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應從根本上遏制淮河水患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緩解人水爭地矛盾
淮河流域是我國最重要的南北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分界線,流域人口與耕地面積約占全國的1/8,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商品糧生產基地。
治理淮河,首先必須洞察淮河問題的根源。淮河的泛濫既源于黃河奪淮造成的淮河水系紊亂,也源于人口的不斷增加,對森林的砍伐,湖泊的圍墾,人與水爭地,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淮河流域是我國人口密度較高的地區,行蓄洪區的設置,反映了人口壓力下的無奈,人水爭地使本應屬于河水的淤存之地被開發,洪水來臨時,只能蓄洪,如此反復,形成惡性循環。
建立生態保護屏障
淮河的治理,迫切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由于淮河流域的人口壓力不斷增加,對流域的過度開墾導致湖泊、濕地不斷縮小,森林覆蓋率逐漸降低,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嚴重制約了流域經濟的發展。必須建設淮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屏障,以從根本上防災、減災。
去年淮河再次發生自1954年以來的最大洪水,但沒有發生任何人員傷亡,說明治淮工程已發揮效益。治淮的歷史和實踐表明,增加河流上游的森林植被覆蓋率,加強綜合治理,是確保治淮取得成效不可缺少的手段。
據有關部門研究,近年來,淮河流域的水土流失已經給淮河水患治理和流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危害。從各地監測資料分析,每年全流域上游因泥沙淤積造成100至150口山塘報廢,山區河道每年抬高河床5至10厘米;近10年來,有200座小型水庫變成了“沙庫”。1982年、1991年與1956年相比,在同一水位下,王家壩站淮干河道泄流量下降約16%至20%。沂河每年有200至500萬噸泥沙進入主河道,如果水土流失得不到有效治理,這些泥沙勢必影響防洪能力。北汝河汝陽大橋建于1964年,當時泄洪流量達每秒5000立方米,后來由于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淤積,目前泄洪流量僅剩不到每秒2000立方米,泄洪能力減少60%以上。
加強流域通力合作
淮河貫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四省,中游地勢平坦,支流眾多,下流河道淤塞,地勢高揚,淮河的治理不僅需要中央政府的統籌領導,也需要四省民眾的通力合作。
淮河干流是一個整體,治淮必須從總體上進行整治。盡管從總體上看,治淮符合中央政府和流域各省的共同利益,但中央以及各省考慮的側重點往往有所不同,導致在治淮問題上不能步調完全一致。鑒于此,著名的治淮專家宗受于在1931年曾提出組建長淮行省的建議,即將與流域有關的區域組織成一個行省,以便統一治理,這實際上是對流域四省采取統一行動、共同治淮的期盼,只有流域各省采取共同行動,治淮才有望成功。
新中國建立后,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建立了統一的治淮機構——淮河水利委員會,治淮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但地方利益對治淮的影響同樣不可忽視。流域涉及四省,各省利害關系不同,關注的焦點各異,需要進一步加強流域內各省的合作,完善區域與流域的管理問題,推動各方面的合作,尤其在治污問題上,只有通力合作,才可能取得成效。