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氣象局事業發展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省氣象局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近年來我市氣象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氣象事業作為科技型、基礎性的社會公益事業,對我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為進一步推動我市氣象事業的發展,提升氣象服務能力,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3號)、省政府《關于加快我省氣象事業發展的意見》(粵府[*]135號)和《韶關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五年規劃》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就加快我市氣象事業發展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建設“粵北經濟強市、交通樞紐、區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諧韶關”這個中心任務,牢固樹立“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按照“一流裝備、一流技術、一流人才、一流臺站”的要求,進一步強化氣象觀測基礎,加快科技創新,提高服務水平,建設具有與全省同步、國內領先的氣象現代化體系。
二、發展目標
到2011年,基本建成結構合理、布局適宜、功能齊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氣象預報預測系統、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和科技支撐保障系統,全市氣象服務覆蓋率達到90%,對臺風、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預報準確率比*年提高10%,提高突發性災害天氣預警能力,基本實現定時、定點、精細化、無縫隙化的氣象預報,氣象事業整體實力達到全省中上水平。到2016年,建成結構完善、功能先進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事業整體實力居省內先進水平。
三、依靠科技,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圍繞粵府[*]135號文提出的建設綜合氣象觀測、氣象信息共享、氣象預報預測、公共氣象服務、氣象災害應急、氣候資源開發、人工增雨、氣象科技創新等八大工程,提高準確把握天氣氣候實況、氣象資料處理、天氣氣候預報預測、氣象服務、氣象應急反應、氣象資源利用、抗旱減災、氣象自主創新等八大能力,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各地要全面落實韶府辦[*]257號文精神,加強地方氣象現代化建設,全面提高氣象服務能力。今后5年,一是加快自動氣象站、雷電監測、風廓線儀、農業及生態監測等系統及南雄國家氣候觀象臺等的建設,自動氣象站網布點到每個鎮,形成較完善的綜合立體氣象觀測體系;二是加快市、縣(市、區)視頻會商系統、氣象信息采集傳輸平臺、氣象預警信息平臺、氣象預警信息戶外顯示系統、氣象服務公眾網站、氣象影視制作系統及移動綜合氣象觀測應急服務系統等的建設,構建韶關氣象災害預警應急系統,增強氣象災害應急處置和保障能力;三是加快預報預測“精細化、無縫隙”進程,推進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重大天氣預警預報預測系統建設,提高天氣氣候預報預測能力;四是加快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系統及粵北人工增雨作業示范基地的建設,加強對空中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人工消雹,提高抗旱防雹減災能力;五是加強氣候和氣候變化對我市農業生產安全影響的研究和應對工作,實現趨利避害,更好地為韶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四、加強管理,切實保護和改善氣象探測環境
氣象探測資料是一切氣象工作的基礎,氣象探測環境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氣象資料的準確性、代表性、連續性,保護氣象探測環境是每個公民的義務,也是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各級氣象、規劃、建設部門要加強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各級氣象部門要根據《氣象法》和《氣象探測環境和設施保護辦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氣象探測環境保護范圍和標準,報當地政府及其規劃、建設部門備案。各級規劃、建設部門在編制城市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問題,在審批建設項目時,對氣象探測環境有影響的,不能發給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由于實施城市規劃或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確需遷移氣象臺站的,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充分與當地氣象主管機構進行溝通,依法報請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或省氣象主管機構批準后方可實施,其遷建費用由建設單位承擔。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我市氣象探測環境受影響和破壞的現象日益嚴重。目前,我市的曲江區、乳源縣、翁源縣、仁化縣、始興縣的氣象探測環境都不符合技術規范要求,面臨搬站的局面。
五、依法行政,認真履行氣象社會管理職責
全面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通用航空飛行管制條例》、《氣象預報與刊播管理辦法》、國務院第412號令、《施放氣球管理辦法》、《廣東省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規定》、《韶關市防御雷電災害管理規定》、《韶關市防御氣象災害規定》等氣象法規,加強氣象信息、氣候可行性論證、防雷減災、氣球施放等管理工作。在氣象信息管理工作中,要確保向社會傳播的公眾氣象預報和災害性警報是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臺站提供的適時氣象信息。在實施城市規劃編制、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大型工程建設、重大區域性經濟和重大農業開發項目前,必須進行氣候可行性論證,作為科學決策的必要程序。在防雷減災管理工作中,要將防雷減災工作納入當地安全生產考核體系中;要嚴格執行防雷設施的設計審核、竣工驗收和定期檢測制度,將新建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工作納入當地的正?;▓蠼ōh節中;要加強對防雷裝置的檢測,特別是易燃易爆場所、人員密集場所、重點單位,要按規定進行定期檢測,確保防雷裝置安全有效;要加強防雷設計、施工資質管理,嚴禁無資質單位進行防雷工程設計、施工,從源頭上管理好防雷減災工作;對大型建設工程、重點工程和爆炸危險環境場所等建設項目必須依法進行雷擊風險評估。在氣球施放管理中,要嚴格執行施放氣球管理制度,嚴禁無資質單位、無資格人員施放氣球,確保安全。
六、加強領導,促進氣象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氣象工作的領導,落實中央和地方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氣象在履行政府職能中的主力軍作用,特別是在防災減災、安全管理、資源開發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按照“因地制宜、適度超前”的原則,加強氣象事業發展規劃,并把氣象事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進氣象工作規范化和法制化建設,依法管理和發展氣象。建立健全地方氣象防災減災組織機構,成立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和防雷減災管理辦公室。堅持“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方向,進一步推動氣象現代化建設,提升氣象服務水平,使氣象在建設“粵北經濟強市、交通樞紐、區域中心、山水名城、和諧韶關”中發揮更大作用。
七、增加投入,提高氣象事業發展保障能力
氣象事業是經濟建設、國防建設、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基礎性公益事業,氣象工作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氣象部門“工作在當地、服務在當地、效益也在當地”。各級政府要建立穩定增長的財政投入機制,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建設納入各級財政預算,落實安排好韶府辦[*]257號文規定的城鄉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建設資金,對氣象部門的事業經費、氣象設備維持費要按有關政策法規執行并逐步加大投入。對氣象部門職工的醫療、住房、養老等社會保障和地方性補貼等涉及財政預算的事項,按照法律法規以及中央、省、市的有關規定執行。
八、部門配合,構建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格局
氣象工作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各有關部門要大力支持和配合,構建我市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新格局。
發展和改革部門:要將氣象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列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
財政部門:要隨經濟的發展逐步加大對氣象事業的投入;
科技部門:要大力支持氣象科技創新工作;
城鄉規劃部門:要從規劃上落實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
法制部門:要加強氣象法規建設,制定符合韶關實際的氣象規范性文件;
安監部門:要將防雷減災和施放氣球管理工作列入安全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建設部門:要將防雷設施的設計審核、竣工驗收列入常規報建程序中;
宣傳和通訊部門:要加強氣象宣傳,及時傳播氣象信息,通過傳播氣象信息獲得的收益,應當提取一部分支持氣象事業的發展;
國土資源部門:對氣象建設用地要給予大力支持;
氣象部門:要加強和各有關部門的合作,進一步完善氣象信息采集、網絡傳輸和共享機制,依托氣象信息網絡及電子政務平臺,實現氣象綜合觀測、預測預報和信息服務的共享,并聯合國土、農業、林業、交通、旅游、水文、環保、衛生等部門開展專業氣象預警預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