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拓寬渠道促創優工作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創先爭優”開展以來,省市區,緊緊圍繞農村“升級晉檔、科學發展”活動,著眼于創先爭優為民得實惠,大力實施“六項舉措”,不斷拓寬渠道、增加投入、科技支撐,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城鄉互動促發展。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6928元,同比增長22%,高出全省平均水平69%。8000元以上的村20個,占村總數的30%,5000元以上的村49個,占村總數的73%。
發展主導產業,支撐農民增收。按照“后山村扶貧開發大興林果促增收,川塬村設施、休閑農業提質增效促增收,城郊村舊城改造發展商貿、園區經濟促增收,全區技能培訓多元就業促增收”的思路,建成以劉家村、張家溝為主的無公害蔬菜基地12000畝,以趙家莊、石嘴頭、陳家堡村為主的果品生產基地11000畝,形成了3個標準化養殖基地和大散關、馮家塬、解甲灘等“農家樂”鄉村旅游基地,打造形成了“紅富仙桃”、“大散關休閑農家樂”、“晁峪花椒”等知名品牌。依托愛姆食品等加工企業和農產品交易市場,帶動糧、菜、果、肉、奶、蛋等副食品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發展,構成了生產有基地、加工有企業、營銷有組織、流通有市場的多元化經營格局。全區“一村一品”專業村達到30多個、無公害農產品基地9個、民俗旅游點6個,后山村農民的產業經營收入已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以上。推廣“支部、協會、基地、農戶”四位一體黨建促發展模式,建立各類產業協會、合作社20個,先后在晁峪鄉的花椒協會、石鼓鎮的桃協會等建立黨組織5個,創建市級優秀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創建全省百強農民專業合作社1個,新發展會員1400名,入社會員2089戶,占全區農戶總數的12.82%,輻射帶動1萬多農戶發展主導產業。
加快扶貧開發,帶動農民增收。實行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移民搬遷、文化事業、勞務培訓的“五傾斜”。制定出臺《關于加快后山區農村開發建設的資金獎勵扶持意見》、《發展一村一品補貼實施辦法》、《小額到戶扶貧貼息貸款管理方案》等政策,發放扶貧貼息貸款400萬元,對農民新發展水果每畝補貼50%的苗木費。支持農村140戶貧困、特困、殘疾及雙老家庭實施土坯房改造,完成5個村65戶移民搬遷和槐樹嶺等扶貧重點村的開發建設任務。發展節水灌溉1000畝,完成太晁路擴建和馮家塬等37條農村產業路建設任務,解決廟坡等10個村5500人的飲水困難,建成村級衛生室61個,67個行政村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后山村面貌得到較大改善,村級組織引領農民增收的能力持續增強。
實施舉措到戶,加快農民增收。制定出臺《區關于切實做好農民增收舉措到戶工程實施意見》,編制全區農民增收規劃。與群眾面對面填寫《農民增收舉措到戶工程明細卡》,摸清農戶基本情況,幫助分析增收路徑;根據農戶勞動力的結構、收入結構和增收資源狀況,結合實際為農戶提出增收對策與建議,并落實幫扶政策措施;堅持把黨委、政府支持農業、就業、創業補貼、信貸、扶貧等政策措施,印發到村,告知農戶;積極引導支持創業戶“二次創業”,帶動鄉親鄰里增收致富,幫助勞務戶解決實際困難,增強增收能力,通過發展專業合作社等措施,促進種養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引導和幫助兼業戶向創業型、勞務型、種養專業性轉化,抓好扶貧戶移民搬遷、整村推進、產業扶持、技能培訓工程,促其盡快脫貧致富。
開展科技支農,促進農民增收。積極邀請西農大、省農科所等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服務,累計推廣應用經濟效益好、見效快的實用技術及項目180多項。通過實施科普惠農工程,高家鎮方溥英、石鼓鎮趙家莊果樹協會先后被評為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個人和省科普惠農富民計劃示范協會,分別獎勵5萬元。利用互聯網、遠程教育、手機短信等平臺,傳遞農民致富增收信息,幫助解決產前經營決策、產中生產管理、產后市場開拓等難題,發揮了科技在農民增收中的作用。
扶持農民創業,助推農民增收。制定下發《關于支持創業擴大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采取“減免稅費、小額貸款、貸款貼息、培訓補貼”等措施力促全民創業。累計舉辦創業培訓9期,190多人創辦企業,創業率達60%,創業帶動就業人數1226人。支持和鼓勵村級組織興辦、擴建工業園區,共有24家企業落戶,石油機械、電工設備、特種門業等產業初具規模,村集體每年增收達100萬元以上。結合城中村舊城改造實際,引導村級組織利用三產用地發展商貿流通、餐飲娛樂等產業,想方設法增加農民致富增收機會。針對石鼓、高家鎮征地補償較多的實際,引導失地農民管好用活土地補償款,指導農民將征地補償款投向建筑租賃、施工機械、房屋租賃等行業,實現產業安置和就業轉移,建成鎮村二、三產業園及農貿市場8個,入駐企業300戶,增加就業崗位6000多個。
擴大勞務輸出,拓寬農民增收。先后舉辦農業科技、勞務輸出等技能培訓62場次,培訓返鄉農民工400余人。充分發揮轄區大、中型企業和工業園區集聚優勢,優化農民工就業環境條件,充分擴大就業和再就業,加速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去年全區勞務輸出46892人次,有組織輸出26706人,實現勞務收入3.15億元,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