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秋種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秋種是全年農業生產的基礎。堅持高標準、高質量地打好秋種硬仗,對實施災后生產自救、推進麥油高產攻關、推動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等具有關鍵作用。為此,特提出以下指導性意見。
一、總體思路
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發展現代農業為目標,以穩定夏糧生產、恢復擴大油菜面積、推進冬季農業開發為重點,以小麥高產攻關和油菜“萬千百”高產創建活動為抓手,進一步落實惠農政策,調整秋種作物結構和種植布局,依靠科技,主攻單產,優化品質,切實提高麥油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二、計劃目標
全市計劃秋冬播總面積590萬畝,其中夏糧380萬畝(小麥370萬畝)、油菜120萬畝、秋冬季蔬菜60萬畝、牧草20萬畝、綠肥10萬畝;設置小麥、油菜預留行100萬畝,其中小麥預留行80萬畝。
(一)單產水平:全市小麥平均單產較上年提高10公斤,其中天長、定遠、鳳陽、明光四地小麥高產攻關項目區平均單產要較上年提高12公斤;全市油菜籽單產較上年提高5公斤。
(二)品質結構:優質專用小麥比重較上年提高8個百分點,優質雙低油菜比重較上年提高2個百分點。
(三)基地建設:重點建設一批品種使用一致、種植區域集中、操作技術規范、產銷銜接緊密、產品質量安全的麥油產業化示范生產基地。
三、關鍵技術
(一)大力推廣優良品種。在品種選擇上,要把小麥抗赤霉病、抗穗發芽能力,油菜“雙低”高產、高油和抗(耐)菌核病能力作為首選條件。小麥春性品種以揚麥12、揚麥13、揚麥15、皖麥54等為主,半冬性品種以煙農19、皖麥50、皖麥52、邯6172、泛麥5號等為主;油菜以秦優7號、秦優10號、皖油27、皖油24為主,搭配種植皖油13等品種;牧草主推紫花苜蓿、黑麥草等優質品種。同時,繼續堅持小麥良種補貼與高產攻關相結合,要求每一個示范片統一選用一個品種,確保良種與補貼同步到位,品種優質率全面提升。
(二)全面提高安種質量。播期、播量、播種方式和溝畦質量是小麥高產攻關的基礎。在播期、播量上,春性品種播期要求在10月25日至11月5日,畝播量控制在12公斤;半冬性品種播期在10月上中旬,畝播量控制在10公斤左右;不種“立冬麥”。在播種方式上,大力推廣機條播、機開溝,要求高產攻關示范片機條播、機開溝達100%。在溝畦質量上,要求整地精細、窄畦深溝、“三溝”配套。同時,積極實施種子包衣或藥劑拌種,核心示范區內要全面推廣這項技術。在油菜生產上,重點抓好油菜育苗,培育適齡壯苗。要求9月上旬育苗,畝播量控制在250-400克,按照30-35天標準苗齡的要求,培育6-7片葉的大壯苗;10月中下旬移栽,確保畝栽7000-8000株,不栽“立冬菜”。
(三)加快推廣平衡施肥。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小麥施肥方法上,要改變“基肥重、苗肥多、穗肥空”的不合理施肥習慣,積極推廣“基肥足、苗肥輕”和氮肥后移的科學施肥方法,加大拔節肥的施用量,防止早衰,確保穗大粒多。油菜施肥方法上,提倡硼肥底施,重施蕾苔肥。同時,大力推廣秸稈還田技術,增加有機肥施用量,提倡種植綠肥,改善耕地質量,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要求項目區測土配方卡到戶發放率、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實現“兩個100%”。
(四)切實防好病蟲草害。重大麥油病蟲害綜合防治是提高單產的關鍵,特別是小麥紋枯病、赤霉病和油菜菌核病已成為影響我市麥油產量、品質的主要因素。各地要積極引導組織植保專業服務隊,抓住防治最佳時期,實行統防統治,集中用藥,切實把病蟲草綜合防治工作落到實處。在病蟲防治上,堅持統一防治,達標用藥;在化學除草上,以秋季為重點,做到“除早、除小、除了”,確保田無雜草、禾苗健壯。
四、保障措施
(一)立足抗災秋種,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立足抗災,及早籌劃,確保不折不扣地完成秋種任務。要結合小麥高產攻關和油菜“萬千百”高產創建活動,層層成立秋種指揮部,制定方案,明確分工,責任到人,并將實施方案在10月上旬報市農委。要逐步建立以單產、質量、效益、技術推廣和攻關規模為主要內容的麥油高產攻關考核指標體系,繼續推行督查考評制度,并對考評結果進行排名通報。市農委將籌措一定資金,對麥油生產的先進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各級涉農部門要密切配合,盡職盡責,加強旱澇雪凍等災害性天氣監控,及時采取防災、避災應變措施,當好政府參謀。同時,要狠抓政策落實,積極探索實現良種補貼與主推品種、主推技術和主體培訓掛鉤,與農業部門的服務相銜接,提高政策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政策效應。
(二)鞏固示范建設,加強輻射引導。今年秋種,繼續按照“縣抓萬畝豐產片、鄉抓千畝示范方、村抓百畝示范點”的要求,開展小麥高產核心示范區建設活動,堅持高標準、多層次、全覆蓋,要求定區域、定目標、定措施、定人員、定獎懲(“五定”),做到有方案、有組織、有措施、有布點圖、有展示牌(“五有”),實行統一技術方案、統一高產優質品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機械作業(“五統一”),真正發揮示范區宣傳、輻射和培訓農民的作用。同時,積極開展麥油高產創建活動,按照目標一致、主體不變、渠道不亂的原則,進一步整合項目和資金,通過集約資源、集成技術、集中力量,展示高產品種,優化技術路線,探索高產途徑,挖掘增產潛力,建成一批高產典型,進一步增強示范效益和帶動功能。
(三)提升技術能力,加強生產指導。一是建立“三情”(苗情、墑情、蟲情)監測點。“三情”監測是指導科學田管的基礎。繼續實行“四定”(定地點、定時間、定專家、定期會商)辦法,對麥油全生育期開展“三情”監測,及時監測信息和田管措施建議,提高生產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二是建立良種繁殖基地。要以小麥良種補貼項目實施為契機,充分發揮農場和良種場的優勢,積極推進良種繁殖基地建設,確保明年秋種用種。三是開展技術宣傳和培訓。組織專家和技術人員分區域、分季節、分層次深入一線開展指導和服務,提高技術服務的主動性和針對性。
(四)積極組織協調,加強服務創新。一是推進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適應農村生產力要素變化的新形勢,支持大戶、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各類經營實體,大力開展代耕、代種、代收服務,提供良種統供、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和農機統一作業等專業化服務,切實提高麥油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和社會化服務水平。二是加強農資監管。秋種生產是用種、用肥、用藥的高峰季節,農業部門要積極會同工商、公安和質量技術監督等有關部門,加大農資市場監管力度,特別要做好麥油種子質量的抽檢工作,堅決打擊制假、售假行為,確保農資質量安全。三是密切產銷銜接。各地要采取多種形式,鼓勵扶持龍頭企業、專業協會和中介組織與農戶直接見面,簽定購銷合同,建立生產基地,實行標準化生產、“訂單”收購和產業開發;鼓勵農村致富帶頭人,帶頭調整結構,推行產供銷一體化經營;鼓勵農技人員與糧油加工、運銷等企業合作,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搞好配套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