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改委新型工業化發展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公司),市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全省新型工業化會議和《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意見》(蘇政發〔*〕155號)精神,促進全市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現就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新型工業化為第一方略,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為目標,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加快發展新興產業,做優做新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努力建設結構高度化、布局合理化、企業規模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安全發展型的區域先進制造業高地,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為“全面奔小康、建設新*”作做出積極貢獻。
二、發展目標“*”及今后一段時期內,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實現以下目標:
(一)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優勢支柱產業實現倍增,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雙倍增,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達到20%以上;傳統產業裝備水平進一步提高,競爭能力明顯增強。
(二)自主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新建市級以上“一站兩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業技術中心、企業博士后技術創新中心)100家。創建省級以上品牌(名牌產品、商標及國家免檢產品)200個。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比重達到1.5%以上,工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0%以上,企業核心競爭力明顯提升。
(三)產業集中度明顯提高。培育一批大產業、大企業和大園區。形成超千億元產業1個、超500億元產業1個、超300億元產業3個;培育營業收入超500億元企業1家,超100億元企業10家,超50億元企業20家;建設形成營業收入超百億園區10個。
(四)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水平明顯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22%、用水量降低30%,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化學需氧量(COD)排放量控制在58萬噸以內,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928萬噸以內。建成一批符合循環經濟要求,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示范企業和園區。
(五)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調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總量實現倍增、結構明顯優化、功能大幅提升,為制造業技術升級和降低成本提供支撐。社會物流總成本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左右,企業物流業務外包比例上升到35%左右。
三、加快推進產業優化升級
(一)做大做強工程機械及專用車輛、食品、建材、化工等主導產業。工程機械及專用車輛產業以大型化、數字化和智能化為方向,鞏固發展起重機、裝載機、壓路機、攤鋪機、平地機等主機產品;引進發展大功率發動機、專用車底盤、驅動橋、變速箱、液壓油缸、回轉支承、齒輪箱等關鍵零部件;延伸發展消防作業車、攪拌運輸專用車、城市建設作業車、城市管理專用車、物流專用車等專用車輛,爭取在重型卡車、輕型卡車、微型汽車、低速汽車等方面取得突破,著力打造國際知名、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和專用車輛制造基地。食品產業以綠色、功能、營養保健為方向,大力發展乳品飲料業、特色農副產品深加工業,突出發展液體奶、啤酒、濃縮果汁、銀杏食品等產品,建設全國重要的特色食品加工基地。建材產業以信息技術、水泥深加工技術、型材生產技術和建筑節能技術等先進技術應用為重點,大力發展新型環保建材、新型板材和高檔家具及特色裝飾裝潢材料,建設全省重要的新型建材工業基地和國際知名的板材家具加工業基地。化工產業以提高優勢資源利用效率為重點,積極推廣應用新型催化合成技術、精密分離技術、生物化工技術等先進技術,大力發展液相甲醇、環氧丙烷、聚脂、生物殺蟲劑和除草劑等化工產品,促進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快速發展,著力建設與沿江重化工錯位發展、產業互補的區域性化工集聚區。
(二)加快發展光伏、生物醫藥、新材料和電子信息等新興產業。光伏產業以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開發為重點,大力開發太陽能發電技術及裝備、高效光能轉換器件及其它光伏產品,加快發展微電子基礎原材料,延伸光伏光電產業鏈條,建設形成全國一流的光伏產業基地。生物醫藥產業以推廣應用生物技術、高效分離與純化技術、微囊化及靶向技術等高新技術為重點,大力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化制藥、純天然植物類藥物、化學合成藥物等,加快發展人胰島素和中樞神經類藥物、抗癌藥物、心腦血管藥物等產品,建設形成全國重要的“三降一中樞”藥物生產基地。新材料產業適應功能產品需要,大力發展納米材料、信息材料、抗磨材料、稀土材料、特種纖維、節能墻材等新型材料,全面提升材料工業發展整體水平。電子信息產業以嵌入式軟件系統研發應用為重點,大力發展數字影音頻產品、新型光電子元器件、電子醫療器械、智能化儀器儀表、汽車電子、稱重電子等產品,創造條件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培育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
(三)做優做新紡織、冶金、電力、煤炭等傳統產業。紡織產業圍繞原料、面料和終端產品三個環節,提高差別化、功能化纖維比重,提升產業用布、高檔裝飾用布和服裝面料等產品檔次,擴大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著力建設江蘇新興的紡織服裝生產基地。冶金產業以有色金屬深加工、精密鑄造為重點,整合發展鋁合金、再生鉛、鋼鐵和鐵合金產業,重點發展高精鋁制品、合金鎂、優質鑄造生鐵、精密鑄造件、大型專業鑄造件等。電力產業以大型化、集約化為方向,搶抓“以大壓小”機遇,加快建設60萬千瓦及以上的大型超臨界、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鼓勵發展資源綜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電廠,不斷優化電力產業結構。煤炭產業以提高回采率、延伸產業鏈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煤炭主業,鼓勵發展煤炭洗選、水煤漿、潔凈煤。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加大對外資本和技術擴張,擴大外地煤炭資源儲備。鞏固壯大非煤產業,支持煤電聯營或煤電運一體化經營。(四)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科技、金融及商務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突出以市場化、產業化和社會化為方向,進一步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大力發展現代物流、科技服務、金融服務、商務服務等四大生產性服務業,促進服務業與制造業的協調發展。物流業以發展第三方物流為重點,大力發展綜合物流中心、專業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撥中心,培育一批現代化物流企業。科技服務業以強化信息服務和技術服務為重點,積極興辦各類科技服務機構,鼓勵開展技術開發與轉移、科技信息與咨詢、知識產權及認證、技術交易等專業性服務。金融業以強化金融服務為重點,積極引進國內民營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展和完善資本市場,進一步規范產權交易市場。商務服務業以會展業和特色專業市場為重點,加快發展咨詢、評估、廣告、策劃、工業設計等。
四、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大力強化開發區的載體功能和集聚效應,堅持以招商引資為龍頭,突出抓好重大項目的招商、外資項目的引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擴資增長,堅持內資、外資、民資“三資”并重,努力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
(一)加快建設“一帶十區”。緊緊抓住省開發建設沿東隴海線產業帶的重大機遇,發揮帶內產業資源和交通優勢,科學規劃沿線工業布局、發展方向和目標定位,大力推動帶內產業、企業合作,做大做強沿線經濟,推動區域協同發展。大力發展縣域經濟,依托各地產業優勢,引進關聯性強、產業鏈長、附加值高的大項目、大企業,發揮中小企業配套協作能力,重點培育銅山食品機械、豐縣電動三輪車、沛縣煤化工、*農用化工、睢寧紡織、*板材、賈汪水泥建材等特色產業集群,培育形成優勢互補、特色鮮明的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力爭到2010年,全市形成10個百億級特色產業集聚區。
(二)全力建設重點園區。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經濟開發區的建設與發展,力爭每年引進一批10億元以上的重大項目,重點實施技術含量高、關聯度大、產業鏈長的大項目,促進產業向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邁進。大力發展配套產業,引導廣大中小企業積極加入大企業的產業體系,與行業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分工合作關系,做精配套產品。按照“一區多園”的模式,重點規劃建設工程機械產業園、特色食品產業園、精細化工產業園、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園、*紡織科技園及新醫藥、新材料、醫療器械、精密鑄造等特色產業園。力爭到“*”末,*經濟開發區營業收入達到1000億元。
(三)加快推進“退城入園”。按照城市總體規劃要求,科學規劃市區工業布局,有計劃、有步驟推進企業“退城入園”和搬遷改造,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盡快形成產業集聚輻射效應。將工業企業“退城入園”與做大做強相結合,引導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促進產品升級換代,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2010年底前,力爭完成城區中小工業企業的搬遷改造任務。
五、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一)建立健全創新體系。堅持以企業“一站兩中心”為重點,大力推進企業技術中心、行業技術平臺以及區域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建設,著力構建涵蓋全市、輻射周邊的區域技術創新綜合服務體系,提升區域協同創新能力。重點抓好國家、省、市三級企業技術中心的創建工作,建立健全技術中心考核評價體系,引導企業尤其是大企業大集團加大創新投入,加快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建設形成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產品研發主導體系,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立足區域互動和資源整合,重點在新醫藥、抗磨材料、精細化工、智能化施工機械、新能源等區域特色產業領域內,加快建設一批共性技術平臺,開展行業共性技術服務。
(二)深入推進產學研聯合。堅持以企業為主體、以高校科研院所技術力量為依托,進一步創新產學研聯合機制,拓展聯合領域,提升聯合層次,加快建立市場化、多形式、多層次的聯合體系。鼓勵和推進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進入企業,或與企業共同開發產品、共建研發機構、共享科技成果,推動產學研聯合從成果轉讓的松散型方式向校企聯合的緊密型方式轉變,促進科技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聯合示范工程,組織開展技術攻關,著力攻克一批行業關鍵共性技術,轉化一批產業重大科技成果。“*”期間,全市重點組織實施100項產學研聯合示范項目,建設100家緊密型聯合體,每年轉化1000項科技成果。
(三)加快推進信息化帶動工業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大力支持和鼓勵實施企業資源計劃(ERP)、供應鏈管理(SCM)、客戶關系管理(CRM)等綜合性管理信息系統,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進管理創新。加大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集散控制系統(DCS)等信息系統的推廣力度,推進制造過程的自動化、集成化和網絡化,提高生產過程自動化水平。加快發展和應用嵌入式軟件技術,推進傳統產品信息化改造,重點推進機電一體化產品向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推進省、市兩級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示范(試點)企業建設,組織實施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示范項目,不斷增強工業企業的信息化水平,提升傳統產業的技術層次。
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大力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堅持節約生產、清潔生產,從根本上轉變我市高增長、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切實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積極構建綠色制造體系,實現工業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大力實施節能降耗。堅持結構降耗、技術降耗、管理降耗三管齊下,突出抓好冶金、煤炭、電力、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及重點企業的節能降耗工作。建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認真執行高耗能產品能耗定額和限額標準,嚴格控制新開工高耗能項目,嚴把能耗增長的源頭關;加大節能新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應用力度,通過技改升級和科技進步,淘汰落后設備和產能,促進資源能源合理高效利用;建立健全資源節約責任制,依法實施節能目標管理。深入開展“節約型企業”創建活動,鼓勵開發節約型產品,實施節約化生產,發展節約型產業。
(二)加強土地節約集約利用。以布局合理、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為原則,通過增加存量土地的投入,改善土地的經營和管理,使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不斷得以提高。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項目土地利用強度,市區項目土地利用強度不低于150萬元/畝,縣區項目不低于120萬元/畝;對早期投入較低,但產出高的高新項目,經審定后可優先供地,并要求其在一定期限內達到投資強度。大力推行多層標準廠房建設,凡市區投資規模小于1000萬元的工業項目不予供地,可使用標準廠房解決生產經營用地。
(三)加強資源綜合利用。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促進資源循環式利用,鼓勵企業循環式生產,推動產業循環式組合,倡導社會循環式消費。突出以產業生態鏈建設為重點,延長加粗產業鏈條,合理營建企業間共生耦合關系,促進企業間物質流、水流、能量流的集成,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和廢棄物排放最小化。大力推進各種廢舊資源的回收和利用,建立健全再生資源的回收、加工和再利用體系。抓住國家、省循環型經濟試點建設的機遇,組織實施一批以“三廢”綜合利用為主的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到2010年,全市粉煤灰、煤矸石綜合利用率要達到90%以上,煤泥、爐渣綜合利用率達到100%。
(四)全面推行清潔生產。依法加大企業清潔生產力度,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方案,實現工業污染防治從末端治理向源頭預防和過程控制轉變。抓好重點區域和重點企業的清潔生產工作,推進清潔生產企業審核,建成一批“零排放”企業。利用環評制度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進一步優化開發區、工業集聚區的布局結構,將省級經濟開發區和重點產業集聚區建成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先導區。研究制定符合環境保護的產業政策和技術政策,逐步提高污染嚴重行業的準入門檻,促進工業布局、產業結構與環境容量、生態承載能力相適應,發展計劃、增長速度與污染控制目標相協調,產業政策與環境保護要求相銜接。
七、加大組織引導力度
(一)建立市推進新型工業化聯席會議制度。為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協調解決新型工業化進程中的重大問題,建立市推進新型工業化聯席會議制度,聯席會議辦公室設在市經貿委,牽頭負責建立新型工業化考核指標體系,加強檢查督促和考核管理,制定聯席會議工作細則,做好聯席會議成員之間的聯系與協調工作。
(二)增強產業政策導向作用。認真貫徹國家、省產業政策,嚴格執行產業準入門檻,切實發揮《*市工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導向作用,進一步優化投資結構,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符合產業政策、科技含量高、市場需求大、資源能源消耗低、有利于生態環保和安全生產的重大項目。鼓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產品和對我市產業升級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項目;嚴控限制類項目,加快水泥、化工、冶金、建材等現有傳統行業生產能力的改造提升,逐步減少高耗能、高污染和高危產業的比重;依據國家法規,對生產淘汰類產品、采用淘汰類工藝、技術和裝備的企業,限期停產或關閉。
(三)促進企業做大做強。鼓勵優勢骨干企業針對自身發展需求,通過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并購聯合等戰略性重組,在更廣的領域、更大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低成本擴張,促進優勢骨干企業快速崛起,切實增強對工業經濟發展的支撐、示范和帶動作用。大力實施品牌帶動戰略,研究制訂品牌企業培育計劃,切實加大品牌培育、扶持和保護力度,加強品牌擴散和品牌經營,鼓勵和支持行業龍頭骨干企業爭創中國名牌、馳名商標、出口名牌、全國質量管理獎、暢銷品牌及省級品牌等,開展認定一批市級名牌和知名商標,打造一批具有較強知名度和競爭力的*品牌,實現企業由產品競爭向品牌競爭的根本性轉變。
(四)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鼓勵企業經營層持股和期權期股激勵,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增強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為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促進專業化、特色化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集團配套協作,促進微小企業上規模上水平,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繼續實施國際化戰略,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水平,提升重大關鍵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加大對產業鏈長的龍頭型項目、技術研發機構和銷售總部等招商力度。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在海外建立生產研發基地和國際營銷網絡,開展跨國企業合作,在更高層次和平臺上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形成國資、民資、外資共同發展的格局。
(五)建設工業經濟人才高地。堅持以人為本,以市場配置人才資源為導向,加快人才的引進和培養步伐,著力打造一批創新創業領軍人物、拔尖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隊伍,為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保障。“*”期間,通過加強企業家團隊和職業經理人隊伍建設,加快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專業技能人才,開展多層次教育培訓活動,重點培育100名國際化、現代化的優秀企業家,1000名職業化、專業化的職業經理人和10000名技能型、骨干型專業技術人才。
(六)建立健全新型工業化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完善工業企業服務機制。切實發揮行業協會職能,加強企業之間的聯系和協調,促進行業自律,切實維護企業的合法權益,促進企業快速發展。二是建立完善企業信用擔保和評價體系。建立完善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補充和風險補償機制,推動企業、社會資金和外資進入信用擔保領域,組建政策性、商業性、互助性或會員制擔保機構,形成各類擔保機構相互補充、平等競爭、有序發展的擔保體系。推進企業信用評價體系建設,建立企業誠信數據庫,打造企業信用信息平臺。三是加快推進科技創新服務載體建設。推進技術產權交易市場建設,強化技術產權交易和股權融資等服務,提高技術轉移和技術產業化的效率。加快建設各類科技孵化器,明確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的主導方向,推動孵化器專業化發展、市場化運作。完善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中國礦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各類科技園區的服務功能,切實提高科技綜合服務水平和能力。
八、優化政策環境
(一)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各項優惠政策。全面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發展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的通知》(國發〔*〕6號)、《省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蘇政發〔*〕53號)、《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在全市開展工業“創業倍增”活動的意見》(徐委發〔*〕29號)以及《市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徐政發〔*〕122號)等文件中的相關優惠政策。落實鼓勵類建設項目引進技術設備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重大創新項目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關鍵設備、原材料免征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外商投資項目采購國產設備退還增值稅等相關免稅和退稅政策;落實技術改造項目購置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新增所得稅、企業技術開發費用抵扣應納稅所得額、職工教育經費稅前扣除及研究開發儀器設備加速折舊等相關政策;落實稅源企業獎勵、企業上市獎勵、突出貢獻經營層獎勵、創新機構建設獎勵、新產品產業化獎勵及名牌獎勵等相關獎勵政策。
(二)加大財政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力度,視財政收入增長情況,逐年擴大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等專項資金規模,全力支持重點產業、重點企業、重點品牌,促進企業加快發展和產業升級。市重點培育發展企業在保證地方必要財力增長的基礎上,由市財政從新增地方財政分成中安排一部分用于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研發投入。
(三)加大對生產性服務業的政策支持。放寬生產性服務業市場準入條件,除國家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領域,社會各類資本均可進入。簡化企業注冊設立、專項許可、經營內容調整、證照辦理等工作程序。允許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在技術開發費用投入、職工教育提取等方面享受《市政府關于鼓勵和促進科技創新創業若干政策的通知》(徐政發〔*〕122號)規定的優惠政策。
(四)加大生產要素協調力度。大力開展銀企洽談活動,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加強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溝通聯系,加大金融對新型工業化的支持,推動金融與經濟良性互動。實施積極的政府采購政策,落實政府首購和訂購制度,在政府采購中,安排一定比例,重點向中小企業購買產品或者服務。積極爭取擴大企業授信額度,推動商業銀行對重點項目的信貸支持,確保商業銀行用于企業技術進步信貸比重穩定提高。鼓勵開展創新風險投資活動,引導社會資金流向創業風險投資企業,通過參股和提供融資擔保等多種方式,扶持創業風險投資業快速發展。鼓勵企業在境內外證券市場上市融資,支持企業發行公司債券(含短期融資券)。支持企業實施環保安全搬遷、退城入園,優先安排重點培育發展企業的重大建設項目用地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