40%以上。據預測,生物技術制藥將以年均20%速度發展,目前,我省的生物技術產業化程度屬國內一流,生產規模也是全國最大,隨著我省生物技術不斷發展,將成為新的經濟優勢。
*年生物技術藥品計劃年產值達50億以上,形成3-4家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生物工程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
基因工程等生物技術產品是國際上重點發展的產品,必須重點扶持發展,通過兼并重組實現規模化生產,重點推進一批產業基地建設,積極支持*、*等生物科技園的建設,形成我省較大規模的醫藥生物技術產業體系。
5、醫療器械
醫療器械是醫藥行業發展最快的產業,“*”期間,醫療器械發展速度為年遞增6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一倍,醫療器械與藥品的比例由1990年的1∶60發展到現在的1∶14。目前,廣東能生產38個門類、500個品種、近1000個規格的產品,工業總產值居全國同行業首位,并形成了以大型精密醫療診斷設備、醫用監護儀器、超聲診斷儀器三大類產品體系(這三大類產品產值占全國醫療器械工業產值的三分之二強),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裝置、介入療法導管、遙控后裝機、X-刀等產品接近國際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伽瑪刀處國際領先地位。直線加速器、醫用監護儀、超聲診斷儀等高技術和常規器械類在國內同類產品中,占30%的市場份額。
(1)*年全省計劃開發20個以上具有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醫療器械新品種,產品超800種,產品出口比例達30%以上,器械與藥品的比重上升到1:5。
(2)逐步實現醫療器械機電一體化、智能化,發展家庭用自我診斷、醫療、保健器械。加大投入,加快發展速度;重點扶持重點企業和優勢產品;引進急需先進技術,并做好消化吸收及國產化工作。
(3)鼓勵發展植入、進入人體的新型醫用材料,如醫用可吸收外科縫線等。
(4)限制發展一次性注射器、輸血器、輸液器等生產能力飽和的產品生產線。
(二)技術結構調整
重點發展生物工程技術、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制劑新技術(重點發展緩、控釋技術、靶向給藥技術)、醫療器械智能化、光電一體化技術、以及醫藥新材料、新輔料的開發應用技術等。
(三)產業組織結構調整
優化產業組織結構,做強做大一批大企業集團。以骨干企業為主體,以名牌產品為依托,通過聯合、兼并、資產劃轉等有效方式,重組和發展若干個大型集團,實現集約化經濟規模。大力扶持有特色、有活力的中小企業。同時,綜合運用行政、法律和經濟手段,淘汰一批工藝落后、設備陳舊、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產品無市場、扭虧無望的藥廠,整合醫藥行業秩序,保證醫藥產業的有序發展。
(四)產業區域結構調整
經濟特區和珠江三角洲要努力發展成為我省醫藥生產力布局的龍頭和全省醫藥經濟的支柱。有步驟地將珠江三角洲的部分項目向山區轉移,重點是加快中藥材標準化生產基地建設,指導和扶持山區藥廠對當地特產藥材進行加工生產,發展創匯中藥,帶動山區經濟發展及推動醫藥經濟發展。
五、結構調整的措施
1、鼓勵創新
鼓勵和支持醫藥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鼓勵大型企業建立技術中心,采用高新技術和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的醫藥產業。設立醫藥基金,建立健全醫藥風險投資的市場運作機制,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共同促進新藥科研開發。
2、強制推行藥品生產、經營質量管理規范和ISO900體系的認證
國家有關部門已制訂出實施GMP的規劃,按不同劑型規定不同時期完成,必須嚴格執行。
加強打擊假冒偽劣藥品的力度,加強監督管理,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保證醫藥市場健康有序,避免地方保護現象的出現。
3、加強宏觀調控,堅決制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醫藥行業對總量進行宏觀調控,從嚴掌握新開辦制藥企業的條件嚴格控制企業數量,移植產品,必須有利于醫藥行業的結構調整。鼓勵符合GMP的合法醫藥企業之間開展委托加工。
醫藥企業要主動適應由于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而出現的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在總量增長結構優化原則下進行產品結構的調整。
4、擴大市場,實現“走出去”的戰略
堅持“新產品、新技術、外向型”原則。把引進新產品、新技術放在首位,優先支持利用外資改造傳統產業項目,支持研究與開發機構的合作。
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中外貿易合資企業,把一部分制劑加工能力轉移投資到國外去,帶料加工,開拓國際市場。
5、鼓勵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發展中藥材生產基地。中藥材生產的規范管理,是實現中藥現代化的基礎和前提。鼓勵、支持、引導各種資本投資發展創匯中藥,帶動山區發展基地。一是鼓勵中藥工業企業建立主要原料基地,中藥商業企業建立穩定的貨源基地;二是引導民間資金投入,重點是利用山區私營企業家的鄉土情結,引導他們回家鄉興辦藥材生產基地;三是吸引外資來粵合資或獨資開辦中藥企業,生產、收購、加工中成藥,中藥材出口
6、建立和完善醫藥中介服務體系
建立行業協會,充分發揮學會、協會、中心、研究會等群眾團體的作用,促進醫藥評估、專利、咨詢等中介服務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聯系政府與企業的橋梁。加強行業自律,建立技術規范、標準,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和診斷,促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