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市區針對秸稈提出利用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市湖濱新城、州工業園區、市軟件與服務外包產業園、市洋河新城,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是傳統農業大市,擁有耕地659萬畝,其中稻麥種植(復種)面積750萬畝,年產秸稈300多萬噸,農作物秸稈資源十分豐富。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相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許多薄弱環節,主要表現在仍有一定數量的秸稈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相當一部分被焚燒或廢棄,不僅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而且嚴重污染了環境,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為進一步加大我市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力度,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現就進一步加強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實現秸稈循環利用和轉化升值為中心,以改善農村村容村貌、促進農業良性循環、增加農民收入、保護大氣環境質量為目標,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力度、資金支持力度、科技開發力度和領導組織力度,多措并舉,不斷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努力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發展。
二、目標任務
2012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秸稈還田率達到45%以上,其中市區(宿豫、宿城、經濟開發區、市湖濱新城、市洋河新城)和重點道路沿線達到80%。到2013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2%以上,秸稈還田率達到50%以上。到2015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5%以上,秸稈還田率達到55%以上。
三、基本原則
1.整體推進,突出重點。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同時把城市周邊和主要道路沿線的鄉(鎮)作為重點區域,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建立秸稈綜合利用示范區,確保城市空氣質量。同時,堅持以點帶面,示范引導,不斷提高全市秸稈綜合利用率。
2.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當地生產條件和群眾習慣,選擇不同的利用模式。既可以直接還田、過腹還田,也可以搞秸稈沼氣、集中堆漚,以及利用秸稈進行發電、制作建材等深加工,因地制宜地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實現秸稈綜合利用與產業發展的互利雙贏。
3.政府引導,多方參與。強化宣傳,加大引導和支持力度。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共同抓好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同時,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形成“政府引導、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機制。
4.疏堵結合,多策并舉。切實加大禁燒工作力度,以禁燒促進秸稈綜合利用。采取行政、技術、經濟、法律等多種措施,全面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確保完成秸稈綜合利用目標任務。
四、主要途徑
推動秸稈綜合利用,重點實施秸稈綜合利用六項工程:
1.秸稈肥料化利用工程。各地要大力推廣秸稈直接還田技術,包括機械化還田、覆蓋還田、快速腐熟還田、稻麥雙套還田、堆漚還田等。要突出抓好機械化全量還田工作,加大農業機械推廣力度,鼓勵更多農民購買反轉滅茬機和大型農機具,引導現有不具備滅茬條件的農機具增添設備,確保符合秸稈全量還田的要求,進一步擴大還田比例。堅持把農機合作社作為秸稈全量還田的實施主體,積極發展壯大新型農機服務組織,探索秸稈還田的專業化、市場化運作模式。組織農機合作社與農戶簽訂作業協議,不斷提高秸稈還田的組織化程度。各級農機部門要做好規劃布局、項目申報爭取、技術指導、業務培訓工作。各級政府(管委會)要加大機械化全量還田的補貼力度,減少農民還田費用。
2.秸稈能源化利用工程。一是積極推進秸稈發電。到2013年,全市生物質發電廠年利用秸稈達60萬噸;到“十二五”末,全市生物質發電廠年利用秸稈達80萬噸。加大對中節能()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江國信(泗陽)生物質能發電有限公司和市凱迪綠色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的秸稈焚燒發電工程的扶持力度,積極鼓勵三家生物質能發電廠加快完善秸稈收儲轉運網絡,今年5月31日前,各縣區(含開發區、園區、新城,下同)幫助上述各企業新建占地20畝的草場不少于20個,新購買打捆機不少于50臺。有關縣區要組織鄉鎮主動與三家公司對接服務,建立秸稈供應基地和直供渠道,確保今年三家公司的秸稈使用量占生物質能發電燃料總量的50%以上。加快推進在建的泗洪嘉豪生物質發電廠和沭陽光大生物質發電廠建設,使秸稈發電工程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渠道。二是積極推進秸稈氣化。到2013年,全市秸稈氣化和沼氣工程消耗秸稈3萬噸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市秸稈氣化和沼氣工程年消耗秸稈8萬噸以上。積極向上爭取相關政策及項目資金支持,對原有的戶用沼氣池進行技術改造,成為以使用秸稈為原料的沼氣池。結合新農村建設,在農民集中居住區等人口較為稠密區域,加快推進秸稈氣化站建設,每年新增秸稈集中式氣化站10家。三是積極推進秸稈固化成型燃料和炭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興辦秸稈固化和炭化項目。鼓勵村組干部、大學生村官和能人大戶利用資源優勢,領辦、創辦各種類型的秸稈固化項目,不斷拓寬秸稈綜合利用渠道。各縣區每年要新建2個以上秸稈固化和炭化項目。
3.秸稈工業原料化利用工程。廣泛吸引社會資本投資興建秸稈工業化利用項目,重點發展利用秸稈加工新型板材、新型建材、工程草毯、化學化工等,到2013年,全市工業原料轉化秸稈達3萬噸;到“十二五”末,力爭達到年轉化6萬噸秸稈的工業化生產規模。進一步加大培訓力度,幫助更多農民進行草帽、草包、草簾、草籃和壁畫等工藝品的編織加工,逐步培育秸稈編織專業村、專業組和專業大戶。至“十二五”末,全市發展2萬名農村富余人員參與秸稈手工藝品項目,年利用秸稈4萬噸以上。
4.秸稈飼料化利用工程。大力發展奶牛產業、肉牛養殖和羊、兔、鵝等食草畜禽產業,加快秸稈的氨化、青貯、微貯、揉搓絲化等技術,努力提高秸稈飼料化利用水平。規模化養殖場要按照每頭奶牛10噸、肉牛6噸青貯量,做到足額青貯。
5.秸稈基料化利用工程。大力發展蘑菇、草菇等以秸稈為主要基料的工廠化食用菌生產,使其逐步成為秸稈綜合利用的重要方式。至“十二五”末,全市食用菌栽培面積穩定在3億平方尺以上,年轉化秸稈40萬噸以上。積極探索利用秸稈作為育苗基料、花木基料、草坪基料等,不斷擴大秸稈基料化利用比重。
6.秸稈集中化儲運工程。積極培育從事秸稈收儲轉運的農民經紀人,不斷壯大農民經紀人隊伍,暢通秸稈輸出渠道。積極鼓勵基層村組干部、能人大戶因地制宜建設草場,購買打捆機和運輸設備,從事秸稈轉運工作。加快秸稈集中堆放點建設,今年,全市所有有秸稈的行政村要在5月31日前至少建設2個10畝以上的秸稈集中堆放草場,做到有序、整潔地堆放秸稈。
五、政策措施
(一)秸稈綜合利用措施
1.對各類利用秸稈的工業企業及加工項目,優先向上級申報爭取扶持;免收基礎設施建設的各類地方行政性規費;稅收地方留成部分,由同級財政全額獎勵。電費爭取按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標準收取。扶貧小額貸款向此類企業傾斜。銀行信貸及擔保機構在擔保上給予扶持。
2.對本市秸稈綜合利用規模較大的企業,各縣區要按照企業實際利用本市秸稈數量給予一定獎勵。
3.對主要以秸稈為基料生產食用菌且規模在20萬平方尺以上的,由縣區財政給予適當補貼。
4.對供氣農戶500戶以上的秸稈氣化站,除享受省補政策外,縣區財政再一次性給予一定建設費補貼。
5.對年消耗秸稈50噸以上的畜禽集中養殖區,縣區財政要給予秸稈青貯補貼。
6.對新發展的秸稈沼氣農戶,在省常規沼氣池補貼標準基礎上,由縣區財政給予每戶一定數額的補貼。
(二)秸稈收儲和銷售措施
1.對達到有不低于15畝的秸稈集中堆放場、有不少于100平方米的管護用房、有占草場面積5%以上的防火水池或水溝、有制塊設備、有監控設施、有專用變壓器等“六有”標準的秸稈收儲加工場,其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投入由縣區給予一次性補貼。對占地在15畝以上的秸稈集中堆放場,由縣區按實際用地一次性給予一定補貼。
2.對秸稈收儲堆場和秸稈收儲經紀人當年收集堆存秸稈數量和銷售本市秸稈達1000噸以上的,縣區應對其進行一次性獎勵。
3.對興辦各類草場的,縣區要協調金融機構優先給予貸款支持,并由縣區財政給予貸款貼息補助。
4.對市域范圍內運輸秸稈及其加工產品車輛實行綠色通道制度,在遵守交通法規的情況下,交通運輸、公安部門要予以扶持,免收過路過橋費。
(三)秸稈還田措施
按《市政府辦公室關于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工作的通知》(宿政辦發〔2012〕106號)文件中規定的政策執行。
(四)農機購置措施
按市農機局年度制定的相關政策執行。
(五)科技研發措施
對各地、各部門成立的秸稈綜合利用研發中心,參照工業企業技術中心補助政策,由同級財政給予一定補助,并積極向上爭取相關政策扶持。
各縣區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臺具體的獎勵補貼政策。
六、組織保障
1.健全組織機構。各級政府(管委會)要高度重視,組織專門力量,成立專門機構,全面推動秸稈綜合利用工作。市成立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全市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由市農委牽頭,發改、農機、財政、環保、經信、科技等部門密切配合,各單位均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明確專人負責,具體負責全市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實施、督查、考核、獎勵等工作,并結合秸稈禁燒工作,全面推進秸稈的綜合利用。
2.落實工作職責。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各縣區、各鄉鎮政府一把手為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市政府將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管理,各地都要制定規劃,完善措施,分解任務,明確責任,確保秸稈綜合利用措施落到實處。
3.加強部門協作。各有關部門要圍繞秸稈綜合利用,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市發展改革、農業、農機、財政、稅務、環保、科技、金融等部門要按照各自分工,盡職盡責,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優質服務,創造良好環境。
4.強化督查考核。此項工作由市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領導小組統一組織領導,市綜禁辦負責具體實施。市發展改革委、農委、農機局、經濟和信息化委等部門負責相關工作的考核,進一步細化考核獎懲實施細則,建立健全各項制度,強化日常監督檢查。市財政每年安排100萬元專項資金,對秸稈禁燒與綜合利用工作先進縣區、單位和個人進行獎勵。
5.抓好宣傳培訓。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加大對秸稈綜合利用的宣傳力度,營造秸稈轉化利用的良好氛圍,推動全民參與秸稈綜合利用工作。有關部門要做好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培訓工作,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典型帶動等多種形式促進技術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