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區農委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實施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貫徹落實農業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增強行動、省農委《*省稻米產業提升行動實施意見》和市農委《關于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的意見》精神,進一步挖掘我區水稻產業發展潛力,從20*—20*年,結合實際,在全區開展以“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強化質量,提高效益,全面提升稻米產業競爭力”為主要內容的稻米產業提升行動。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主要目標
基本目標:穩定面積,主攻單產,優化品質,創立名牌,提高效益,全面提高市場競爭力,做大做強稻米產業。
*池區位于沿江江南,河流縱橫交錯、圩湖星羅棋布,是歷史上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現為“國家商品糧基地縣”、“*省優質糧油示范區”,屬于國家糧食產業帶,是沿江江南產糧大“戶”。全區耕地面積62.8萬畝,其中,水田40畝,旱地22.8萬畝,近三年水稻播種面積均在66萬畝以上。從今年到20*年,力爭達到如下目標:
1、產量目標。全區水稻播種面積穩定在65萬畝,平均單產在基期(20*-20*年5年平均)400公斤的基礎上,力爭到20*年提高到450公斤,總產達27萬噸,其中商品量爭取達*萬噸。
2、質量目標。總體質量提高一個檔次,優質品種比例達90%。通過科技創新、技術進步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使稻米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達無公害生產標準,部分稻區初步形成規模化綠色或有機食品生產基地。
3、品牌目標。以整合強化現有品牌為基礎,通過發展產業化經營,培育2-3個有市場競爭力的稻米知名品牌。
4、效益目標。通過生產環節增產、提質、節本增效和加工增值增效,每畝提高效益*0元以上。
二、主要內容
1.積極引進和推廣優質、專用品種。重點支持推廣一批抗性好,產量高,米質可與泰國香米相媲美的高檔優質稻,特色稻米和節水型優質稻品種6-*個,如優質水稻、專用及飼料稻、耐儲藏品種,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同時支持推廣米質達到國標二級以上抗性好的高產品種和優質超級稻品種(組合)*-20個,以滿足國內市場需要。近期重點推廣中香1號、香兩優68、豐優香占、兩優6326、直早038、兩優培九、華安7號等優質品種,市場占有率達到80%以上。
2.大力推廣水稻增產增效技術。依靠科技,提高水稻單產和質量是增強稻米綜合生產能力的根本出路。我區重點推廣優質水稻低成本和無公害栽培技術及超級稻生產集成技術。一是全力推廣以水稻旱育稀植技術為代表的培育壯秧技術;二是加快推廣以拋秧、直播、免耕為代表的輕型栽培技術;三是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四是配套推廣以防高溫熱害、節水灌溉為代表的避災節本技術;五是大力推廣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為重點的精確管理技術。20*年通過實施國家糧食豐產工程沿江江南雙季稻豐產技術集成研究與示范,在梅龍鎮建立核心示范區2000畝,高產攻關區20畝,高產攻關研究展示區50畝及輻射區*萬畝,加快沿江地區雙季稻輕型栽培配套技術的研制。與此同時,加強配套技術的攻關研究與示范,搞好品種選育及引進品種的篩選,為大面積生產用種和良種良法配套提供技術支撐。力爭到20*年良種覆蓋率達95%,關鍵技術到位率和入戶率達80%以上。
3.進一步優化品種區域布局。按照“生態適宜、品種對路、結構優化”的原則,形成區域優勢布局,大力推廣沿江早秈和優質晚粳稻。根據資源狀況、生產水平和耕作規律,全區水稻優勢區域分為沿江圩區和山丘畈區。沿江圩區建立優質、專用糧油品種生產區,包括唐田、牛頭山、木閘、阮橋、涓橋、殷匯、高嶺、烏沙、里山、馬牙、墩上、梅龍、觀前、茅坦、江口等15個鄉鎮街道,水稻面積55萬畝,平均單產達450公斤,主要耕作類型為18萬畝雙季稻、14萬畝中單晚稻,重點發展優質稻、專用糧、飼料稻等品種,使三者的比例達6:2:2。山丘畈區建立高檔優質稻、無公害特用稻生產區,包括牌樓、高坦、梅街、梅村、棠溪、劉街、解放等7個鄉鎮,水稻面積達*萬畝,平均單產達450公斤,主要耕作類型為一季稻,
4.加強科技項目示范區建設。堅持“區域布局,統一品種,連片推進”的原則,重點抓好水稻豐產、測土配方施肥、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等項目示范區建設。聯系200個種稻大戶和30個科技示范戶,建立優質高產高效5萬畝核心示范區,示范面積40萬畝。同時,選擇扶持2個稻米產業化基礎條件好的龍頭企業直接參與優質稻訂單生產和生產基地建設。改造加工設備,提升稻米加工品質,形成3-5個知名稻米品牌。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強領導與協調。成立以區政府分管區長為組長,農業、科技、人事、民政、糧食、工商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稻米產業提升行動領導小組,成立由農業科研、教學、技術推廣和加工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專家組,負責提升行動的組織、協調、服務、指導和管理,保證行動有序進行,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有效整合各部門的技術力量和人才資源。
(二)加大水稻產業的投入。通過國家、地方項目支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拓寬投融資渠道,增大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區財政每年拿出一定資金用于支持科技推廣、品牌推廣、產業化發展。
(三)加強技術培訓、示范和成果應用。
1.強化管理,推進標準化生產。在水稻優勢產區,建設一批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實現良種、生產技術、產品質量和產地環境的標準化。一是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實行統一供種并專收、專儲;二是實施成套標準先進生產技術,按照統一規范的技術規程,由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提供專業化技術服務;三是實行統一的質量標準和產品品牌,每個生產環節都按規定的標準進行控制,確保產品質量,創建知名品牌;四是實行全程質量安全監控,健全植物病蟲害防治體系和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檢驗體系,率先推行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和市場準入制度,加強對生產環境、過程、投入品的監測;五是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特別是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技術培訓,做到標準技術入戶。
2.加快品種改良與更新。大力引進、推廣優勢品種,有針對性、有重點地加強優勢農產品種質資源研發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種子的原種場、良種場和擴繁基地建設,努力建設高標準的優勢農產品良種繁育體系,按照生產規模化、產品標準化的要求,提高良種的集約化應用水平。
3.加強高產保優栽培技術研究與推廣,提高優質糧生產的科技含量。根據*池區不同區域生態條件、耕作規律和栽培水平,研究制定優質稻高產保優栽培技術規程,推進優質稻標準化生產。做好水稻IPM技術、頻震式殺蟲燈、測土配方施肥、輕型免耕、直播、拋秧等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發展稻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推進產業化經營。采取政策引導、資金扶持、人才培養、項目開發等方式,重點培育和發展稻米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中介組織,帶動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經營向統一品種、統一播栽、統一田管、統一收脫、統一銷售加工的方向轉變,提高水稻生產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推動家庭經營戶、專業合作與中介組織、龍頭企業的有效對接,提高稻谷產品訂單收購率和商品一致性。支持一批生產規模較大、效益較好的糧食加工企業,在產區建立原料基地,與農戶簽訂產銷訂單,生產優質大米及其它精深加工產品。支持企業與科研單位和種子生產部門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對基地農戶實行統一供種、技術服務和訂單收購,探索“企業+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
(五)強化基礎服務能力建設,提高專業化服務水平。通過鄉鎮綜合改革,理順農技推廣網絡技術隊伍,盡快形成以區農技中心為核心,區域站、鄉(鎮)站為一體的推廣網絡和高素質人才隊伍。加強水稻生產技術培訓、市場監測、技術信息處理和傳播等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服務手段,提高水稻生產的服務能力。搞好苗情、病蟲情、土壤肥力和稻米質量監測等基礎性服務工作。針對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和生產需要,大力扶持育秧服務公司、植保專業服務隊、農機服務隊、配方施肥公司等專業化的服務組織,提高服務的組織化程度。引導農資企業為農民提供相應的配套技術服務。
(六)強化政策引導,加大稻米產業提升的推進力度。貫徹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糧食最低收購價等政策措施,進一步調動農民種稻積極性。積極探索水稻良種補貼與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掛鉤的運行機制,真正發揮良種補貼在稻米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提升行動中的作用。大力支持無公害、綠色、有機等稻米基地認證,加快水稻質量安全提升速度。
(七)強化農田基本建設,改善稻田生產條件。通過農業開發項目加強稻田灌排等基礎設施建設,搞好中低產稻田改造,增加有機肥料投入和沼肥綜合利用,加大對種稻良田的保護和地力培育力度,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確保高產穩產。針對丘崗山地的水土流失問題,堅持小流域綜合治理,防止稻田的水沖砂壓。防范稻田污染,確保稻田無公害生產。通過綜合治理,增強稻田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八)強化種子等投入品監管,確保稻米優質安全。當前,我區水稻品種多、亂、雜,主導品種不明確是導致水稻整體品質上不去的重要原因。要從品種審定、主導良種推介入手,完善品種退出機制,加快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推進力度,切實解決品種多、亂、雜問題。加大種子、化肥、農藥等主要生產投入品的市場監管,嚴把質量關,打擊假冒偽劣產品,要嚴把影響質量安全的違禁農藥等投入品的上市關,加大生態安全農藥、化肥品種的推介力度,規范使用管理,確保稻米食用安全。
(九)建立績效考評機制。組織專家制訂以水稻單產水平、質量水平、品牌創立、稻米專業合用經濟組織建設、產業化水平、技術推廣和工作績效為主要內容的稻米產業提升行動績效考評辦法,加強提升行動的動態性追蹤與檢查監督,對成效顯著的種糧大戶、科技示范戶和生產、服務型組織或單位,進行表彰獎勵,充分調動各地發展水稻生產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