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局科學發展觀實踐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工作思路
以黨的*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工作,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于深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決定,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提高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切實抓好民生工程,打造農業發展新亮點。
二、主要目標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穩定在550萬畝以上,總產達到206.9萬噸,比*年增加3.5萬噸,其中高粱種植面積30萬畝,馬鈴薯種植面積65萬畝;水果種植面積達到85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77萬畝;茶葉種植面積達到12萬畝;新建農村沼氣池2萬口,改造中低產田土12萬畝,實施測土配方施肥200萬畝,繼續爭創全省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李冰杯”;實施稻鴨共棲綠色防控工程10萬畝;建設優勢特色農業示范園區3個;規范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實現農民從種植業中人均增收80元以上。
三、工作重點和工作措施
(一)繼續抓好糧食生產
切實保護耕地,積極參與基本農田保護劃定工作,認真落實國家鼓勵糧食生產扶持政策措施,調動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穩定擴大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組織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實施水稻、高粱、玉米、薯類“四大增糧工程”,依靠科技,提高單產,不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調優結構。一是優化品種結構。高粱、馬鈴薯和大豆種植面積分別擴大8萬畝、8萬畝和2萬畝,適當調減小麥和油菜和玉米種植面積。二是優化品質結構,大力提高優質糧油比例。優質稻、優質專用小麥、優質專用玉米、優質專用大豆、脫毒薯、雙低油菜要分別達到140萬畝、40萬畝、40萬畝、14萬畝、5萬畝、15萬畝。
2.主攻單產。一是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品種;二是大力推廣配套栽培技術;三是大力推廣高效栽培模式;四是堅持防抗結合,提高抗災能力;四是開展水稻“三圍”立體強化栽培優質高產創建活動;五是實施好測土配方施肥工作。
3.改革耕制。一是突出抓好再生稻生產,大力推廣中稻/再生稻超高產強化栽培配套技術,再生稻蓄留面積達到130萬畝;二是鞏固“三田改旱”成果;三是完成全市旱地改制50萬畝。
4.認真貫徹落實*市人民政府《關于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決定》,強化糧油高產創建活動和糧食作物良種良法入戶到田工程,確保糧食安全。
(二)大力發展優勢特色效益農業
強化優勢特色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建設特色優勢產業示范片,打造具有區域競爭力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形成長江沱江沿岸、赤水河永寧河流域和321國道、瀘合路沿線等各具特色的高效生態農業產業帶。在抓好優質稻、果蔬、高粱等優勢主導產業的同時,積極發展荔枝、龍眼、蠶桑、青果、茶葉、馬鈴薯等地方名特優農產品。江陽區、敘永縣、瀘縣、合江縣、龍馬潭區已被省農業廳命名為四川省首批優勢特色效益農業基地,要各自圍繞蔬菜、馬鈴薯、柑桔、荔枝、優質稻產業,做大做強良種繁育基地和高標準、高質量、高效益的生產示范基地,著力打造農業特色產業強縣。
1.明確發展思路。用抓工業的理念和思路抓優勢特色效益農業,面向市場、發揮優勢,整合資源、規模開發,依靠科技、提高質量,培育主體、打造品牌,發展產業、提高效益。
2.強化規劃引導。一是要明確發展目標;二是科學制定規劃,著力打造瀘隆高速公路及赤水河流域甜橙產業帶,長江及沱江沿岸蔬菜、龍眼、荔枝產業帶,赤水河、沱江流域高粱產業帶,古、敘山區馬鈴薯產業帶和川南名優早茶產業帶、川南反季節蔬菜產業帶;三是加強宣傳引導;四是明確發展重點,集中投入,力求突破。
3.認真組織實施。一是要做好項目包裝,積極爭取部省資金投入;二是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形式,促進優勢特色效益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三是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整合涉農項目,推進優勢特色效益農業園區建設;四是切實抓好優勢特色效益農業產業化經營。
(三)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
1.建立良種引進試驗示范體系。重點圍繞蔬菜、糧油作物開展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優良品種、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實施農作物種子工程,建立和完善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檢驗體系,為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做好品種儲備。每個區縣要重點抓好2-3個引進試驗示范和展示項目。
2.打造農業示范園區。重點圍繞優勢特色效益農業,打破行政區域限制,在全市集中打造3-5個幾千畝上萬畝的示范園區,配套建設園區現代生產設施,集成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形成一批標準化生產基地、出口生產基地和加工原料基地,通過示范園區建設帶動特色效益農業的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帶動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各區縣也要圍繞優勢特色效益農業,整合涉農項目資金,集中打造1-2個農業綜合示范片。
3.抓好農業技術推廣,推進科技進步。抓好基層農技服務體系建設,解決好農技服務體系體制不順、機制不活、隊伍不穩、保障不足等問題,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有力支撐。大力實施農業科技大培訓、大示范、大推廣“三大”行動,示范推廣50個主導品種和10大主推技術。整合農業推廣、科研、教育等多方資源,大力開展新型農民培訓和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的產業骨干農民。進一步完善“農技110”和手機短信發送信息模式——農信通信息化服務體系。按照“百畝攻關、千畝展示、萬畝示范”的模式,扎實開展糧油高產創建活動。
4.抓好防災減災,減輕災害損失。堅持抗災奪豐收思想不動搖,堅持預防為主,防抗結合,完善應急預案,強化反應處置,抓好恢復重建,努力減輕災害損失。落實“公共植保、綠色植保”理念,完善綠色防控體系。加強植保專業防治隊伍建設,大力推廣綠色防控技術,完善突發重大疫情應急反應機制,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處置能力。進一步加強農作物病蟲預測預報工作,逐步實現病蟲害預報可視化,準確把握病蟲發生動態,及時病蟲信息。認真貫徹綜合防治策略,完成病蟲綜合防治100萬畝,確保全市農作物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下,重點主產區要力爭控制在3%以內。
5.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項目為依托,狠抓耕地地力建設,搞好中低產田造,實施好標準糧田建設項目和與土地整理項目的整合工程、沃土工程、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大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1.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搞好業務培訓,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發展環境。規范建設3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項目、資金等方面予以扶持,及時總結和推廣好經驗、好做法,帶動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培育發展。
2.培育龍頭企業,實施品牌戰略。以甜橙、荔枝、龍眼、蠶桑、茶葉、蔬菜、加工糧食等重點產業為依托,大力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重點引進、培育和命名5個龍頭企業。重點選擇甜橙、荔枝、龍眼、加工蔬菜、糧油產品等優勢農產品,整合、培育或創立農產品著名品牌2個。瀘縣、江陽區、龍馬潭區要做響龍眼品牌;合江縣要做響荔枝、青果品牌,特別要唱響奧運荔枝品牌,帶動合江荔枝產業跨越式發展;納溪區、敘永縣、古藺縣要做響茶葉品牌;江陽區、納溪區、龍馬潭區、敘永縣要做響外銷蔬菜和加工蔬菜品牌。
3.抓好農產品營銷。要強化市場意識,密切關注市場變化,開展市場調研,搞好需求預測,引導農民以銷定產。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培育市場營銷主體,搭建農業部門與批發市場、營銷主體的信息交流平臺。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組織參加第七屆國際農交會、第十屆西博會、全國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博覽會、四川優質特色農產品北京展示展銷會等重大農產品推薦、交易和展示展銷活動。
4.整合資金,加大投入,打造亮點。積極協調相關部門,按照不改變資金性質、不改變用途、不改變安排渠道的原則,整合國土整理、沼氣建設、農田基本建設、測土配方施肥、新型農民培訓、農業綜合開發、水利灌溉建設、以工代賑、扶貧開發、農業機械化推進等項目資金,集中投入到已確立的重點產業、優勢農產品集中發展區和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方面,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積極推進金融創新,推進制度創新和政策創新,鼓勵社會資金投資農業,建立和完善農業投入保障機制。
5.積極發展循環農業,促進農業農村節能減排。一是以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節能為突破口,大力發展節約型農業;二是抓好農業產業鏈條延伸,積極發展“一村一品”,培育一批競爭力、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和企業集群示范基地,發展農產品深加工;三是抓好農業生物質產業,加工生物質能源和生物質產品,發展環境友好型農業;四是利用好農業污染源普查成果,抓好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大力普及農村沼氣,加快實施鄉村清潔工程,構建鄉村物業化服務機制;五是抓好農業資源保護與利用,不斷提高資源質量,強化外來入侵生物防治。
6.健全農業行政執法責任制。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建設,實行農業綜合執法,加大行政執法力度,加強業務培訓,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提高執法隊伍素質和依法行政能力。整頓和規范農資市場秩序,開展農資打假集中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農資等各種坑農害農行為,督促農資生產經營單位建立健全生產經營檔案,實現可追溯管理。
(五)深化農村改革,落實強農惠農政策
一是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現有土地承包關系要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搞好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解和仲裁,按照“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促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二是積極開展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在有條件的縣(區)、鄉鎮建設土地流轉有形市場。三是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維護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落實好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
(六)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
推進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新建農業標準化示范區7個(每區縣1個,單個規模不低于3000畝,其中核心示范片面積不低于500畝);切實加大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建設和產品申報認定(認證),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開發力度,力爭新認定無公害基地7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1個(面積不低于3000畝),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0個,綠色食品、有機食品1個;開展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圍繞荔枝、龍眼、茶葉、甜橙、優質稻等優勢特色產業,打造我市地方區域特色品牌;加強監管體系建設,切實做到機構、編制、經費和目標、任務、職責“六落實”;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宣傳力度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力度,加大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基地以及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的監管和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處罰力度,加快推進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建設;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長效機制。
(七)切實抓好民生工程
沼氣建設:堅持建管結合,充分發揮其工程綜合效益。一是嚴格操作規程,提高工程建設質量;二是建立物管服務體系,抓好沼氣建后管理,杜絕安全事故發生;三是積極爭取大中型養殖場沼氣工程建設;四是積極開展沼氣綜合利用的研究探索,充分發揮其社會經濟效益;。
農民工培訓:開展“綠色證書培訓”、“新型農民培訓”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技能培訓”,推行訂單培訓,創新辦學機制,強化規范管理,完善就業服務,提高科技引進吸收轉化能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應用能力。全年計劃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技能培訓0.8萬人,培訓骨干農民0.24萬人,帶動農戶科技推廣4萬戶,實用技術培訓130萬人次。
(八)扎實做好項目儲備包裝和爭取工作
圍繞標準農田、新一輪“菜籃子”、農業廢棄物資源利用、基層農業公益服務能力、基層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耕地質量建設工程、農村沼氣建設、種子工程大項目和甜橙、荔枝、龍眼、高粱、紅薯、蔬菜等特色優質產業,按照大抓項目、抓大項目的思路,做好招商引資項目編制、申報和爭取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是扎實推進目標管理,嚴格按目標管理考核辦法實施,完善各項獎勵機制,實行獎懲逗硬,提高工作績效,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
二是狠抓機關行政效能建設。貫徹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和責任追究制,提高機關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加強職工素質教育,“抓兩頭、帶中間”,廣泛開展讀書活動、調研活動和科技創新活動,爭創“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高效型、和諧型”機關。
三是抓好黨風廉政建設,強化責任制,堅持用制度約束人,用機制激勵人,管好自己的手,看好自己的人,嚴防各項違法、違紀、違規的行為發生,嚴禁鋪張浪費,奢侈攀比,接受群眾監督。
四是做好信訪維穩工作。處理好國有農場改制遺留問題,農資質量、土地承包等涉農糾紛,開展領導定期接訪和干部下訪工作,確保機關和農村社會穩定。
五是繼續做好行政執法責任制、政務公開、綜治、普法依法治理、安全、保密、計劃生育、愛衛、雙擁、農經網、“12345”為民服務熱線、檔案管理、黨建、人才、無償獻血、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工作、計生“三結合”、紀檢、監察、工青婦、群團、應急處理等工作。
六是抓好機關精神文明建設,鞏固提高市級文明單位創建成果,促進“三個文明”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