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農業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年是全面貫徹黨的*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實現*經濟社會超常發展的關鍵一年。做好今年的農業工作,對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災后恢復生產,意義十分重大。為切實抓好今年我市的農業生產工作,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穩播面、增總產、壯產業、促特色、抓大戶”的思路,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創新工作思路,堅持走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敢于崛起,善于跨越,積極趕超,努力實現農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二、目標任務
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50萬畝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55萬噸以上;油料總產2.2萬噸;蔬菜總產30萬噸;水果總產5萬噸;肉類總產9.21萬噸,生豬出欄96.2萬頭、禽蛋總產1.572萬噸,家禽出籠930萬羽;水產養殖面積10.9萬畝,總產4.2萬噸;圍繞水稻、生豬、水產、花生、蔬菜、南方早熟梨等“六大”主導產業,繼續組織實施好“5個10”現代農業產業工程,抓好10個特色農產品基地、打造10個優質農產品品牌、建立10個“一村一品”示范點、扶持10個農業經濟專業合作組織、做強10個年銷售收入超億元的龍頭企業,力爭培植2個年銷售收入超2億元的龍頭企業。實現農民農業生產人均增收220元。
三、工作重點
(一)突出“一個中心”。
緊緊圍繞農民增收這一中心,抓住當前農產品市場價格走高和國家扶持農業政策力度加大的有利時機,從四個方面入手,深挖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一是確保政策性增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全面落實糧食、油菜生產補貼、農機購置補貼、能繁母豬飼養補貼等一系列支農政策,探索建立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二是抓好結構性增收。積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進行種養結構調整,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實施好經濟作物“一村一品”121工程;繼續把養殖業作為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大力發展生態畜牧小區建設,引導農戶走規模化、生態化養殖之路,做強做大做響我市生豬品牌。三是促進帶動性增收。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民收益;加快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牧水產品綜合市場、劉墾花生市場服務功能,鼓勵農民直接或間接進入市場貿易,減少中間環節,增加農民收入。四是推動合作性增收。大力扶持經濟合作組織的發展,鼓勵、推動農民參加合作組織,促進農產品市場流通。
(二)實現“兩個加快”。
1.加快推進農村民生工程。大力實施農村沼氣和陽光工程,積極爭取上級項目支持,多方籌集資金,努力增加投入;加大宣傳動員力度,充分調動廣大農民興建沼氣池和參加陽光工程培訓的積極性;加強科技指導服務和項目監管,大力推廣豬—沼—果等生態農業技術,加大“一池三改”力度,力求沼氣池建設質量合格率達100%;積極控制農業面源污染,推進農業農村節能減排,完成農業污染源普查;認真認定陽光工程培訓機構,圍繞市縣工業園區企業用工需求,加大轉移就業力度,為工業園區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發揮積極作用。20*年,力爭新建4000個農村戶用沼氣池,確保陽光工程培訓0.75萬人,力爭1萬人。
2.加快推進產業化經營。認真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實施意見》(鷹府發[20*]5號)精神,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一是不斷培育壯大龍頭企業。以“雙十雙百雙千”工程為平臺,用足用活農業產業化扶持資金,促進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充分利用資源特色優勢,大力開展“一村一品”示范,著力打造亮點精品。二是建好一批優質農產品基地。大力發展優質稻、瓜果、蔬菜、花生、生豬等優質農產品基地,推廣“企業+基地+農戶”訂單模式,力爭帶動農戶13萬戶,實現訂單合同5億元。三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進、發展一批上規模、上水平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延伸產業鏈,形成產業集群。四是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支持農村各類人員以及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依法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形成“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多種發展模式,開展農產品銷售、生產資料供應、農技推廣等統一服務,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和防范市場風險能力。今年,各主導產業和基地都要引導農民建立農業經濟專業合作組織,力爭新建各類農業經濟專業合作組織20家以上。五是搞活農產品流通。積極組織引導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參加各類優質農產品展示展銷會,提高我市特色農產品知名度;認真做好企業品牌和綠色產品基地認證工作。
(三)突出“三個重點”。
1.穩定糧食生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一要穩定面積。用足用活糧食生產各項優惠政策,加強政策宣傳和信息引導,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確保20*年糧食面積穩定在150萬畝以上,糧食產量55萬噸以上。二要優化結構。加大優質高產新品種引進、培育、示范推廣力度,建立5個超級稻示范點,加快新品種更新換代步伐,確保良種覆蓋率達98%以上。三要提高單產。重點抓好“五大科技示范工程”,即:綠色大米生產示范工程30萬畝,測土配方與有機質提升工程50萬畝,密植增苗工程55萬畝,病蟲害綜防工程60萬畝,全程機械化示范工程35萬畝。開展“四項服務行動”,即:“糧食高產創建”行動、“一五一”助農興糧行動,“產供銷技”鏈接行動以及農資專項打假行動。四要引導合作。大力發展種糧大戶和種糧專業合作組織,推動糧食生產向規模化、集約化、規范化、合作化方向發展。
2.加快養殖業生產,增加肉類食品供應。緊緊抓住國家扶持生豬生產的有利時機,切實加強能繁母豬飼養補貼和政策性保險工作,調動農民的養豬積極性,加快養殖業發展。認真開展“三項行動”,即:藍耳病、豬瘟、口啼疫、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監測防控行動,養殖業生態環境維護行動,技術人員與重點基地掛牌定點服務行動。抓好食品安全環境監測和技術服務工作,提高養殖業發展質量。狠抓“七項建設”,即:生態畜牧小區建設、瘦肉型豬基地建設、牛改項目基地建設、土雞草禽與特種畜禽養殖基地建設、四大良種豬場建設、特種水產養殖基地建設、網箱與工廠化養魚基地建設,提升基地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特色化水平。
3.大力促進油料生產,加快高效經濟作物發展。一是積極組織實施國家振興油料生產計劃,開展油料“321”高產創建活動。即:創建畝產300公斤的花生、200公斤的油菜萬畝示范片、100公斤的芝麻千畝示范片,進一步擴大油料作物種植面積。二是增加經濟作物比重。重點圍繞“果、菜、油、藥”等基礎性強、優勢突出的產業,做大做好“八大產業基地”,即:以塔橋為中心的南方早熟梨基地,以龍虎山為中心的天師板栗基地,以小英、楊溪為中心的葡萄基地,以雷溪為中心的大棚西瓜基地,以雷溪、錦江、夏埠等鄉鎮為中心的蔬菜產業基地,以劉墾為中心的花生產業基地,以黃莊、塘灣等為中心的中藥材產業基地,以周坊、塘灣為中心的食用竹基地。三是圍繞油料及特色高效經濟作物,積極開展“六大行動”,即:“一村一品”121行動,畝產出萬元果園創建行動,品牌與綠色、有機基地創建行動,“豬沼果(菜)”生態模式推廣行動,農產品加工升級增值行動以及標準化生產與安全化食品行動。
(四)強化“四項措施”。
1.抓好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把落實惠農政策作為目標管理考核的重要內容,層層簽訂責任狀。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認真做好第二輪土地承包權證的換發、補發工作;加強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大力推進農村稅費改革政策落實,堅決糾正和查處各種亂收費行為。進一步完善“一事一議”制度,實行村級財務公開,切實維護農民的切身權益。全面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油菜良種補貼、能繁母豬飼養補貼等惠農政策,為農民增收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撐。
2.抓好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快畜牧管理和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及種子體制改革的后續工作。按照“強化公益性職能、放活經營性服務”的總要求和“完善縣一級、加強鄉一級、突破村一級、延伸組一級”的思路,進一步健全以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為樞紐、鄉鎮(區域)農業綜合站為骨干、村級服務組織為橋梁、科技示范戶為基礎的四級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網絡,理順管理體制,增強農技推廣服務能力。二是加快農業科技服務方式的創新。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入戶示范工程,構建“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轉化長效機制,做到鄉有專家掛點,村有技術員指導,農戶有示范點帶動的立體性技術服務網絡,使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推廣以及標準化生產有長足的進步。三是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以電子政務為平臺,進一步健全機構,充實人員,建立健全市、縣、鄉、村互聯互通的農業產品市場、農業新技術信息網絡,及時準確地為農戶、龍頭企業、營銷大戶提供技術和市場信息服務,開通12316農業系統公益電話,建立專人接聽和專家及時解答制度,為農民更多地了解政策、科技、市場牽線搭橋。
3.抓好依法治農工作。結合“五五”普法,認真做好農業法律法規的宣傳普及工作,著力提高農民的法律素質和維權能力。一是開展對農資市場治理整頓“護農活動”。重點加大對種子、化肥、農藥、獸藥、飼料、農機配件等農業生產資料市場的整治,對制售假劣農資等坑農害農的違法行為堅決查處嚴厲打擊,確保農業生產安全。二是各級農業部門在農業生產的關鍵季節開展送放心農資下鄉“便農活動”。方便農民購買優質農資,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群眾識假辨假能力。三是開展農業資源保護和農業面源污染執法檢查“益農活動”。加強漁業執法,保護漁業資源,遏制電、毒、炸及污染漁業水域的現象發生。加強生豬養殖對生態環境污染的管理和有毒禁用農資的檢查,最大限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四是切實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把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貫穿于農業生產、流通全過程,強化從源頭至餐桌全過程的依法監管工作,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4、抓好各項任務的落實。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農業工作的領導,按照有關要求,加大對農業工作的投入,要把農業生產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作為新農村建設及和諧*的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要層層落實目標責任制,做到責任到崗,任務到人,做到工作有計劃、有目標、有措施,促進全市農業生產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