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農業基礎建設的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廣泛宣傳,掀起學習“一號文件”精神新熱潮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加強農業基礎建設作為主題,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突出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積極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努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切實解決農村民生問題。文件系統地提出了“五個三”的政策措施,即“三個明顯高于”、“三個調整”、“三個繼續加大”、“三個提高”和“三個大幅度”,將以往的“支農惠農”表述改成了“強農惠農”充分表明了農業在現階段的重要性,充分顯示了中央在加強農業投入、強化農業基礎方面的決心和力度。各鄉鎮、各部門要把學習、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做為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領導,周密安排,采取召開會議、組織座談、發放資料、懸掛橫幅、流動廣播等多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深入開展中央“一號文件”宣講工作。由縣委宣傳部牽頭組建宣講團,農工部、農業局、黨校、干教辦等單位參與,巡回鄉鎮進行宣講。縣電視臺、電臺開辟專欄節目,重點介紹中央“一號文件”的主要內容。要通過積極地宣講介紹,使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切實把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統一到中央“一號文件”上來。
二、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大力增加農民收入
按照“做強果業、做大畜牧業、提升勞務輸出層次”的思路,加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培育壯大農業主導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一是做大做強優勢產業,著力壯大果業、畜牧業、勞務輸出三大支柱產業。果業生產以建設綠色有機果品基地為重點,進一步調動廣大果農的生產積極性,加大投入,擴大規模,確保年內新建果園2萬畝,掛果面積達到12萬畝,總產突破18萬噸;大力推廣“四項關鍵”技術,提高果農作務水平,建成縣級優質蘋果示范園30個,優果率達到68%以上;加大對外宣傳力度,著力打造“醇古紅”品牌,提升長武蘋果知名度;積極推行“經紀人+基地”、“公司+基地”的生產經營模式,提高果品營銷水平,促進果農增產增收。堅持規模養殖和家庭養殖并重的原則,以生豬、奶牛和黃牛為重點,大力發展養殖專業村、專業戶,切實抓好畜禽良種繁育、先進飼養技術推廣、市場風險應對、信貸扶持和疫病防治五大體系建設,年內完成11個鄉鎮畜牧獸醫站改建任務,力爭發展養殖小區6個、養殖專業戶1448個,新增大家畜6000頭。堅持對外輸出與就地安置相結合,加大組織輸出力度,健全服務體系,穩步擴大勞務輸出規模,力爭全年勞務輸出穩定在3.5萬人(次)。二是積極發展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按照“科學布局、逐村定品、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思路,全面實施“一村一品”十村示范、百村推進工程,把資金投入、市場建設、科技支持、人才培訓、信息服務等集中向確定的“一村一品”示范村傾斜,年內新增12個“一村一品”示范村。三是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大力發展烤煙、蔬菜、紅地球葡萄、中藥材、花椒等特色產業和柿子、大棗等雜果種植,著力開發剪紙、刺繡、鞋墊等民間工藝品,力爭煙葉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畝,總產達到2.3萬擔,種植雜果1萬畝,傳統蔬菜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大棚蔬菜發展到400棚,每個鄉鎮建成1—2個特色產業示范村。四是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抓好龍頭企業發展。加強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開發整合農業、科技、氣象等涉農信息資源,積極實施農業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年內建成100個農業信息服務站。圍繞農產品加工、商品化處理及包裝、儲藏、銷售等方面,引進和培育一批加工型、流通型龍頭企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推動現代農業快速發展。
三、切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提高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各鄉鎮、各部門要用足、用活上級各類強農惠農政策,積極爭取項目和資金,加大投入,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繼續加大農村公路建設工作力度,廣泛發動群眾,多方籌措資金,嚴把工程質量,精心做好通村公路的規劃建設,年內新修通村公路70公里,完成長馬路、棗郭路改建任務,實現全縣塬面村村通油路(水泥路)的目標。加快實施農村安全飲水、小型水利建設及節水灌溉工程,解決20個村1.65萬人的飲水困難及飲水安全問題;大力開展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新修基本農田5000畝,新增灌溉面積900畝。加快農村電網改造步伐,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力爭完成11個重點村和11個推進村低壓線路改造任務。扎實開展林業工程建設,加快“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建設步伐,年內建成6個省級“綠色家園”示范村,25個市級“綠色家園”示范村,完成荒山造林1萬畝,栽植天保公益林2000畝、“三北”防護林3000畝,封山育林1萬畝,力爭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9.3%。繼續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建設,年內完成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和5個農村文化室的建設任務,力爭建設農村連鎖店150家。加快農村通訊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有線電視、電話、寬帶進村入戶工程,力爭年內新增電話用戶500戶、有線電視用戶800戶、寬帶用戶600戶。
四、突出重點,抓好新農村重點村、推進村建設及扶貧開發重點村建設
20*年,全縣計劃每個鄉鎮創建1個新農村建設重點村和1個新農村建設推進村。按照“規劃先行、分類指導、典型示范、基礎突破、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新農村建設重點村達到“三化五通五配套”的要求,即:村莊實現綠化、亮化、凈化;通電、通自來水、通油路(水泥路)、通廣播和有線電視、通信息(寬帶、電話、電子農務);配套建設村“兩委會”辦公室、文化室、衛生室、商業網點、休閑健身廣場。新農村建設推進村達到“三改五通一整治”的要求,即:改灶、改廁、改圈;通電、通自來水、通油路(水泥路)、通廣播和有線電視、通信息(寬帶、電話、電子農務);整治村容村貌,村莊環境明顯改觀。切實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編制工作,按照“科學實用、突出特色、風格多樣”的原則,制定好新村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推動新農村建設逐步走上規范化軌道。加大各類涉農項目資金的捆綁使用力度,整合項目資金向新農村建設重點村、推進村傾斜,集中財力為農民辦大事、辦實事、辦好事。深入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動,加強鄉風文明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同時,把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力爭實現全縣1.5萬人的穩定脫貧目標。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切實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年內建成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22個;繼續搞好易地扶貧開發,年內建成移民新村4個,搬遷貧困群眾152戶740人。啟動實施棗元“一條梁”地區扶貧綜合開發工作,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
五、加強農民教育培訓,提高農民整體素質
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和“陽光工程”實施力度,提高廣大農民綜合素質,力爭全年培訓農民1.35萬人(次)。按照每鄉有一支農業技術骨干隊伍,每村有一名技術骨干,每戶有一名生產明白人的要求,加強農民技術骨干人才的培訓。同時,重點培訓社會需求量大的制造業技術工人及農業專業大戶、專業合作社社長、農業龍頭企業經營者,使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能夠掌握1-2門先進農業實用技術、轉移出去的農民具有較強的務工經商技能,提高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全面提高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綜合素質。制定符合縣情實際的優惠政策,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有經營頭腦的外出務工農民帶資金、帶技術回鄉創業、興辦實體,成為推進農業農村工作的帶頭人,促使農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逐步轉變。
六、統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切實改善農村民生條件
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力爭全縣80%的鄉鎮達到市級教育強鄉鎮標準;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全面完成市上下達的職教招生任務;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加大實施國家助學貸款政策力度,切實解決農村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問題。加快農村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全面完成176所村級衛生室設施配套任務,不斷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力爭群眾參合率達到93%以上,有效解決農村群眾看病貴問題。嚴格落實農村計生獎勵扶助政策,加大性別比治理力度,努力穩定低生育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斷擴大農村低保覆蓋范圍,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組織開展第二屆感動長武“十大人物”和“百名孝子”評選等一系列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弘揚無私奉獻、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樹立現代農村新風尚。
七、強化基層組織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證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執政能力為目標,深入開展“四培三帶兩提高”活動,注重農村黨員發展工作,進一步優化農村黨員結構。按照《村級干部管理辦法》的要求,切實加大對村級干部的選拔、培訓、管理和考核力度,進一步提高村級干部的整體素質和工作能力。大力開展“找能人、請能人回村任兼職”和“經濟能人任村官”活動,增強村級班子的戰斗力和凝聚力。同時,進一步健全和落實“村財村用鄉服務”、村務公開、“一事一議”等制度,確保群眾對村務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八、深化農村改革,創新管理機制
一是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認真開展延包后續完善工作,確保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到戶。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培育現代農業經營主體,積極穩妥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切實保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完善土地征用制度,規范征地程序,堅決防止和糾正強迫農民流轉土地、改變土地用途等違法行為。二是建立健全村級財務管理制度。結合農村綜合改革,建立健全以鄉鎮財政所為依托的農村財務服務中心,將所轄的村級財務一律交由農村財務服務中心實行“四、四統一”管理(會計帳目、財務收支、會計檔案、會計信息業務;統一財務核算、財務票據、資金、財務檔案管理)。出臺完善《長武縣農村財務管理辦法》,將村級財務管理工作納入每年的目標責任制考核之中,加強監督檢查,保證村財村用鄉服務工作逐步規范、科學,正常開展。三是加強村務公開工作。廣泛宣傳村務公開的目的、意義、方式、方法、具體要求和標準,以“實際、實用、實效”為原則,以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為依據,圍繞每個環節,嚴格、規范操作。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包括建立和完善財務管理、財務監督、財務公開、村民代表會議在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對村務公開的內容、程序、方式、時間及管理監督等工作也應逐一作出明確規定,并不斷予以改進和完善,使公開工作進一步做到有制可循、有制可依、依制辦事、違制必究。進一步推行村務公開目標管理責任制,把村務公開工作納入到農村整體工作的目標管理和考核內容之中,堅持量化考核,嚴格獎罰。
九、切實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領導
搞好農業農村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準確把握形勢,不斷解放思想,按照黨的*精神和中央“一號文件”以及中、省、市農村工作會議對“三農”工作提出的新部署、新要求,把農業農村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鄉鎮、各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負責,明確工作重點,狠抓工作落實。縣農村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積極履行職責,加強協作配合,促進我縣農業農村工作健康快速發展。縣委、縣政府督查室、縣考核辦要勤督嚴查,及時通報各鄉鎮、各部門的工作進展情況,對工作抓的緊、成效明顯的,給予通報表揚;對工作不到位、進展慢、成效不明顯的,責令限期整改,并給予通報批評,促使全縣各鄉鎮、各部門以大干、苦干、勤干的作風抓落實、促發展,在全縣形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濃厚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