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教師中學音樂藝術教育課改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總結新課改以來學校藝術教育理念成果與教學實踐經驗。充分發揮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適應自治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加強中學音樂教師隊伍建設,提升中學音樂教師課堂教學專業技能水平,作為一名河北中學音樂教師,在河北中小學課改方面,以“新中國成立60年,改革開放30年和新課改以來的學校藝術教育”為主題,對中學音樂藝術教育對基礎音樂、美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改革與發展進行了研究和探討。
一、基礎音樂探討
(一)新課改中學音樂藝術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的音樂教育理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估體系等各個方面顯然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已嚴重影響中學音樂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制約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而,中小學音樂專業課程教學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新課改中學音樂藝術教育改革指導思想
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服務于基礎教育,堅持應對社會需求,堅持與時俱進,不斷探索在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中如何突出改革性,拓寬音樂教育課程的口徑,改革音樂教育考試內容及方法,進而探索形成有別于傳統音樂式的音樂教育教學體系,從而深化新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的課題,并進行了大膽的探索與實踐。這是新中國成立60年,改革開放30年和新課改以來的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改革指導思想。
(三)新課改中學音樂藝術教育改革探討
新課程要求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在歌唱教學中,我改變了以往讓學生跟唱的方式,而讓學生先聆聽歌曲,讓他們自由的感受作品的風格,歌詞的含義,在對歌曲有所把握的基礎上,老師再介紹作曲家的原意,就會激發更多學生的興趣了。
同時還要注重提高學生個性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感。所以根據這樣一個要求,我指導教師在音樂課堂上設計不同的活動讓學生來發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自己來創造自己的音樂,就會體現他們的個性化。其實,音樂學科實際上它涉及到了很多的學科知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滲入不同學科的知識在里面。比如:在上《鼓浪嶼之波》的時候可以叫學生結合地理知識點出臺灣的位置等等。在欣賞不同民族的音樂時更要給同學介紹他們的風俗習慣等等。
二、音樂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一)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初步建立起了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管理、咨詢、教研機構,制定了一系列指導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法規和文件,中小學音樂課程開課率穩步上升,教學水平有了明顯提高,有效地推動了整個學校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此外,音樂教材建設、教學器材配備以及音樂教育科研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果。可以說,目前是我國基礎音樂教育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美育在學校全面發展教育中的地位問題,以及美育與其他方面特別是與德育的關系問題一直都得不到很好的解決,這就必然使得人們對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目標的理解產生嚴重偏差。人們只關注音樂課程的外在價值,特別是輔德價值,而忽視音樂課程的內在和本質的價值--審美價值;只注重非審美的體驗(知識、技術、歷史、思辨)而忽視審美體驗(聯想、想像、創造、情感);漠視音樂教育在開發潛能、培養創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只習慣于把其他課程的教育目標簡單地移植為音樂課程的目標,而忽視音樂教育自身的審美育人目標;只注重音樂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而忽視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決定性因素--音樂興趣愛好的培養。上述認識上的種種誤區必然導致了在音樂教育教學實踐中,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性的嚴重喪失。
(二)從國際角度,探討音樂教育的理論體系與實踐
1.重新審視音樂課程的價值
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認為:音樂教育能有效開發個體潛能,激發創造沖動,升華精神境界,提高生活質量;世界音樂的豐富多樣性給國際理解、合作與和平帶來機遇。音樂教育能夠培養完整的人,在發展個體直覺、推理、想像以及表達和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的作用;音樂藝術是人類文化的濃縮與人類文明的結晶,音樂藝術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注入激情,沒有音樂藝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經濟力量,未來社會有賴于對生機勃勃的藝術社會的建設。前蘇聯音樂教育工作者更是對音樂教育的價值作了精辟的概括: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
2.制訂音樂課程標準。
為實現音樂課程的價值與確保音樂課程的地位,許多國家都意識到了制訂或重新制訂音樂課程標準的重要性與緊迫性。1994年美國制訂了該國有史以來第一套由聯邦政府直接干預下產生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日本從昭和33年(1958年)以來,已進行了四次《中小學音樂學習指導要領》的修訂。此外,英國、俄羅斯等許多國家,我國的香港和臺灣地區也相繼制訂了各具特色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或《中小學音樂課程綱要》。而我們中國在30年改革開放之后,也制定了新課程改革新標準,適應著國際教育理念的發展。
3.確立新的音樂課程目標。
對于音樂課程目標的確立,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摒棄了以往把音樂知識技能做為音樂課程首要目標的做法,而是強調音樂興趣愛好與音樂審美能力的培養,強調通過音樂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培養全面、和諧、充分發展的個體。
如美國強調“開發人的潛能,提供創造和自我表現并享受成功的機會”;德國強調“音樂面向每個學生,人的所有能力都必須得到發展”。日本強調“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和豐富的感受音樂的能力,陶冶高尚情操”;英國強調“發展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和欣賞能力”;俄羅斯強調“培養個性,促進智力發展”;香港強調“培養喜愛音樂及學習音樂的興趣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并提高兒童自律、表達、專注和協調的能力”。在中國,《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的研制正是在這樣一個大的改革背景下進行的,是適應當前基礎教育整體改革和音樂教育自身發展的一大舉措。《標準》的研制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的指導思想,在認真總結和充分吸收國內外音樂教育理論與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力求超前與創新,在立足中國教育發展水平的基礎上力求面向世界,為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改革與發展研究和論述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許多中小學校將樂育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強了音樂教育在內的藝術課程的教學;普通中學紛紛開設以審美為核心內容的音樂藝術課程;教學質量同時在不斷提高,尤其是國家重新制訂和頒布了全日制義務教育學校藝術類課程標準……,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我國音樂教育事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我國中小學音樂課大半個世紀以來幾乎就是“唱歌課”。五六十年代,音樂課受其他文化課的影響,強調文化知識的傳授,學習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教學法。凱洛夫的教學模式引入音樂課,其模式為:組織教學、復習檢查、講授新課、鞏固、布置作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音樂教學法開始傳入我國,尤其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及達爾克洛茲教學法的傳入,開拓了我們的思路。國外音樂教學法強調即興創作,從觀念上促進我國的音樂教學改革,使音樂教學研究上了一個臺階。我們必須認識,中小學音樂教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非專業音樂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樂專業人才。這一性質決定了中小學音樂教育必須以全體學生為對象,以普及音樂文化、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任務,要徹底改變以專業音樂教育為目的,以教師為中心,單純知識、技能傳授的教學思路。中小學音樂教育要以學生為本,以音樂教育為手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新課程的改革是迫在眉捷。
要改革必然要做到重視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運用,強調通過教師親身參與音樂活動來加強音樂體驗,強調通過創造性的教學來開發學生音樂潛能,強調教師教學必須以激發音樂興趣與培養良好態度為基點并視之為學生在音樂方面可持續發展的決定因素等等。這些教學思想無疑將是今后音樂教學發展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