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漁業局海洋旅游產業規劃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屬各單位:
“*”期間,特別是20*年全市海洋旅游發展工作會議以來,我市旅游業步入了快速發展的軌道,已成為我市海洋經濟的支柱產業。當前,我市旅游業已進入了新一輪發展階段,2009年大陸連島工程的貫通和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將為加快我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為有利的時機。為適應形勢發展,抓住大好機遇,進一步推進海洋旅游強市建設,我市編制完成了《*市海洋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以下簡稱《總體規劃》)。《總體規劃》起點高,依據充分,目標明確,市場定位準確,空間布局合理,對*旅游業發展有很強的指導性。為認真貫徹實施《總體規劃》,要求各級、各有關部門緊緊圍繞《總體規劃》,突出“海”、“佛”兩個主題,抓住“建設”、“管理”、“營銷”三個重點,實施精品戰略,創新發展舉措,強化興旅合力,把*建設成為最宜人居的海洋休閑旅游目的地。今后五年,要著力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加快旅游精品項目建設
旅游精品項目是旅游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深入挖掘我市獨特而豐富的海洋和佛教文化旅游資源,大力發展海洋旅游,鞏固提升佛教文化旅游,加快建設一批精品項目,從整體上提升*旅游實力。
(一)積極發展大眾海釣游項目。重點建設大眾化游客岸釣基地,完成泗礁島、白沙島、朱家尖島、桃花島、秀山島等區域一期釣場建設,啟動*東部島嶼、*涂東部島嶼和*島、*島、*湖島等區域二期釣場建設。在雙轉漁民中,組織培訓一批導釣隊伍,建立釣訊信息系統,開發一批島礁景點,使海釣成為縮短旅游淡季、延長游客逗留時間的有效載體。通過舉辦國內外專業海釣賽事等活動,打響*海釣品牌。海洋漁業等部門要采取設置人工魚礁、擴大魚苗增殖放流、加強海釣海域管理等措施,建設海洋牧場,確保有魚可釣,促進海釣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打響做大海鮮美食游項目。充分發揮*海鮮的品牌效應,做大海鮮餐飲文章。培育海鮮餐飲品牌,研究編制*特色海鮮菜譜,開發保健養身的海鮮菜系和旅游食品。扶持餐飲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提高海鮮烹飪技術和餐飲管理服務水平。挖掘*海鮮餐飲文化內涵,通過舉辦中國海鮮大餐爭霸賽、海鮮美食論壇等多種載體,進一步擴大*海鮮美食影響力。積極建設海邊、海上、漁村、漁港、漁家海鮮餐飲場所,選擇在合適的地方吃海鮮。進一步打響沈家門夜排擋品牌,改造提升*、*高亭、*菜園等現有的海鮮夜排檔,加快推進魯家峙海鮮美食城等項目建設。在朱家尖島、*島、泗礁島等選擇一批漁文化濃郁的漁村,建造漁村海鮮品嘗點。
(三)加快推進度假會展游項目。加快濱海度假區項目進程。抓緊建設一批大型度假區,建成朱家尖東沙、桃花塔灣、泗礁基湖和南長涂、徐公島、雙合、秀山等度假中心,啟動其他度假旅游區和生態旅游區相關項目。精心建設一批私密型度假村和會所,爭取在朱家尖、桃花、大衢、秀山和*等地引進若干個項目。開發建設朱家尖羊峙山島、西峰島、桃花懸鵓鴣島、*山豁沙山島、長涂南圓山島、大西寨島等會所島嶼。加大海景房產開發力度,完成秀山光大項目,啟動朱家尖、桃花、泗礁、*和*等島沿海緩坡海景房產項目。加緊商務會展設施建設,按照合理布局、適度超前要求,適時建造會展中心;在泗礁、朱家尖、桃花、秀山等島形成濱海會議區。策劃和實施“船”、“漁”、“佛”三大專業博覽會,通過舉辦各類交易會、博覽會推動會展旅游。
(四)深度開發海洋文化游項目。整編排練有濃郁*地方特色的一、二臺海洋文化大戲與一批精致的小戲,充實旅游區文藝表演內容,豐富游客的娛樂節目。進一步挖掘海洋民俗文化內涵,在開發*鑼鼓、*祭海等項目基礎上,推陳出新,推出漁歌、佛歌和軍歌系列產品,編撰*文化旅游系列叢書,創作、策劃“漁港秀”等富有*風情的項目,豐富旅游娛樂產品,擴大當地旅游吸引力。開發文化主題旅游島,總結借鑒“佛島”*山的成功經驗,打造“沙島”朱家尖、“俠島”桃花、“漁島”*、“泥島”秀山等一系列品牌島嶼,使文化意義上的*群島與地理意義上的*群島相互映襯,形成旅游意義上的“*群島”品牌。提升現有的各類博物館,完善旅游功能,豐富互動性和娛樂性活動項目。根據資源特色,新建跨海橋梁博物館、*山佛教博物館等一批專題博物館,建設*“里斯本丸”紀念館,提升鴉片戰爭紀念館。策劃開發船舶工業、港口物流等海洋特色產業與海洋文化融合的新興旅游項目。
(五)大力打造群島海上游項目。積極引導*旅游從“島上游”向“海上游”發展,大力打造海上旅游精品。適時啟動郵輪、游船項目,在經營模式上,采取市場化運作;在線路安排上,圍繞*群島環游,充分展現群島風光。同時,根據市場需求,開發特色區域的環游線路,重點開發*列島、*山周邊區域、*“金三角”、*東部島礁、*本島南部島嶼等“短、精、特”環游線路。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國際郵輪靠泊*,逐步開辟穩定的國際郵輪航線,爭取成為國際郵輪靠泊點。合理布局游艇旅游項目,重點推進朱家尖島、桃花島、魯家峙島、鳳凰島和大衢島等游艇基地建設,并帶動游艇制造、維修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六)不斷提升漁農家樂游項目。加強對漁農家樂的指導,增強其差異性,盡快形成若干家有一定規模和特色的精品漁農家樂。進一步加強對漁農家樂項目從業人員的培訓,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實行漁農家樂星級評定制度,不斷提升檔次。抓緊出臺相關政策,規范和鼓勵發展“漁家樂”休閑船只,完善相關配套設施。進一步拓展“漁家樂”內涵,將其開發成為集漁村觀光、捕撈體驗、海鮮品嘗、文化享受等于一體的綜合性休閑旅游項目。努力增加“農家樂”的地方特色,發掘一批具有“石墻青瓦”等典型海島特征及濃郁漁農村特色的民宅群或村落,進行保護性開發,豐富休閑旅游內容,重點推介開發**、*,**、**、**和*等地的項目。
(七)精心推出佛教體驗游項目。佛教體驗是發揮佛教文化積極作用,滿足現代人修身養性、感知禮佛的需要。佛教體驗游項目分為住寺體驗與不住寺體驗。住寺體驗要選擇若干寺院,推出“三日出家”、“五日出家”、“七日出家”等形式,讓游客與僧尼同步生活、修行。不住寺體驗要推出坐禪、聽經、看經、抄經、食素等活動。開放若干寺院,讓游客與僧尼一同坐禪,或在騰空的庵堂中專門開設禪庵、禪堂;在現有*山雙泉庵講經點的基礎上適當增加講經場所,同時要加快建設寶陀講寺,爭取20*年建成開展講經活動,定期邀請高僧大德講解佛經,向僧眾和游客開放;把福泉庵建成*山佛教圖書館(藏經庵),充實佛經典藏,供全山僧眾借閱,并向游客開放,同時推出抄經活動;利用騰空的庵堂等合適場所,在三年內,由僧俗兩方各建一座有一定規模、檔次、開放的素齋館,宣揚素食文化。
(八)系統拓展佛教文化游項目。建造“不肯去觀音號”游船,以*山為中心,開發環蓮花洋朝佛之旅、*群島朝佛之旅、佛法東傳之旅等專題性項目,以此帶動朱家尖、白沙、葫蘆、桃花等周邊島嶼的旅游開發,提高摩星山、觀音山、大悲山、安期峰的佛教知名度,拓展日本、韓國等入境游渠道。建成中國佛學院教育學院,提升*山佛學教育的檔次和對外佛學交流的水準,并積極開展佛教修學游項目。建成*山世界佛教文化交流中心,同時推出全面詮釋觀音文化的大型文藝演出節目,提高*山游客的夜間娛樂生活質量。朱家尖觀音文化苑要利用*山的輻射效應,在現有基礎上充實內容,提升檔次。繼續辦好“*群島?中國*山南海觀音文化節”,并把其中佛教用品博覽會逐步辦成單獨的大型專業博覽會。在曇花庵原址上建成*山佛教博物館。進一步加快舊庵堂騰空、修復速度,利用騰空庵堂啟動建設*山佛教音樂館、禪茶館、佛香藝術館、*山宣言會館等一批佛教文化場所,整修妙莊嚴路古香道,建設妙莊嚴路碑林、雕塑群,提升*山佛教文化內涵。加快改造大乘庵,同時整治周邊環境。開發達摩峰新景點,啟動建設*山旅游紀念品市場。
二、推進“*群島”品牌營銷
旅游業是“注意力”產業。要圍繞“*群島”品牌,不斷加大營銷力度,積極開拓客源市場,努力推進區域合作,進一步提升整體形象,提高*群島知名度。
(一)形成整體營銷合力。按照政府主導、區域合作、上下聯動原則,整合全市營銷資源,建立包括統一的形象標識、注冊商標、宣傳口號等內容的“*群島”品牌營銷體系,加強對*旅游整體形象的包裝、策劃和宣傳,通過政府推動形象宣傳、企業開展產品促銷等手段,形成良性互動的旅游營銷局面。
(二)拓展重點目標市場。境內市場,主攻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鞏固并擴大閩南市場;境外市場,主攻港澳臺地區,積極開拓日韓、東南亞國家旅游市場。在擴大游客總量的同時,著力調整客源結構,大力發展高端客戶游和入境游,重點是閩南和江浙滬區域現有的入境游客、在華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員以及在*維修外輪上的國際海員。緊緊抓住世博會在上海舉辦的機遇,加強與上海各有關方面的聯系和銜接,加大市場營銷力度。
(三)整合旅游節慶活動。圍繞*旅游“海”、“佛”文章,把全市節慶活動整合為佛教文化和海洋文化兩大品牌。海洋文化節慶要整合中國國際沙雕節、海鮮美食節、海洋文化節、金庸武俠文化節、民間民俗大會、貽貝節等活動,按照承辦主體不變、節慶內容有機、活動時間有序的原則,共同演繹海洋文化旅游主題。佛教文化節慶,以觀音文化節為代表,整合三大觀音香會期和“*山之春”等節事活動,進一步提升佛教文化影響力和游客參與度。
(四)創新市場營銷方式。充分發揮縣(區)、景點景區、旅游企業主體作用,開展針對性的目標市場營銷。對單體產品的目標市場,采取面向特定客源、長短線相結合的營銷模式。加大網絡營銷力度,充分發揮旅游信息網的作用,加快建設*旅游目的地營銷系統,大力發展旅游電子商務,構建旅游信息平臺,并積極融入“長三角國際旅游網”等大型商務旅游網。
三、加強旅游目的地管理
加強旅游目的地管理,是推進旅游業健康有序發展的關鍵。要把旅游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在旅游基礎建設、市場運作、環境改善等各方面,與相關產業有機銜接;在產業布局、項目開發時要考慮旅游功能,充實旅游內容,做到統籌安排,協調發展。
(一)著手建設各級旅游門戶。旅游門戶代表地方形象,必須精心策劃、精雕細琢。重點建設小洋山、朱家尖、*山、金塘(連島大橋入口)等一級門戶和*城區、新城、沈家門、雙合、三江?西碼頭、臺門等二級門戶。近期要抓緊規劃建設蜈蚣峙、*城區、新城、沈家門、三江?西碼頭五大門戶,以應對“大橋效應”。各級門戶建設要充分利用現有設施,增加旅游服務功能,提升服務管理水平,努力構建全市旅游集散網絡,形成現代化水平的旅游服務體系。加強連島大橋及其接線公路沿線的環境景觀建設。
(二)大力提升海陸旅游交通。提高旅游交通的運力與舒適度,并盡快由運力保障型向舒適快捷型發展。海上旅游交通要重點提升三江?西碼頭至小洋山,蜈蚣峙、桃花至*山,桃花、*、*、*至沈家門,三江、高亭至秀山,*至郭巨,白沙至朱家尖,泗礁至*、*的運力與舒適度。陸上旅游交通重點要提升*本島、*本島、秀山島、桃花島、泗礁島等主要旅游島嶼的運力與舒適度。加快構建暢通高效的海陸空聯運網絡。
(三)切實改善旅游接待條件。堅持“抓兩頭、促中間”,穩步推進高星級酒店建設,力爭到2011年高星級酒店達到15家。大力發展家庭旅館,以此幫助漁農民拓寬就業門路、增加收入;規范家庭旅館建設,提升檔次,充分體現當地風土人情,使之成為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加強對社會飯店的管理,促進其向規范化發展。
(四)不斷擴大旅游購物消費。加大旅游商品開發力度,初步形成“魚”、“船”、“佛”三大品牌系列,并向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開發多渠道銷售體系,精心策劃、營銷。加快旅游購物市場建設,在交通集散地、各旅游景區,設置旅游購物場所;在一定區域內集中性建設大規模旅游購物商場、商業特色街,提高旅游購物在旅游總收入中的比重。
(五)逐步完善旅游娛樂設施。鼓勵發展旅游娛樂業,重點建設飯店娛樂設施、旅游區娛樂設施和城市社會娛樂設施,規劃建設多功能專業娛樂中心。重視打造旅游娛樂項目品牌,提高旅游娛樂消費和旅游區經濟效益。加強娛樂行業的管理,規范娛樂市場經營。
(六)加緊構建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統。推動旅游數字化工程,建立集旅游信息庫、旅游目的地管理和營銷系統于一體的旅游信息中心,建設旅游信息網站、旅游電子商務、“數字景區”,進一步完善衛星賬戶。健全導引標識系統,完善全市各旅游區服務標識,在各交通線路、站點健全旅游景區指向路牌,及時更新和完善旅游地圖、公共服務場所指示牌。加大對外形象標識宣傳力度,在上海等主要客源地、高速公路等主要入境交通干道,設立宣傳*旅游形象的戶外廣告牌。
(七)建立旅游發展區。按照著眼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適宜區域劃定旅游發展區。發展區在土地、海域、岸線的利用,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的配置,環境、社會的管理等方面,要服從旅游發展的需要,以旅游產業為核心進行規劃建設和管理。發展區范圍為:*山(朱家尖)、*列島兩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桃花島兩個省級風景名勝區,以及*南部諸島、五峙山島及其周邊一定范圍海域,**諸島、白沙島、葫蘆島、西峰島、梅散列島及其周邊一定范圍海域,*島、*、*島、*島東部沿海一定區域及其周邊一定范圍海域,*川湖列島、三星列島、*涂島以東各島及其周邊一定范圍海域,秀山島東部沿海一定區域及其周邊一定范圍海域。
四、強化旅游發展保障
構建完善的保障體系,強化各項保障措施的落實到位,是促進海洋旅游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要進一步加強領導,完善投入機制,大力培養旅游人才,營造合力興旅的良好氛圍。
(一)切實加強領導。健全旅游工作領導機制。*市旅游管理委員會作為指導和協調全市旅游發展的領導機構,要明確人員,抓緊啟動運作。市旅管委主任由市長擔任,副主任由主管旅游的副市長擔任,成員由各縣(區)政府及市級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市旅管委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市旅游局,辦公室主任由市旅游局局長兼任。市旅管委的主要職責是提出并負責實施全市旅游發展的規劃與政策,協調重點旅游項目開發、旅游環境建設等重大問題,審核全市旅游發展區內項目開發,對各有關部門推進旅游工作的情況實行考核等。市旅管委實行定期例會制度,及時研究、部署旅游工作。各級黨委、政府要把發展旅游經濟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加強領導,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旅游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定期研究部署旅游工作,及時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把發展旅游業的各項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大政策引導和扶持力度。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有關加快發展海洋旅游產業的各項政策,并根據形勢變化,不斷深化完善。各有關單位要及時研究、制訂和完善支持、促進旅游產業發展,特別是新興旅游項目的政策措施。加大旅游產業的投入,擴大各級政府旅游發展資金規模,進一步健全旅游發展資金管理機制。加大對朱家尖、桃花、秀山、*、*、*等重點旅游發展區域的扶持力度。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拓寬旅游業投融資渠道,積極培育多元化投資主體,引導外商和民間資本投資旅游項目建設,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的旅游業投融資體系。招商部門要加大旅游項目招商引資力度,創新方式,拓寬渠道,積極推介旅游招商項目。對在重大旅游項目開發、旅游人才培養、入境游和主要客源地開發、市場營銷等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實行獎勵。
(三)推進人才強旅工程。把培養旅游人才納入市人才工程,堅持培養與引進并舉,數量與質量并重,構建旅游產業的人才梯隊,建設適應旅游發展需要的人才隊伍。抓好旅游教育,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實訓基地,扶持旅游專業建設。創新旅游專業招生模式,強化訂單、定向培養,擴大招生面。理順旅游用工制度,解決考證、實習等各個環節的政策問題。切實利用旅游淡季加強崗位培訓,通過專業訓練、技能比武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導游員、賓館服務人員、廚師等從業人員的素質。建立旅游人力資源信息庫,定期舉辦旅游人才招聘交流會等。加強旅游管理隊伍建設,充實加強市旅游局管理力量,各縣(區)也要加強旅游部門管理力量。
(四)營造合力興旅氛圍。樹立大旅游、大產業理念,努力調動各方力量,形成政府引導、旅游牽頭、部門配合、社會參與的大旅游發展格局。市旅游管理部門要強化對旅游產業的管理職能,發揮指導、協調、監督、服務的功能;各風景區管理部門要切實履行綜合管理職能,協調景區內各相關單位的利益關系,促進風景區向品牌化、規范化發展;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海洋旅游產業的戰略性地位和現實的綜合拉動作用,在招商引資、規劃實施、項目建設、產品開發、行業發展、旅游營銷、資金支持、人才培養、設施完善、要素配置、資源保護、環境優化、市場監管等旅游產業發展的各方面,積極發揮職能作用,給予全力支持。發揮旅游專家在制定政策、編制規劃、確定項目等方面的“智囊團”作用,進一步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充分發揮旅游各協會作用,加強旅游行業自身建設,引導、推動旅游企業增效益、創品牌。動員全社會重視、支持旅游發展,營造“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