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今年進入6月下旬以來,由于持續高溫,我縣出現特大旱情,二晚栽插面積未按計劃任務完成,部分鄉鎮中、晚稻受旱嚴重。8月中下旬受“圣帕”臺風的影響,全縣驟降大到暴雨,雖然旱情得到了緩解,但局部又出現洪澇漬害。面對今年下半年自然災害頻發的嚴峻形勢,全縣上下要把抗災工作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千方百計將災害造成的損失補回來,確保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目標的實現。
一、指導思想
以“*”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年初確立的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目標,扎實做好抗災救災工作,做到晚稻損失旱糧補,種植業損失養殖業補、農業損失工副業補,確保災害之年農業不減產,農民不減收。
二、主要目標任務
全縣擴種秋延后蔬菜3萬畝,力爭全年增加生豬出欄2萬頭,肉牛出欄2萬頭,家禽出籠5萬羽,轉移農村勞動力1萬人,農民務工人均增收250元以上,農民人均增收達4336元,比上年增加284元,增長7%。
三、具體措施
(一)切實抓好中晚稻田間管理。受“圣帕”臺風的影響,
旱情得到緩解,已栽二晚長勢得到迅速恢復,但“兩遷”害蟲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呈暴發態勢,如防治不力,將造成晚稻大面積白葉甚至穿頂倒稿,因此,加強晚稻“兩遷”害蟲的防控刻不容緩。同時要加強水肥管理,對遲插遲發二晚要及時補追施穗肥,促進穗大粒多,增加穗粒重。努力提高晚稻單產,實現“面積減少,單產補”。
(二)千方百計擴大旱作面積。各鄉鎮場要以不荒田,不閑地為原則,抓住旱情緩解的有利時機,及時利用因旱未栽二晚的空閑田和死苗絕收的旱地改種秋延后蔬菜等高效經濟作物,做到“水稻損失旱作補”。農業部門一方面要做好改種作物種子的余缺調劑工作,引導種子企業根據當地實際組織種子調運和供應,并進一步加強協調和監管,確保種子質量;另一方面,要正確指導農戶選用適宜作物種類和品種,提供栽培技術指導服務,確保旱作效益的提升。
(三)盡早部署冬季農業生產。各鄉鎮場要以全面消滅冬閑田為目標,盡早研究制定冬季農業生產計劃,按照“種養結合、規模經營、提高效益”的思路,重點抓好“兩菜、兩草、一薯”生產,力爭全縣冬種面積達到60萬畝,冬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切實抓好“百里金花長廊”油菜生產,大面積推廣“雙低”油菜種植,全縣油菜面積達到24萬畝,其中優質油菜面積22萬畝,優質率達到90%以上。切實抓好冬季蔬菜生產,全縣冬季蔬菜面積達到13萬畝。切實抓好牧草生產,努力擴大飼草種植面積,充
分利用冬閑田、土坡、灘涂、荒地發展種草業,實行草畜配套,全縣飼草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促進草食畜禽業發展。切實抓好以塘洲鎮萬畝馬鈴薯基地建設為重點,輻射帶動周邊馬鈴薯生產,力爭全縣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2.5萬畝以上。各鄉鎮要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將冬種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村、組、戶和田間地塊。
(四)大力發展以生豬為主的養殖業。要充分利用當前國家鼓勵生豬飼養的優惠政策,大力發展生豬生產,搞好補欄工作,力爭全年生豬出欄比上年增加2萬頭,達到37萬頭。重點圍繞生豬生產,扎實做好豬源調配工作,在穩定本地豬源的基礎上,積極從外地統一調入優質豬源。要迅速落實扶持生豬生產的政策措施,把扶持重點放在保護母豬生產能力、加強良種繁育體系建設、促進生豬規模養殖、解決生豬生產用水用電用地等問題上,著力增強全縣生豬生產的后勁。要進一步強化防疫體系建設,加大疫病防控力度,確保免疫不留死角。要堅決堵住外來疫情,有效降低動物疫病發生率和死亡率,實現生豬生產良性穩定發展。在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的同時,要大力發展草食畜禽,引導農民種草養畜,全年肉牛出欄增加2萬頭,達到10萬頭以上,雞、鴨、鵝等都要比上年有較大增長。要穩步發展漁業生產,力爭今年全縣水產品總產量達到1.9萬噸。各鄉鎮要盡快落實好扶持養殖業發展的優惠措施,對養殖大戶給予一定補貼,充分調動農民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
(五)扎實做好林權改革掃尾工作。要把開展林改工作與增加林農收入緊密結合起來,從林產品精深加工和竹木市場價格看好等方面入手,千方百計拓寬林業收入渠道,確保農民人均林業收入比去年增加36元以上。要嚴格落實分山到戶政策,進一步明晰林地使用權,確保分山到戶,還權還林于民。要防止涉林亂收費行為反彈,按規定收取林權證工本費,嚴禁擅自提出收費項目,變相加重林農和經營者負擔。對違規收取的資金要限期退還農戶,對違規人員按黨紀政紀嚴肅處理。
(六)進一步發展農村勞務經濟。各鄉鎮、各部門要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點來抓,在及時掌握勞務信息的基礎上,有領導、有組織、有目的地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出去,確保全年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增加250元以上。要圍繞勞務增收目標,積極推進新型農民培訓工程,大力整合農業、老建、勞動保障,教育、民政、婦聯等部門的培訓項目和培訓資源,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著力提高農民的就業、創業和致富能力,做到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勞動力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力爭全年培訓農民5萬人次。要把就近轉移與跨地區轉移結合起來,多渠道拓寬勞務經濟路子,尤其要結合縣工業園建設的實際情況,把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作為勞務經濟的重點,鼓勵工業園區企業與農村富余勞動力簽訂就業合同,與培訓機構簽訂定向培訓合同,建立健全鄉鎮農村富余勞動力資源臺帳、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臺帳、培訓機構專業培訓臺帳,積極引導農村
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
(七)認真做好面向“三農”的各項服務工作。各鄉鎮、各部門要全力以赴支援抗災救災工作,為災害之年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想辦法、出主意、動真情、比貢獻,在全縣范圍內形成為災區農民獻愛心的強大合力。財政、民政部門要積極籌抗災救災資金,及時足額下拔到位,保證抗災救災急需;水利部門要密切關注天氣形勢變化,注意收集雨情水情,掌握第一手資料,督促指導各地合理蓄水和用水調劑工作;農業部門要備足農藥、種子,因地制宜優化種養結構,推廣良種良法,抓好疫病防控,強化技術服務;農機部門要組織維修隊下到鄉村巡回檢查和維修農機具,備足各類配件,為群眾開展抗災提供優質服務;氣象部門要加強預測預報,及時氣象信息,為抗災救災提供信息服務;石油、電力等部門要確保抗災用油、用電;交通運輸部門要優先安排抗災救災物資運輸;金融部門要采取小額信貸等辦法,為群眾解決抗災救災急需資金;縣掛點新農村建設幫扶工作組要沉下去指導和幫助抗災救災工作,做到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物出物、有技術出技術,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盡一切力量幫助群眾解決抗災救災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八)切實加強抗災救災工作的組織領導。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要把抗災救災工作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凡是與抗災救災工作爭人力、爭時間、爭資金的事項,一律要讓位于抗災救災工作。各地要認真按照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部署,動員干
部群眾,積極投入抗災救災工作,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要嚴格落實工作責任制,各級黨政領導要親自深入一線、靠前指揮,做到縣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鄉鎮、村干部包戶。確保各責任人員到崗到位,履行職責。要加強督促指導,在認真調查災情的基礎上,采取一村一策的辦法,組織和帶領群眾做好抗災增收工作。要嚴肅工作紀律,當前各級主要領導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抗災工作上來,全力以赴組織抗災救災,沒有特殊情況一律不要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