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氣象局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井岡山管理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直各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3號)和《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府發〔20*〕26號)精神,加快新時期我市氣象事業發展,更好地為防災減災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快氣象事業發展,是應對突發災害事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要,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障,也是實現新跨越建設新*的必然要求。*地處亞熱帶溫暖濕潤季風氣候區,地形地貌復雜,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發生頻繁。暴雨、洪澇、臺風、雷電、干旱、寒潮、冰雹、大風、霧、高溫、凍害等氣象災害及其引發的地質災害、森林火災、農作物病蟲害、流行病傳播等,對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直接威脅。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農業、林業、水利、交通、電力等系統和行業,對氣象保障服務和氣候資源利用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在應對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基礎性、前瞻性作用。加快發展氣象事業,提供準確的氣象預報警報服務,對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公共氣象的發展方向,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進一步強化氣象觀測基礎,提高預測預報水平,加快科技創新,豐富氣象服務內涵,提升氣象事業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城鄉安全的保障與支撐能力,為實現新跨越建設新*提供一流的氣象服務。
(二)奮斗目標。到20*年,全市初步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當、功能齊備的綜合氣象觀測、預測預報、公共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在現有基礎上提高*%,氣象服務覆蓋面達到95%,氣象現代化和人才隊伍的建設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等進入全省市級先進行列。到2020年,全面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科技水平和服務質量全面提升,氣象科技創新水平顯著提高。
三、加快我市氣象事業發展的主要任務
(一)加快*新一代天氣雷達信息處理中心建設。*新一代天氣雷達信息處理中心建設已列入我市“*”規劃建設項目,有關單位要大力支持*新一代天氣雷達信息處理中心建設,力爭早日完工并投入運行,切實提高我市災害性天氣預報和短時臨近預報水平。
(二)加強綜合氣象觀測站網建設。綜合氣象觀測站網是天氣氣候監測、預警、預測的重要基礎。要在現有氣象觀測站網基礎上,加快推進鄉鎮以及氣象災害多發區、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加密自動氣象觀測站網建設,力爭兩年內實現每個鄉鎮至少布設1個多要素自動氣象站。加強生態氣象監測、雷電監測、旅游氣象監測站網的建設,提高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預報服務水平,增強對城鎮、農村和旅游景區的氣象保障能力。
(三)進一步完善氣象預報預測系統。要以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準確率為核心,不斷完善氣象預報預測業務系統,努力提高氣象預報預測水平。盡快建成市—縣天氣預報可視會商系統,提高全市天氣預報準確率。積極推進預報精細化進程,進一步提高對各類氣象災害及衍生災害的預報預測能力。
(四)加快建立氣象災害預警應急體系。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由政府組織協調、各部門分工負責的氣象災害應急響應機制,構建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系統,及時有效地應對突發氣象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重大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建立*市氣象災害車載應急觀測系統,增強對各種氣象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的氣象監測預警和應急保障服務能力。
(五)切實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是開發利用空中云水資源,緩解旱情和降低森林火險等級的有效途徑,對改善我市水資源及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各級政府要進一步落實市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通知》(*府辦字〔20*〕190號)的要求,建立和完善縣級人工影響天氣工作日常辦事機構,落實機構人員編制。要加快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技術支撐系統建設,抓緊建設好*中*泰盆地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地。要充分發揮人工影響天氣防災減災、趨利避害的作用,積極拓展人工防雹、森林防火、城市降溫、應對嚴重空氣污染、重大活動保障等人工影響天氣服務領域。
(六)健全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公共氣象服務是政府部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各級氣象部門要加強與農業、林業、水利、市政、城建、國土、教育、衛生、環保、交通等部門的合作,積極拓展氣象服務領域。各地各部門要認真貫徹《*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與傳播工作實施意見》(*府辦字〔20*〕153號)精神,積極做好氣象信息的播發工作,以氣象預警、廣播、電話、電視、報刊、互聯網、手機短信等多種形式及時氣象災害預報警報信息,擴大氣象信息的公眾覆蓋面,提高公共氣象服務的時效性。要進一步拓寬氣象信息渠道,在公共場所、交通要道、旅游景區等重點地區設立氣象信息電子顯示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氣象信息的需求。各鄉(鎮)、村、社區、企業、學校等要落實責任人,負責氣象信息的接收、傳播和氣象災情的收集整理與報告。
(七)加強雷電災害的防御和管理。防雷減災工作是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要按照《*市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府發〔20*〕16號)的規定,嚴格執行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防雷裝置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的制度。認真執行防雷裝置定期檢測制度,主動申報防雷裝置的定期檢測,對產品質量不合格、安裝不規范的,要及時整改。防雷工程設計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技術規范,施工單位必須主動接受氣象主管機構的監督和指導,嚴格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未經驗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要加大農村防雷減災的工作力度,加強農村防雷知識科普宣傳以及防雷裝置的安裝和檢測。
四、健全和完善我市氣象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切實加強對氣象工作的組織領導。氣象工作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縣(市、區)人民政府要將本地的氣象事業發展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認真研究解決轄區內氣象事業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促進氣象事業與經濟社會共同發展。各級氣象部門要共同努力,加強交流與合作,力爭到“*”末,全市在氣象科技現代化、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氣象臺站面貌和基礎設施、氣象法制建設等方面達到全省一流水平,實現我市氣象事業與地方經濟社會同步發展。
(二)積極推進氣象依法行政工作。氣象部門要切實履行行政職能,加強氣象執法監督,依法管理和規范涉及我市氣象領域的各項活動,不斷提高氣象行政執法的能力和水平。重點加大對氣象基礎設施保護和對氣象探測、公共氣象信息傳播、氣候資源開發利用、雷電災害防御、氣球施放等活動的監管能力,確保氣象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全面落實。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氣象法制和氣象知識宣傳活動,切實增強全社會了解氣象、應用氣象、支持氣象的意識。
(三)健全氣象事業公共財政投入機制。各級政府要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切實加大對重大氣象現代化工程、氣象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把增強氣象能力建設和隊伍建設所需的事業經費以及天氣雷達、衛星接收、中尺度自動氣象站網、人工影響天氣等為地方服務的氣象基礎設施的維持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各級政府要按照有關規定做好氣象部門職工的地方津補貼、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工作。
(四)大力推進氣象科技創新。圍繞提高氣象預報預測能力,建立氣象業務與科研密切結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開放式創新平臺,構建氣象科技創新體系。科技管理部門要支持氣象部門對影響本地災害性天氣的發生機制、預測和防御等科學技術研究,將氣象科研內容列入當地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氣象部門要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的科研合作,建立和完善科研與業務有機結合的機制,促進氣象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