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三個開發(度假)區管委會,呈貢新城管委會,**空港經濟區管委會: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服務業發展結構,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的若干意見》(國發〔2007〕7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服務業若干政策措施的實施意見》(國辦發〔**〕11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大意義
(一)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促進現代新**建設的重要內容。服務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的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社會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加快發展服務業,提高服務業在三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對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升級、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加財政收入、擴大就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市委、市政府歷來高度重視服務業發展,全市服務業規模不斷擴大、結構和質量得到改善、改革開放不斷深化,2007年,全市服務業行業增加值為661.43億元,占全市GDP的475%,比上年增長11.1%。但是,我市服務業發展中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如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傳統服務業亟待提高,缺乏本地化的國家級知名品牌企業和跨區域的龍頭型企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農村服務業薄弱,公共服務還不能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服務業市場化程度不高,創新能力不強,人才缺乏等等。解決服務業發展中面臨的這些問題,關鍵是要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當前,**正進入工業化加速、城市化提升、市場化轉型、國際化拓展的時期,城鄉要素縱向交流開始加速,外來要素橫向交流正在擴大,加快發展服務業面臨良好機遇。**具有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和良好的資源稟賦,是發展現代服務業的理想之地。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重大意義,轉變發展觀念,拓寬發展思路,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切實把發展現代服務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推動全市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軌道,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二)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大戰略思想,按照“徹底放開、依靠民力,全面開放、借助外力,深化改革、增強活力,加快發展、壯大實力”的要求,進一步開放服務業市場,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大力培育新興服務業,全面提升傳統服務業,進一步提高服務業的比重;堅持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集約化方向,不斷提高現代服務業水平,盡快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充滿活力、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
(三)基本原則。
1.擴大總量、提升質量。堅持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并舉,進一步拓展領域,擴大規模,提升質量。
2.發揮優勢、突出重點。充分發揮**的地理區位、產業集聚、商業特色和人文環境優勢,重點發展休閑旅游、商貿物流、商務會展以及生產性服務業。
3.外向帶動、對外開放。加大服務業領域的改革和開放力度,進一步放寬服務業領域的市場準入,鼓勵外資、民資參與現代服務業發展。
4.產業聯動、協調發展。充分發揮服務業與一、二產業間的互動作用,形成一、二、三產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格局。著力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強化服務業內部各行業的協調和聯動,提升綜合競爭力。
5.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強化各級政府對服務業發展的引導,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通過市場競爭提高服務業效率,推進服務業的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集約化進程。
(四)總體目標。“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3%以上,逐步構建服務業的網絡體系,**在全省商貿、旅游、文化、金融、物流、信息的中心地位進一步增強,為建成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商貿旅游中心和面向東南亞、南亞的貿易、金融、進出口加工中心及交通信息樞紐打下基礎。到2015年,實現全市經濟結構向以服務經濟為主的轉型,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以上,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47.5%提高到60%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就業人員的比重達到55%以上,服務業結構顯著優化,就業容量顯著增加,公共服務均等化程度顯著提高,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布局合理、功能齊全、充滿活力、特色明顯、優勢互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格局。
三、優化服務業發展結構
(五)大力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積極推進服務業與一、二產業的有機融合、互動發展。立足比較優勢、城市性質和功能定位,大力發展金融產業,加快金融產品創新。鼓勵生產制造企業推進業務外包,從生產加工向自主研發、品牌營銷等服務延伸,提高產品附加值。加快發展交通運輸業,提升物流業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水平,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著力吸引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企業在我市設立地區總部開發中心、采購中心和營銷中心,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加快發展信息服務業,完善信息基礎設施,積極推進“三網”融合,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支持、企業行為、市場機制,重點提升旅游、文化、金融、物流、市政公用、房地產、教育、醫療衛生等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規范發展法律咨詢、會計審計、工程咨詢、認證認可、信用評估、廣告會展等商務服務業。推動面向生產的服務企業間的聯合,實現生產要素優化組合。
(六)大力發展面向民生的服務業。改造提升商貿流通業,加快主城中央商務區、呈貢新區商業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特色商業街區和專業市場的建設,推廣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等現代經營方式和新型業態。積極推動**“老字號”企業在競爭中不斷創新發展。大力發展市政公用、房地產、教育、醫療衛生、廣播影視、新聞出版、電信、郵政等服務業。加強涉農服務體系建設。適應消費結構轉型升級需要,大力發展旅游、文化、體育和休閑娛樂等服務業,引導消費結構升級。
(七)大力培育服務業市場主體。鼓勵服務業企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通過技術進步提高整體素質和競爭力,推動管理創新、服務創新、產品創新。支持有競爭力的企業通過多種方式推進規模化、品牌化、網絡化經營。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發展服務業。
四、突出服務業發展重點領域
(八)休閑度假型旅游業。圍繞“居住、休閑、養生、體驗在**”的主題,實施旅游二次創業。加快吸引外資進入旅游行業,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投資開發觀光、休閑、度假、康體、健身、探險、會展、商務等旅游產品,投資開發建設旅游景點、休閑度假小鎮、生態旅游、國際連鎖度假酒店、主題樂園等項目。加快旅游與文化結合步伐,提升都市旅游標識系統和無障礙設施的國際化水平,把**建設成為國內外重要的觀光、康體休閑目的地和面向東南亞、南亞的國際旅游勝地。
(九)商貿服務業。圍繞建設輻射全國和東南亞、南亞,連接國際、國內兩大市場的重要國際商貿中心的目標,強化商業網點規劃和建設。重點加快中國—東盟商貿港等項目的實施,引進大型商貿企業參與中央商務區建設,積極發展連鎖經營、倉儲式超市等新型流通業態,完善社區商貿配套服務功能,加強城郊批發市場建設,完善農家店配送中心建設,采取連鎖經營等方式發掘和開拓農村市場。推進呈貢新區商業步行街、大型超市等大型配套項目建設。
(十)現代物流業。堅持規劃和土地先行,加快建設大型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鼓勵發展物流咨詢顧問機構,支持發展集裝箱和冷鏈運輸,提高運能利用和運輸效率。以官渡金馬—阿拉現代物流中心、呈貢國際現代物流中心、空港物流園區和安寧重要生產資料及磷煤化工產品物流園區為重點,促進現代化綜合運輸體系和專業化物流服務網絡建設。積極發展多式聯運,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擁有多種運輸手段的新型物流企業和大型跨國運輸企業集團,為企業開拓市場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加快構筑以**為中心的滇中城市群物流核心圈,初步形成面向東南亞、南亞的現代物流中心格局。
(十一)商務會展業。加強與國內外知名會展組織的交流合作,引進一批會展企業,完善會展基礎設施,增強會展服務功能。配合省把**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打造為集商品和服務貿易、投資洽談、文化與技術交流和專題論壇為一體的精品盛會,積極組織和承辦國內外展會,提高辦展辦會質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會展品牌,推動會展服務業集群的形成和會展服務產業鏈的延伸。
(十二)信息服務業。以建設“**信息港”、“數字鄉村”等為重點,以網絡建設和軟件開發為基礎,以信息資源收集整合和開發利用為核心,建立較為完善的信息資源體系以及信息共享和安全保障機制。大力發展嵌入式軟件,推進面向服務對象解決方案的軟件服務,鼓勵軟件出口與外包,鼓勵軟件企業從產品銷售向提供信息服務轉變,提升本地軟件企業的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積極推進文化、出版、廣播影視等行業數字化產品的開發,推進動漫游戲等數字娛樂產業發展,帶動創意產業的興起,構建數字娛樂和動漫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及研發、孵化中心,促進產業集聚。大力發展以互聯網、數字有線電視網為載體的新型服務業態。推進電子政務和電子商務發展,建立區域性電子商務平臺,爭取建成區域性電子商務交易及認證中心。發展3G和3C融合產品,推進**信息產業基地和**光電子信息產業園區建設。
(十三)涉農服務業。加快構建和完善以農業生產銷售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和金融服務為主體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全市農產品現代流通服務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的扶持力度,積極開展良種示范推廣、畜禽水產良種統供、重大病蟲害統防統治等生產性服務。支持輻射面廣、帶動性大的區域性特色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建設,培育一批大型涉農商貿企業集團。采取政府推動與發揮市場機制相結合、城鄉市場統一規劃建設與積極培育農民的市場主體地位相結合的方式,支持以縣城為重點、鄉鎮為骨干、行政村為基礎和以統一配送、連鎖經營為主的新型農村流通業態的發展,努力推進“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現農村市場建設與農業生產、農民消費互動發展。加強農業科技體系建設,不斷健全農業技術推廣、農產品標準和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與認證、動物防疫、植物保護和農業災害預警等農業技術支持體系,加強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擴大信息服務面,增強服務功能,逐步形成連接國內外市場、覆蓋生產和消費的信息服務網絡。加強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商業金融、合作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其他金融組織的作用,發展多渠道、多形式的農業保險,增強和改善對“三農”的金融服務。
(十四)金融、保險業。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面向中小企業的融資和小額貸款業務。拓寬保險服務領域,發揮商業保險在健全社會服務保障體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在**落戶或開設分支機構,擴大經營業務,完善支付結算系統,提高支付清算效率。
(十五)科技服務業。推進以我市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以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為主的應用技術研究體系、以科技中介機構為主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構建科技創新公共服務平臺,逐步形成科技孵化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十六)中介服務業。鼓勵發展面向企業、組織和個人的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大力發展各種經紀商、房產中介、人力資源中介、科技中介、貨運等市場交易中介組織和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法律、財務服務機構,以及各類行業協會、商會等自律性行業組織。
(十七)房地產業。規范主城區房地產開發,積極推進新區有序建設,加快發展房產交易、咨詢、房產評估等現代服務業,拓展增值領域,逐步形成以房地產業為主導、相關產業聯動發展的態勢。鼓勵本土房地產企業做大做強,不斷提升品質。積極推進“城中村”改造,促進新區建設與基礎設施、商業服務設施相配套。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城市商業服務的土地供給。
(十八)文化創意產業。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建立健全文化創意產業投入的激勵機制和自我發展機制,在發展和規范文化娛樂市場、演藝市場、圖書音像、電影電視的同時,著力發展創意、傳播、文化服務等核心產業群,把我市建設成為國內區域性創意產業基地。
(十九)體育服務業。積極發展體育服務業,大力開發體育旅游市場。建設大中型體育設施和區級全民健身中心,發展群眾性休閑健身業,維護發展主城區現有的“健康路徑”,積極培育競賽表演市場,力爭培育1—2個在國內外有影響、長期駐足我市的體育賽事。
(二十)公共服務業。加快發展公交、供水、供電、供氣等公共服務業。積極推進股份制合作形式辦學,廣泛吸納社會資金新建、擴建民辦學校。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民營醫院,發展一批有規模、有質量、有技術、有品牌的民營醫院。增加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育、殘疾人事業、老齡工作等社會公共服務事業的市場供給。
五、加快推進服務業領域改革開放
(二十一)深化公共服務領域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供水供氣、公共交通、污水處理、垃圾處置等服務業領域可通過特許經營等方式委托企業經營。教育、文化、廣播電視、社會保障、醫療衛生、體育、建設等行政部門對本領域能夠實行市場化經營的服務,要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和借助社會力量增加供給。
(二十二)加快國有服務企業改革。國有服務企業在組織形式上,要建立產權多元、股權合理、具有市場主體地位的公司制企業;在經營機制上,要建立全員合同制度,經營管理和技術骨干聘任制度,以及管理技術要素參與分配和推行按績、質、效分配的制度,形成現代企業制度下的“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范”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推進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
(二十三)加大服務業招商引資力度。建立服務業招商引資項目庫,重點加強與東盟各國和港、澳、臺地區的對外開放和經貿合作。鼓勵引進世界500強企業,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服務企業來昆投資。
(二十四)實行投資領域公平待遇。除國家禁止投資的領域外,凡對外開放的項目都應當對內開放;凡對公有制經濟開放的項目,都應當對民營經濟開放。所有競爭性領域和對外開放的領域,都允許國內經營者投資,鼓勵平等競爭。
(二十五)鼓勵發展外向型服務業。鼓勵本市有實力的各種所有制服務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經濟貿易合作,開展境外直接投資。鼓勵教育、信息、廣告、咨詢、中介服務等行業開展國際業務,擴展旅游、運輸、保險業的國際服務項目。
六、營造服務業發展良好環境
(二十六)加強服務業發展的規劃引導。服務業發展要與城市、土地、產業總體規劃等重大規劃相銜接,提高規劃的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有關行業主管部門要做好相關行業的規劃編制、政策制定和組織實施工作。
(二十七)加強服務業發展的統計工作。按照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改進統計制度和方法,盡快建立服務業發展統計指標體系,統一統計口徑,建立健全服務業發展的監測、預警、預測及信息制度和服務業發展協調溝通制度以及聯絡員制度,及時掌握行業發展動態,充分發揮好信息導向作用。建立健全服務業統計工作機構和工作網絡,充實和加強各級服務業統計工作隊伍。
(二十八)加強服務業的行業自律。引導服務企業以骨干企業為龍頭組建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服務、協調和行業自律作用。對已有的服務行業協會,要加強規范和提高,充分發揮其市場維護、行業自律、信息溝通和促進合作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