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加強農業生產管理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當前,各地正在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努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穩定,在這樣的形勢下,穩定農業這一基礎,促進農民增收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意見》(國發〔2009〕25號)精神,日前浙江省人民政府出臺了《關于當前穩定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若干意見》(浙政發〔2009〕39號),提出了以下意見:
一、切實抓好當前農業生產
(一)切實抓好糧食等農作物生產。認真落實和深入宣傳各級糧食生產扶持政策,引導農民多種晚稻。組織基層干部和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指導農民抓好田間管理,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病蟲統防統治等節本增效技術,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努力實現糧食擴面增產。積極推進秋冬季農業綜合開發,發展多種經營。同時,要抓好蔬菜、果品、茶葉、食用菌、竹筍、中藥材、蠶桑、花卉苗木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努力奪取農業豐收。
(二)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深入實施畜牧業“西進東擴”發展戰略,穩定生豬生產,發展特色養殖,優化畜牧業區域布局與產業結構。按照農牧結合、資源循環、養殖健康、節約高效的要求,推進畜禽規模養殖場和生態養殖小區建設。各地要將畜禽規模場、養殖小區建設納入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統籌落實畜牧業生產用地。省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資金扶持標準化、生態化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支持溫麗臺地區和山區、海島發展特色畜牧業。
(三)積極發展生態林業和生態漁業。大力推進“山上浙江”建設,實施浙江省現代農業——竹(干果、油茶)產業生產發展項目,加快發展高效生態林業。以生態、安全、優質、高效為目標,實施“生態強漁富民行動計劃”和“漁業資源保護和增殖行動計劃”,提升水產品品質。推進水產養殖塘標準化建設,加快發展設施漁業。支持發展淺海養殖和稻田養魚等生態特色養殖。
二、抓緊實施農產品品質提升工程
(一)抓緊制訂農產品品質提升規劃。各地要認真分析現有農業主導產業,明確發展定位。對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要抓緊研究制訂品質提升規劃和品種、品質、種養技術、加工等提升措施。認真落實柑桔、油茶等品質提升的政策。
(二)深入實施種子種苗工程。組織開展主要農產品良種應用情況調查,推出一批良種目錄,并組織好種子種苗供應。繼續支持引進、推廣、選育優良品種,抓好地方特色優良品種保護和開發利用。以果品、蔬菜、茶葉、食用菌、畜禽、花卉、林木、水產養殖等為重點,深入實施種子種苗工程,提高優良品種覆蓋率。省財政繼續安排專項資金,重點用于主導產業優良品種的引進、繁育、推廣。
(三)強化科技支撐。進一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圍繞做大農業高科技產業和做強傳統農業主導產業,創建一批產學研結合的科技創新團隊,加快實施農業科技重大專項,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大力推廣農牧結合、“千斤糧萬元錢”、“稻魚共生”等新型種養模式,努力擴大應用面。強化農技推廣責任制度建設,扎實推進基層農技推廣、動植物防疫、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隊伍“三位一體”試點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業公共服務體系。
(四)提升農業設施裝備水平。各地要進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利用低丘緩坡、灘涂以及地力難以提升的標準農田發展設施農業,提高土地產出率。支持引進國外先進設施、實用技術和管理經驗,以水果、蔬菜、茶葉、食用菌、花卉、畜禽和水產養殖等為重點,加快推進省級國際先進農業技術實驗園建設。推廣應用節水灌溉技術,深入實施“百萬畝噴微灌工程”。加快開展以竹林為主的山地設施林業建設步伐。實施百萬畝生態型水產養殖塘標準化建設工程,推廣生態養殖、生態修復技術,逐步將相關設施裝備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
(五)積極培育優質農產品品牌。抓緊制定實施新一輪特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特色優勢產業強縣強鎮(鄉)。通過建設示范區、加強宣傳引導和技術指導等途徑,加快推進標準化生產,擴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生產。整合農產品品牌資源,加強品牌培育、宣傳和營銷,形成優質優價的導向機制。
三、切實加強農產品營銷工作
(一)抓好主要農產品收購。認真落實國家稻谷最低收購價、油菜籽托市和入市收購等政策,有關部門要加強監管,防止發生壓級壓價等損害農民利益的行為。及時做好訂單糧食的收儲和獎勵政策兌現工作。認真落實食用油儲備規模,地方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直接入市收購油菜籽的,收購價格不得低于國家規定的托市收購價格。鼓勵千鎮連鎖超市開展農產品收購服務。建立多元化的蠶繭收購體制,完善產銷一體化的經營機制。
(二)加強農產品市場預警和調控。加強農產品產銷動態和價格信息監測,及時預警信息。繼續實施奶粉臨時收儲政策,適度擴大國產奶粉收儲規模,國家原料奶收購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期限延長至2009年12月底。各地要采取有效措施,積極引導和支持牛奶加工企業收購原料奶,防止發生“倒奶殺牛”現象。
(三)積極開拓農產品市場。加快培育以經紀人為主的農產品購銷網絡,鼓勵經紀人組建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鼓勵發展農產品物流配送、連鎖經營,多渠道促進農產品銷售。城市農貿市場要專門開辟農民專業合作社直銷窗口,以優惠價格提供給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推進鮮活農產品“超市+基地”的供應鏈模式,引導大型連鎖超市直接與鮮活農產品產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大戶對接。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產銷對接活動,深入開展農民信箱“每日一助”活動,積極探索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模式。繼續辦好省農博會、浙江名特優農產品上海展銷會、森林產品博覽會和農民信箱“網上農博會”等展會,支持重點外向型企業參加境外食品展示展銷活動,拓展農產品市場。2009年,對參加境外農產品展覽和專場推介活動的,攤位費、公共布展費繼續給予70%的財政補助,其中對省商務廳組織的重點展會攤位費給予全額資助,對參展人員經費按不同參展地域給予適當補助。
(四)優化農產品營銷環境。加強農產品市場建設,對國家開展的“雙百市場工程”,要制定配套政策并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培育我省20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20家大型農產品流通企業。進一步優化出口農產品檢驗檢疫、口岸通關程序,繼續按照國家政策減免農產品出口檢驗檢疫費,發揮區域檢驗檢疫機構合作機制作用,推進相關農產品出口信息的共享和互認。鼓勵農產品出口企業投保出口信用保險,2009年省級外經貿企業支出保費由省外貿出口發展基金給予50%的資助,市縣外經貿企業給予10%的資助。及時、規范、客觀、公正地向社會食品質量檢驗信息,避免炒作農產品質量個案問題,營造良好的農產品營銷環境。
四、努力增加“三農”投入
(一)認真落實支農惠農政策。認真落實糧食生產、農產品基地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燃油補貼等政策。對已經明確的政策性支農資金,要盡早下達到戶、到項目。對農業機械、設施農業等,可預下達次年度扶持項目,動員農民群眾先投資。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強涉農負擔年度專項考核,對農民負擔較重、問題突出、涉及農民負擔信訪較多的地方實行農民負擔綜合治理,確保農民負擔持續減輕不反彈。同時要落實好醫療、養老、教育等改善民生的相關政策。財政等相關部門要加強督查,確保補貼政策公開透明運行、資金及時兌現到戶。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各類金融機構要加大對農業開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信貸支持力度,盡可能擴大授信額度,簡化審批程序,實施利率優惠。要積極支持農業龍頭企業農產品收購、加工和優勢農產品出口。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對信用記錄好、暫時出現經營或財務困難的農業龍頭企業,在貸款展期、續貸和項目貸款寬限期等方面繼續給予支持。探索開展農業設施大棚等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抵押貸款和海域使用權、股權、無形資產質押貸款及農房抵押貸款等抵質押方式創新,擴大農村抵押物范圍,拓寬支農融資渠道。各級政府要積極創造條件,全面推行省農信聯社開發的“一次授信、循環使用”的豐收小額貸款卡,同時要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扎實抓好信用戶、信用村(社區)、信用鄉(鎮、街道)的評定工作,夯實豐收小額貸款卡發行基礎,擴大“三農”金融服務惠及面。
五、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創業就業
(一)因地制宜發展“農家樂”等鄉村旅游業。堅持發展、規范、提升并舉,幫助具備條件的村發展鄉村旅游業及相關配套產業,加強從業人員培訓,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加強精品旅游線路的宣傳和推介,并借助旅游、工會渠道,加大與城市社區的對接,引導城市居民到農村休閑度假、消費。允許將收費低于政府定點采購標準的“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園),優先列入政府會議采購定點,引導政府部門把小型會議放到農村去開,鼓勵機關干部在出差期間到“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園)住宿。
(二)大力發展來料加工業。加強政策引導和信息對接,大力培育和扶持來料加工經紀人、專業村、重點企業,動員企業將合適的產品或生產環節向家庭擴散和延伸,幫助農民就地就業增收。
(三)切實抓好農村扶貧開發。深入實施“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加大對低收入農戶產業開發、培訓就業、下山搬遷的扶持力度。認真落實扶貧小額信貸政策,加快推進村級資金互助組織試點。鼓勵欠發達地區農民從事來料加工業,拓寬低收入農戶就業增收渠道。積極引導農村婦女從事家政服務。深入實施“山海協作工程”,有關單位要加大對結對幫扶地區的產業開發扶持力度,增強“造血”功能,促進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
(四)落實農民就業創業政策。認真貫徹《國務院關于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就業工作的通知》(國發〔2009〕4號)精神,落實和完善促進農民就業的政策,落實城鄉企業減負穩崗措施以及下崗失業人員、在崗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補貼等政策,促進農民就業。同時,要在貸款、稅費減免、工商登記、信息咨詢、技術供給、業務輔導等方面支持農民創業。充分開發利用政府、集體掌握的就業資源,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項目以及集體物業管理,應盡可能多安排當地農民就業。
(五)繼續抓好農民培訓工作。加大對農民轉移就業特別是農民工返鄉再就業技能培訓的投入,鼓勵和支持各類培訓機構根據農民意愿,開展訂單培訓和定向培訓,提高農民就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六)加強農民就業服務。繼續抓好信息對接、政策咨詢、勞動力交流等一條龍式農民就業服務。辦好浙江農民信箱“就業信息專場”,各地要落實責任部門,組織采集企業最新的招聘用工信息,組織動員基層干部進村入戶,開展農民就業需求調查。農民就業指導服務部門要定期收集和編輯招聘信息,及時更新信息,確保真實有效;農業部門要組織村級信息員上門為未開通浙江農民信箱的農戶提供信息服務,促進農村勞動力供需對接。
六、深入推進農村經營機制創新
(一)積極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各地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認真研究促進土地流轉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離鄉農民和兼業農戶以轉包、出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鼓勵以土地經營權作價出資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加強土地流轉指導、管理和服務,培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價格形成機制。加快建設土地承包流轉信息平臺和糾紛仲裁機構,妥善解決農村土地承包和流轉糾紛。認真落實土地流轉配套用地政策,促進規模經營。
(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引導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抓住有利時機,引進國外先進加工設備,推進農產品加工技術改造。省級農業產業化資金等專項資金要對農產品加工企業進行重點支持。繼續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規范化建設與再合作,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引導和支持務工返鄉農民、大中專畢業生通過土地流轉等途徑成為新型農業主體。積極引導工商企業、民營資本投資發展農業。
(三)積極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和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產品基地開發,發展“訂單農業”,加快形成規模化家庭經營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積極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興辦農產品加工和物流企業,特別是要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成為與生產者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服務組織和農業經營者。完善和創新農民專業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等“多位一體”合作機制。
(四)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鞏固完善主體改革成果,通過均股均利等方式,進一步落實山林產權。加快推進林權抵押貸款,落實財政貼息政策。開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建立森林可持續經營管理的新體系。
七、加快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康莊工程、強塘固房、千萬農民飲用水、萬里清水河道、標準農田質量提升、農業綜合開發、標準漁港、標準魚塘以及動物防疫工程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引導農民科學建房,擴大農村內需,拓寬農民就業增收渠道。結合實施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和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連片規模經營、基礎設施完善的糧食功能區,穩步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繼續加強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切實抓好村莊綠化、沿海(長江)防護林體系、生物防火林帶建設,加強林區作業道特別是竹林道建設,改善林業生態和生產條件。對一些生產上急需、從長遠看必須建設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等項目,要抓住當前原材料價格較低的有利時機,盡早建設。
八、認真落實農業防災減災措施
周密部署防汛防臺抗旱工作,科學調度水利工程,確保安全度汛。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工作,完善重大動物疫病、農業生物災害應急預案以及種子、農藥、化肥等儲備制度,嚴密防控重大動植物疫情。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抓好漁業安全生產工作,加快建設海洋漁船安全救助信息系統,加強對各類漁船特別是遠洋漁船的安全檢測和管理。積極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和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提高農戶抗風險能力。
九、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
保障農業穩定發展,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事關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各地、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并作為“保增長、抓轉型、重民生、促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列入各級政府和部門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突出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認真研究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狠抓責任和工作落實,特別是農民增收困難的欠發達地區更要加大工作力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為我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