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部農產品質監管理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需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城鄉居民的身體健康,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根據黨的*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發展綱要》中“關于加快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食品安全和質量標準體系,引導農民按市場需求生產優質農產品”的要求,現*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新階段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必須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近年來,隨著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余,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農業發展新階段亟待解決的主要矛盾之一。由于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農產品的不科學收獲,工業“三廢”和城市垃圾的不合理排放,市場準入制度沒有建立以及市場監督管理不嚴等,導致農產品污染比較嚴重,因食用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引發的人畜中毒事件,以及出口農產品及加工品因農(獸)藥殘留超標被拒收、扣留、退貨、索賠、終止合同、停止貿易交往的現象時有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到了非抓不可、必須下大力氣治理的時候了。
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促進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是保障城鄉居民消費安全的需要;是加入WTO,提高我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也是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站在貫徹落實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認識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性,進一步統一思想,把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作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的一項緊迫、重大任務,采取有效措施,抓緊抓好,抓成出效。
二、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目標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指導思想是,在保證農產品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礎上,以保護城鄉消費者權益,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強有力的監督控制,努力實現農產品的無公害生產和消費。
“*”期間,要通過政策、法規和技術等措施,努力使我國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基本滿足市場和消費者的需求,農用化學物質對農產品生產環境的污染狀況得到初步控制,建設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主要農產品實現按標準組織生產,安全指標達到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要求,形成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名牌農產品,大中城市的農產品市場抽檢合格率達到85%以上。
近兩、三年,要把解決“菜籃子”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作為主要矛盾。蔬菜產品主要解決高毒有機磷類農藥殘留問題,茶葉主要解決農藥殘留和重金屬超標問題,水果主要解決農藥殘留和生長激素濫用問題;畜禽產品主要解決獸藥殘留和動物疫病問題,特別是生豬飼養過程中使用鹽酸克倫特羅等違禁藥物問題;水產品主要解決藥物殘留和貝類產品的污染問題。
三、工作重點
(一)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五個環節
為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強有力的監控,必須大力加強農產品產地環境、農業投入品、農業生產過程、包裝標識和市場準入等五個環節的管理。
1.產地環境。與環保等部門一起,嚴格農產品產地環境的管理,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重點解決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的污染。要抓緊制定相關農產品的產地環境標準,全面開展農產品重點生產基地環境監測,采取切實有效的農業生態環境凈化措施,保證農產品的產地環境符合要求,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安全關。
2.農業投入品。按照《農藥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等有關規定,健全農業投入品的市場準入制度,嚴格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許可和登記。通過市場準入管理,引導農業投入品的結構調整與優化,逐步淘汰高殘毒農業投入品品種,發展高效低殘種。加強對農業投入品市場的監督管理,會同有關部門,嚴厲打擊制售和使用假冒偽劣農業投入品行為。盡快建立農業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及時向社會
公布禁用、限用的農業投入品品種。
3.生產過程。指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嚴格按照標準組織生產和加工,科學合理使用化肥、農藥、獸藥、飼料等農業投入品和灌溉、養殖用水。要加快推廣先進的動植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高效低殘毒農藥、獸藥、飼料添加劑品種,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和有機肥、復混專用肥。健全動物防疫和植物保護體系,加強動植物病蟲害的檢疫、防疫和防治工作。加快動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加大對動植物疫情的監督管理。
大力發展農產品貯藏、保鮮和加工業,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公司加農戶等辦法,帶動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標準化水平。通過龍頭企業和營銷組織,引導農產品生產者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產品品種布局和結構。要積極扶持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技術協會和流通協會,提高農產品生產的組織化程度。
4.包裝標識。要根據不同農產品的特點,逐步推行產品分級包裝上市。對包裝上市的農產品,要標明產地和生產單位,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制度。凡列入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目錄的產品,要嚴格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規定,予以正確的標識或標注。
5.市場準入。在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要逐步建立農產品自檢制度。產品自檢合格,方可投放市場或進入無公害農產品專營區銷售。無論是生產基地,還是農產品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都要自覺接受和配合政府指定的檢測機構的檢測檢驗,接受執法單位對不合格產品依法作出的處理。
(二)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
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實施強有力的監控,必須下大力氣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檢測檢驗、質量認證體系,加強執法監督、技術推廣、市場信息等工作。
1.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重點是加快農產品產地環境、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定并完善配套。要積極引進和采用國際標準,并逐步與國際接軌。近兩、三年要重點加快農產品中農藥殘留、獸藥殘留、動植物疫病以及有毒有害物質限量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制修定。力爭到“*”末,使我國主要農產品品種、生產、質量、安全、包裝、保鮮等方面的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基本配套,農產品生產經營的各環節都有相應的標準可遵循。
2.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要切實加強部級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和農業生態環境質檢中心建設,充實儀器設備,完善檢測手段,盡快提高檢測能力,逐步實現與國際接軌,爭取國際多邊或雙邊認證。要加強地方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檢驗體系建設,逐步健全省級農產品、農業投入品和農業生態環境檢測檢驗站(所),盡快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日常監督管理和檢測工作。同時,要指導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逐步配備快速檢測儀器設備,培
訓技術人員,開展生產基地和批發市場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的檢測。
3.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要以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定和標識認證為基礎,積極推行GMP(良好操作規范)、HACCP(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ISO9000系列標準(質量管理和質量保證體系系列標準)、ISO14000系列標準(環境管理和環境保證體系系列標準)認證和管理工作。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體系的建設,大力培育具有市場前景的名牌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綠色食品作為農產品質量認證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發展方向,加快認證進程,擴大認證的覆蓋面,使綠色食品在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實施農產品名牌戰略、擴大農產品出口創匯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要進一步發揮綠色食品在農產品生產加工運作方式、質量安全制度建設等方面的示范帶動作用。
4.農產品質量安全執法監督。從*年開始,農業部將在財政、計劃等部門的支持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產品產地環境定點監測、農業投入品監督檢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督抽查工作。各省(區、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同級財政、計劃部門的支持下,積極開展相應工作。
在加大對農業投入品執法監督的同時,要加強對農業生態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要把對禁用、限用農業投入品的監督管理作為重點。對查出的有毒有害物質超標的農產品,要依法及時處理。要抓緊有關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管理等方面規章的起草工作。
5.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進步。要圍繞農產品質量安全,抓好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開發、推廣和技術服務工作。加快開發農藥殘留、獸藥殘留等有毒有害物質快速、準確檢測儀器設備和方法,研制農產品有毒有害物質降解技術和產品。在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豐收計劃、跨越計劃、“948”計劃、動物無規定疫病區建設和動植物保護工程等農業項目實施過程中,要把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作為重點。
6.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場信息工作。在實施“*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行動計劃”過程中,要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網絡建設作為主要內容之一,及時向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經營和使用者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品牌等方面的信息。
四、工作措施
(一)抓好試點、示范
在抓好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四大城市“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試點的基礎上,從*年開始,逐步擴大到部分省會大城市。要在建設好現有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的基礎上,逐步擴大示范的規模,增加示范內容。
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創辦一批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
在加大無公害蔬菜、水果、茶葉生產基地建設力度的基礎上,從*年起,陸續建設全國性的無公害畜產品、水產品和熱作等農產品生產基地。各地也要抓緊規劃,創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農業部以后安排的農產品基地建設項目,要優先安排取得省級以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的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
農業部在支持現有定點批發市場建立農藥殘留監測站試點的基礎上,將逐步擴大支持的規模。各地也要加強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農藥殘留監測站的建設,盡快提高生產基地、批發市場的農藥殘留檢測能力。
(二)積極推動產銷直掛
農業系統要積極參與農產品流通,推動產銷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機制,實現農產品生產基地與消費市場直接掛鉤,發展多種形式的直供、配送、連鎖服務,縮短農產品流通時間,降低農產品流通成本,保證鮮活農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要積極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民產銷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
(三)增加投入,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要在世貿組織規則允許的范圍內,積極爭取有關部門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支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制修定、檢測檢驗體系建設、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質量安全執法監督、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標準化生產綜合示范區、市場信息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技攻關、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動植物防疫體系等建設的投入。
要利用市場機制,全面推行優質優價政策,通過基地建設、技術培訓和市場專銷等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生產安全優質農產品的積極性。
(四)加大宣傳培訓力度
按照中央宣傳部、農業部、國家廣電總局、國家新聞出版總署《關于加強農村經濟信息宣傳工作的通知》(農市發〔*〕9號)精神,要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有關政策、法規、標準、技術的宣傳,增強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和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氛圍。要在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農民綠色證書、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培訓計劃中,列入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品牌等方面的培訓內容。部屬新聞單位,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知識的宣傳介紹。
五、切實加強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領導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涉及許多部門的工作,需要部門配合,通力合作,加強協調,共同努力。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并在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積極會同計劃、財政、經貿、科技、法制、衛生、工商、質檢、環保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齊抓共管。
為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農業部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部市場與經濟信息司,負責組織、協調和指導全國農業系統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農業系統各級有關部門要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總體部署,加強溝通與配合,分工協作,做好工作。
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我們要以同志“*”重要思想為指導,本著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積極探索,扎實工作,穩步推進,力爭通過幾年的不懈努力,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