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節約型社會重點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根據國務院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和《國務院關于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國發〔*〕21號)精神,為繼續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現就我省*年前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和相應的政策措施通知如下:
一、大力推進能源節約
(一)積極推進國家確定的重點節能工程。提出我省落實國家《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和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實施方案,明確主要目標和分年度實施計劃。抓緊啟動節約和替代石油、熱電聯產、余熱利用、建筑節能、政府機構節能、綠色照明、節能監測和技術服務體系建設等7項工程。至*年,能源綜合利用效率達到38%,年均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主要耗能產品綜合能耗進一步降低,累計節約用電100億千瓦時。
(二)抓好重點耗能行業和企業節能。實施電力需求側管理,推行能源合同制度。突出抓好鋼鐵、有色金屬、電力、石油石化、化工、建材等重點耗能行業和年耗能萬噸標準煤以上企業節能,省里重點抓好1200余家重點耗能企業和單位的節能工作,提出節能降耗目標和措施,加強跟蹤和指導;組織全省工業企業用電大戶采用先進節電控制技術和產品,配齊管好能源計量器具,改造主要耗電設備和工藝,至*年累計完成600家以上。全省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耗由*年的1345噸標煤下降到114噸標煤(當量值),下降15%。
(三)推進交通運輸和農業機械節能。加快淘汰老舊汽車、船舶和落后農業機械,開發和推廣清潔燃料汽車、節能農業機械,提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具體措施。實施《乘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國家標準,抑制交通用能疾速上升勢頭,控制使用高耗油汽車,穩步推進車用乙醇汽油的生產和使用。
(四)推動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節能。貫徹實施建設部《關于發展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指導意見》和國家《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至*年,全省50%的新建商品住宅和公共建筑達到節能50%的設計標準。同時,在杭州、寧波等主要城市和綠色小區開展節能65%以上工程試點,推行節能節地型住宅和綠色建筑示范工程。
(五)引導公共、商業和民用節能。公用設施、賓館商廈以及居民住宅要推廣采用高效節電照明產品。至*年,推廣綠色節能燈具600萬只(套),改造600家以上大型公共建筑節電系統。嚴格執行公共建筑空調室內溫度最低(高)標準,在全社會倡導室內空調溫度提高(降低)1—2攝氏度,辦公室、會議室等辦公區域的空調溫度設置夏季不得低于26攝氏度,冬季不得高于16攝氏度。
(六)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按國家“可再生能源規?;l展試點省”的要求,推進大中型水電和風電基地建設,發展小水電和太陽能發電,實施海洋可再生能源和生物質能資源開發利用,大力發展沼氣和利用地熱。至*年,全省新建500個畜禽規模養殖場沼氣工程;實施“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城市新增太陽能熱水器70萬平方米,農村新增75萬平方米。
二、深入開展節約用水
(一)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化實施《*省水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總體規劃》,研究制定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指導性文件,積極開展節水型城市創建活動。組織實施節水型社會建設的示范工程,通過法律、行政、經濟、工程和技術等措施,建立一套節約用水的體制和機制,提出水資源宏觀分配指標和微觀取水定額指標的指導性意見,逐步推進水權制度建設。
(二)推進城市節水工作。嚴格執行《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標準,逐步更換現有不符合標準的用水器具,限制銷售非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加快供水漏損管網改造,至*年,供水管網漏損率比*年降低2個百分點。推動公共建筑、生活小區、住宅節水和中水回用設施建設。各類建筑施工、綠地澆灌和景觀環境的用水,凡有條件引用河水的不得使用自來水。推進污水處理、再生利用和分質供水。
(三)推進農業節水工作。實施“千萬畝十億方節水工程”,擴大節水作物品種和種植面積,推廣薄露灌溉、噴滴灌和管渠道灌溉等節水新技術。至*年,配套改造3800公里灌區骨干渠道及相應渠系建筑物,更新改造3萬千瓦骨干排灌泵站,推廣20萬畝噴、微灌技術,渠系水利用系數從*年的055提高到065,排灌泵站裝置效率從*年的40%提高到55%。
(四)推進工業節水工作。落實《*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工業節水工作的通知》(浙政辦發〔*〕59號)精神,至*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到65%,其中重點行業達到75%;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年下降20%;年取水量超過30萬立方米的用水企業有30%達到國家節水型企業標準。禁止生產、銷售落后的高耗水工藝、設備和產品,重點水資源保護區、缺水地區要嚴格限制引進和新上高耗水工業項目。根據國家《節水型企業目標導則》有關規定,積極創建節水型工業企業。全面加強對企業自備水源的管理,并實行有償使用制度。
(五)推進海水利用和地下水管理。積極引導和鼓勵海水和亞海水的利用,采用海水淡化解決資源性缺水問題,積極推廣非常規水資源開發利用,到*年,海水淡化能力達到25萬噸/日,并爭取開工建設若干個海水淡化項目。實施省政府關于杭嘉湖、甬臺溫地區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的規定,按計劃完成禁采區平原承壓地下水深井的禁采目標,削減限采區的取水量,遏制地下水超采區的地面沉降。
三、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
(一)完善建設項目用地定額指標。進一步強化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管理,嚴格執行《*省建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合理確定建設項目供地數量。建立土地出讓合同履約管理機制,執行用地項目竣工期限、土地投資強度、土地退還轉讓條件及違約責任和賠償標準等條款,加強對建設項目用地供應后開發利用各環節的監督檢查。
(二)節約和集約利用農村土地。嚴格執行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村鎮建設規劃,合理確定小城鎮和農村居民點的數量、布局和用地規模。執行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的規定,鼓勵農村住宅向多層公寓過渡。制定農村宅基地減少與城鎮建設用地增加相掛鉤的政策措施,加大推進農村宅基地的整理與改造。結合“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各地開展農村宅基地復墾,加快沿海灘涂鹽堿荒地的開發利用,加快采礦區的復墾。加強標準農田建設,實施“沃土工程”,提高耕地質量。
(三)提高城市建設用地效率。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市規劃的要求,對存量建設用地進行結構性調整,重新規劃分區功能和土地利用條件,充分挖掘存量用地的利用潛力,加大城市內閑置土地的清理和處置力度。因規劃不合理等造成部分土地閑置浪費的,應允許、鼓勵或引導土地使用者退還土地使用權,或將閑置的土地以轉讓或出租等形式推向市場,騰出土地利用空間。
(四)提高工業用地產出率。積極鼓勵零技改用地和廠房加層,提高工業用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到*年,每單位建設用地GDP產出率年均提高10%以上。改進工業用地的最低限價管理辦法,實現工業用地價格的統一有序管理,防止和減少因區域間的不良競爭而導致的土地粗放低效利用現象的發生。引導工業項目向開發區和標準廠房集中,探索工業用地的市場配置機制,嘗試推行工業用地年租制,選擇部分開發區試行工業用地招標制。
(五)進一步限制毀田燒磚。認真實施《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的通知》(國辦發〔*〕33號),深化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工作,加快推進墻體材料革新和推廣節能建筑,到*年,新型墻體材料產量達到115億塊標磚,應用比例達到42%。嚴肅查處非法占地及無證采礦的粘土磚瓦企業,有計劃強制關停和淘汰粘土磚瓦窯,至*年,累計關停和淘汰粘土磚瓦窯50%以上,盤活和復耕土地25萬畝。
四、積極推動原材料節約
(一)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樹立綠色制造理念,促使企業節約原材料,提高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在保證質量和功能的前提下,在產品設計、制造、使用到報廢的全過程中推進新產品、新材料的應用,通過使用再生材料,推廣替代材料,增加新型代用材料,減少制造產品的用材種類,選用可回收、可分解材料,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推進清潔生產,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至*年,完成300家清潔生產企業試點工作。
(二)延長材料使用壽命和節約木材。鼓勵生產和使用高強度、高性能材料,提高材料強度和使用壽命。加強木材節約代用,制定并實施加快推進木材節約和代用工作的意見,減少使用一次性的木制材料,提高林業資源的綜合利用開發水平。全面完成農村柴灶改造,減少木材和秸稈直接燃燒量。
(三)節約產品包裝材料。推廣使用可降能、易回收、低成本的包裝材料,重點解決產品過度包裝問題。*年起,執行月餅包裝價格不得高于商品價格20%的規定。落實生產者的包裝回收義務,做好玻璃、馬口鐵、鋁、紙板和塑料等包裝材料的回收工作。實施《*省促進散裝水泥發展辦法》,鞏固重點工程、城鎮使用散裝水泥的工作成果,拓展農村散裝水泥市場,至*年,全省水泥散裝率達到65%以上。
五、加強資源綜合利用
(一)推進廢物綜合利用。以提高工業“三廢”綜合回收利用率為目標,提高冶金、電力、醫藥、石化、造紙、建材、輕紡等廢棄物產生量大的重點行業的資源循環利用水平。開展粉煤灰、煤矸石、硫石膏和冶金、化工廢渣及有機廢水綜合利用,至*年,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0%。加強尾礦回用,推進共伴生礦產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至*年,礦產資源總回收率比*年提高10%。
(二)做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工作。以再生金屬、廢舊輪胎、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為重點,推進再生資源微循環和回收利用,推進生活垃圾和污泥資源化利用。建立和完善廢舊物資回收利用體系,重點抓好廢舊家用電器與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廢舊輪胎和包裝物等廢棄資源回收利用。抓好一批綜合回收利用企業,促進可再生資源和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至*年,全省廢舊物資回收企業免稅銷售總值達550億元,年均增長5%以上。
(三)開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農資節約。大力推廣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高效生態農業模式,加快實施畜禽生態養殖工程,推廣畜禽廢棄物治理干濕分離、沼氣開發利用技術,鼓勵發展有機肥。組織實施“肥藥減量增效工程”,積極推廣秸稈還田以及測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蟲害無害化治理等節肥、節藥技術,提高化肥、農藥利用率。鼓勵并推廣農膜回收利用。
六、加快節約型社會的政策和法規體系建設
(一)加強規劃指導,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編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區域規劃、城市發展規劃及各類專項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編制《*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規劃》,并以此指導編制全省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規劃、海水利用規劃、節水灌溉規劃、可再生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農村沼氣工程建設規劃等專項規劃。實施有利于資源節約的產業政策,明確我省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產業目錄,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
(二)健全節約資源的法規規章制度。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實施條例,建立嚴格的節能管理制度,明確激勵政策,規范執法主體,加大懲戒力度。修訂取水許可制度實施細則,著手制定節約用水管理辦法和廢舊家電回收處理管理辦法,建立生產者和消費者責任制。推進石油節約、墻體材料革新、建筑節能、包裝物和廢舊輪胎回收等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方面的規章制度建設。
(三)完善資源節約標準。編制*—*年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標準制定計劃。制定鍋爐、風機、水泵、變壓器、電動機等工業產品和空調、冰箱、洗衣機、燃氣具、坐便器等家用產品的能效標準、節水標準,率先試行強制性的能耗、水耗標識。實施國家《輕型商用車燃料消耗量限值標準》、《綠色建筑技術導則》、《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制定《*省居住建筑維護結構節能工程驗收導則》。修訂重點用水行業取水定額標準,改革完善土地使用標準。
(四)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全面落實水資源收費政策,按規定標準足額收取水資源費,加快自來水一戶一表建設,推進城市階梯式水價制度和企業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完善分類水價制度,適當拉大高耗水行業與其它行業用水的價差。合理確定再生水價格,引導工業、洗車、市政設施及城市綠化等行業使用再生水。繼續推行居民生活用電階梯式計量電價,認真落實高耗能行業差別電價政策,對屬于國家產業政策限制類和淘汰類企業用電實行加價。實行保護和節約利用土地、礦產等資源的價格政策,促進資源的集約利用。
(五)完善有利于節約資源的財稅政策。制定鼓勵生產、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的稅收政策,制定鼓勵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的經濟政策,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的優惠政策。政府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產品。政府鼓勵民營資金、社會力量從事節約型社會建設,加大公共財政對節約型社會建設的支持力度。省財政安排一定數額的循環經濟專項資金,重點用于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一些重大專項工作。
(六)推進科學技術進步。加大對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關鍵技術的攻關力度,組織開發和應用節能與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節水及污水處理回用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各類廢棄物資源化技術、企業清潔生產技術、企業間產業生態鏈的集成技術,推進技術開發成果的產業化,加大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推廣應用力度。
(七)建立資源節約監督管理制度。建立高耗能、高耗水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強制淘汰制度,禁止生產、進口和銷售達不到最低能效標準的產品,達不到建筑節能設計規范要求的新建公共建筑和民用建筑不得施工、驗收備案、銷售和使用。對礦山尾礦中資源品位嚴重超標的,要采取強制回收措施。開展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專項檢查。研究建立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及相關統計制度,加強和完善能源、水資源以及節能、節水統計工作。
七、加強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組織領導和工作協調
(一)切實加強組織領導。省里已成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領導小組,各地也要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和分工,大力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省級有關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意見確定的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按照職責分工,盡快制定具體措施,認真抓好落實。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要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工作逐項落實到各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并加強指導、協調、督查和考核。
(二)政府機構帶頭節約。各級政府機構要把建設節約型社會貫穿于日常公務活動中,深入開展“節約資源從我做起”活動,堅持無紙辦公、壓縮會議、降低油耗、節約用電、惜水省材。認真執行國家推動政府機構節能的實施意見。抓好政府建筑物節水和采暖、空調、照明系統節能改造。加強節約用水管理,單位內部綠地用水和景觀環境用水盡可能不使用自來水。從節約的角度積極推行公務用車制度改革。
制訂公布我省節約型產品政府采購清單,政府帶頭使用并扶持若干綠色產品,優先采購節能、節水產品和節約型辦公材料。建立科學的政府績效評估體系,進一步健全干部考核機制,將資源節約責任和實際效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
(三)組織開展創建節約型社會示范工作。結合落實《*省循環經濟發展綱要》和實施“991行動計劃”、“4121示范工程”等,建設一批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示范工程,創建一批節約型城市、機關、企業與社區,建成一批資源節約型項目。及時總結和推廣節約型社會建設的經驗和典型,探索出一條符合我省實際的節約型社會發展路子。
(四)努力營造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輿論氛圍。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站要把建設節約型社會宣傳報道作為長期的任務,開設相關欄目,制作專題,宣傳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新舉措、新經驗、新典型,通俗易懂地介紹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綜合利用的“金點子”。對浪費資源、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和現象,要給予必要的揭露和曝光。在企事業單位開展“我為節約做貢獻”活動,在中小學校開展“創建綠色學校”活動,在賓館飯店開展“爭創綠色飯店”活動,在社區開展“創建綠色社區”活動,
在質量月開展“降廢減損興質量”活動。擇機開展建設節約型社會征文活動,組織建設節約型社會先進典型推廣現場會及技術交流會,舉辦好國家組織的“*年建設節約型社會展覽會”。
各地、各部門和單位要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要意義,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項工作安排,結合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實際,堅持“干在實處、走在前列”,認真貫徹落實本實施意見,切實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