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大春生產管理意見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屆三中全會、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九屆五次會議及市級“兩會”精神,全面落實《中共*市委關于貫徹落實黨的*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的各項目標任務,切實抓好2009年大春生產,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促進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加快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結合我市今年農業生產實際,提出全市2009年大春生產指導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屆三中全會、中央、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市委九屆五次會議精神,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省農業廳和市委提出的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的要求,堅持“三化”化“三農”、“三化”帶“三農”、“三化”服務“三農”思路,以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在穩定糧播面積的基礎上,突出區域特色,圍繞打造“四個中心”、構建“兩個平臺”,加強園區建設,優化品種結構,全面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積極開展糧食作物高產創建和間套種,提高復種指數和單產,充分挖掘農業生產綜合潛能。
(二)目標任務
大春農作物總播面積267.25萬畝,其中糧食播種面積202.32萬畝,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135.27萬畝,大春糧食總產量85萬噸;蔬菜播種面積55.66萬畝,產量107.95萬噸,總產值12.41億元;花卉園藝種植面積14萬畝,總產值23億元,其中鮮切花面積8.5萬畝,鮮切花產量40億枝;水果面積穩定在45萬畝,產量保持15萬噸。計劃種植晚秋作物81.5萬畝,晚秋作物糧食產量力爭達5萬噸以上。
二、主要措施
(一)認真落實各項支農惠政策,加強農資監管。切實抓好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購機補貼等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落實,保證各項補貼資金按時足額發放到種糧農民手中,保護和調動種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加強農資市場監管,以種子、農藥、肥料為重點,抓住春耕備耕關鍵季節,加強對農資市場的清理整頓,確保農民群眾用上放心農資.
(二)認真組織,切實抓好糧食高產創建和農作物間套種。為全面推廣糧食高產創建行動,2009年農業部和省農業廳、省科技廳安排在我市八個縣(市)區,以水稻、玉米、馬鈴薯為主的萬畝連片的高產創建示范點設立16個,作物間套種100萬畝,使糧食生產與農業結構調整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復種指數,促進農民增收。為了全面完成這兩項艱巨的工作任務,市級專門成立了糧食高產創建和農作物間套種工作領導小組及技術報務組,加強組織領導和提供技術服務,并邀請省級專家組成專家顧問組,負責對項目進行技術指導。各縣(市)區要抓緊與專家顧問組成員聯系,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盡快制定完善糧食高產創建和農作物間套種實施方案,明確責任,確保項目按質按量按時完成。
(三)繼續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加大各項科技措施配套推廣力度和良種覆蓋率,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比較效益。2009年,全市大春種植優質高效糧食作物135.27萬畝。其中:優質稻44.79萬畝,優質玉米55.48萬畝,優質食用豆及小雜糧15萬畝,優質馬鈴薯20萬畝。全市糧食優質高產良種覆蓋率達到90%以上,平均畝產增3%以上。
(四)全面提高農業科技對糧食生產的貢獻率
——大春生產中,全市組織實施糧食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160萬畝,其中:實施旱地作物抗旱節水節肥綜合配套技術推廣30萬畝、水稻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50萬畝(核心示范樣板8萬畝)、玉米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50萬畝(核心示范樣板5萬畝)、馬鈴薯高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30萬畝(核心示范樣板4萬畝);完成優質高產農作物示范樣板30萬畝(含高產創建16萬畝)、水稻壯秧劑推廣20萬畝、水稻精確定量栽培1萬畝、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12萬畝、測土配方施肥121.63萬畝、完成50個以上優質農作物新品種引進及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
——充分利用秋冬光熱資源和土地資源,加大晚秋生產,把晚秋作為一季重要作物認真抓好,在適宜區推廣種植山地早蠶豆、煙后早玉米、煙后馬鈴薯等,提高復種指數,實現我市大春生產向深度和廣度的拓展。2009年全市計劃種植晚秋作物81.5萬畝,糧食產量力爭達5萬噸以上,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進一步樹立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加快植保綜合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加強對重點病蟲監測預報,密切注意疫病的發生動態,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控制農作物重大病蟲危害,減少災害損失,病害損失率要控制在5%以內,蟲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鼠密度控制在5%以內。抓好農藥安全使用,推進植保社會化服務和社區服務,擴大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綜合技術覆蓋面。舉辦IPM農民田間學校40個。
——繼續抓好各種科技培訓工作,積極組織廣大農業科技人員進村入戶,深入生產一線蹲點,面對面開展幫助指導,搞好技術培訓,抓好示范樣板,輻射和帶動大面積生產,加強對大春作物播種、育苗、移栽、施肥、防病蟲等各個生產環節的技術服務工作,確保大春生產豐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辦夜校、培訓班、組織現場會和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扎扎實實地對農戶開展全方位的技術培訓,全面提高農民素質和生產水平。
(五)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產業
各縣(市)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設*現代都市農業的思路,圍繞建設*農產品商貿物流中心、農業科技研發中心、農產品精深加工中心、會展博覽中心的要求,結合產業園區建設,突出產業發展重點,因地制宜,培育支柱產業,創立品牌產品,逐步形成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色特產業帶。
——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晉寧、嵩明等縣(區),根據*市城鄉一體化建設規劃,滇池流域禁種禁養要求,積極做好產業調整研究和規劃,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和市場優勢,加大市場、流通、農產品精深加工、科技服務和園林園藝生產等高附加值行業建設,有步驟地組織實施。重點做好晉寧農產品精深加工園區、官渡生態農業示范博覽園區、環湖生態農業觀光園區等園區建設。
——宜良、石林、富民、嵩明等縣,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優化糧食品種、品質結構的同時,積極發展經濟效益好,市場需求大的蔬菜、花卉等經濟作物,確保我市的蔬菜、花卉優勢地位不因區域生產結構調整而受到削弱。啟動建設高新農業科技產業園區、*石林臺灣農民創業園。
——東川、尋甸、祿勸等縣(區),要充分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在穩步解決溫飽和鞏固脫貧成果的基礎上,全面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發揮糧食生產的優勢,加強糧食生產能力,加大優質馬鈴薯繁種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優質雜糧、優質食用豆類和飼料糧,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在有條件的地區,引導農民發展反季節蔬菜和藥材生產,為農民增收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
(六)繼續加強對稻水象甲等重大植物疫情的監測和防控工作。各級各部門要繼續提高認識,切實加強對稻水象甲防控工作的領導,落實防控經費確保稻水象甲防控工作有效開展,取得預期效果。繼續加強疫區封鎖和染疫物品的控制、處置,杜絕染疫物品外流擴散,控制重點是稻草、稻谷、雜草及交通運輸車輛;重點核心疫區繼續加大種植結構調整力度,逐步縮小疫區面積,減輕危害程度。對疫區內不具備改種條件和可能發生區,加強對水稻秧田期和大田期監測,針對稻水象甲生活周期中的薄弱環節加強防控,提高防治效果,減少防治成本;各地要加強稻水象甲監測預報;各級植保部門要進一步摸清稻水象甲生活習性和發生發展規律,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加強對防治工作的指導,今年計劃在嵩明、尋甸、宜良縣的重點疫區建立三個稻田養鴨生物防治的試驗點,探索對稻水象甲進行生物防治的新途徑。
(七)加大科技合作開發,提高農業自主創新的能力
充分利用省會中心城市在經濟實力、教育科研、市場信息、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積極開展多學科、多層次、跨區域的技術合作,推進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增加農業效益。繼續加大與省農科院和云南農大合作,進行優質稻、雜交稻、馬鈴薯種質資源收集整理、新品種引進、篩選、示范、推廣,農藥噴霧效率研究等,快速推進高新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與云南師范大學合作,完成馬鈴薯品種標準和種薯質量標準的制定工作。
(八)進一步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及農業投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完善農產品的檢驗檢測、安全監測及質量認證體系,規范農資市場秩序,重點查處銷售、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假劣獸藥,制售假種子、偽劣農藥、化肥等坑農傷農行為;推行農產品原產地標記制度,開展農業投入品強制性產品認證試點,搞好技術培訓,使農民掌握并遵循安全生產技術規程,科學合理地使用農藥、肥料,擴大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優質農產品的生產和供應,讓廣大市民吃上放心農產品,2009年全市推廣無公害蔬菜生產面積75萬畝,產量150萬噸,配套推廣高效低毒殘留農藥、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等10萬畝。加強對糧食、水果、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基地認定和產品質量認證,全面提高無公害農產品的實際內涵。
(九)加強滇池流域農業生態建設及重點水源區保護
在滇池流域及重點水源區保護,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玉米化肥深施、水稻全層施肥、有機肥綜合利用與無害化處理綜合技術;對有害生物采用農業、物理、生物等綜合防控手段,推進農產品標準化、無害化和清潔生產,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確保基本農田生態環境建設和恢復。在重點水源區和滇池流域實施測土配方施肥11萬畝。
(十)加強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和服務工作
農產品價格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農民的增收。各縣(市)區農業部門要高度重視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信息網絡等各種傳播媒體,提高各地優質特色農產品的宣傳力度,為農民及時提供農產品市場價格信息,努力開拓農產品市場,搞活流通,促進農民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