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貿局加快建設產業體系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區管委會,各鎮政府、區辦事處,市屬各單位:
為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認真落實黨的*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關于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現就加快建設我市現代產業體系提出意見如下:
一、充分認識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意義
(一)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現實要求。黨的*大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目標,這是新時期黨中央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做出的重大決策。為貫徹執行中央決策部署,省委、省政府作出了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等多項重要決定,提出要在全省尤其是珠三角建立既與世界接軌又具有廣東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爭當全國現代產業發展的排頭兵。作為珠三角的主要城市之一,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不僅是我市肩負的重大歷史使命,更是落實中央和省的戰略部署、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具體舉措。
(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打造“三個適宜”新型城市的現實選擇。為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全面增進民生福祉,我市制定了建設“三個適宜”新型城市、推動產業有序轉移等行動綱領,規劃了至2011年人均GDP增長率高于GDP增長率2個百分點、2010年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3.9%等發展目標。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營造適宜創業的優良環境,鞏固提升我市現有的創業水平;有助于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構建創新平臺,培育與現代產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新企業與創新人才;有助于進一步強化人居城市建設,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珠三角率先打造出具有*特色的優化發展示范區。
(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破解當前發展難題的有效途徑。近年來,隨著我市發展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入,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相繼凸顯,集中表現為要素制約明顯、環保壓力增大、外需帶動減弱、發展成本上升、鎮區發展不平衡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有利于轉變當前較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產業結構的相互協調;有利于主動適應趨緊的發展環境,增強我市應對外部風險的實力;有利于促進鎮區均衡發展,形成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專業鎮經濟與組團式產業帶;有利于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在珠三角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加強產業協作,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四)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是國際產業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現代產業體系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由初級工業化向高級工業化演進的加速器。縱觀全球發達國家和地區,大多在工業化的進程中逐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為產業競爭力和產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礎,最終發展成為體系健全、技術先進、結構高級的工業化國家。當前,我市同樣面臨產業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迫切需要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先導,以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基礎產業和現代農業為基礎,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現代產業體系,這是產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遵循了國際產業發展的普遍規律。
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和指導原則
(一)指導思想。以黨的*大和省委十屆二次、三次全會重要精神為引領,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新一輪解放思想為動力,以建設“三個適宜”新型城市為目標,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核心,優化產業發展環境,構建產業發展載體,夯實產業發展基礎,建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主體產業群,將我市打造成珠三角現代產業核心區的主力市,爭當全省現代產業發展的排頭兵。
(二)發展目標。到2011年,三次產業結構趨于合理,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2:59:39;先進制造業規模壯大,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農業綜合效益明顯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到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更加合理,三次產業比例為2:50:48;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成為主導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優勢產業和基礎產業成為現代產業體系的支柱,現代農業成為第一產業的主體,形成產業結構高級化、產業發展集聚化、產業布局合理化、產業技術自主化的現代產業體系。
(三)基本原則。
1、堅持改革創新原則。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核心,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完善要素市場,優化發展環境;大力推進自主創新,鼓勵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突出抓好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
2、堅持特色發展原則。立足我市產業基礎,發揮既有區位、產業、人文、社會管理等綜合優勢,繼續走產業集聚發展道路,強化產業特色,堅持錯位發展,在珠三角現代產業核心區的總體框架下積極打造有*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3、堅持市場導向與政府推動相結合原則。遵循產業發展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加強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發揮政府在產業發展中的統籌協調作用。
4、堅持信息化與工業化相融合原則。加快新型工業化步伐,促進信息技術、服務業與工業的融合互動,加快信息技術對傳統工業的改造提升。
5、堅持產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原則。合理控制開發密度,有序推動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培養一支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高素質人才和產業工人隊伍;促進產業與人口、環境、資源的相互協調。
6、堅持開放合作原則。注重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提高內外資的利用水平,引導產業資本更多地投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及技術創新、節能環保等領域。
三、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主要任務
(一)發展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船舶制造、風力發電、物流裝備、游藝設備、紡織機械等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建設國家*計劃*(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不斷提高裝備制造業研發、制造、系統集成和配套服務能力;引進大型船舶制造企業,鼓勵發展船舶制造業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的關鍵零部件、船載電子設備、儀器儀表等,加快推進船舶生產基地建設;發展以自主品牌、技術為主的風電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加快發展游戲游藝設備、港口物流設備、紡織機械等成套專業設備。
(二)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精細化工、新材料、新型環保。重點發展軟件及集成電路設計、第三代移動通信、新一代數字化音視頻產品,推動我市電子信息產業鏈向高端環節延伸;加快發展新型診斷試劑及生物芯片技術、醫藥生物工程新技術及新產品、中醫藥現代化關鍵技術,形成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醫藥產業高地;發展新型電子材料及特種功能、高性能結構材料和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材料產業;鼓勵發展污染物處理設備等新型環保產業;努力發展數控機床等光機電一體化產業。
(三)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采用高新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提升家電、紡織服裝、家具、五金等傳統優勢產業。以品牌為龍頭,重點開發節能、環保、網絡和時尚型家電;實施“名牌名師”戰略,提升紡織服裝產業檔次,提高影響力;發展美觀耐用、智能型的高檔五金制品;以科技進步促進家具行業上規模、上效益、上水平、上檔次,積極承擔或參與行業標準制定。
(四)發展現代服務業。主要包括金融業、商務與科技服務業、現代物流業、信息服務業、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等六個產業。重點是吸引銀行保險、證券期貨、信托擔保等各類金融機構和金融中介機構進駐,培育發展新型地方性金融機構;發展會計法律、咨詢策劃、專業會展等各類中介服務業,積極培育總部經濟,完善科技研發、檢驗檢測、產品中試、產品設計等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一批第三方物流企業和具有綜合服務功能的現代化專業市場;提升傳統信息傳輸服務業,加快發展信息增值服務、數字內容服務、信息技術服務、電子商務等產業;大力發展休閑度假、農業生態、商務會展和文化體育旅游業;建設文化藝術品、游戲游藝設計、動漫創意、影視制作、古舊文化等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創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五)發展現代農業。主要包括優質糧食產業、高效經濟作物和園藝產業、農產品精深加工業、特種養殖業和生態循環農業五個產業。重點發展花卉、水產、南藥、珍貴樹種等特色效益農業;加快發展糧油、果蔬、畜產品、水產品等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組織,積極發展種養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加快建設農產品專業物流市場,促進農產品開拓國內外市場;提升食洽會規模和品牌影響力;發展機械、技術、市場、信息、質量、標準、人才培訓和勞動就業等農業配套服務業,建立健全現代農業服務體系。
(六)發展以交通、能源、環保等為支撐的基礎產業。主要包括港口、內河航運和陸路交通產業,電、油、氣等能源產業,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產業。加快構建“六縱五橫九加密聯絡線”的干線公路網,大力發展軌道交通體系建設,推進公共交通網絡、站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內河航運,加快構建“一港五區”的港口布局,構筑立體化、區域化、功能化的交通運輸體系;重點建設一批燃氣電廠、熱電聯產電廠和電網;積極推進市域天然氣利用工程建設和石油倉儲建設,提高我市能源儲運供給能力;加快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建設生態安全保障體系。
四、重點建設我市現代產業體系的五大載體
(一)打造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示范區。按照“組團布局、集約發展”的戰略要求,統籌協調跨組團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規劃,創新區域合作的產業發展模式,打造四大組團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以信息、互聯網、授權為紐帶的虛擬經濟,建立和推廣“*特色產業集群電子商務平臺”,把傳統產業基地打造成為網絡上的新型產業集群。依托現有的14個技術創新專業鎮、2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7個產業升級示范區和“國家*計劃特色產業集群創新(試點)基地”,遵循產業集群發展和升級內在規律,通過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區域品牌建設和產業基地建設,建設一批廣東省產業集群升級創新示范區,發揮其產業集群增效、產業創新帶動、加工貿易轉型、新興產業培育、傳統產業改造、服務業集約發展等示范作用。
(二)打造先進制造產業基地。依托現有26個國家級產業基地,以新型工業化為方向,大力推進產業結構高級化,全力打造珠江口西岸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依托中國電子(*)基地、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基地,打造珠三角信息產業基地;抓好國家*計劃*(臨海)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建設,重點打造廣東省新興裝備制造業基地;依托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和華南現代中醫藥城建設,打造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醫藥產業高地;承接南沙等周邊大型石化基地輻射,打造新型精細化工產業基地;充分發揮我市東部地區沿海優勢,打造船舶生產基地;以*明陽風電設備產業項目建設為契機,打造風電等新能源裝備產業基地;借助毗鄰廣州汽車生產基地的地緣、市場優勢,依托中炬汽配工業園,打造汽配產業基地;依托中國五金制品產業基地、中國家電產業基地、中國燈飾之都、中國休閑服裝名鎮、中國食品工業示范基地等,加快區域重大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打造傳統優勢產業改造提升示范區。
(三)打造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示范區。抓住國際產業轉移機遇,制定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發展規劃。積極吸引跨國公司在我市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采購中心。鼓勵對加工貿易產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長加工貿易的產業鏈,實現產品和產業結構升級。加快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戰略,鼓勵加工貿易企業轉型開拓國內市場,創立適銷對路的內銷品牌;鼓勵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化經營和資源合作開發,鼓勵、培育一批參與國際投資經營的本土跨國公司。完善加工貿易監管體制,提高監管效率和便利化程度。制定產業轉移目錄和政策,按照“騰籠換鳥、筑巢引鳳”、“長大于消”的原則,有序推動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型企業到市外產業轉移園區發展,加快市外產業轉移園的規劃和建設,力爭把產業轉移園區建設成為全省產業轉移示范園區;鼓勵鎮區利用產業轉移騰空的土地規劃建設若干個產業集聚區,引進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優質項目。力爭用五年時間完成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我市外源型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
(四)建設珠三角西翼重要服務業基地。強化規劃引導和資源整合,創新管理體制機制,著力推進金融商務、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現代物流、大型商貿和專業市場等各類服務業集聚區建設,發展成為全市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集聚發展、承接國內國際服務業轉移的強力支撐平臺;大力發展面向產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的專業性生產服務業,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平臺、電子商務平臺、產品設計和質量檢測平臺、融資服務平臺、職業技能培訓和人才培養平臺等產業共性服務平臺的創新能力和輻射能力;加快利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改造提升批發零售、住宿餐飲、居民服務等生活服務業,提升其服務質量和競爭能力;主動承接廣深、港澳和國際服務業外包轉移,吸引跨國公司、國內龍頭企業在我市設立區域總部,鼓勵和引導本地優勢企業設立市域總部。通過五年的努力,把我市建設成為珠三角西岸重要的產業服務中心、廣深港澳的重要服務后臺和服務外包基地。
(五)建設循環經濟發展示范區。加快建立和完善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政策法規體系、技術創新體系、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以及考核評價指標體系。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建立一批清潔生產的示范項目和節水型、節能型、節材型、節地型及綜合利用示范企業;以產業集群升級示范區和專業鎮為重點,積極創建省循環經濟生態示范工業園;積極推動資源循環型社會的建設,推進城市生態化改造,創建全國首批、廣東第一個全國生態市。通過3-5年的努力,建立起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特征,集清潔生產企業、循環生態工業園和節約型生態城市于一體的循環經濟體系和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區。
五、建設現代產業體系的保障措施
(一)制定落實產業規劃和政策。加快編制我市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規劃,落實現代服務業規劃、能源化工規劃,建設一批服務業集聚區、能源儲備基地。結合主體功能區規劃,集約開發土地、推動產業轉移、引導人口集聚,形成特色鮮明、優勢突出,人口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產業布局。強化產業發展導向,制定產業投資強度、電耗、水耗等行業準入標準,限制低于標準的新建和擴建項目。制定支持重點產業發展領域的優惠政策,完善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協調機制,集中力量投向支柱產業、主導產業、潛力產業,重點用于該類產業項目的研發升級與創業投資。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提高產業招商水平,加強與國內老工業基地、周邊地區的重大產業項目合作與對接,吸引跨國公司和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高端產業和先導產業,積極參與穗深港澳的現代流通大商圈建設。
(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堅持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努力推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業態創新,建設創新型*。實施科技強企計劃,制訂鼓勵創新的激勵政策,強化企業自主創新的主體地位,推動企業加大科技投入,鼓勵企業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各級技術標準。加大科技服務和創新基礎設施投入,選擇一批集成度高、綜合性強、產業滲透和輻射作用顯著的共性和關鍵技術重點攻關,打造四大組團重大區域共性技術平臺,構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集群。加強重大創新載體和專項建設,依托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發展高層次、多形式的產學研聯合體,建設和引進一批技術改造的重點科研合作項目,全面推進科技創業園建設。充分發揮外向型經濟優勢,引導企業開展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活動,建立外資企業和本土企業之間的技術貿易、技術聯合開發、技術委托開發等渠道。大力實施名牌名標帶動戰略,發展服務業產業聯盟,推進服務業標準化。
(三)拓寬融資渠道。在我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資金,專項引導發展以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核心的高端產業,重點支持關系產業主導方向的關鍵領域以及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制定加快發展創業投資的政策,鼓勵和促進社會各類資本特別是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我市創投領域,在我市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資金,支持高新技術企業、高成長性企業發展。建設產權交易服務體系,為本地企業兼并重組、優勢企業低成本擴張和創業資本進入與退出提供平臺。大力培育企業上市后備資源,推動優勢中小企業開展股權融資、上市融資,整合區域特色產業資源實現上市發展,構建與產業結構相適應、運行穩健的多層次金融體系。
(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探索行政管理體制、金融體制、投融資體制等創新,通過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改革的新突破,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實施行政服務提速工程,依托市行政服務在線等核心電子政務系統,通過整合資源、加強信息共享,加快建立運轉協調、服務高效的新型行政體制。鼓勵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大力吸引股份制銀行、外資銀行及國內外知名咨詢評估、風險擔保、會計法律等中介服務組織進駐,培育地方法人金融機構。全面推進公共服務領域的投融資體制改革,在公路、公交、橋梁、供排水、垃圾處理等基礎產業領域重點引入BT(建設-移交)、BOT(建設-運營-移交)、BOOT(建設-擁有-運營-移交)、PPP(公私合作)等新型項目融資方式,鼓勵企業積極探索新型融資手段。
(五)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內通外拓”的思路,以京珠高速、西部沿海高速、中江高速、廣珠西線高速為依托,加快構建“四高速、五橫、六縱、九加密”市域干線公路骨架網絡,加強市內各組團間的交通聯系;積極參與珠三角城際軌道交通、深中通道、廣東沿海鐵路的建設,強化與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區域內公路、鐵路、港口、機場、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的無縫對接。堅持公交優先原則,加強公共交通網絡、公交站場與城際軌道的銜接,進一步提高公共交通服務水平。
充分發揮水運優勢,積極構筑我市“一港五區”水路運輸體系,繼續推進出海口及內河航道整治,重點建設*港二期擴建和黃圃港工程。繼續推進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加強堤圍、涵閘、水庫等防洪排澇基礎設施,建設與水資源優化配置相適應的水利工程體系。
構建適度超前的能源保障體系,加快電源建設,優化電網布局,加快嘉明電廠等骨干電源以及50萬伏桂山變電站等項目的建設,提高電力自給能力及輸配電能力,加快推進城市天然氣利用工程,提高城市氣化率。
(六)推進節能減排、集約用地。全面落實節能減排措施,積極實施“十大節能重點工程”,大力推廣能量系統優化、建筑節能、綠色照明、節約用水、循環利用等措施的社會應用。加強能源綜合利用,積極推進產業集群熱電冷三聯供,加快三角、黃圃熱電聯產項目的建設。加強產業引導,建立污染物排放與項目建設聯動機制,實現“控制增量、縮減存量”,嚴格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制度,淘汰落后工藝和生產能力。完善重點污染源、汽車尾氣、河流水質、空氣質量等環保監控系統,加快鎮區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全市固體廢物綜合處理中心建設,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加快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工作,科學規劃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區域,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強化集約用地,土地指標向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重點傾斜;盤活存量土地,推進“三舊”(舊城鎮、舊廠房、舊村居)改造和發展產業用地。
(七)加大人才培養與引進力度。實施超常規發展職業教育工程,到2010年建成設施完備的現代化實訓基地,2011年建成一批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合理設置課程,改善專業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加快培養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造就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產業人才隊伍。堅持以產業發展帶動人才引進,實行柔性人才流動制度,啟動高素質緊缺人才引進機制,建立健全高素質緊缺人才評價、使用和激勵制度,獎勵有突出貢獻的高技能人才,鼓勵企業以知識產權、專利技術入股等方式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著力引進一批適應我市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八)加強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成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發改、經貿、外經貿、科技、農業、統計、國土、規劃、交通、建設、環保、財政、文化、旅游、工商、信息產業、教育、人事、金融辦等相關部門為成員單位,辦公室設在市發展和改革局。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工作,負責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新問題,建立發展現代產業聯席會議制度;制定有關引導現代產業發展各類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落實資金使用;制定現代產業體系發展規劃和政策意見,加強相關部門的統籌協調,推動形成發展合力;根據省現代產業體系的統計要求,建立我市現代產業體系的統計監測和評價體系;制定考核標準,對各部門和鎮區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情況進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