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政局生態農業管理意見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鄉鎮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公司),市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縣建設的通知》(蘇政辦發[*]21號)和省農林廳、水利廳、環保廳、建設廳聯合下發的《關于同意丹陽等20個縣(市)為全省第二批生態農業縣建設單位的批復》(蘇農環[*]4號)文件精神,扎實推進我市生態農業建設,確保實現生態農業市建設目標。現就創建省級生態農業市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立足我市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優勢和較好的農業經濟基礎,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圍繞《興化市省級生態農業市建設規劃》,實施以清潔家園、清潔水源、清潔田園為重點的八大生態農業工程,全力推進生態農業市的創建工作,逐步實現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生活環境舒適化,從而達到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
二、建設目標
全市生態農業市建設規劃的總體目標是:立足質量興市發展戰略,遵照自然、社會、經濟和生態適應性原則,圍繞“特色在農、優勢在水、發展在林牧”的市情,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農業自然資源,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實施循環農業,建立大面積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形成技術先進、特色鮮明、優質、高效、清潔、安全的外向型、觀光型的生態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經過15年左右的時間,根本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藍天、碧水、沃土”,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要求,真正建設成為經濟發展、人民富裕、資源節約、環境優美、社會文明、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市。
近期目標:根據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農業建設自身特色,以實現城鄉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與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為目標,在“九五”如期實現國家級生態示范市、省級生態農業建設示范市建設目標的基礎上,加快整體推進生態農業市建設步伐。至*年底,完成土地整理5萬畝,土地復墾開發1.2萬畝,全市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及綠色、有機食品基地面積達80%以上,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率達88%,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0%以上,食用農產品不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率達90%以上,新開發、建設項目“三同時”執行率達100%。工業污水和規模畜禽養殖場廢棄物達標排放,定期進行河道清理,并實行長效管理,基本清除水花生、水葫蘆。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力爭森林覆蓋率達20%以上,村鎮綠化率達30%以上。城區推廣地埋式無動力污水處理,農村改廁、改圈達80%以上,并推廣生活垃圾定點存放,有條件的集鎮實行生活污水集中處理。通過環境治理和保護,使農業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高。
三、生態分區
根據我市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態環境特點,全市劃分為西北部湖蕩生態農業區、中部水產—旱作生態農業區、東部旱作生態農業區以及城鎮郊區公路沿線生態農業區。
西北部湖蕩生態農業區:位于興化西北部,包括沙溝、周奮、缸顧、中堡、李中、西鮑、西郊等7個鄉鎮。該區以發展綠色、生態水產養殖業和水產品流通業為主,重點實施大水面立體開發或保護、水產生態混養、菜漁共作、林牧結合、觀光旅游農業等,積極做大林業,加快培植水生蔬菜產業,并以水上森林公園、大縱湖風光、烏巾蕩風景區為依托,建成風景秀麗、別具水鄉特色和天然情趣的生態濕地農業旅游區。
中部水產—旱作生態農業區:位于興化中部,包括大鄒、釣魚、下圩、安豐、海南、城東、林湖、昌榮、大垛、竹泓、臨城、荻垛、沈倫、陳堡、周莊、茅山等16個鄉鎮。該區重點建設優質糧油生產基地,立足河岸、圩堤綜合利用,加大林網建設,逐步建設成生態功能保護區,大力推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發展觀光農業,依托板橋陵園等人文景觀以及大面積連片稻漁共作基地,建成人文與自然相得益彰的板橋田園風光帶。
東部旱作生態農業區:位于興化東部,包括老圩、新垛、大營、永豐、合陳、戴窯、陶莊等7個鄉鎮。該區通過實施稻麥兩熟、糧—飼、林草牧復合經營、生態農場等模式,建立生態農場,優先發展畜禽養殖業,重點推廣廢棄物綜合利用技術、相關產業鏈接技術和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技術,加快發展循環農業,實現由單純的勞動力輸出和糧食輸出向牛奶、豬、雞、蛋等農副產品輸出的轉變。
城鎮郊區及主要公路沿線生態農業區:該區包括昭陽、垛田、戴南、張郭等4個鄉鎮和開發區以及市域內主要公路沿線,重點實施蔬菜—豬—沼氣—蔬菜良性循環模式、經濟作物多熟制模式、林牧復合經營模式、觀光休閑農業模式等,大力發展為城鎮居民服務的應時蔬菜、花卉、觀賞苗木、觀賞魚生產,立足污染源治理,加快植樹造林步伐,提高環境質量,構建生態人居家園。同時,面向城鎮消費群體,利用獨特的地理地貌,圍繞垛田千島春色,大力發展城郊休閑、垂釣娛樂、觀光農業。
四、重點工程
1、清潔田園工程。
重點進行土地整治及土地復墾,加強農田林網建設,大力推廣高產、優質、多抗農作物新品種,以精確定量栽培為核心,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秸稈全量還田技術和畜禽糞便綜合處理技術,規范農藥、化肥等農業投入品的安全使用,提高標準化生產技術水平,強化無公害、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
2、清潔水源工程。
重點開展河道清淤并落實長效管理機制,實行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水的無害化處理,實現達標排放,禁止作物秸稈下河,及時打澇水花生、水葫蘆等水面漂浮物,確保水面清潔不污染。
3、清潔家園工程。
科學規劃,加快小城鎮、中心村建設步伐,加快村鎮綠化步伐,以戶用沼氣工程建設為重點,實施農村改圈、改廁,推廣以“豬一沼一菜(漁、林果)”等為主要內容的生態良性循環模式,實行農村生活垃圾定點存放及小城鎮生活污水綜合處理,實現家居清潔化、庭院資源再生增值和多級利用。
4、農林牧復合生態系統工程。
加強農林生態系統、農漁生態系統、農牧結合型生態系統、農產品深度加工及其副產品綜合利用產業鏈工程建設,改善和美化環境,提高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能力,建立“企業+基地+農戶”模式,強化農產品的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實現增效增收。
5、環境監測和農產品質量控制工程。
加強農業環境監測體系和農產品質量控制體系建設,開展耕地、水源質量調查與監測,實行產地質量控制,重視制標、采標和用標,狠抓源頭治理,切實加強基地環境保護。
6、庭院經濟建設生態工程。
重點結合村鎮規劃,因地制宜發展以花卉、果木、養殖、手工業相結合的生態庭院經濟,美化農村生態環境,提高農民收入。
7、景觀生態農業觀光工程。
以水上森林公園、大縱湖風光、板橋陵園為基點,突出文化旅游、度假休閑的主題,營造獨具特色的水鄉生態農業旅游。
8、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工程。
以引進與推廣新技術、新品種以及生產安全農產品為主要內容,加大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力度,提升農產品的研發、生產、加工、經營能力,積極發展生態觀光旅游農業。
五、保障措施
1、建立組織,強化領導。市里成立全市創建省級生態農業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市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下設辦公室,建立聯席會議制度,配備專業人員,負責創建的具體工作。各鄉鎮、市有關部門也要成立相應的組織,并確保人、財、物的落實到位。
2、強化宣傳,統一思想。建設生態農業市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要求,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媒介和工具,廣泛宣傳、發動,展示生態農業市建設取得的成果,統一全市上下思想認識,提高全民的參與意識。
3、籌措資金,加大投入。市政府將規劃實施所需資金納入興化社會經濟發展規劃,堅持不懈地增加對生態農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制定相關政策,建立多元化籌措資金的渠道,安排專項資金,保障全市生態農業建設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4、明確責任,強化考核。把生態農業市建設的各項目標任務,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層層分解落實,并制定考核細則,對未按時完成任務的鄉鎮和單位,追究有關領導、相關人員的責任,真正做到目標任務有量、操作步驟有序、壓力傳遞有力、督查考核有據,確保創建目標的如期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