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局加強企業技術創新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年)》精神,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切實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提升產業的綜合競爭力,促進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我市企業技術創新面臨的嚴峻形勢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工業化為核心不動搖,大力組織實施“工業三年翻番”及“決戰工業500億”戰略,工業經濟呈現又好又快的發展態勢,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企業技術創新有效投入不足,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高,經濟增長集約水平較低等問題仍十分突出。全市23家大中型企業中有近半數幾乎沒有開展科技活動;大中型企業的研發(R&D)經費支出16193.8萬元,僅占銷售收入的0.87%,與國家規定3-5%的要求差距較大;全市大中型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支出經費4740萬元,僅占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總額的12%。從我市工業經濟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傳統產業技術含量較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較慢,工業產品附加值不高,企業整體技術裝備水平、生產工藝較落后,工業經濟增長過分依賴資源能源等生產要素的高投入、高消耗支撐,嚴重制約了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發展壓力,必須毫不動搖地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逐步實現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型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轉變,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推動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
二、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
㈠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以培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以企業技術創新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產學研聯合為紐帶,積極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抓好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抓好技術創新項目實施,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加強人才培養和管理,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采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全面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實現我市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㈡主要目標
“*”期間,建立較為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名牌產品,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科技競爭力顯著增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顯著提升,打造具有明顯集聚效應和較強輻射能力的區域性高新技術研發中心及產業化基地。具體目標為:
1、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到*10年,爭創國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以上;全市大中型企業80%以上建立具有一定自主研發能力的研發機構;培植產學研聯合示范企業10家。
2、研發投入大幅提高。到*10年,全社會研發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達到60%以上;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4%,高新技術企業、民營科技企業超過5%。
3、創新效果更加明顯。“*”期間,開發省級新產品50項以上,其中國家級新產品2項;力爭創1-2個國家級名牌產品或全國馳名商標;創12個以上省級名牌產品;新產品產值年增幅超過*%;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的比重達到30%。
三、工作重點
㈠完善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大力推動企業技術中心建設
重點引導已有省級認定技術中心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加強研發能力、人才隊伍、運行機制的建設完善。引導技術中心依托企業成為產業技術創新的主力軍,支持企業技術中心研究掌握產業核心技術,加強戰略性研究,以技術中心承擔的省級項目為重點,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新技術,增強產業化能力和企業核心能力。引導還未建立國家、省級認定技術中心的重點企業,建設完善技術中心研發能力和運行機制,凸顯技術特色,達到國家、省級技術中心標準。
㈡繼續推動產學研聯合,進一步完善社會化技術創新服務體系
組建市級技術創新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和支持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進行科技成果與產品研發對接,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通過組建市級技術創新中介服務機構,構建企業創新服務平臺,集聚市內專業人才,對企業共性技術難題、人才、信息需求等提供服務。由技術創新服務機構牽頭建立技術創新服務聯盟,形成覆蓋全市的技術創新服務機構網絡。
㈢以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為目標,逐步建立產業技術進步專項計劃
以省優秀新產品、百項重點新產品為依托,重點打造名牌產品,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進一步完善重點項目申報、跟蹤、扶持、驗收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建立重點項目庫,對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實行全過程跟蹤服務。繼續實施百項重點新產品計劃,集中力量實施一批解決產業發展的共性、關鍵性技術瓶頸的技術創新項目。繼續利用網上新產品申報審批系統,認真做好省級新產品的申報和立項工作,通過廣泛宣傳和主動服務,擴大“省級新產品”影響。幫促*賽維多晶硅,華電電力EFA型電液執行器和螺桿膨脹動力機,恩達家紡染色夏布,驅動橋公司消失模,新余華源包芯線、特粗線、機繡線和晴棉線,贛鋒鋰業電池和微粉碳酸鋰,新德工業泵螺桿泵等科技含量高的產品,盡快形成批量生產,產生規模效益。
㈣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的技術創新,促進新興產業集群壯大和產業鏈延伸
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加快培育光伏能源、化工醫藥、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以新興產業為依托,加快完成新余經濟開發區內一區多園的園區功能開發建設,使新余經濟開發區成為推動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增長點,成為企業技術創新基地、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基地。指導和支持縣(區)工業園區進一步強化園區創新、開放、集聚及輻射等功能建設。發揮各自的功能特色,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錯位競爭,形成新余經濟開發區和縣(區)特色工業園區高新技術產業互動發展的新局面。
㈤強力推動高新技術推廣應用及傳統產業改造提升
“*”期間,要通過產學研結合、申報國家技術專項、高新科技成果推廣等方式,積極鼓勵企業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實用技術改造我市傳統產業,推動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向傳統產業的滲透與融合,用高新技術增強傳統產業的創新能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重點促進新鋼三期薄板、*賽維多晶硅片、分宜30萬千瓦發電機組、分宜海螺日產2500噸水泥熟料、花鼓山2臺5萬千瓦發電機組、華源紡織棉滌包芯線、良山鋼管φ219mm冷軋無縫鋼管等高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及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
㈥以推動電子商務為重點,把企業信息化工作引向深入
積極籌建“電子商務網”,為我市電子商務發展提供網絡平臺;啟動電子商務應用示范工程,盡快把電子商務推向應用層面;以“*金融電子支付中心”、“*CA認證中心”和“*組織機構代碼認證中心”為依托,完善電子商務發展的支撐環境。大力推進企業上網工程建設,為50家企業在贛西企業網搭建企業網站,幫助30家企業建立門戶網站。支持企業創建內部局域網,提高企業信息化水平。
四、政策措施
㈠切實加大財政對技術創新的投入力度
設立新余市技術創新專項資金,從*07年起在每年的工業發展專項基金中,安排新余市技術創新專項資金*0萬元,以后年度按一定比例遞增。專項資金實行專項管理,滾動使用,主要用于支持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建設,重點技術項目攻關,產學研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型人才隊伍培養,獎勵技術創新有功單位和個人等。各縣(區)要結合本地實際,設立技術創新專項資金,加大財政對技術創新的資金支持力度。
㈡落實有關稅收激勵政策
加大對企業自主創新投入的所得稅前抵扣力度,允許企業按當年實際發生技術開發費用的150%抵扣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實際發生的技術開發費用當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稅法規定在5年內結轉抵扣。對企業用于研究開發的儀器和設備,單位價值在30萬元以下的,可一次或分次攤入管理費,其中達到固定資產標準的應單獨管理,但不提取折舊;單位價值在30萬元以上的,可采取適當縮短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或加速折舊的政策。
企業投資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技術改造項目,其項目所需國產設備投資的40%,可從企業技術改造項目購置當年比前一年新增的企業所得稅中抵免。當年抵免不足的,可用以后年度的新增所得稅延續抵免,但最長不得超過5年。企業進行中間試驗,其中間試驗設備的折舊年限可在國家規定的基礎上加速30%-50%。
㈢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1、支持企業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創建國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對被認定批準為國家級、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的單位,分別給予*萬元、1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資助。
2、鼓勵企業實施技術創新項目。每年組織實施一批重點技術創新項目,對篩選確認的全市重點技術創新項目給予一年期的固定資產貸款貼息或一次性專項資金補助。對獲得國家、省重大科技計劃立項的項目給予一次性資金補助。對已獲得各級政府補助資金的項目不再重復予以資金補助。
3、支持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對榮獲國家、省、市級新產品稱號并有認定證書的新產品,分別一次性獎勵10萬元、2萬元、1萬元。經國家、省確認的新產品,自確認之日起,國家級新產品3年內、省級新產品2年內新增增值稅的地方留成部分,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由同級財政部門按照不低于該項目每年新增增值稅地方留成部分中的25%比例補助給企業,用于技術創新。
4、鼓勵企業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加大名牌扶持與激勵力度,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的企業一次性獎勵*萬元,每年安排50萬元用于獎勵當年獲得省名牌產品的企業。
5、鼓勵企業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戰略。對構建電子商務平臺,推動信息化發展有突出貢獻的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2萬元。
㈣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
切實落實國家和省有關鼓勵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的稅收政策,落實高新技術企業計稅工資所得稅前扣除政策。引導社會資源向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傾斜,優先推薦申報國家、省科技資金項目和獲取銀行信貸,優先安排市應用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資金,優先保障土地、水、電等生產要素供給。對省級以上確認的高新技術企業,自確認年起,其新增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經本級人民政府批準,按兩年新增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50%給予補助,全部用于企業技術創新。
㈤實施扶持自主創新的政府采購政策
完善政府采購向自主創新產品傾斜的有效措施。根據國家制定的政府采購技術標準和目錄,建立市財政性資金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制度。對本市企業開發的符合政府采購技術標準和目錄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施政府首購政策和訂購制度,不斷提高政府采購中本市創新產品和服務的比例。通過工程設計、預算控制、招投標等形式,引導和鼓勵政府部門、企業和事業單位擇優購買本國、本地高新技術企業的產品。
㈥完善促進自主創新的多元化投融資體系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對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等項目提供的傾斜性政策支持。引導各類商業金融機構采用靈活多樣的信貸手段支持自主創新與產業化。促進商業銀行對創新活力強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予以重點扶持。二是鼓勵市信用擔保中心為技術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管理規范的高新技術企業,特別是中小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服務。三是發展創業風險投資事業,鼓勵和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建立風險投資公司或者設立風險投資資金,對科技成果轉化進行風險投資。
㈦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引導我市企業根據國家公布的鼓勵引進技術目錄,積極引進促進我市支柱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和先進技術。禁止或限制進口高消耗、高污染和已被淘汰的落后裝備和技術。幫助企業利用國家對企業消化吸收再創新優惠政策。對我市企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形成的先進裝備和產品,積極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爭取納入政府優先采購的范圍。
㈦積極搭建企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
1、加強產學研結合。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共建技術中心、技術開發聯合體或建立戰略聯盟,建立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對通過產學研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產學研項目,經驗收確認,給予一次性獎勵3萬元。
2、創建全市創業孵化體系。鼓勵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社會力量創辦科技企業孵化器,重點發展高科技產業創新孵化器。對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產業化項目,優先給予貸款貼息等方式的資助。
3、積極為企業搭建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建設一批直接為園區企業提供信息、測試、設計、培訓等服務的公共服務平臺。鼓勵工業園區內中小企業建立技術聯盟、行業性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
4、建立知識產權的激勵和保護機制。建立知識產權獎勵、資助制度,鼓勵發明人、設計人申請專利。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加大保護知識產權的執法力度,營造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的法治環境。建立包括技術預警在內的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預警機制。
㈨加強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建設
依托大型企業、科研機構以及各類創業服務中心的培訓資源,在重點產業和重點領域,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拔尖人才和行業技術、學科帶頭人。充分發揮我市職業教育優勢,優化整合全市職業教育資源,強化創新教育和崗位培訓,形成一流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落實有關人才引進優惠政策,大力引進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特別是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的優秀創新人才。按照有關科技創新人才獎勵政策,加大對科技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物和優秀創新團隊的獎勵力度。
㈩大力營造鼓勵自主創新的社會環境
提高技術創新的組織領導。成立新余市技術創新工作領導小組,研究部署我市自主創新戰略,指導協調全市自主創新工作。把推進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作為政府任期目標考核、領導干部目標責任制考核、部門目標管理年度考核的重要內容。各部門要增強大局意識,切實履行職能,加強協調配合,制定相關支持自主創新的工作制度,合力構建激勵各種創新的高效行政服務體系。
優化技術創新法制環境。制定完善與國家、省科技法律、法規和技術創新政策相配套的政府規章及規范性文件,進一步完善技術創新法規體系。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做好科技人員流動中知識產權特別是技術秘密的保護和管理工作。依法嚴厲查處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各種行為,保護創新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