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利局水管體制改革發展意見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適應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新形勢,建立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確保水利工程安全運行,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務院體改辦關于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45號)、《安徽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發展改革委、省水利廳關于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皖政辦[*]102號)、市政府辦公室《轉發市水務局關于貫徹落實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的通知》(阜政辦[*]5號)精神,結合*實際,借鑒其他縣、市的經驗,特制定本意見。
建國以來,國家先后投入10多億元資金,修筑淮河、*干支堤防339.76公里,其中上劃省管堤防81.5公里,委托省管堤防77.3公里;興建防洪排澇涵閘110座,建電力排灌站843座,裝機1229臺,42040千瓦,其中國有排灌站、排澇站19座,裝機116臺,21392千瓦;骨干溝河43條,長328.5公里,輸水干渠17條,長73公里;機電井4031眼。為加強水利工程管理,發揮水利工程防洪、排澇、灌溉效益,縣水務局內設工程管理股(以下簡稱工管股),下設縣淮河河道管理局(以下簡稱縣河道局)、機電排灌管理所(以下簡稱縣機電所)、**閘管理處(以下簡稱閘管處)3個二級機構,負責全縣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其中縣河道局負責全縣淮、*干堤和防洪涵閘管理;機電所負責全縣國有泵站管理;工管股負責指導全縣面上水利工程管理。目前全縣共有水利工程管理單位21個,人員325人(在職278人,退離休47人)。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農村稅費改革、鄉鎮機構改革后,鄉鎮水利站撤銷,縣河道局、閘管處上劃及重建輕管思想存在等主客觀因素的影響,致使我縣水利工程管理面臨諸多問題。
(一)管理體制不健全。因沿襲計劃經濟形勢下的建設和管理模式,始終沒有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管理體制,事權、責任、利益都不明確。河道局管理淮、*堤防,但不能統一管理水土資源;鄉鎮管理行洪堤、保莊圩、生產圩,但沒有固定的管理費用;機電所管理國有排灌站,但沒有形成合理的水費征收機制,面上涵閘有專管員,但報酬難以落實。
(二)管理單位性質不明確。按照水管單位服務功能不同,應分類進行定性,但目前國有水管單位一律實行事業單位企業管理。水管單位性質不明確,導致公益性和經營性水利工程管理費用相互混淆,工程維護經費沒有明確的支付主體,工程不能正常運行,效益不能充分發揮。據統計,全縣19座國有泵站,121臺機組,有49臺帶病運行;全縣274座大中型涵閘,有100多座破損、毀壞;面上病險橋梁659座。
(三)管理經費不落實。公益性水管單位沒有納入財政支付管理,目前除機電所所直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外,全縣19座差額補貼排灌站,財政沒有支付任何費用,排灌水費不能按標準足額收取,管理經費得不到落實,造成工程不能及時維修、養護,職工工資發不上,電費付不出,水管單位難以生存發展。
(四)排灌水費征收不到位。按省、市有關文件規定,排灌水費的征收方法是由水管單位分鄉鎮、村核實地畝,開票到戶,據實征收。由于排澇面積和排澇效果難以界定,水管單位收費工作量大,鄉鎮、村無工作經費,積極性不高,加之群眾外出打工多,致使水費收繳到位率低。
(五)供水機制不活。排灌站多年來僅限于向農業灌溉供水,形式單一,同時隨著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灌溉面積呈現萎縮,對城市、集鎮、工業供水業務沒有涉足,缺乏計量設施,控制工程少,設施落后,跑冒滴漏,水資源浪費嚴重。
上述這些問題不僅導致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的維修、養護,效益嚴重衰減,而且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極大的隱患。如不從根本上解決,近年來全縣投入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建設的水利設施也將老化失修,積病成險。因此,推進水管體制改革勢在必行。
二、改革的目標和重點
(一)機構整合與設置
按照部頒行業標準和工作目標及省、市統一部署,改革的總體思路是:對水利工程管理的機構、資金、人員進行整合,完善管理機構,明確管理主體,建立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和網絡。
1、整合局屬事業單位,將縣淮河防汛機動搶險隊和抗旱服務隊合并,將縣水務局船隊劃入,組建*縣防汛抗旱機動搶險服務隊,并加掛*縣抗旱服務隊、*縣防汛船隊的牌子,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領導職數一正三副,隸屬縣水務局。
2、保留縣機電排灌所,撤銷其下屬19個泵站,按照水系流域重新組建柳林孜、管家溝、小河灣、下溜、老河口、王集孜、孔臺孜、長林、戰溝、魯口孜、陶壩孜、穆崗孜、三道沖、三里、邱家湖等15個泵站,組建南照、潤河、八里河、小集孜等4個供水公司。
3、成立縣水利工程管理所,為副科級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其領導職數一正三副。下設3個管理段、6個流域水利工程管理站。
4、成立縣水資源管理所,負責全縣水資源的統一管理、開發、利用和保護。
5、成立縣水政監察大隊,加強水行政執法力度,依法保護水資源、水工程、水環境。
(二)改革的目標
1、健全管理體制,形成管理機制。按照“尊重歷史、依據政策、實事求是、積極穩妥”的改革原則,達到“減員增效、職能清晰、管理科學、經營規范”的目的。建立符合*縣情、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符合水利工程管理規律和體制順、機制活、人員精干、服務優質、運行高效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形成職能清晰、權責明確的水利工程管理體制,管理科學、經營規范的水管單位運行機制,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水利工程維修、養護體系,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和有效的水費計收方式,規范的資金投入、使用、管理與監督機制,較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撐體系。通過改革,使每項工程都有管理單位,每個單項工程都落實管理人員。
2、明確管理主體,落實管理責任。防洪工程、排灌溝河工程、面上中小型水利工程、抗旱水源工程、人飲工程由水管所業務管理、流域性水利站具體負責,聘任農民專管員管理;國有泵站工程、自流灌區工程由縣機電所業務管理,各排灌站具體負責。
3、精簡富余人員,降低管理成本。堅持“一人多崗、精簡高效、保障運行”的原則,按照“工作需要、職工參與、綜合考評、組織決定”的要求,擬定崗位185人(其中機電所132人,水管所53人),在現有278名水管單位職工中采取自愿報名、公開競聘。
4、確保正常運行,服務經濟社會。屬于防洪、排澇等公益性、準公益性管理單位,其人員經費由財政供給,年維修經費由水管單位列出年度計劃,經縣水務局審核,報縣政府審批;屬于經營性管理單位,其人員經費、維修經費、社保經費均由水管單位從征收水費中自行解決。確保公益性單位管理經費落實,充分發揮效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建設經營性水利工程,縣成立供水總公司,從單一的服務農業供水向全社會各領域提供供水服務。結合阜陽市第三水廠建設,擬成立南照供水公司,可為阜陽城區提供供水服務;成立八里河供水公司,為潁城城區供水提供服務,確保潁城城市發展、人飲安全;成立小集孜供水公司,為謝橋煤礦、劉莊煤礦、劉莊發電廠提供供水服務,為*煤電一體化發展提供水保障、水安全。同時可安置分流人員37人,不斷發展供水服務,在保證自給自足的基礎上,用企業產生的效益反哺水利建設,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三、改革的方法與步驟
(一)方法
1、分類定性。根據水利部、財政部水辦[*]307號《關于印發〈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和〈水利工程維修養護定額標準〉的通知精神》,結合我縣泵站工程的功能和泵站管理單位應履行的主要職責及收益狀況,將我縣水管單位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純公益性水管單位,定性為事業單位:
水工程管理單位9個,即趙戰、潁城、潁王3個管理段和焦崗湖、西淝河、八里河、小潤河、姜唐湖、臨淮崗6個流域水利工程管理站。
泵站管理單位11座,即柳林孜、管家溝、小河灣、下溜、老河口、王集孜、孔臺孜、長林、戰溝、魯口孜、陶壩孜11座以防洪排澇為主的泵站。
第二類:準公益性水管單位4座,定性為事業差補單位,即穆崗孜、三道沖、三里、邱家湖(含邱家湖排澇站)4座排灌結合站。
第三類:經營性單位4座,定性為企業性質的水管單位,即南照、潤河、八里河、四里灣4座只有單一灌溉功能的灌溉站。
2、定編定崗。按部頒兩定標準,我縣水管單位應定編487人。其中水管所140人,機電所所直26人,純公益性泵站171人,準公益泵站57人,經營性泵站41人,正在建設的泵站52人。現實際擬定設崗204人。
(1)*縣水利工程管理所。現擬定管理單位10個,人員53人,其中所直定崗9人,下屬臨淮崗水利工程管理站、焦崗湖流域水利工程管理站、西淝河流域水利工程管理站、小潤河流域水利工程管理站、八里河流域水利工程管理站、姜唐湖流域水利工程管理站和潁右堤趙戰段、潁城段、潁王段。以上合計設崗44人。
(2)*縣機電排灌所。根據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制定的《水利工程管理單位定崗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規定,定員級別2級(10000~30000千瓦),應設崗位為:單位負責類3人,行政管理類6人,技術管理類8人,財務與資產管理類6人,水政監察類3人,合計26人。現擬崗21人。
公益性泵站。對照標準劃分,全系統現有純公益性泵站11座,設計排澇面積80.44萬畝,按“兩定標準”,11座泵站應設崗171人。結合我縣縣情,為減輕財政負擔,采取“一人多崗”辦法,現定崗位87人,其中單位負責類11人,技術管理類13人,財務與資產管理類11人,運行觀測類52人。
準公益性單位。對照標準劃分,全系統現有準公益性泵站管理單位4個,排澇面積11.77萬畝,灌溉面積6.08萬畝,按“兩定標準”核編57人。結合我縣縣情,采取“一人多崗”辦法,現設崗24人,其中單位負責類4人,技術管理類4人,財務與資產管理類4人,運行觀測類12人。
經營性單位。現有經營性泵站管理單位4個,灌溉面積8.8萬畝,按“兩定標準”應設崗41人。結合我縣縣情,采取“一人多崗”辦法,現設崗19人,其中單位負責類4人,技術管理類4人,財務與資產管理類4人,運行觀測類7人。
正在建設的泵站管理單位。現有4座正在興建的排澇站,分別是班草湖站、五里井站、姚溝站、新渡口站,總裝機3320千瓦,按“兩定標準”應定編52人。待建成后,根據其承擔任務的性質,確定其類別,人員公開招聘,對水利系統管理單位下崗職工可優先錄用。
3、管養分離。積極推行管養分離,降低運行成本,提高養護水平。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實行管理崗與維修崗分開。對分流的93名職工,采取組建專業化的維修養護隊伍,如成立堤防維護工程專業隊、泵站工程維修專業隊,逐步從管理崗位剝離。
4、妥善安置分流人員。我縣機電所現有在崗人員195人,退休人員47人,除所內財政供給管理人員21人外,其余174名在崗人員采取考試擇優錄取的方法,競聘現設置的111人的工作崗位,其余63人列為分流安置對象。
分流安置人員參照《中共阜陽市委辦公室、阜陽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做好鄉鎮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分流人員安置工作的意見》(阜辦發[*]4)的有關條款實施。
符合阜辦發[*]4號文件規定的退休、病退和退職條件的,給予辦理退休、病退、退職。上述三類人員的退休、退職生活費同上崗人員財供渠道保持一致。剩余人員按照條件,個人申請,由局安排到經營性水管單位。否則,按阜辦發[*]4號文件的退職條件處理。
5、建立經營性水管單位水費收繳體制。經營性水管單位要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節約用水、公開負擔”的原則,核定收費標準,完善收費辦法,提高收費到位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供水公司,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公司人員實行全員聘用制,逐步實行社會化、市場化管理。為加強經營性水管單位管理,由鄉鎮政府牽頭,各灌區成立農業用水協會。
(二)步驟
*年6月底完成水利工程定性、定崗、定編、經費測算等工作;*年底全縣水管體制改革所涉及的財政支付政策、社會保障、水價改革等措施落實到位,全部完成水管體制改革工作。
四、措施和要求
(一)廣泛宣傳發動
召開水管單位全體職工大會,宣傳中央、省、市關于水利工程管理單位體制改革一系列文件精神,宣傳實施水管體制改革的意義和目的,把實施細則交由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形成共識,以取得廣大職工的理解和支持。
(二)加強組織領導
*縣水管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全縣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對改革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研究,提出解決的辦法和措施。領導小組組長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成員由有關部門組成。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水管體制改革日常工作。
(三)建章立制,完善水利工程管理辦法
根據《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安徽省實施<水法>辦法》、《安徽省水利工程管理和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我縣已著手制定《*縣水利工程管理辦法》、《*縣水利工程管理考核辦法》,明確管理范圍、職責、方式和獎懲措施,讓管理機構和人員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全面提高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
(四)嚴明工作紀律
嚴格按照上級有關規定和競聘上崗要求,明確責任,精心操作,確保按實施意見的方法和步驟實施,做到“公開、公平、公正”,接受社會和有關部門的監督。對無理取鬧和在改革中出現的徇私舞弊行為,將提交有關部門嚴肅查處,確保水管單位體制改革工作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