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街道工委發展定位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發展與和諧兩大主題,以發展促和諧,以和諧保障發展,以創新推動發展;當前**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對新**發展進程中日益凸顯的優勢分析;對今后**發展定位的思考;進行講述。其中包括:街道經濟發展與地域資源稀缺、經濟載體缺乏的矛盾、落后的城市面貌與城市建設發展定位的矛盾、城市發展、建設、管理標準的提高與居民落后的生產、生活觀念的矛盾、社會管理和社會保障服務重心下移與有限的就業與保障能力的矛盾、落后的社區文化和低層次的居民綜合素質與城市環境改造不協調的矛盾、區對**的政策傾斜和融入大戰略的長遠規劃,為**的深度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與老城區對接的地域優勢,為謀求在**率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合理的商業文化定位,為發揮潛在投資優勢,做強做大商業經濟,提供了現實可能性、環境改善與社區文明程度的提升,增強了居民群眾對**發展定位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為**的全面協調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針對區情特點,找準**的區域定位、借助整合改造調整業態,找準**的品質定位、力求協調發展,找準**的文化定位等,具體材料詳見:
經過整合改造的**,緊跟**發展步伐,解放思想,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區委、區政府提出的發展與和諧兩大主題,以發展促和諧,以和諧保障發展,以創新推動發展,一個新型的商業文化中心即將形成。在此過程中,我們進一步突出了對新**發展的定位思考,力求找準其區域定位、文化定位、品質定位。
一、當前**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
從近幾年**街道發展的自身特性和歷程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矛盾:
1.街道經濟發展與地域資源稀缺、經濟載體缺乏的矛盾。建設繁榮和諧**,經濟是關鍵。**街道1.9平方公里的面積,居住著7.1萬人,是典型的居民區。由于地域較窄,原先的經濟發展層次低、規模小、載體少、基礎差,限制了大型經濟載體的引入,近十萬人的大社區內沒有大型的企業、商場,構不成商業氛圍,導致稅源經濟“大頭”在外。可見,經濟的長期不發達嚴重制約了街道保障和諧的能力。
2.落后的城市面貌與城市建設發展定位的矛盾。隨著**“一核三軸兩帶三中心”發展構想的形成,**街道和其他街道一樣,與現代化新區的要求形成了極大的反差,落后的城市基礎設施、生活設施,不能滿足居民要求提高生活質量,改變生活環境的愿望,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矛盾十分突出。在**建設騰飛之際,我們需要對城市和經濟發展理念、模式進行重新定位,為**的長遠發展提供思想和理論保障。
3.城市發展、建設、管理標準的提高與居民落后的生產、生活觀念的矛盾。由于相當多的貧困人口、下崗失業人員,素質低、少技能,多數以做商販謀生。隨著城市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街道由亭棚經濟向稅源經濟轉型,這些落后的生產、生活觀念與方式導致就業矛盾更為突出。大多數居民對于城市發展的理念、方式、管理標準不甚了解,在思想上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
4.社會管理和社會保障服務重心下移與有限的就業與保障能力的矛盾。由于**地區集中安置著當時**市50%的下放回**人員,這部分人的文化程度低,專業技能弱,競爭能力弱,大量的失業人員考驗著街道的就業保障能力。據統計,**的特困戶數占**區的一半,低保戶數占**區的一半、困難黨員數約占**區的一半。再加上企業改制后,大量的下崗失業人員涌入街道,街道有限的保障能力與繁重的保障需求間矛盾十分突出。這是群眾最關心,涉及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核心矛盾,也是制約**發展水平整體提升,再上臺階的主要矛盾之一。
5.落后的社區文化和低層次的居民綜合素質與城市環境改造不協調的矛盾。居民綜合素質與城市環境改善進程不協調,街區的重復建設與日常的城市管理成本大幅增加,給原本薄弱的街道經濟帶來很大負擔。
以上這些矛盾使我們對**發展中所面臨的問題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為我們定位**的發展提供了決策背景。當然,**的發展更多的還是借助新形勢、新機遇,可以說在**整合改造后,機遇多于挑戰。正確分析和清醒認識**發展的優勢所在,也可以為我們的決策提供依據和信心。
二、對新**發展進程中日益凸顯的優勢分析
1.區對**的政策傾斜和融入大戰略的長遠規劃,為**的深度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政策支持。以**為中心的北部商業文化中心的大規劃,以及近兩年來對**的改造從面上逐步引向深入,為**跟上**建設步伐,建立以北部人口密集區為資源依托,以改造后的“一街五路”為平臺,發展商業文化,形成商業示范效應,推動**北部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動力。
2.與老城區對接的地域優勢,為謀求在**率先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位于**的東大門,有著與老城接界,承啟**發展的重要地位。在**的發展定位中,**作為北部商業文化中心,有著獨特的地域優勢,具有率先發展的可能性。經過整合后,**的軟硬設施改造較別的街道先行一步,為經濟的長遠發展、深度發展打下了基礎。一是商業發展空間較大。由于與老城區商業中心有空間距離,為發展**商業文化中心提供了可行性。二是處于老城區商業的輻射外延,為成為區域商業文化中心提供了條件。三是密集的人口優勢,為形成商業文化中心凝聚了人氣。
3.合理的商業文化定位,為發揮潛在投資優勢,做強做大商業經濟,提供了現實可能性。**地區商業文化中心,其核心為**小區,人口稠密,人氣旺盛,但基礎條件不足,**的建設給**地區的改造帶來了新的契機。20**年以來,**區累計投入10.4億元,著力打造**商業文化中心,拓寬改造10多條道路和20條區間道路;沿**湖畔建成開放式的**廣場,改建過的**中心廣場,正在著力打造的**東路商業街和**路特色休閑街,以及對沿街樓宇實施出新和亮化,加上豐富的人氣資源,使**成為一個成熟的商住區,有助于形成商業示范效應。從年初開始,街道主動聯合屬地大型企業,舉辦了首屆**美食文化節,擴大了**的商業效應。經聯系市、區工商聯,舉辦招商會,介紹**的投資潛力及優勢,也吸引了省內外企業家的眼光。目前,在區委、區政府的大力指導和支持下,**的商業經濟正朝著規模化、品牌化發展。
4.環境改善與社區文明程度的提升,增強了居民群眾對**發展定位的認同感、歸屬感和榮譽感,為**的全面協調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近幾年來,**地區的城市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出現了“三種現象”:一是居民回歸現象;二是愛家護家現象;三是房價升值現象。**公園、沿河示范社區改造完成后,一些長住在**的居民感嘆:“住在**十幾年,從來沒有發現**這么美”。很多居民自覺加入到護綠、護家等志愿活動中來。市委羅書記視察**時,有兩位70多歲的老人主動上前,表達對政府的感激。這些現象都說明了環境對人的反作用,環境變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了,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也促進了人與人的和諧、群眾與政府間的和諧。開展社區文化活動,創建文明社區,提升居民素質,作為促進和諧街道建設的重要途徑,大力提升了與城市建設相匹配的街道和社區文明。一些群眾性文體團隊,如**老年腰鼓隊、**老年時裝表演隊,在市區都有一定的知名度,老年棒球操隊參加了“十運會”開幕式表演。通過這些活動,渲染了社區文化,提升了社區文明,也增強了居民群眾的歸屬感和榮譽感,為**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對今后**發展定位的思考
1.針對區情特點,找準**的區域定位。在**的**建設中,**作為板塊改造的成功范例,使**的面貌發生了質的變化。基于目前中部和南部的發展尚未成熟,我們認為抓住機遇,率先發展,深化和擴大**商業示范效應和作為北部經濟文化中心的輻射力,是對現階段**發展的正確定位。一方面,要把**的改造推向深入。按照區大戰略構想,推動**的深度改造,堅定地做好業態提檔升級,為**的長遠發展奠定堅實的硬件基礎。另一方面,堅持業態控制思路,堅持引進大項目、高資質、高投入、高產出的企業,是發揮有限的地域資源的正確選擇,使**成為**的北部經濟文化中心。
2.借助整合改造調整業態,找準**的品質定位。新**的發展必須有正確的商業文化定位。根據**整合區規劃,**大街定位為旅游休閑一條街、**東路定位為特色商品一條街、**路定位為美食休閑街。**大街主要以旅游商品、餐飲、休閑茶社為主,體現旅游購物、休閑消費功能;**東路主要以特色商品、專賣店為主,滿足個性化和多樣化消費的需要;**路主要以美食、休閑娛樂為主,通過**風光帶的建設改造,引進有特色、有規模及有知名度的餐飲、娛樂業,使之與**大街、**東路等地成為**地區中心商業街和游客集散中心。其重點建設項目有:一是**社區中心項目。該項目用地規模1.8萬平方米,建設規模6.3萬平方米,總投資30**7.2萬元,自籌資金建設。項目內容為:住宅、商業、辦公和小區配套設施。二是**東路商業街。規劃從**路至**東街打造一個長約1000米,寬約24米,占地面積2.9萬平方米的繁華街道,集商業、休閑、娛樂為一體,以提升**地區整體形象和商業氣氛,拉動居民消費。三是**路美食休閑街。南起**大街,北至**大街,全長1.2公里,路幅寬40米,集文化、飲食、休閑于一體的美食商業街。四是**茶飲文化走廊。休閑街長280米,寬16米,兩側新建別致典雅的商業建筑,總建筑面積12000平方米。計劃以經營茶飲、酒吧和文化娛樂等內容為主,除調整改造原有底層網點作為特色餐飲項目外,還將新建1.5萬平方米的商業設施,經營中、高檔美食休閑項目。屆時,它將與**東路商業街、**大街、**公園**圍合成沿**的閉合商圈,成為**的又一美食文化亮點。通過對“一街五路”的商業打造,逐步形成高品質、高檔次、高產出的商業文化中心。
3.力求協調發展,找準**的文化定位
以**為中心的北部整合改造,催生了**品牌。**地區的城市改造模式、經濟發展的軌跡、社會文明程度提升的過程,使**的改造延伸為一種**現象。整合改造主要著眼滿足周邊10萬人口的物質文化需求,隨著改造建設向縱深推進,其文化定位成為**品牌成熟的重要標志。一是以**公園和**中心廣場為軸心,凝聚文化氛圍。建成的**公園占地面積11.3萬平方米,其中水面5萬平方米,綠地4萬平方米,是**市首座多功能、開放式的大型社區公園,也是華東地區首座“活水公園”,被老百姓稱作“水上客廳”。**公園改造建設以水體為中心,高標準規劃建設了市民廣場、生態公園、文化廣場和運動休閑廣場4個區域。改造后的**公園成為集水景、市民休閑廣場、游樂區、特色街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水體公園,成為**居民健身、娛樂、休閑的好去處,是**商業文化中心的點睛之筆。二是以**社區體育中心為牽引,以文化站為支撐,推動社區群眾文體網絡建設。體育大廈占地12000平方米,地上10層、地下1層的現代化體育大廈。大廈內將開設羽毛球、籃球、跆拳道、瘦身、街舞等體育健身項目,與品牌俱樂部合作,招收青少年學員,組建專項體育代表隊,使其成為一個集康體健身、體育休閑、競技賽事及體育文化交流為一體的綜合性群眾健身場所。以區文化館和街道文化站為中心,推進文化網絡建設。為了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使精神文明建設與**的發展相匹配,街道提出了打造“一站九點”的文體網絡設想,著力推進社區文體隊伍建設。現在每個社區都建成了多功排練廳、閱覽室、讀報室等場所,旨在培養社區文化骨干,帶動群眾性的文體活動。社區文化隊伍在建設5支隊伍的目標任務下,整合社區資源,重點建立像腰鼓隊、棒球操隊、健身球隊等易學易會易發動群眾的活動。通過開展群眾性的文體比賽,增強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與榮譽感,提升社區文明素質。三是大力發展社區教育事業。經過近幾年的努力,社區教育初見成效。街道成立了社區教育中心,家庭教育指導中心、老年大學、青少年法制學校、科普大學等一批社區教育的載體,加上轄區內區文化館、圖書館等區級載體的大力支撐,構成了社區教育的主陣地,居民素質教育氛圍已初步形成,奠定了**作為**北部的文化中心地位。四是挖掘文化資源,倡導“街道—社區—群眾”共建大社區文明。要積極引導建立“街道—社區—群眾”多層次的文化網絡。積極融合各級文化資源,共同推動大社區文明建設,努力提升與城市建設與發展進程相匹配的文明素質。另一方面,要建設獨特的社區文明。通過加強對社區教育、文化團體的引導和扶持,活躍社區文化、熏陶居民道德、培養文明素質,營造社會穩定、居民安居樂業的和諧氛圍,構建獨特的社區文明,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