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建局新農村建設實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中發[20*]1號)精神,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為此,特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大力培育農業優勢主導產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圍繞優質糧食、油料、畜牧、水產、蔬菜等農業優勢主導產業,積極培育農業新型業態,拓展農業功能,提升和豐富*農業內涵,形成現代的*農業產業體系。
1、鞏固發展優質糧食產業化體系。繼續推動*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深入開展小麥高產攻關和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努力提高糧食優質化水平。嚴格執行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護農民利益。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減少糧食損失。今年內啟動*糧食產業園區建設,有條件的縣(市、區)也要積極創辦。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培育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加快國有糧食企業改革步伐,力爭用兩年時間完成改革任務。
2、突出發展健康養殖業。把發展健康養殖業作為農業結構調整的主要突破口,爭取“十一五”末養殖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比重穩步提高到50%以上。要適應健康養殖要求和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形勢,調整養殖模式,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和健康養殖,推行畜牧和漁業養殖小區,實現養殖業增長方式的轉變。20*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50萬元,支持20個上規模、帶動農戶多的養殖業小區開展良種引進、標準化建設和畜禽疫病防治。大力發展奶業和蜂業。加強動物疫病防治,保障養殖業健康發展。
3、加快培育特色農業。在全市農村開展“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帶動”活動,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培育蔬菜、滁菊、苗木花卉、草坪、茶葉、水果等特色農產品,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發展農家樂等休閑、旅游農業,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專業鄉鎮、專業村。20*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20萬元支持10個有一定產業基礎和工作基礎的村開展“一村一品”創建活動。
4、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強農村能源建設,積極利用國債項目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沼氣工程。加強農村能源綜合利用,積極探索推進生物質產業發展。繼續實施好退耕還林工程和長江、淮河防護林工程,加快村莊綠化和宜林地綠化,逐步加大對生態公益林的扶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對在農村地區建立的企業要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政策,減少農村面源污染,防止污染企業向農村擴散。
5、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大力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盡快實現農產品加工業跨越式發展。積極利用國家重點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規劃建設*市農產品加工園區,引導大中型企業投資開展農產品加工。加強農業招商引資,爭取每年引進一批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對新辦和引進的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執行市級龍頭企業享受的用地、用電、用水等各項優惠政策。加強與外地大中型農產品加工企業的合作,鼓勵和支持外地農產品加工企業到我市建立專業生產基地。
二、大力發展現代經營形式,提高農業整體素質
1、深入開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力提升活動。從20*年起,在全市省、市級龍頭企業中深入開展“512”龍頭企業實力提升活動,采取有效措施幫扶和支持龍頭企業,爭取“十一五”期間,全市年營銷收入達10億元的龍頭企業達5個以上,年營銷收入達5億元的龍頭企業達10個以上,年營銷收入達1億元的龍頭企業達20個以上,爭創國家級龍頭企業。認真利用好省、市對龍頭企業的貼息政策,扶持龍頭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開展技術改造、提高經營水平。20*年起,市財政在20*年基礎上每年增加40萬元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技改貸款貼息。對本地工商企業新成立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和招商引資引進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固定投資額達2000萬元以上的,可以直接列入市級龍頭企業,符合條件的優先申報省級龍頭企業。
2、深入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建活動。認真宣傳貫徹落實《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在全市深入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建活動,積極引導基層和農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農產品行業協會。認真做好《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學習和培訓工作,市培訓到縣和重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重點鄉鎮,縣(市、區)培訓到鄉鎮、村,今年內實現每個鄉鎮培訓一名指導人員、每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培訓一名經營管理人員。市級專項扶持資金要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重點,每年扶持20-30個制度健全、運作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典型示范效應。
3、深入開展農產品品牌創建活動。積極引導和繼續支持企業、基層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申報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國家名牌農產品、省名牌農產品、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等。支持本地農產品拓展外地市場。20*年起,組織實施“市名優農產品進超市工程”,市財政每年安排50萬元,支持10-15個擁有無公害
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國家名牌農產品、省名牌農產品、證明商標、地理標志的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將產品打入大型超市。
4、深入開展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創建活動。圍繞農業優勢和主導產業,引導龍頭企業與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實行訂單生產,按照“一個產業、一片基地、一批龍頭企業、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一套工作班子”的模式,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生產技術規范、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購銷合作,建設穩定的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推進農產品規模化、標準化、區域化生產。市本級每年重點抓20個示范性生產基地建設,各縣(市、區)要加強產業規劃,逐步推行基地化的生產發展模式。
5、深入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活動。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加強農業投入品源頭整治。深入開展農資打假護農專項治理行動和放心農資下鄉進村活動,嚴格農藥、獸藥、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的監管,嚴防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獸藥或其他化學物質進入農產品生產經營環節,嚴厲打擊非法經營和添加有害化學物質行為。強化農產品生產流通各環節的追溯管理和監督檢查,開展農產品產地檢測和市場監測,逐步擴大例行監測范圍,推進全程監管。加強執法檢查和監督抽查,及時消除農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堅持生豬定點屠宰制度。及時監測信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透明度。
三、加強發展現代農業的支持服務體系建設,促進現代農業健康發展
1、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繼續實施農業技術進村入戶工程,把實用農業技術送到農民手中。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要求,加大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力度,合理布局國家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穩定人員,加強管理,推行績效掛鉤,實行嚴格考核,有效發揮其主導和帶動作用。積極培育多元化服務組織,鼓勵農業科研單位、教育機構、涉農企業、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中介組織等參與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逐步構建起以國家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為主導,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為基礎,農業科研、教育等單位和涉農企業廣泛參與,分工協作、服務到位、充滿活力的多元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按照省統一部署,穩步推進畜牧獸醫體制改革,促進畜牧業健康發展。
2、加強農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建設。建設農業信息“三電合一”項目,組建市農業信息中心,繼續開展農技服務“110”活動,創建農業信息“移動通訊廣播”,開通12316專家熱線和農業信息視頻點播等,拓展農業信息服務平臺。
3、加強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建設。充分利用好農機補貼政策,改善農機裝備結構,發展符合*實際的農業作業機械。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兩深一精”、秸稈還田等農機化技術,市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支持農機技術推廣和農機化試驗示范基地建設。加強培育農機綜合服務組織和農機作業大戶,推進農機作業的市場化和產業化。加強農機監理工作,開展“平安農機”活動,保障生產安全。
4、加強農村政策服務體系建設。不折不扣地落實好各項惠農富民政策,確保各項補貼和實惠真正落到農民手中。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20*年各縣(市、區)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承包經營權證書發放率必須達到98%以上。適應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規模經營的要求,指導農村土地依法、自愿、有償流轉。各縣(市、區)和有關部門要嚴格執行涉農收費、一事一議和農民補貼政策,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堅決防止農民負擔出現問題。積極開展鄉村債務清理和化解工作,加強村級財務管理,堅決防止新債務發生。
5、加強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推進農村商品流通和市場體系創新,供銷、農技、糧食、郵政等現有流通資源要積極發展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流通方式。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鼓勵創辦農家店。積極爭取省有關政策建設省級標準化農產品批發市場。加強*名優農產品對外展示展銷活動,努力拓寬*農產品外銷綠色通道。
6、加強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建設。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不斷擴大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陽光工程”實施規模。進一步充實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完善培訓機制。引導鼓勵用工單位和培訓機構簽定培訓訂單,開展對口定向培訓。全面推行培訓券制度,農民憑券培訓,培訓機構憑券領取財政補助資金。各級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強對外出務工農民的跟蹤服務,有效保護外出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培養新型農民。各縣(市、區)要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普遍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把有志于農業生產的農民培養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者。今年起,由市教育局會同市農委在農村職業中學中開展農業繼續教育試點,在畢業離校前組織開展一定學時的農業生產理論和技術學習,取得經驗后逐步推開。繼續培育扶持農村致富帶頭人。鼓勵引導農村種養能手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鼓勵農村致富帶頭人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創辦現代農業企業。
7、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不懈地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繼續開展大中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積極爭取上級項目資金開展灌區配套和改造。引導農民通過“一事一議”等方式籌資籌勞,開展直接受益的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改善農業灌溉條件。鼓勵農民成立用水戶協會等組織,參與灌溉管理。堅持“四把”總體思路,繼續推進江淮分水嶺
綜合治理開發,改善分水嶺地區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安全衛生飲用水實施進度,爭取20*年解決15萬人的安全飲用水問題,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發展自來水。加強農村道路建設。繼續實施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在“十一五”期間基本實現村村通公路。逐步推行農村客運站點。大力培育農村重點城鎮,實施鄉村清潔工程,加強村鎮規劃和治理,繼續推進鄉村“四清四改”,改善村鎮人居環境。
四、堅持統籌城鄉發展,切實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加強對農村工作的領導,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抓“三農”工作,各級黨委要有負責同志分管“三農”工作,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把農村工作切實抓緊抓好。
1、繼續推進新農村建設“百村十鎮”示范工程。以生產發展為重點,以產業富民、舊村整治、新村改造為著力點,堅持指導員、聯系幫扶、考核獎懲制度,繼續試點示范延伸,探索建立村莊長效管理機制,鞏固建設成果。
2、千方百計加大對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投入。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繼續執行市、縣已經出臺的財政支農政策,市、縣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高于上年。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市有關部門和各縣(市、區)要把農業招商引資作為重點招商領域,在引進大中型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上取得突破,由市招商局會同農委建立農業招商引資考核制度。加強農業項目爭取與建設,努力保持爭取的農業項目資金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深入開展全民創業活動,鼓勵工商資本、外地資本和民間資本投資發展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積極引導在外有成的*人士回鄉創業。
3、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試點,以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以“一個轉變、三個建立、一個改進”(即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建立農村基層管理新體制,建立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新機制,建立“三農”社會化服務新體系,改進農村工作考核評價辦法)為方向,探索建立農村基層工作新機制。在鄉鎮全面推行為民服務全程制。合理調整鄉鎮區劃,按照省規定的鄉鎮區劃標準,逐步完成鄉鎮區劃調整任務。穩步推進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水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
4、加快發展農村社會事業。繼續加強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在兩年內消除農村中小學危房。加強農村中小學規劃布局調整的領導,進一步優化農村教育資源,推進教育均衡發展。增加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鄉村衛生機構建設、農村衛生綜合服務三項工程,提高農村衛生服務水平。20*年在除瑯琊區外的7個縣(市、區)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年普及到全市農村。市衛生局要組織市、縣兩級國有醫院全面開展醫療結對幫扶活動,每個醫院聯系幫扶2-3個偏遠落后地區鄉鎮衛生院。加強農村計劃生育工作,全面推行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補助政策,保持農村低生育水平。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大力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2131”工程,鄉鎮要逐步普及有線電視。深入開展平安農村建設,加強農村法制教育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妥善解決農村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進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
5、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民主建設。深入開展農村黨的建設“三級聯創”活動,配好鄉村黨組織班子。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黨風廉政教育和知識教育,提高農村基層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繼續實施“雙培雙帶”工程,努力提高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本領。進一步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機制,完善村務公開制度,促進農村基層民主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