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改委加強節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市直各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決定》(國發〔20*〕28號)文件精神,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確保實現全市*”節能目標,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節能工作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24號)文件精神,現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節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㈠節能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以盡量少的資源投入和環境代價實現盡可能大的產出,走投入少、效益高、可持續的發展之路,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都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最大程度減少能源資源的消耗及造成的環境污染,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大課題。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規劃《綱要》進一步把單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作為約束性指標。各縣、區及有關部門一定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節能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把節能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緊抓好。
㈡節能是緩解能源瓶頸的重要途徑。我市資源相對緊缺。全市原煤保有儲量約1億噸,年開采原煤約130萬噸,煤礦年開采能力已接近資源量的承載極限,且受多種因素制約,開發難度越來越大。20*年全市實現GDP177.32億元,萬元GDP綜合能耗2.73噸標準煤,總耗能量480多萬噸標準煤。20*年全市原煤調入約370萬噸,煤炭需求缺口逐年加大。20*年全市企業用電量29.6億千瓦時,全市完成發電總量28.7億千瓦時,用發電仍不平衡。隨著我市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鋼鐵、光伏、建材、化工行業以及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將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在我市“決勝500億、沖剌1500億”的時期,面臨的能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不下大力氣節約能源,難以支持我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不走節能的道路,我市的新型工業化目標難以實現。
㈢節能是實現能耗下降目標的主要措施。我市是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但工業經濟發展與節約能源的矛盾仍較突出。20*年我市單位GDP能耗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7個百分點;且市第六次黨代會提出了“在決戰決勝工業500億的基礎上,向規模以上工業銷售收入1500億沖刺,力爭萬元GDP能耗下降25%”的奮斗目標。面臨著發展經濟與節約能源的雙重壓力,只有充分調動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全面推動節能工作,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步伐,才能確保完成我市*”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25%的節能目標,沖刺工業1500億的奮斗目標才能順利實現。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㈠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市第六次黨代會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資源節約基本國策,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加快技術進步為根本,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科技創新、依法節能為保障,創新機制,完善政策,加強管理,努力形成“政府主導、企業為主和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節能工作新格局,共同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㈡總體目標。堅持節約優先發展戰略,按照開發與節約并舉的原則,把節能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主攻方向,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突出企業的節能主體地位,從根本上改變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到*”期末,全市單位GDP能耗(以20*年可比價計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初步建立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適應的比較完善的節能政策保障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監督管理體系,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自覺節能機制。
三、主要措施
㈠切實抓好重點領域節能工作
一是強化工業節能。抓好鋼鐵、光伏、電力、建材、紡織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超過3000噸標準煤的重點用能企業的節能工作,樹立一批節能示范項目和企業。著力加強對新鋼公司等13家重點用能企業、19家市重點監控企業、9家縣(區)重點監控企業節能目標管理和節能監察;尤其對新鋼公司、新電公司、江西二化等3家列入國家千家企業節能行動的重點企業,加強節能監督管理,做好跟蹤服務工作。進一步加大對重點用能企業節能降耗技術改造的政策、資金支持力度,幫促企業加快節能技改步伐,確保實現*”期間節能目標。二是推進建筑節能。推廣節能省地型建筑。嚴格按照相關技術標準和規范要求,加大建筑節能示范工程建設推廣力度,大力推廣綠色建材、新型墻體材料和散裝水泥,在城區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和現場攪拌混凝土。加大對現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力度,重點是墻體節能系統、門窗、中央空調系統及配套供用能系統的綜合節能改造,著力提高賓館、飯店、大型商場、會場、辦公樓等公用建筑整體用能效率。縣、區也要盡快制定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時間表,結合新農村建設,逐步把“禁實”工作推廣到鄉鎮。三是加強交通運輸節能。加速推進城市綜合交通節能體系建設。采用先進技術裝備,提高運輸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實現城市交通快速便捷聯系,加快建設與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相適應的綜合交通體系。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舊汽車及船舶,發展節能型交通運輸工具,推廣小排量節油汽車。嚴格報廢汽車回收管理,嚴禁報廢汽車違規過戶、消戶、無證回收、改裝上路;禁止拼裝或已達報廢標準的車輛承攬運輸業務。四是引導商業和民用節能。在公用設施、賓館、商廈、寫字樓、體育場館、居民住宅中大力推廣使用高效節電照明系統,減少普通白熾燈的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壓汞燈,切實提高高效節能燈的使用比例。五是抓好農村節能。加快農業提水排灌機電設施更新改造,加大淘汰和更新高耗能落后農業機械和漁船裝備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沼氣工程,推廣省柴節煤灶;因地制宜發展太陽能和農作物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系統。六是推動政府機關節能。重點抓好政府機構建筑物和空調、照明系統節能改造以及辦公設備節能,推動政府節能采購。嚴格控制公共場所室內空調溫度,除特定用途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低于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高于20攝氏度。有關部門要據此修訂完善公共建筑室內溫度有關標準,并加強監督檢查。
㈡著力構建節能型產業體系
一是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認真落實《國務院關于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國發〔20*〕40號)文件精神,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數量擴張帶動向優化升級帶動轉變。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促進經濟發展由資源主導型向創新主導型轉變、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充分發揮服務業能耗低、污染少的優勢,把發展服務業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來抓,堅持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方向,大力發展現代和新興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努力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產業格局。二是大力調整工業結構。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高新產業,對企業搬遷改造嚴格能耗準入管理,嚴格控制新開工高耗能項目。加快淘汰落后生產能力、工藝、技術和設備,提升工業增長質量,優化工業結構和用能結構,鼓勵企業通過挖潛增效和技術改造等措施,提高企業節能水平。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大力發展高效清潔能源、水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三是大力推進節能技術進步。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加快節能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鼓勵企業依托科研單位大力開發、推廣、使用高效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和新設備,優先支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節能共性和關鍵技術示范,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對達到超前性國家能效標準、經過認證的節能產品給予適當的補助,鼓勵高效節能產品生產企業做大做強。積極推廣應用適合我市產業特點的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大力實施重點節能工程,積極爭取國家資金扶持,落實相關政策措施,切實做好重點工程、重大項目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和跟蹤服務工作。四是大力培育節能服務體系。鼓勵創辦節能服務體系建設,促進各級各類節能技術服務機構轉換機制、創新模式、拓寬領域,增強服務能力,提高服務水平。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節能技術和管理經驗,廣泛開展與國際組織、金融機構及有關國家和地區在節能領域的合作,增強全市節能服務體系提供節能診斷、設計、融資、改造、運行、管理“一條龍”服務的能力。
㈢強化節能監督管理
一是加強規劃指導。各地和各有關單位要把實現能耗降低的約束性目標作為*”規劃和有關專項規劃的重要內容,認真制定和實施本地區和本行業的節能規劃,明確目標,完善政策措施,確保將規劃落到實處。二是建立節能目標責任制和評價考核體系。*”期間我市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要求降低25%。要把節能指標分解到縣、區和重點用能企業,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縣、區也要與轄區內重點監控企業(單位)簽訂節能目標責任書。要嚴格實行節能工作問責制。從今年開始,節能降耗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各地各單位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和年度考核體系,對超額完成目標的給予獎勵,對未完成目標的進行通報批評。要建立能耗指標公報制度,市經貿委、市統計局等部門要定期聯合公布全市能耗指標。縣、區也要建立本地區能耗公報制度。三是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格按照國家規定,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含新建、改建、擴建項目)進行節能評估和審查。對未進行節能審查或未能通過節能審查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核準,對擅自批準項目建設的,要依法追究責任人的責任。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含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年綜合能耗2000噸標準煤以上的,可行性報告必須有節能篇章,并報省經貿委、省發改委評估和審查;年綜合能耗2000噸標準煤以下的,由市能源利用監測中心站負責節能評估,市經貿部門負責審查。四是強化重點用能企業節能管理。各重點用能企業要認真貫徹執行國家和省有關節能法律、法規、政策和標準,高度重視本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設立能源管理崗位,配備專職能源管理人員,將節能目標層層分解,落實到車間、班組和個人,并加強監督檢查。要在技術節能、結構節能和管理節能上狠下功夫,完善用能管理制度、工作責任制度和能源利用狀況分析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管理體系。縣、區和有關部門要定期組織企業的能源管理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業務水平,加強對重點耗能企業節能情況的指導和監督,定期公布重點企業能源利用狀況。五是強化電力需求側管理。充分發揮電力需求側管理的綜合優勢,進一步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引導用戶改變用電方式,優化城市、企業用電方案,提高電能使用效率,優化資源配置。改進發電調度規則,完善農村供電網絡,優先安排水電等清潔能源發電,對燃煤火電機組進行優化調度,實現電力節能。六是加大節能監督檢查力度。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大節能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重點檢查高耗能企業及公共設施的用能情況、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情況、禁止或淘汰設備異地再用情況,以及產品能效標準和標識、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行業設計規范執行等情況。達不到建筑節能標準的建筑物不準開工建設。各級經貿部門和質量技術監督部門要加大監督檢查和處罰力度,對違法行為要公開曝光。
㈣建立健全節能保障機制
一是建立節能專項資金。各級政府要對節能技術與產品推廣、示范試點、節能監察、節能評估、宣傳培訓、信息服務和表彰獎勵等工作給予支持,根據本地區上年度能源消費量,按每噸標準煤不低于0.5元的標準,安排節能專項資金。二是實行節能稅收優惠政策。各級稅務部門要認真落實國家節能稅收優惠政策,對生產和使用列入國家《節能產品目錄》的企業,按國家有關規定給予優惠。嚴格執行國家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的政策措施和控制高耗能加工貿易、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費的有關稅收政策。三是拓寬節能融資渠道。切實加大對節能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推動和引導社會各方加強對節能的資金投入。鼓勵企業通過市場直接融資,加快進行節能降耗技術改造。四是實行節能獎勵制度。對在節能管理、節能科學技術研究和推廣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能源生產經營單位和用能單位要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節能獎勵辦法,對節能工作中作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三、加強節能組織領導和基礎工作
㈠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對本地區的節能工作負總責,把節能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明確責任和分工,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成立全市節能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發改委、建設、交通、質監、財政、統計、科技、農業、教育、環保、稅務等有關部門為成員,負責全市的節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經貿委,負責全市節能的日常管理工作。各地、各有關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機構。各級經貿部門作為節能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履行職責,切實加強本區域內節能執法和監督管理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加強協同與配合,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節能工作。
㈡加強節能管理隊伍建設。各級政府要加強節能管理隊伍建設,充實節能管理力量,完善節能監督體系,強化對本區域內節能工作的監督管理和日常監察(監測)工作,依法開展節能執法和監察(監測)。每年的節能監測任務由市經貿委下達,節能監測機構要按時完成監測任務,并向節能行政主管部門報告監測結果。全市各用能單位要設立能源管理崗位,配備專職能源管理人員,負責管理與監督檢查本單位能源利用狀況。
㈢加強能源統計基礎工作。健全能源統計網絡體系。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要為統計部門依法行使節能統計調查、統計執法和數據等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要加強對統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和指導,特別是抓好重點用能單位的統計和節能降耗情況的監測,嚴把能源數據的審核關,逐步建立數據評估制度。各級統計部門要切實加強能源統計,充實必要的人員,完善統計制度,改進統計方法,建立能夠反映本地區能耗水平、節能目標責任和評價考核制度的節能統計體系。要強化對單位生產總值能耗指標的審核,確保統計數據準確、及時。
㈣加強能源計量管理。各級質監部門要加強能源計量管理,嚴格按照國家強制性《用能單位能源計量器具配備和管理通則》,依法做好監督檢查工作。加強對企業能源計量工作的指導,督促企業進一步完善計量管理制度,按照強制性國家標準的要求,提高能源計量器具配備率,建立健全能源計量檢測體系,提高能源計量技術和管理水平。
㈤加強節能宣傳教育培訓。各新聞媒體和有關社會團體要結合開展“八榮八恥”活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節能宣傳活動,廣泛宣傳節能的重大意義,大力宣傳節能典型,使“節能光榮,浪費可恥”的觀念深入人心。教育部門要將節能知識納入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培訓體系。各級工會、共青團組織要加強對廣大職工特別是青年職工的節能教育。各級科協組織要圍繞節能開展系列科普活動。各級經貿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組織開展一年一度的全國節能宣傳周活動,加強經常性的節能宣傳以及重點用能單位能源管理人員和主要耗能設備操作人員的培訓,動員全社會節能,在全社會倡導健康、文明、節儉、適度的消費觀念,用節約型的消費理念引導消費方式的變革,大力倡導節約風尚,使節能成為每個公民的良好習慣和自覺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